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綱性條文:【紅色字為編者拙見】
1、論第1條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論第2條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論第3條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4、論第6條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契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論第7條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
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
以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故也。
6、論第9條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二、太陽傷寒之麻黃湯證條文
1. 論第35條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麻黃湯,發(fā)熱、頭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無汗、惡風、喘,主要癥狀一目了然,這些癥狀在新冠爆發(fā)時大家都見識過了]
2. 論第36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先表后里原則]
3. 論第37條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喻嘉言曰:脈微細而嗜臥者,大邪已退,血氣虛而肢體倦怠也。胸滿脅痛則少陽未除,故與小柴胡以和之;脈但浮,則邪還在表,故與麻黃以發(fā)之。]
4.論第46條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麻黃湯主之。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鼻衄作解,又稱為紅汗,是邪氣不能外解,陽郁太甚,內逼營分,迫血妄行,從清道鼻竅而出。汗血同源,邪氣不能從汗解,乃從衄而解。]
5、論第50條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
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榮弱血少不可發(fā)汗的情況】
6. 論第51條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這個是承接50條脈浮緊可發(fā)汗的情況]
7. 論第52條
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這條也是承接50條并與之對比,凡太陽表實證,非尺脈微、尺脈遲者,可以考慮用麻黃湯發(fā)汗的情況。如果尺脈微或尺脈遲,則當禁用汗法。]
8.論第55條
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當發(fā)汗而不發(fā)汗耽誤而致衄也,還得用麻黃湯發(fā)汗】
9、論第231條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方有執(zhí):弦,少陽;浮,太陽;大,陽明。脅下痛,少陽也;小便難,太陽之膀胱不利也;腹?jié)M,鼻干,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潮熱,陽明也。時時噦,三陽俱見,而氣逆甚也。耳前后腫,陽明之脈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太陽之脈,其支者,從巔至耳。少陽之脈,下耳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然則三陽俱見證,而曰陽明者,以陽明居多而任重也;風寒俱有,而曰中風者,寒證輕而鳳脈甚也。續(xù)浮,謂續(xù)得浮,故與小柴胡,從和解也?!?/span>
10. 論第232條
脈但浮,無余癥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承231條是說,用針刺等辦法治療,脈浮表實證還在,可用麻黃湯再發(fā)汗。如果有小便閉,腹?jié)M、加噦等這些嚴重的里證,則是陽明熱盛,胃氣敗絕的表現(xiàn)。就很難治療了。]
11.論第235條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 [清·吳謙云:陽明病,脈應浮大,證應汗出。今脈但浮,表病脈也;無汗而喘,表實證也。是太陽之邪,未悉入陽明,猶在表也。當仍從太陽傷寒治之,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
二、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
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三、方歌: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
喘而無汗服之宜。
七十杏仁三兩麻,
一甘二桂效堪誇;
喘而無汗頭身痛,
溫覆休教粥到牙。
四、麻黃湯禁忌之條文
1.論第83條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fā)汗。
2.論第84條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必便血。
3.論第85條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痓。
4.論第86條
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5.論第87條
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寒慄而振。
6.論第88條
?汗家,重發(fā)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7.論第89條
病人有寒,復發(fā)汗,胃中冷,必吐蛔。
8.論第49條
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9.論第50條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五、注釋麻黃湯
?1、功用:
發(fā)散風寒,宣肺平喘。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的治療。
2、主證: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3、禁忌:
麻黃湯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癥、血虛證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fā)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
正如清.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fā)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zhàn)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fā)表,可一而不可再?!?/span>
4、藥證分析
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
本衛(wèi)郁營滯,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能解衛(wèi)氣之閉郁,又用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
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之典范。
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
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為使藥而兼佐藥之用。
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wèi)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5、加減
1)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
3)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
4)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6、擴展應用方劑
?1)麻黃加術湯;
2)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3)大青龍湯;
4)三拗湯;
5)華蓋散。
六、麻黃湯臨床應用
麻黃湯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新冠爆發(fā)期間,大多數(shù)感染者都有麻黃湯的癥狀,如果用麻黃湯得當,當然是一劑熱退,身涼……,關鍵是大家緊張,滿腦子想的都是'’新冠病毒'’這個高級的看不見的名詞。專家給你說無特效藥就沒有特效藥了嗎???無藥可用,老虎吃天……。記著我們有先師仲圣!??!
三年中,我們都干了什么?'’核酸檢測'’,天天做,瞎指揮,瞎忙活,竟然還把藥店的感冒藥撤下,……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用藥物預防,治療,核酸檢測能治好新冠嗎?花了無數(shù)社保的銀子……養(yǎng)肥了一群騙子。
我們不要畏懼病毒,更不能懼怕麻桂附辛……辨證論治就是了。病毒再來襲擊,你難道還不會治……。
那些要命的白肺?是沒有及時用經方啊,不及時用,是耽誤了吧!后悔死了吧!
怎么就不知道用麻黃湯、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怎么就不知道用葛根湯、桂枝湯、小柴胡湯啊,早用就早好……。
'’慌亂中,用藥竟然連寒熱都不辯證了,瞎看電視上的廣告'’……一言難盡。
建議家里備點中藥吧,以防不測……。中藥漲價了吧,日本資本進來了,沒有覺察到嗎?!】
第一,典型的傷寒,或是感受風寒較重的這類傷寒表證。高熱,惡寒,身疼痛,骨節(jié)疼痛,咳,喘,舌胎白,流清涕,吐清白痰等等。
第二,臨床上風寒濕邪導致的身體痹癥、痹痛。
?病人沒有打噴嚏,流鼻涕,沒有惡寒發(fā)熱,就是一身疼痛。或如因淋雨,渾身疼痛;
或如下田干活后渾身疼痛;
或如出海之后渾身疼等等。
這類風寒濕三種邪氣,導致身體痹痛,可以認為是寒濕在表的,可以用麻黃湯治療。
第三、注意:
風寒濕邪導致的身體痹癥、痹痛表虛自汗、外感風熱、體虛外感、產后失血的病人均不能夠使用麻黃湯發(fā)汗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