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文)
《左轉.成公二年》以較長的篇幅,記載了發(fā)生在公元前589年的“齊、晉鞌之戰(zhàn)”,作者以簡練生動的語言描摹了主要參戰(zhàn)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氣質。其中,齊國的統(tǒng)帥——齊頃公,就是一位頗具有戲劇性色彩的人物。我特別喜歡以下幾個細節(jié)描寫:
【“滅此朝食” 三周華不注】
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清晨,兩軍列陣于鞌(今濟南西北)。齊頃公求勝心切,自恃齊軍勇猛,蔑視晉軍,認為不堪一擊。不等士兵吃早飯,就下令:“余姑剪滅此而朝食!”(【大意】:“我還是先把這些晉國“老西兒們”消滅掉再回來吃早飯吧?。?,于是馬不披甲,兵將餓腹,就親帥齊軍,沖向聯(lián)軍大陣。激戰(zhàn)中,晉軍主帥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營。英勇的齊軍取得第一回合的勝利。但軍軍憑著堅韌、頑強精神,很快就緩過勁來,接著沖殺了出來,英勇的齊軍也抵擋不住了,敗下陣來。晉軍乘勝追擊,齊頃公被追得“三周華不注”,圍繞“華不注山”轉了三圈,險些當了俘虜。
【危亡之際 不射君子】
齊頃公敗退時,因為晉軍主帥郤克中箭,“血流及屨”,其御手被箭射穿手、肘,鮮血染紅左輪,基本失去戰(zhàn)斗力。所以,晉軍司馬韓厥的二號戰(zhàn)車沖在最前面,盯住齊軍的主帥車緊追不放。按春秋戰(zhàn)法,韓厥戰(zhàn)車是晉軍第二號戰(zhàn)車,常規(guī)乘法應當是:御手居中,韓厥居左(也稱“甲首”,車長位置),執(zhí)戈(矛)者居右(即“戎右”)。齊軍的統(tǒng)帥車乘法:齊侯居中(指揮)、邴夏居左(御車)、逄丑父居右(衛(wèi)士“戎右”)。因為韓厥夜里夢見他已去世的父親提醒“且辟左右”,所以臨陣時“居中”(占據(jù)“御手”戰(zhàn)位)。齊頃公的御手邴夏,辨認出“中御而従齊侯”的戰(zhàn)車不是“晉軍統(tǒng)帥車”,但看出其御手氣質不凡,肯定是車長,故對齊頃公曰:“射其御者,君子也?!痹谌f分危急的時刻,齊頃公仍不忘“古訓”,竟答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于是,,齊頃公在疾馳中彎弓射箭,第一箭射死“君子”(當時不知道他叫韓厥)的“車左”,當即栽倒車下;第二箭射中其“車右”,斃命車上。就單單留下中間這“君子”舍不得射殺,眼巴巴等著他追了上來。因為齊頃公戰(zhàn)車的驂馬被路旁的樹掛主,稍一停頓,被韓厥追上。幸虧與“戎右”逄丑父急中生智,與頃公交換位置(占據(jù)中位),韓厥誤以為在“中位”的逄丑父是齊頃公,于是弓身表演了幾句臺詞后把他俘虜回營去也。齊頃公隨即換乘佐車(備用車)“鄭周夫為御,宛茷為右,載齊侯以免”,要不就成了這位“君子”的俘虜了。
齊頃公的立體記憶還不錯,戰(zhàn)場上的一面之交,還依稀不忘。到第二年(前598年)去晉國朝聘時,在晉景公面前還人的出這位“君子”,打破了當時的尷尬局面?!蹲髠鳌份d:『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齊侯曰:“服改矣。” 韓厥登,舉爵曰:“臣之不敢愛死,為兩君之在此堂也”』大意是:晉景公設宴招待齊頃公,席間齊頃公一直盯著韓厥看,韓厥說:“君王認得我嗎?”齊頃公說:“服裝改了(模樣沒變)。”韓厥登上臺階,舉起酒杯說:“當初之所以冒死追趕君王,就是為了兩國君王今天在這里歡聚一堂?。 敝链?,韓厥還不知道他這條小命,是齊頃公手下留情而得保全的。試想,如果當時射死韓厥,也許會改寫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史”,后來的韓、趙、巍“三國分晉”的局面也許不會發(fā)生。這大概也算是齊頃公的一項意想不到的結果。
【英勇義氣 三入三出】
齊頃公乘備用車突圍后,并沒有就此離陣脫逃。他聽說衛(wèi)士逄丑父替他作了晉軍俘虜。義憤填膺,為了營救逄丑父,齊頃公竟不顧自身安危,餓著肚子,親率齊軍,向聯(lián)軍陣內沖殺了回去,竟殺了個三進三出,最后搶出了被晉軍釋放的逢丑父,才罷休?!蹲髠鳌氛f:『齊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齊師以帥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于衛(wèi)師,衛(wèi)師免之?!豢磥睚R頃公的威望和人緣還不錯,所以每當齊頃公退出,齊軍緊緊護衛(wèi);殺入晉軍友軍狄人陣內時,狄人不但不傷害他,反而都拿起戈矛和盾牌保護它;當他沖入衛(wèi)國軍陣時,衛(wèi)國士兵也不佳害他。
齊頃公不愧是中原第一霸主齊桓公之孫!不但很勇武,而且也很講義氣。這對一國之君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雖敗不餒 勉勵國人】
齊頃公戰(zhàn)敗,從容撤退,并不氣餒,而且保持樂觀、自信心態(tài),途中不忘勉勵國人,齊國軍民似乎還挺信賴他。
《左傳》記載:『遂自徐關入。齊侯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銳司徒免乎?”曰:“免矣?!痹唬骸捌埦c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span>
進入徐關時,他神情自若地對守城的人們說:“好好努力吧!這次咱們齊國戰(zhàn)敗了!”其中既有自責,也有自信。通過與“女子”的問答,可以看出齊頃公在國內的威望不錯,人們也并不在乎齊國偶爾一次戰(zhàn)敗,對國君、國家仍充滿信心。
其實,齊傾公并沒有辜負齊國人的期望。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頃公)十一年,“齊頃公朝晉,歸而頃公弛苑囿,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說。厚禮諸侯。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劉向《說苑》載,“齊頃公歸,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外金石之聲,遠婦人之色,出會于盟,卑下諸侯。”齊國又恢復了元氣。
【言敗,不示弱】
據(jù)史書記載,“鞌之戰(zhàn)”的前因之一,就是因為齊頃公搞了一場“瞎陪瞎、禿陪禿、瘸子陪瘸子、羅鍋陪羅鍋”的“克隆秀”,戲辱了晉、魯、衛(wèi)、曹四國使臣,齊頃公母親簫同叔子看了大笑,所種下的仇恨。故“鞌之戰(zhàn)”勝利方的晉軍提出的講和的條件之一就是“必以簫同叔子為質”,以泱泱大國的國母為人質,這對齊頃公和齊國來說是奇恥大辱,是決不能接受的。對此史書上做了大體相同的記載。
《左傳》記載齊頃公派代表說,如果晉軍堅持以齊國國母為人質,那就:“請收拾余燼,背城借一,況其不勝,敢不唯命是聽!” 意思是:你們如果堅持以國母為人質的條件, “那么我們只能收集殘兵敗將,背城與你們決一死戰(zhàn),如果再戰(zhàn)敗,那就不敢不服從了?!薄豆攘簜鳌穭t記載,齊國代表曰:“齊侯之母猶晉君之母也,晉君之母猶齊侯之母也……不可!請壹戰(zhàn),壹戰(zhàn)不克,請再,再不克,請三,三不克,請四,四不克,請五,五不克,舉國而授!” 在齊國的強硬態(tài)度下,晉國放棄了此條件,雙方講和。看來,齊頃公還是不一個挺講原則的人。
“鞌之戰(zhàn)”,給后人留下不少典故。如成語:“余勇可賈”、“滅此朝食”、“三進三出”、“借城背一”等,濟南那一座原本不見經(jīng)傳“華不注山”,也為了“齊煙九點”風景之首,變成后世文人墨客優(yōu)游詠吟的“詩山”,這都是這位帶有戲劇色彩的春秋人物——齊頃公給后人留下的一筆財富。
北宋熙寧年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1019——1083)曾出任齊州知府。他寫過一首【登華不注賦】: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遙臨濟水南。
翠嶺嫩嵐晴可掇,金輿陳跡久誰探。
高標特起青云近,壯士三周戰(zhàn)氣酣。
丑父遺忠無處問,空余一掬野泉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