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1906年春,“鑒湖女俠”秋瑾從日本回國開展革命活動,入浙江南潯潯溪女學任教,與校長、女詩人徐自華結(jié)為盟姊妹。9月的一天,秋、徐約去游西湖。秋瑾手指西泠橋方向,說:“身入革命門,總有犧牲者,若能葬身那里,墳鄰岳王墓,為福多矣!有朝一日為革命捐軀后,就請為我成全。”徐答:“定然遵辦。我若死于革命,也埋葬于此!”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首領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學生軍起義失敗。受徐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被捕,數(shù)日后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這位中國女權(quán)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彪炳青史。然其遺骸,卻因種種原因,在此后74年有“十葬”的曲折。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紹興臥龍山西北麓
安慶起義前一月,鑒于經(jīng)費欠缺,秋瑾趕去徐自華家里磋商。徐當場拔簪摘珥,將首飾和所有積蓄約合黃金30兩,交與秋瑾。分手時,秋說:“舉義在即,兇吉難料,已作犧牲之準備,埋骨西泠之約,千萬不可失信?!毙齑穑骸肮魻奚?,定使青山有幸埋忠骨?!?/p>
徐自華起義事敗,浙江巡撫張曾敫得安徽方面的通報,知秋瑾為徐錫麟的同黨,令紹興知府貴福捉拿。同志勸秋瑾離校躲避,她拒絕說:“我是革命黨首領,豈可惜己一命而臨難逃脫?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贝撕箅m有對抗,但寡不敵眾,秋瑾遇害。
貴福殺害秋瑾后,暴尸街口,以儆效尤,后由地保通知秋家收尸。
秋家人害怕株連,不敢輕往,后由幾個當?shù)卣塘x的士紳出面,雇了一個鞋匠縫合了秋瑾身首異處的尸體。
大通學堂的洗衣女工,平時受秋瑾善待,不顧安危,深夜里用席子將秋瑾遺體包裹,送往善堂。善堂施舍薄棺一具,草草裝盛后,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府山(臥龍山)北麓,掩埋于星羅棋布荒冢群中。
首遷:1907年10月,暫厝紹興常禧門外嚴家潭
秋瑾犧牲后,秋瑾大哥秋譽章,請知情人引路,來到臥龍山麓,找到秋瑾墳墓。
紹興秋瑾故居里的秋瑾蠟像秋譽章認為秋家世代為官,祖、父兩代都做到了地級市長,算是高干家庭,當請風水先生卜穴,擇一黃道吉日,把秋瑾的靈柩葬于祖墳之側(cè)。
于是,秋譽章以重金雇夫役數(shù)人,把秋瑾的靈柩偷偷移到常禧門外嚴家潭殯舍,暫時存放一段時間。
殯舍老板聞是被砍了頭的革命黨人,不肯收留。
秋譽章無奈只得在大校場近旁的亂墳堆中,擇地暫放秋瑾的靈柩。
二遷:1908年2月,遷葬于杭州西泠橋西側(cè)
東南輿論界,特別是上海進步報刊,一致譴責張曾敫、貴福炮制黑案,殘害秋瑾等大通學堂師生。有革命黨人放言,要刺殺狗官,為秋瑾報仇。兩人惶惶然不可終日,自請調(diào)離。
張曾敫書法徐自華決定趁此機會兌現(xiàn)前約, “欲覓西湖干凈土,為卿三尺造孤墳”。她給另一個盟姊妹吳芝瑛寫信,相約安葬秋瑾,成全秋瑾“埋骨西泠”的遺愿。吳芝瑛復信:“今聞秋女士之死,一棺厝野,家屬畏羅織,不敢營葬,日炙雨淋,將有暴露遺骸之慘,芝瑛竊痛之,行將力疾赴山陰,為之營葬?!?/p>
徐自華專程赴滬與吳芝瑛商量營葬事宜。不意事故多變,還沒見面,徐家中女兒病危,促迅疾返回。徐只好托妹妹蘊華代表自己與吳芝瑛商量葬事:由吳芝瑛出資大洋200塊,購買墓地及建造秋墓;徐自華則負責選定墓址及營葬。
徐自華愛女不幸夭折。她葬女甫畢,就冒著風雪趕到紹興,會晤秋譽章,道明來意,一同前往杭州物色墓地,在孤山勝景西泠橋堍,購得土地一方。吳芝瑛因病難以遠行,委托丈夫廉泉南去杭城,購買磚石,雇請工匠,督造秋墓,擇期安葬。
秋墓前立有墓碑一方,碑文是吳芝瑛抱病書寫的“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史稱“十字碑”。
徐自華撰寫《鑒湖女俠秋瑾墓表》,介紹秋瑾革命生平。另有一段文字云:“石門徐自華,哀其獄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終,為約桐城吳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橋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須有事,固非徒南宋為然,而尚想其烈,或?qū)⒏┭雠腔?,至流涕不忍去,例與岳王墳同不朽云。石門著名石刻家胡菊齡,精心鑿雕了墓碑墓表?!?/p>十字碑文、墓表、碑刻,被譽為“秋墓三絕”。
三遷:1908年12月1日,遷回紹興城外嚴家潭
1908年秋,清廷御史?;諄砗汲?,信步西泠橋畔,無意中發(fā)現(xiàn)秋瑾的墳墓,勃然大怒。回京師后,常徽立即《奏請平秋墓片》:“秋瑾正法后,乃有吳芝瑛、徐自華為之收葬,幾與岳武穆、于忠肅并峙。似此目無法紀,請飭浙撫將秋墓平毀,嚴拿吳、徐懲辦。”朝廷準奏,令新任浙江巡撫增韞辦理。
吳芝瑛大禍迫在眉睫。徐、吳利用各自的特殊關(guān)系保全秋瑾靈櫬,也為自己逢兇化吉。
老奸其滑的增韞鑒于張曾敫、貴福都因秋瑾案不安其位的教訓,行事十分謹慎,既想把這件事辦得不激怒于浙人,又不能違背朝廷的旨意,要刀切豆腐兩面光。他和幾個師爺反復商量,終于拿出了一個辦法。增韞悄悄派人找到時任黑龍扛提法使的秋瑾的堂叔秋桐豫,讓其勸說躲在他家的秋譽章速回杭州,主動提出將秋墳遷葬。
御史,增韞傳話:“秋墓削平不可更改,棺材可由秋氏家人取去,不許再葬杭城;對徐自華、吳芝瑛網(wǎng)開一面,不予查究。”
秋譽章以家屬出面呈文增韞,請求把秋瑾墓遷回紹興原籍。增韞批準。
不日,秋譽章雇人挖取秋瑾靈柩運往紹興,仍然暫停嚴家潭殯舍。
四遷:1909年秋,遠遷湘潭昭山,與王廷鈞合葬
1909年初,秋譽章得悉王廷鈞病故,思量再三,準備前往湘潭,與王家商量,將秋瑾棺木運湘,與王合葬。
秋家大哥聲淚俱下。王母感念秋瑾為王家生兒育女,點頭答應,囑孫子王沅德迎還母親靈櫬。
1909年11月,王沅德到紹興,伴秋瑾靈櫬啟程,經(jīng)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入湖南,水陸輾轉(zhuǎn)歷時20多天到達湘潭,與王廷鈞合葬在離昭山10里處的石壩子墓地。
秋譽章赴湘前,曾征詢徐自華、吳芝瑛的意見。徐、吳無奈,勉強贊同,暫且委屈秋女士在天之靈了,且待革命成功時,再把靈櫬迎還西泠!五遷:1912年夏,長沙建專祠,議遷葬岳麓山
湖南女杰唐群英既是秋瑾的知心朋友,也是同志加親戚。湖南獨立后,唐群英與張漢英,面告都督譚延闿說:“革命如果成功,當為秋瑾表揚,不但要為她建立專祠,還要讓專祠成為繼承秋瑾遺志之地,同時要讓專祠成為湖南婦女組織的駐地和聚會地。”
譚延闿譚延闿下令,同盟會員周震麟、盛時、唐支廈等組織追悼會籌備處。同時將當年力促浙江巡撫殺秋瑾、時任浙江候補道的陳國棟之父陳湜筑在長沙城內(nèi)黃泥街的陳家花園,沒收,充當秋瑾烈士專祠,送秋瑾的遺像入祠供奉。
1912年7月19日,秋瑾靈位入主陳家花園,省會各界集會秋瑾祠,舉行追悼秋瑾大會。報紙記載:“秋女士夫家王姓,主建祠之事,并迎神追悼,熱鬧參加者,非獨軍政警界,而人民男女,亦空巷相趨”。
同時,湖南革命黨人得知秋瑾遺骨被草草安葬在昭山,特別是安葬的波折后,感概很多。于是一場在岳麓山安葬秋瑾的活動在民間醞釀著。
六遷:1913年秋,還葬杭州西泠橋西側(cè)原葬處
中華民國建立后,徐自華又開始了實現(xiàn)秋瑾“埋骨西泠”遺愿的行動。就在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開國的當天,她就以同盟會會員的名義,發(fā)布《西泠重興秋社并建風雨亭啟事》,還致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請予支持。
3月1日,徐自華呈文浙江省議會,提議:“秋墓被清廷平毀后,靈櫬移往湖南,與烈士生前意愿相違,應迎歸秋瑾靈櫬,還葬西泠。”這一提議得到浙江軍政府及各界響應。浙江省議會議決:在原墓址建造風雨亭,亭西邊重建秋墓,沒收建在附近鎮(zhèn)壓太平天國時的湘軍將領劉典的祠堂,祠產(chǎn)撥歸秋社,改建為鑒湖女俠祠。秋社社員褚輔成主持浙江民政,致電湖南都督譚延闿:“敝省議會議決恭迎鑒湖女俠秋瑾柩歸葬西湖,并建專祠奉祠。即日派人到湘接洽,乞轉(zhuǎn)湘潭十八總義源當秋俠之子王沅德為盼?!?/p>
幾天后,湖南復電:“秋俠靈柩將留湘上,并由其子委托秋彥璜君賚遺像、衫裙還浙,于西泠故址建筑衣冠冢?!痹瓉?,浙江的提議遭到王家反對,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遺像還浙建衣冠冢。湖南的理由也很充分:西湖與岳麓并稱名勝,似不以屬浙屬湘為之畛域,葬于湖南,于山川可以生色,于秋瑾兒女家祭亦較便利。
徐自華、陳去病據(jù)理力爭:烈士犧牲于浙江,安葬西泠與岳武穆為鄰,本系烈士生前之愿望,曾再三囑托我等為之實踐,故以秋女士靈櫬遷還西泠為宜。
浙、湘兩省電文交馳,爭論不休,雙方相持不下,一時陷入僵局。秋瑾殉國5周年紀念日,兩省都舉行了各有1000多人參加的隆重悼念活動。新聞媒體報道,湘、浙兩省爭靈,引起各界關(guān)注。雙方各執(zhí)一詞,難以達成一致,只得上報中華民國總統(tǒng)府裁定。
1912年9月間,北京下達復文:許秋社同人遷葬秋瑾靈櫬,并命湖南方面將秋烈士遺櫬交出,并護送到浙。
譚延闿只好表示同意,專門下批文:“秋女烈士為國致命,薄海同欽,安葬西湖,極為允當。該氏因骨肉至親,移葬家山,于情理亦屬相合;今以秋俠為革命巨子、世界公人,不敢一家私有,已許秋社同人遷葬,深明公理,良堪嘉尚。仰即將秋烈土遺櫬交出,以便護送到浙?!?/p>
不料秋瑾之子王沅德拒絕執(zhí)行,復信譚延闿申述理由,大意謂:前奉祖母之命迎櫬還鄉(xiāng),以盡人子之責,至今已三年,而今忽而東遷,使合葬雙親變分葬兩地;又烈士子女本在湘潭,既欠人理,又失孝道。
秋社社員陳去病是南社發(fā)起人之一,與湖南方面文化界人士比較熟悉。徐自華請他速去湖南,會同秋理再行交涉。陳去病和秋瑾妹妹秋理一起多方游說,湖南與秋瑾熟悉的一些同盟會員王時澤等人也幫助勸說,王沅德終于同意將其母遺骸歸葬西湖。
12月8日上午,孫中山由徐自華、吳芝瑛、陳其美等陪同,自上海到杭州,談到秋瑾時,不勝悲愴地說:“可痛者,最好的同志秋女俠一瞑不視。兄弟此來,固不僅展覽西湖風景,亦將一施憑吊?!贝稳?,孫中山至秋社祭悼秋瑾,攝影留念,書寫了“巾幗英雄”匾額,又致挽聯(lián)一副:江戶識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13年春,西泠橋畔萬綠叢中,風格獨異的秋瑾新墓落成。墓形呈六角形,中空置墓碑一方,六面有門可窺,墓頂矗立秋瑾高大石像,墓前置有石祭臺一張。秋墓的建造及格式,本是經(jīng)浙江都督兼民政長朱瑞核準了的。
然,此時的朱瑞已投靠袁世凱,遵照袁駐浙代表的指令,命將秋墓削低5尺,并撤去墓頂上的石像。
徐自華奮起抗爭,散發(fā)傳單斥責朱瑞出爾反爾。朱瑞惱羞成怒,揚言要撤銷她的營葬事務所主任。孫中山得悉后,力勸徐自華暫作忍耐,以免無謂犧牲。徐自華聽從勸說,變墓頂上的石像為一把直刺青天的利劍。
秋瑾遇難6周年之際的六月初六,秋社同人將秋瑾靈櫬從秋社移出,安葬在西泠橋畔的新墓中,繼而在紹興建造風雨亭、紀念亭。
1939年陽春三月,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視察浙東,到紹興后至秋瑾就義處的軒亭口紀念亭憑吊,援筆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七遷:1964年,遷葬杭州西湖雞籠山1956年11月,秋瑾墓被國務院明文公布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享受歲時祭悼。
然而好景不長,1964年強調(diào)階級成分,有人說“不能再讓死人占據(jù)美麗的西湖”。女俠的遺骨被裝進陶罐,遷葬去了雞籠山。
八遷:1965年初,由雞籠山遷回西泠橋原葬處
雞籠山屬西湖邊陲處,冷冷清清,連不少杭州人也只聞其名而不知其在何處。
1965年初,周恩來總理得知情況后出面干預,秋瑾墓由雞籠山遷回西泠橋原葬處,改為圓丘墓,墓表石刻馮玉祥將軍早先題聯(lián):丹心已結(jié)平權(quán)果;碧血常開革命花。
九遷:1966年文革動亂發(fā)生,墓被拆除,遺骸再葬于杭州雞籠山
“文革”劫難,秋瑾的墳墓未能幸免,墓園被拆除,陵墓被平毀,遺骨被再次遷移雞籠山。
十遷:1981年10月,還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橋南堍
1980年1月28日,秋瑾的孫女王玉琳、王家梁寫信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謂祖母陵墓被毀,遺骨不知去向。
鄧穎超指示有關(guān)部門,設法尋找秋瑾遺骨。浙江省與杭州市文物管理部門著手進行。幾經(jīng)輾轉(zhuǎn),文管人員在棕桐樹林一株翠柏下挖出一只陶罐,里面裝著骨殖。文物部門將尸骨拼接,確定是女性。秋瑾遇害時是被斬首的,檢驗頸部骨骼,刀痕明顯。經(jīng)專家鑒定,遺骨屬秋瑾無疑。
經(jīng)杭州市政府規(guī)劃,在西泠橋畔重新建造秋瑾墓,墓塋以花崗巖筑砌,呈方座狀。墓頂設漢白玉雕像。正面嵌一小長方大理石,上刻孫中山先生所題“巾幗英雄”四字,墓背面為徐自華撰、吳芝瑛書、胡菊齡鐫刻之“三絕”墓表原石。1981年9月,“鑒湖女俠”的遺骸,歷經(jīng)十番劫波,輾轉(zhuǎn)七十余年,最終魂歸她生前寄望的西泠橋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