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曾被認(rèn)為是傳說時代,但是隨著考古材料的豐富,20世紀(jì)50年代已被學(xué)術(shù)界認(rèn)可,夏王朝被列入中國正史。近年來對夏代考古材料研究較多,但對文獻(xiàn)材料研究仍然不夠?;蛘哂行┎牧先晕幢粚W(xué)界所承認(rèn)。筆者對夏代有關(guān)史料進(jìn)行梳理,認(rèn)為夏王朝時期曾經(jīng)有過十次遷都,而在夏王朝所居的都城中,以河南開封老丘為夏都的時間最長。在老丘,夏王朝走上了鼎盛時期。本文擬對夏人“十遷”及夏都老丘進(jìn)行研究,以正于學(xué)術(shù)界的同仁。
一、夏人“十遷”考釋
由于部落沖突斗爭、或者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古人的應(yīng)變能力較差,因此古帝王的都城是經(jīng)常遷徙的。如商王朝有“前八后五”之說,即商王朝建國之前,有八次遷徙,建國之后又有五次遷都。夏王朝自夏后禹建國,也有很多的遷徙,僅就古籍記載就有十次之多。陽城是夏王朝的第一個國都?!豆疟局駮o(jì)年·夏紀(jì)》云:“禹都陽城”。①《史記·夏本紀(jì)》記載,“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日夏后,姓姒氏?!雹陉柍钱?dāng)是夏王朝的第一個都城。然而陽城何處?是學(xué)術(shù)界非常關(guān)注的問題。
《今本竹書紀(jì)年》卷上云:“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雹垡簿褪钦f,夏禹最早是居住在“冀”。“冀州”上古時期指的是晉南?!渡袝び碡暋罚骸凹街荨笨追f達(dá)疏:“冀州,帝都。”“壺口治,梁及岐?!笨装矅鴤髟疲骸皦乜谠诩街荩?、岐在雍州,從東循山治水而西?!雹堋稘h書·地理志上》云:“冀州既載”。顏師古曰:“兩河間曰冀州。載,始也。冀州,堯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雹菀虼耍硭又?,即陽城,當(dāng)在晉南。
《史記·夏本紀(jì)》云:“禹于是遂即天子位。”《集解》引皇甫謐曰:“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薄墩x》引《世本》云:“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也……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也?!逼疥?、安邑、晉陽皆在老河?xùn)|地區(qū)?!蹲髠鳌ざü哪辍份d唐叔“封于夏虛,啟以夏政”⑥。古代帝王之都的遺址稱“虛”。杜注云:“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也。亦因夏風(fēng)俗,開用其政。”《史記·吳太伯世家》《索隱》云:“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虛。”陽城在夏虛,即晉南安邑地區(qū)。
夏后禹再遷陽城。為了避開舜的舊勢力的控制,夏后禹于是把都城陽城遷到雒邑,即今河南省洛陽一帶?!兑葜軙ざ纫亟狻罚骸白月宥X延于伊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雹摺坝邢闹印痹诤幽下尻栆粠В?、洛二水之間?!秶Z·周語上》云:“昔伊洛竭而夏亡?!表f昭注曰:“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也?!雹唷妒酚洝し舛U書》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
1976年在河南登封告城鎮(zhèn)東北面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春秋至漢代的古城遺址。其中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有“陽城”、“陽城倉器”字樣的陶文,證明了該城址就是春秋至漢代的陽城。地下出土實物與文獻(xiàn)材料對照,表明“禹都陽城”可能就在附近。登封告成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陽城,當(dāng)是夏禹從晉南遷到河南之后,把新的都城仍名為陽城之地。
夏后禹三遷陽翟?!稘h書·地理志上》說:“潁川郡陽翟,夏禹國?!边@個記載說明大禹的都城曾經(jīng)遷徙到陽翟?!妒酚洝は谋炯o(jì)》亦云: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毕呐_,又名鈞臺,即陽翟。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左傳·昭公四年》云:“夏啟有鈞臺之享?!倍蓬A(yù)注:“啟,禹子也。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陂,蓋啟享諸侯于此?!毕暮髥⒃陉柕遭x臺宴饗諸侯,陽翟當(dāng)是夏后禹、后啟的國都,是夏人三遷之都?!逗鬂h書·郡國志》云:“陽翟,禹所都,有鈞臺?!眲⒄炎ⅲ骸皶x《地道記》云:去雒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雹?/p>
太康四遷斟尋。《史記·夏本紀(jì)》《索隱》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薄独ǖ刂尽吩疲骸肮枢壋窃诼逯蒽柨h西南五十八里?!闭鍖?,在今鞏義市西南,當(dāng)是夏后太康的都城。
夏后啟一代,到太康時期,夏王朝開始衰落,并且曾一度喪失政權(quán),史稱“太康失國”?!蹲髠鳌は骞哪辍酚涊d:“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夏朝德衰,而后羿自鉏(或說在今河南滑縣)遷于窮石(約今洛陽市南)。羿在窮石滅了夏朝,奪取了夏的國家政權(quán)?!妒芳o(jì)·夏本紀(jì)》云:“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禭,作五子之歌?!毕牡恼?quán)一度為羿所奪。
羿,又稱“有窮后羿”,“后”即是君,是東夷有窮氏部族的酋長,善射,有“羿射九日”的傳說。后羿奪去了夏人的政權(quán)之后,亦是以斟尋為國都。后羿自恃善射,不理政事,不用賢人,而用寒浞為相,寒浞又殺了后羿。夏的一個賢臣靡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附近)部落。靡自有鬲氏起兵,又重新召集夏與后羿二國之余民,滅掉寒浞,而立太康的后代少康。少康由是恢復(fù)夏王朝。關(guān)于少康復(fù)國的史跡,《史記·吳世家》記載云:“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緡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為有仍牧正。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后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fù)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少康得到有虞氏的幫助,聚集夏民眾,建立了政權(quán)機(jī)構(gòu),遂滅有過氏,從而恢復(fù)了夏王朝,這就是舊史書上所說的“少康中興”。
夏后相五遷商丘?!豆疟局駮o(jì)年》云:“帝相即位,處商丘?!鄙糖鸪蔀橄某牡谖鍌€都城,當(dāng)是在夏王朝被后羿取代政權(quán)之后,夏少康逃到豫東商丘。商丘也可稱為國都。
夏后相六遷斟灌。《汲冢古文》云:“相居斟灌。”《今本竹書紀(jì)年》卷上記載: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独ǖ刂尽吩疲骸罢骞喙食窃谇嘀輭酃饪h東五十四里,時相與羿居商丘。羿既見殺,故相出居斟灌也。”吳仁杰《兩漢刊誤補(bǔ)遺》卷三云:“《汲冢書》有之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相居斟灌。蓋太康失邦,而奔斟尋,相奔斟灌。初斟尋故國在河南,羿遣胤侯伐之,乃棄國而保平壽。此所為斟尋有二城歟?不然斟尋未滅,羿安得而居之,相之所居在東郡灌,而北海復(fù)有灌亭,亦類是也?!雹庀暮笙嘞忍拥缴糖?,再逃至斟灌,當(dāng)與其居無定所有關(guān)。夏人為了避諱其逃亡,國家無王的尷尬局面,把商丘、斟灌以認(rèn)為是國都。
夏少康七遷原?!吧倏抵信d”之后,《今本竹書紀(jì)年》卷上記載:“帝少康十八年,遷于原。二十一年,陟。”原,徐文靖《竹書統(tǒng)箋》卷三引“《郡國志》云:河內(nèi)軹縣有原鄉(xiāng)?!蹲髠鳌范抛ⅲ呵咚鞅庇性?,蓋少康自夏邑遷原也?!?11)即今河南省濟(jì)源市境。少康遷原之后三年死去。
夏后杼八遷老丘?!吨駮o(jì)年》云:“帝寧居原,自遷于老丘?!睂?,即杼;老丘,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三引《彚纂》“今河南陳留縣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12)老丘在今開封市東北的陳留杜良鄉(xiāng)一帶。開封陳留一帶,是大禹母族所居之地?!妒酚洝は谋炯o(jì)》“按《系本》鯀取有莘氏女。”司馬貞《索隱》云:“按《系本》鯀取有莘氏女?!睆埵毓?jié)《正義》引“《括地志》云: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蛾惲麸L(fēng)俗傳》云:陳留外黃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有莘氏女生禹。有莘氏,在今開封陳留東北。莘國,姒姓,也是夏禹之姓。古莘國在今開封陳留。老丘當(dāng)是禹的母族所在之地,也是夏后禹的發(fā)祥地之一。
夏后厪九遷西河。《今本竹書紀(jì)年》卷上記載:“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p>
夏桀十遷斟尋?!督癖局駮o(jì)年》卷上記載:“帝癸(一名發(fā)),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尋。”帝癸,即夏桀,又遷都于斟尋。
由上述可見。夏王朝一遷陽城(山西),二遷陽城(河南),三遷陽翟,四遷斟尋,五遷商丘,六遷斟灌,七遷原,八遷老丘,九遷西河,十遷斟尋。夏王朝經(jīng)歷471年的歷史,共有十次遷都。
夏王朝的遷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族之間的斗爭和沖突是重要的原因,如夏后禹把都城一遷、再遷,從晉南陽城,遷到今豫西的陽城,又遷到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又如夏部族與后羿部族的斗爭,夏部族與寒浞部族的斗爭,使得夏部族整整60多年居無定所,不得安寧,其實夏王朝是處于“無王”時期;其都城也是遷斟尋、遷商丘、遷斟灌、遷原等。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是夏人遷徙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都弛<o(jì)年》云:“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币簿褪钦f,在“十日并出”這年,胤甲就死去了。以后不到十年光景,夏人就遷都斟尋了;由于河西的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使得夏人又一次的遷都。從對夏人十次遷都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開封老丘在夏史中時間最長的國都。
二、帝杼與夏國都老丘考
老丘是夏王朝的七世國王帝杼建立的國都,也是夏王朝的一個最重要的都城,經(jīng)過帝槐、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七世217年,直至帝胤甲時期,才遷至西河。在老丘,夏王朝走上了鼎盛與輝煌。
《竹書紀(jì)年》云:“帝寧居原,自遷于老丘。”《今本竹書紀(jì)年》卷上記載:“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遷于老丘。”《左傳·定公十五年》記載:“夏五月,鄭罕達(dá)敗宋師于老丘。”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六上《列國地形犬牙相錯表》云:老丘,“陳留縣東北四十里有老邱城,為宋老邱地。定十五年‘鄭敗宋師于老邱’,即此。”(13)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三引《彚纂》“今河南陳留縣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毙煳木浮吨駮y(tǒng)箋》卷三云:“按:定十五年鄭罕達(dá)敗宋師于老丘。杜注:《宋地一統(tǒng)志》老丘在開封府陳留縣北四十里有老丘城。《地名考略》曰:縣有老丘城,見《陳留風(fēng)俗傳》?!崩锨鹪诮耖_封市東的杜良鄉(xiāng)一帶。
古代,人們把居住的地方稱為“丘”,或“邑”。丘、邑一般是筑在向陽的高坡上,這樣的地方溫暖、殺菌,而且在高坡上有可以躲避水災(zāi)。另外住處還要臨水,因為人們要吃飯、喝水、生活。如果當(dāng)?shù)貨]有高坡,只是平原,那么人們要筑一個高坡。這個高坡叫做“丘”、“岡”、“京”、“臺”等?!对娊?jīng)·大雅·靈臺》記載了周人建筑靈臺的情況:“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边@就是學(xué)術(shù)界所說的“高臺文化”。
老丘,就是人們在原來的高地上又用土堆筑起來的高臺。夏后杼即位五年時,就把國都由“原”,遷到老丘。
在距開封東北郊20公里左右杜良鄉(xiāng)有一個名叫“國都里”的村莊。“國都里”確實比周圍的地方高,據(jù)說過去黃河水泛濫時,周圍居民都到這個村避水。相傳“國都里”的地名就是根據(jù)夏人建都老丘而流傳下來的。開封市文物工作隊曾在這里進(jìn)行過考古探查,用“洛陽鏟”向地下探查10多米,發(fā)現(xiàn)一些夏商時期的陶片。但是由于這里是黃泛區(qū),黃河泥沙淤積太厚,無法向下進(jìn)一步探查?!?998年夏季,開封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商(丘)開(封)’高速公路建設(shè)所開展的文物勘探中,在位于‘國都里’村北1.5公里的劉京寨村北部,曾探明一處大型的古文化遺址,部分探孔在具地表12—13米的深度,出土有明顯具有夏商時期文化特征的殘碎陶片,這無疑為今后尋找夏都老丘遺址提供了重要線索?!薄?989—1990年,在與‘國都里’不遠(yuǎn)的杞縣段崗、朱崗、牛角崗三遺址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屬于二里頭文化的遺物,可見至少在夏代晚期,開封以東地區(qū)已經(jīng)屬于夏的版圖。”(14)
帝杼是夏王朝一個最有為的國王。在古代激烈的部落戰(zhàn)爭中,為了保護(hù)自己,帝杼作甲,是甲、鎧的發(fā)明者?!赌印し侨濉吩疲骸肮耪唪嘧鞴瑏骷?,奚仲作車,巧垂作舟?!薄妒芳o(jì)·夏本紀(jì)》云:“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庇?,音佇,即夏后杼。司馬貞《索隱》引《系本》云:“季佇,作甲者也?!崩顣P等《太平御覽·兵部·甲上》引《世本》曰“杼作甲?!彼沃栽唬鸿?,“少康之子也;甲,鎧也。”帝杼發(fā)明了甲、鎧,是夏部族在對外的戰(zhàn)爭中更有效地保護(hù)自己,較少的受到傷害。
帝杼在夏王朝復(fù)國斗爭中立下了豐功偉績。如前所述,后羿取代了夏政權(quán)。寒浞又殺了后羿,把自己的兒子澆封于過、豷封于戈。寒浞讓澆用兵,滅了夏的同盟部落斟尋氏。《左傳·襄公四年》“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杜預(yù)注“后杼,少康子?!薄蹲髠鳌ぐЧ辍废娜恕笆古櫇?,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fù)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女艾,少康臣,諜侯也。少康在復(fù)國斗爭中在過地滅寒浞的兒子澆,而后杼在戈地誘殺澆之弟豷、滅掉寒浞的另一個兒子豷,是消滅寒浞的一支重要力量。傳說“季杼作甲”,把“作甲”這一重大軍事發(fā)明與杼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杼擁有較強(qiáng)大的武裝力量。夏后氏通過少康、帝杼兩代的艱苦斗爭,終于恢復(fù)了夏王朝。
帝杼八年,征于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徐文靖《竹書統(tǒng)箋》云:“按《魯頌》曰:三壽作朋。又曰:遂荒大東,至于海邦。今據(jù)《竹書》征于東海及三壽,則三壽,疑東海古國名,近魯者也?!睎|海,即今山東臨朐縣。帝杼把國都定在老丘,其國力迅速增強(qiáng),開始征伐東夷地區(qū)的東海和三壽,并得一只九尾狐。根據(jù)《竹書統(tǒng)箋》卷三引用的《瑞應(yīng)圖》曰:“六合一統(tǒng),則九尾狐見?!本盼埠某霈F(xiàn)表明“六合一統(tǒng)”的出現(xiàn),是祥瑞的征兆,也體現(xiàn)了夏國家疆域的廣袤與國力的強(qiáng)盛。
帝杼在夏王朝的歷史上是唯一的、最能繼承大禹的國王?!秶Z·魯語上》吳云:“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表f昭注:“杼,禹后七世,少康之子季杼也;能興夏道者。”因為帝杼為夏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所以夏后氏對帝杼進(jìn)行報祭。報祭,是為了報答祖先恩德功勞而進(jìn)行的盛大祭祀。有人說,“報”的意思是處罰罪人,其實就是向神靈敬獻(xiàn)人牲。史游《急就篇》卷四“輒覺沒入檄,報留。”顏師古注:“報者,處當(dāng)罪人也。”(15)敬獻(xiàn)人牲的祭祀,當(dāng)然是最大的祭奠,在夏王朝的歷代先王中只有帝杼才能享受這樣的祭奠,表明帝杼在夏朝歷史上的崇高地位。
帝杼把國都遷到老丘,奠定了老丘在夏代歷史上的地位。帝杼即位17年而崩。
三、“老丘”時代夏王朝走上鼎盛
《竹書紀(jì)年》卷上記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毕蔫顣r期,夏王朝亡。夏王朝經(jīng)歷14世、17王、471年的歷史。自帝杼在老丘建都,至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居西河”止,夏王朝竟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夏朝的六世國王、經(jīng)歷221年的歲月。如果除掉夏王朝自太康失國,經(jīng)過仲康、相、直至少康的60年余年,因那時夏人并沒有控制夏國家的政權(quán),夏國家處于“無王”時期。再除掉大禹“公天下”執(zhí)政的45年;那么夏王朝經(jīng)歷471年,僅在老丘為國都就221年。夏王朝十遷國都,在其他九個國都一共105年,而可見老丘在夏代歷史地位的重要。老丘時期是夏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夏王朝自太康失國之后,夏王朝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皆不再來朝拜。而至少康之后,夏人又開始對東夷用兵。《竹書紀(jì)年》云:帝少康二年“方夷來賓”。帝杼定都老丘,夏國家日趨穩(wěn)定,夏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迅速擴(kuò)大。帝杼八年就曾經(jīng)征于東海及三壽,勢力達(dá)于東海邊。老丘時期,東方的夷人又開始朝拜夏王朝。《古本竹書紀(jì)年稷輯證·夏紀(jì)》曰:“后芬(發(fā))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薄督癖局駮o(jì)年》卷上記載:帝芬(芬或曰芬發(fā))即位的第三年,“九夷來御”,九夷皆來朝拜?!逗鬂h書·東夷傳》云:“《王制》云: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蓋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xiàn)其樂舞?!本乓?,指的是東方,直至大海邊居住的部族。
東夷部族在少康、帝杼、帝芬等歷代夏王時期,都到夏王朝的國都老丘參拜與朝貢。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記載,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钡鄯沂辏奥宀门c河伯馮夷斗”。夏王朝的西部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進(jìn)行混戰(zhàn)。居于老丘的夏王朝當(dāng)然不會“坐山觀虎斗”,而是利用“洛伯用與河伯、馮夷”的斗爭,擴(kuò)充勢力,向西擴(kuò)展。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蘇”。有蘇,在今河南安陽西部之蘇城。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16)圜土,就是監(jiān)獄?!吨芏Y·秋官·司寇》云:“以圜土聚教罷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國不齒;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编嵭唬骸班魍?,謂獄也,獄城圜?!眹以O(shè)立監(jiān)獄,是階級矛盾尖銳的表現(xiàn),也是夏國家強(qiáng)大的體現(xiàn)。
帝芒(芒或曰帝荒)即位,曾經(jīng)以玄珪祭祀黃河,東巡守到海邊上,獲得一條大魚。帝芒在位58年而崩。
《左傳·昭公九年》曰:“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倍蓬A(yù)注:“在夏世以后稷功,受此五國,為西土之長。駘在始平武功縣所治厘城,岐在扶風(fēng)美陽縣西北?!笨追f達(dá)疏:“《釋例·土地名》云:魏,河?xùn)|、河北縣也;芮,馮翊臨晉縣芮鄉(xiāng)是也。畢在京兆長安縣西北,駘在武功,岐在美陽。”周人的先祖后稷因功受夏人所封,擁有魏、駘、芮、岐、畢之地,說明當(dāng)年夏人的勢力也曾達(dá)到今長安一帶。帝不降六年,“伐九苑”?!吨駮y(tǒng)箋》卷上云:“按《水經(jīng)注》苑川水出天水勇士縣之子城南山,東北流厲子城川。苑川水又北入于海,疑即為九苑之故地也?!痹反ㄋ墙窀拭C蘭州的一條水系,古代這里設(shè)有苑川城。此處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吨駮y(tǒng)箋》認(rèn)為,帝不降六年,伐的“九苑”,就在這里,當(dāng)是有道理的。
帝厪元年,遷都西河。西河,黃河在山西段是屬于南北流向的。林之奇《尚書全解·禹貢·夏書》云:“冀州之域,三面距河,自積石東北流入于中國,則折而南流。雍州在其西,故曰西河。”(17)帝厪遷都西河,但就是在山西、陜西一帶,最少西河已經(jīng)是夏人的疆域了。夏人的勢力范圍達(dá)到今甘肅蘭州一帶。
夏人的勢力向西南達(dá)到今河南省南陽方城一帶?!秶Z·鄭語》記載:“申、繒、西戎方強(qiáng),王室方騷,將以縱欲不亦難乎?王欲殺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暸c西戎,方將德申。申呂方強(qiáng),其隩愛太子亦必可知也。”又云:“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表f昭注:“申,姜姓,幽王前后太子宜咎之舅也??暎π?,申之與國也;西戎亦黨于申。周衰,故戎翟強(qiáng)也?!薄蹲髠鳌ぐЧ哪辍吩疲骸跋?,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致蔡于負(fù)函,致方城之外于繒關(guān),襲梁及霍?!边@里說的繒國是姒姓,夏人后裔,與申國相鄰。申國在今河南南陽,而繒國在“方城之外”,即春秋時期的繒關(guān)。繒關(guān),《世本·姓氏》云“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毕纳倏蛋阉膬鹤臃庥诳暋?/p>
北京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南陽市文物研究所、方城縣博物館等曾在方城縣城西南的八里橋遺址進(jìn)行發(fā)掘,并出土大量的以陶器為主的遺物,其中夾砂陶、泥質(zhì)陶、黑陶、褐陶。紋飾以繩紋居多,其他還有附加堆紋、旋紋、壓窩紋、雞冠耳、花邊口、刻槽等裝飾。器形有鼎、深腹罐、小圓腹罐、花邊口沿罐、刻槽小罐、豆、爵、大口尊、盆、甕、缸等構(gòu)成器物群?!斑@些文化特征與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類型相符合,因此判定其文化性質(zhì)屬于二里頭文化。將本遺址出土二里頭文化的代表性器類如夾砂中口深腹罐、大口尊、豆與二里頭遺址出土同類陶器相比,結(jié)果與二里頭文化三期同類遺存相近,據(jù)此推斷本次發(fā)掘所獲二里頭文化遺存時代約相當(dāng)于二里頭文化三期?!?18)方城縣八里橋的二里頭文化三期遺存是夏代早中期的文化遺存。如果把考古材料中的夏代二里頭文化的遺存與文獻(xiàn)記載中的繒國相結(jié)合,進(jìn)行研究,這些文化遺存與繒國有密切的聯(lián)系,至少說明夏代早中期,也就是在老丘時代,夏人勢力已經(jīng)達(dá)到今河南南陽地區(qū)。
《路史·后紀(jì)·疏仡紀(jì)·夏后紀(jì)》記載:帝杼“乃封其仲曲列于繒,至周為莒所滅。有繒氏、鄫氏、獸氏?!?19)這里所說的“繒”“為莒所滅”,很明顯指的是進(jìn)山東莒縣附近的繒?!妒辣尽氛J(rèn)為“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路史》記載:“(杼)乃封其仲曲列于繒”,也可能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方城之繒,而后當(dāng)?shù)坭陶鞣|海之后,又將曲列封于山東莒縣之繒;也可能傳抄有誤。但是帝杼時期,今河南南陽與山東莒縣一帶皆成為夏人的勢力范圍卻是事實。
夏人的勢力向東南達(dá)到閩越一帶?!堵肥贰ず蠹o(jì)·疏仡紀(jì)·夏后紀(jì)》記載:“封云西甌,處于埤中,削發(fā)文身以負(fù)俗,曰無余。無余者,杼也……爰封杼以世祀,蓋十?dāng)?shù)傳,而與民編,及周之東有無壬百姓,奉而君之,是為漚粵、東粵?!?/p>
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自此時始,夏王朝的國都從老丘遷到西河。從此老丘不再是夏人的國都。但是帝厪在位八年而崩,孔甲在位五年而崩,帝昊在位三年而崩,就到了夏桀時期。夏王朝從老丘遷離之后,就由盛而衰,進(jìn)入了衰敗時期。老丘時代是夏王朝的鼎盛時期。
夏王朝一代,其最輝煌的時期當(dāng)在老丘,這在后代的文獻(xiàn)與典籍中也是有案可稽的。西周武王克殷之后,尋找夏王朝之后裔,并分封國土,以希求得到夏人先祖的佑護(hù);于是得夏人后裔東樓公,封于杞。周人對“三恪”(即堯舜夏商之后裔,于周為客)分封的原則,基本上因故地而封。杞縣,當(dāng)時就是老丘一帶?!妒酚洝り愯绞兰摇吩疲骸拌綎|樓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薄端麟[》曰:“杞,國名也。東樓公,謚號也。不名者,并史先失耳。宋忠曰:杞,今陳留雍邱縣故?!薄稘h書·地理志》曰:“雍丘,故杞國也,周武王封禹后東樓公,先春秋時徙魯東北?!薄逗鬂h書·郡國三》“陳留郡”條下云:“雍丘,本杞國?!蛾惲糁尽吩唬骸莾?nèi)有神井,能興霧雹?!福骸侗闭饔洝吩唬河袇蔚撆_,高七丈;有酈生祠。曹植《禹廟》贊曰:有禹祠,植移于其城,城本名杞城?!碑?dāng)夏王朝滅亡之后,歷經(jīng)殷商,周王朝建立之時,尋找夏人后裔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距陳留20公里),是為杞國,是因為老丘是夏后禹的發(fā)祥地之一,是夏王朝最重要、建都時間最長的國都。
夏王朝共經(jīng)歷了471年,以開封老丘為國都就有221年,占整個夏王朝的一半時間,在老丘夏王朝走上鼎盛時期。
注釋:
①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jì)年楫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②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③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jì)年楫證》附錄《今本竹書紀(jì)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④《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禹貢》,中華書局,1980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⑤班固:《漢書·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82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⑥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哀公元年》,中華書局,1981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⑦孔晁注《逸周書》,中書書局,1985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⑧《國語·周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年。
⑨《后漢書》,中華書局,1975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⑩吳仁杰:《兩漢刊誤補(bǔ)遺》,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11)徐文靖:《竹書統(tǒng)箋》,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12)江永:《春秋地理考實》,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13)顧棟高輯,吳樹平、李解民點?!洞呵锎笫卤怼?,中華書局,1993年。
(14)劉春迎:《考古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
(15)史游:《急就篇》,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16)以上材料皆見于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jì)年楫證》,附錄王國維《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7)林之奇:《尚書全解·禹貢·夏書》,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18)北京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南陽市文物研究所、方城縣博物館:《河南方城縣八里橋遺址1994年春發(fā)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12期。
(19)羅泌:《路史·后紀(jì)·疏仡紀(jì)·夏后紀(j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以下所引此書均為此版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