南北朝歷史: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2013-08-20 08:38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
作者:
各族人民大起義給予北魏統(tǒng)治集團以沉重打擊,也加劇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戰(zhàn)爭方熾,可是胡太后卻毒死己子孝明帝元詡(Xǔ許),另立宗室三歲小兒元釗為帝,自掌大權。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借口,率兵南渡黃河,進攻洛陽,將胡太后和元釗小皇帝一并投入黃河溺死,又殺王公卿士一千余人,這就是“河陰之變”。另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孝莊帝殺爾朱榮,爾朱榮之侄爾朱兆又殺孝莊帝,另立元恭為帝,是為節(jié)閔帝。爾朱榮的大將高歡于普泰二年(532年)四月,打敗爾朱兆,殺節(jié)閔帝,另立元脩為帝,是為孝武帝,歡自為大丞相,總攬大權。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逃向關中,投靠宇文泰。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從此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國。
1. 東魏 北齊
東魏 高歡,原籍渤海郡蓨(tiāo挑)縣(今河北景縣),世居懷朔鎮(zhèn),為兵戶,是鮮卑化的漢人。他所立元善見才十一歲。高歡將國都自洛陽遷至鄴(治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史稱“東魏”,控制著洛陽以東的疆域,高歡掌大權。
東魏時期,在長期戰(zhàn)亂之后,階級關系、民族關系仍很緊張。高歡一再設法調和這種關系。他對“諸勛貴掠奪百姓者”采取宥容的態(tài)度。他說:“諸勛人身犯鋒鏑,百死一生,雖或貪鄙,所取者大,豈可同之常人也!”又經(jīng)常講緩和民族矛盾的話。對鮮卑人說:“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對漢人說:“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這些作法在緩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及調和民族關系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高歡執(zhí)政十六年,于公元550年病死,其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而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亦稱高齊。
北齊 北齊在河清三年(564年),再次頒行均田令。均田制基本上和北魏的相同。均田令規(guī)定:“一夫受露田八十畝,婦四十畝?!笔谔飻?shù)較北魏加倍,是為了休耕。又每丁給永業(yè)二十畝,為桑田,規(guī)定用來種植桑、榆、棗樹等,不在還受之限。農(nóng)民授田只限于此數(shù);可是又規(guī)定:“奴婢依良人”,“奴婢受田者,北齊帝系表(550—577年)
親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品已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卑凑者@樣一個標準,貴族、官僚、地主們僅以奴婢之名合法領受的田地,其數(shù)量已極大了。所以必然出現(xiàn)“強弱相凌,恃勢侵奪,富有連畛(zhěn診)亙陌,貧無立錐之地”的局面。
公元559年,高洋死,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了長期激烈的權力之爭,政治黑暗,賦稅徭役一再加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之間的矛盾也很嚴重。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出兵北齊,俘齊帝高緯(時已讓位給子恒),北齊亡。
2. 西魏 北周
西魏 北魏孝武帝于公元534年逃到關中,依靠宇文泰。
宇文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人,漢化的鮮卑族,曾參加河北大起義。后投降爾朱榮,并在爾朱軍中參加鎮(zhèn)壓關隴起義軍。只有幾年的時間,他全部控制了關隴地區(qū)。孝武帝逃到長安,他于當年十二月將孝武帝毒死,另立宗室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以長安為都城,史稱“西魏”,控制著洛陽以西地區(qū)。宇文泰自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掌大權。
宇文泰以鮮卑族原有的部落兵制為基礎,建立府兵制,共有二十四軍,分別由六柱國率領,總統(tǒng)于宇文泰。軍士另立戶籍,與民戶有別。
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亦稱宇文周。
北周 宇文覺即帝位不久,為其堂兄宇文護殺死。公元560年,宇文邕為帝,是為武帝,宇文護仍掌大權。572年,宇文邕殺宇文護,親自掌權。
周武帝是一個有才能的皇帝,他掌權后,做了許多改革,如整頓吏治,釋放奴婢,嚴懲隱瞞田地、戶口的官僚、地主,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強中央集權,積極訓練軍隊。他還發(fā)動對佛、道二教的打擊,燒毀大量佛像和佛經(jīng),強制三百余萬僧尼還俗,寺院占有的大量田地被沒收,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要向國家納稅服役。周武帝的這些改革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強了北周的人力、財力和軍力。
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出兵滅北齊。至此,整個黃河流域和長江的上游,都由北周統(tǒng)一了。
楊堅代周 周武帝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后,次年病死,太子宇文赟(yūn暈)即位,是為宣帝,時年二十歲。宣帝驕橫狂妄,荒淫無度,重用親信,大殺異己。搜天下美女充實后宮,整日沉湎(miǎn免)于酒色,不理政事。他于即位之次年,就傳位給七歲的兒子宇文闡(chǎn產(chǎn)),自為太上皇帝,稱天元皇帝;又次年即病死。宇文闡繼位,是為靜帝。宣帝皇后之父楊堅以假黃鉞、左大丞相總理朝政。
楊堅祖上為弘農(nóng)楊氏,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后居武川鎮(zhèn),累世有功于北魏王朝。其父楊忠在西魏時,屢有戰(zhàn)功,賜姓普六茹氏。北周代魏,進位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楊堅以父功,十五歲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后襲父封隨國公。在滅齊時,立有大功。堅之妻為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之女,堅之長女為宣帝之皇后。所以堅在宣帝時,已官高極大,“位望益隆”。
楊堅輔政,曾引起宇文氏貴族和皇親國戚的疑忌,有的曾起兵反對,但都被鎮(zhèn)壓下去。楊堅在掌權后,進行了許多改革,《隋書·高祖紀》(上)說他“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jié)儉,天下悅之?!?div style="height:15px;">
這時,周取消左、右丞相之制,以楊堅為大丞相,又加大冢宰之稱號。十二月,進爵為王。次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廢靜帝自立,國號隋。從此,北朝結束,隋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