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炸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
【解讀】
患氣分病,心下部位如覆蓋杯盤一樣隆起,呈中間高、周邊低的狀態(tài)。
此為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之證。
《諸病源候論》氣分候云:夫氣分者,由水飲搏于氣,結(jié)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于氣,則氣分結(jié)而住,故云氣分。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生姜各4.0g甘草2.5g大棗4.0g麻黃、細辛各2.5g附子0.5g(炮)將上七味藥物,以水1400mL,先煮麻黃,去除漂浮的泡沫,再放入其余的藥物,煎煮取400mL,分三次溫服。服藥后應(yīng)當汗出,此時,皮膚中如有蟲爬行狀,為藥物起效的征候。
此證推測為陰氣所結(jié)之塊,服藥則陽氣動,以消除結(jié)塊該藥方為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合方,據(jù)傷寒論》,桂枝去芍藥湯用于胸膨滿,另外,桂枝湯加芍藥為桂枝加芍藥湯,可去腹?jié)M。所以,桂枝去芍藥湯中去芍藥有重要意義。
?
【應(yīng)用】
試引我以前的比喻說明之,冰為水之結(jié)塊,陽氣虛少則陰氣結(jié)而成塊,太陽之陽氣照射則可融解。所以桂姜棗草黃辛附湯猶如對陰氣之結(jié)塊照射以陽氣,以此而治愈疾病。該藥方頗有深意江戶時代醫(yī)者記錄下許多使用該方的經(jīng)驗。淺田宗伯的《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有該方治愈肺結(jié)核、乳腺癌等重病的經(jīng)驗,另外還有對多方治療無效的化膿性鼻竇炎用該方治愈的記載。并且說道,對多種疾病百治不驗者,作為備用的一手,可使用該方促進陰陽之氣循行進行治療。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原文如下:此處有一奇說。仙臺工藤球鄉(xiāng)說過,大氣一轉(zhuǎn),為治療萬病高妙之意,為治療血癥之專要。曾治療一位患勞嗽的婦人,咯血氣急,肌熱如炙手,肌膚削脫,脈細數(shù),余視為死癥。
一醫(yī)見之以為可治,用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而得痊愈。余大敬服,仿之而明大氣一轉(zhuǎn)之理,治得乳巖、舌疸以及諸翻花瘡等數(shù)十人。使用桂姜草棗黃辛附湯治療翻花瘡之意,乃因陰陽相隔,氣無統(tǒng)制,血肉失其交合,漸漸頑固,以致形成出血,本于《金匱》所云之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而擬用此湯。一婦人,乳巖,結(jié)核,多處糜爛,有少許翻花的苗頭,時時出血。至戊午初春,疼痛甚,結(jié)核增長,臥床不起。正月二十八日,給予黃辛附湯,四五日后,疼痛退,結(jié)核減,起而視事如平日。均為陰陽不能相得而生咯血、吐血、脫顏色,給予該湯而得起死回生。余謂不限于該湯,全部古方若能體認此意而加以運用,則可得變化無窮之妙。
相見三郎先生報道多例該方治療頑固性腰痛的病案,認為氣分的場合,即陰氣不得循行,無論如何不得釋然的狀態(tài)。對腰痛病患者,詢問其是否有心境不滿、很在意、放不下的情況,此時使用桂姜棗草黃辛附湯可獲良效。
?
藤平健先生以腹診確認心下堅,如旋盤為指征,使用桂姜棗草黃辛附湯治療多例腰痛、神經(jīng)痛、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獲得良效。并認為該方使用面廣,在多方治療不見好轉(zhuǎn)時卻能奏效。
服用此藥會出現(xiàn)瘙癢的感覺,這應(yīng)該是起效的表現(xiàn)吧。我曾模仿淺田宗伯用該方治療乳癌,但并未見到效果。但有多例對頑固性化膿性鼻竇炎有效的病案。有一例班替病(原發(fā)性門脈高壓癥)患者因腹水而不能翻身,用該方去除了腹水,患者也可以自主翻身了對于老人總是感覺感冒未徹底治愈,惡風寒、后背哆嗦、咳嗽,該方治療可好轉(zhuǎn),所以也宜于少陰病感冒。
老人及體弱者纏綿不愈的感冒已成為少陰病,該方用起來很方便,未見明顯不良反應(yīng),也不一定必須見到心下部位膨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