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分類 2011-01-10 13:25:19 閱讀37 評論14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安君康書法: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
杜甫制作“流水對”之方法研究
杜詩藝術研究之一
“流水對”是一種十分特殊的對仗,它與一般的對仗迥然不同。一般的對仗,上下兩句各自表達一個意思,能夠各自獨立成文,兩句之間互不依存,是并列的關系,如李白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送友人》),橫在城北的青山與繞過城東的白水,兩者無依存關系。“流水對”就不同了,從內容上看,是一個意思由上下兩句連貫起來才表達清楚的;從語法角度看,上下兩句或者就是一個單句(一個單句拆成形式上的兩句),或者是一個復句中的兩個分句。上下兩句在表意的流程中構成對仗,是流動中的對仗。它能夠克服一般對仗的呆板、凝滯,具有生動、流轉的特征,在動態(tài)中實現(xiàn)了勻齊美,讓靜止的雙峰對峙變成流動的前波對后浪,讓紙剪的鴛鴦化作游動的情侶,從而把對仗的美學效應推向極至。
晚清許印芳說:“少陵妙手,慣用‘流水對’法,側卸而下,更不板滯。”[1] 這幾句話扼要地說明了“流水對”不同于其它對仗的特殊性質與獨特功能。歷代詩論家都已注意到,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對”的詩人??梢哉f,在“流水對”這一概念的產(chǎn)生過程中,杜詩起了重大作用。筆者對杜詩使用“流水對”的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與研究,從全部杜詩(1458首)檢出268副“流水對”,對它們進行比較,加以分類,從中可以看出杜甫制作“流水對”的一些方法。本文使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理論,對杜甫制作“流水對”的方法進行理性歸納,或許能夠有益于杜詩對仗藝術的認識,有益于今人創(chuàng)作近體詩。
一、制作單句形式的“流水對”
把一個單句拆成兩半,讓這兩半相對應的詞詞性相同,關鍵位置的聲調則對應相反,杜詩中這樣的“流水對”出現(xiàn)了26副。如果再作細致的考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對單句的“拆法”不同,這樣的“流水對”也呈現(xiàn)出多種面目。杜甫在處理上主要有三種方法。
▲其一,把賓語拆開,使之分屬于出句和對句。具體作法是把賓語的 “主語”部分留給出句,而把剩余的部分作為對句,使出句、對句,呈現(xiàn)為對仗關系。賓語的剩余部分,其語法結構又有三種情況:
(1)剩余部分為動賓結構:
[例1] “猶聞蜀父老,不忘舜謳歌。”(《懷錦水居止》)這本是一個省略了主語(即詩人自己)的單句,謂語是“猶聞”,賓語是“蜀父老不忘舜謳歌”。作者把賓語拆開,把“蜀父老”分到出句上,而把“不忘舜謳歌”作為對句,使出句與對句詞性對應相同。出句與對句既對仗穩(wěn)妥,又在意思上連成一脈,真像流水一樣沒有間隔。
[例2]“不堪垂老鬢,還對欲分襟。”(《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垂老鬢”是對老垂之人的具體描寫,“欲分襟”是對離別的具體描寫。“垂老鬢還對欲分襟”是“不堪”的賓語。垂老之人仍要經(jīng)受離別的磨難,是為杜甫所不堪。作者把賓語拆開,把賓語的主語“垂老鬢”分到出句上,把賓語的剩余部分“還對欲分襟”作為對句。“還對欲分襟”是動賓結構。
[例3]“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月夜》)“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遙憐”的賓語。
把賓語拆開,把賓語的主語“小兒女” 分到出句上,把賓語的剩余部分“未解憶長安”作為對句。“未解憶長安”是動賓結構。[例4]“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秋興八首》其二)“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請看”的賓語,把賓語拆開,把賓語的主語部分“石上藤蘿月”留給出句,把剩余部分“已映洲前蘆荻花”作為對句。“已映洲前蘆荻花”是動賓結構。
(2)剩余部分為動補結構:
[ 例1]“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其一)主語被省略,謂語是“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是賓語,把賓語的主語“房太尉”留給出句,把剩余的部分“歸葬陸渾山”作為對句。“歸葬陸渾山”即“歸葬于陸渾山”,是動補結構。那么,這一聯(lián)的出句為動賓結構,對句為動補結構,由此可見,對仗的兩句只求字面對,而不求語法結構相同。
[ 例2] “忽聞哀痛詔,又下圣明朝。”(《收京三首》其二)“哀痛詔”,指至德二載(757)11月,長安光復后,肅宗御丹鳳樓,下達罪己詔書。“哀痛詔又下圣明朝”是“忽聞”的賓語。作者把賓語拆開,把賓語的主語“哀痛詔”留給出句,把賓語的剩余部分“又下圣明朝”作為對句。“又下圣明朝”即“又下于圣明朝”,是動補結構。出句為動賓結構,對句為動補結構。語法結構雖不同,但字面成對。
[例3]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里云?”(《孤雁》“一片影”指的是孤雁,“一片影相失萬里云”是“憐”的賓語。作者把賓語拆開,把賓語的主語“一片影”留給出句,把賓語的剩余部分“相失萬里云”作為對句。“相失萬里云”即“相失于萬里云間”,是動補結構。此聯(lián)的意思是說,有誰憐憫那失群于萬里云間的孤雁呢?
[例4]“喪亂聞吾弟,饑寒傍濟州。”(《得家書》)杜甫諸弟在戰(zhàn)亂中離散,此詩寫在得弟書信之后。“喪亂”是“聞”的狀語,“饑寒”是“傍”的狀語,“吾弟饑寒傍濟州”是“聞”的賓語。兩句意謂:于喪亂之中,得知吾弟尚在,他正饑寒交迫地生活在濟州。作者把賓語的主語“吾弟”留給出句,把剩余部分“饑寒傍濟州”作為對句。“饑寒傍濟州”即“饑寒傍于濟州”,是(狀)動補結構。
(3)剩余部分是主語的同位語:
[例1] “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得家書》)杜甫諸弟都在喪亂中離散,此詩為得弟書信而后作。“他鄉(xiāng)且舊居”是對“消息”的闡述,“消息”與“他鄉(xiāng)且舊居”是同位語,共作“知”的賓語。杜甫用這種方法制作“流水對”較少。
總體來看,在單句形式的“流水對”中,這種拆開賓語、使之分屬于出句和對句的情況,在杜詩中居多,也是最為明顯的流水對仗的形式之一。
▲其二,把單句從中拆開,把主語部分作為出句,把謂語(或不出現(xiàn)謂語)和謂語后面的成分作為對句,以構成相互對仗的形式 。這樣的對仗也能造成語意的連貫而下。杜詩中有幾例是屬于這樣的“流水對”,如。
[例1]“海內知名士,云端各異方。”(《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使參三十韻》)“各”,“各居”之意,具有動詞性質,故可與“知”相對。兩句的意思是說,高適、岑參這些國家的名士,如今已散落天涯。表達對高、岑遭貶的惋惜。“海內”對“云端”,“名士”對“異方”,詞性對得穩(wěn)妥。
[ 例2]“由來巫峽水,本是楚人家。”(《小園》)兩句的意思是說,巫峽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楚人的家園。“由來”對“本是”,“巫峽水”對“楚人家”,詞性對應相同。
[例3]“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長江二首》)兩句意思是說,這眾流歸海的理義,啟示著萬方奉君之心。這是由物理而連及到人理。“眾流”對“萬國”,“歸海”對“奉君”,“意”對“心”,詞性對得穩(wěn)妥。
[ 例4]“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兩句意思是說,身居江漢、思歸故鄉(xiāng)的我,乃是天地間一介迂腐的儒生。“江漢”對“乾坤”,“歸客”對“腐儒”,“思”與“四”諧音,借助于諧音,與“四”構成對仗,這種對仗又稱為“借音對”。
[ 例5]“今日江南老,他時渭北童。”(《社日》)江南為杜甫晚年客居之地,渭北代指杜甫少年所在之處。有垂老懷舊之意。“今日”對“他時”,“江南”對“渭北”,“老”對“童”,對仗非常工整。以上五聯(lián),每聯(lián)的出句都是名詞性的詞組,中心詞分別是“士”、“水”、“意”、“客”、“老”,它們前面的詞都是修飾語。它們在單句中充當著主語。每聯(lián)的對句都是對出句的陳述,在單句中充當著謂語部分。
▲其三,把單句謂語的修飾成分(一般多為時間狀語)拆出,讓它作為出句,而把單句的主謂賓部分作為對句。杜詩中不乏這樣的“流水對”, 例如:
[例1]“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遣憤》)“收帝里”,指廣德元年十月,郭子儀驅逐吐蕃收復長安;京都收復以后,代宗卻讓宦官魚朝恩總領禁軍,與其父肅宗信任宦官同出一轍,故杜甫憤嘆。又,“自”字在本句的表義上是介詞,但是因為它有代詞(自己)的意義,故此處借用,與“誰”字構成對仗,這種對仗稱為“借義對”。從語法角度看,“自從收帝里”是“誰復總戎機”的狀語,但上下兩句又構成了對仗。“收帝里”對“總戎機”,總,這里有動詞意義,是總領的意思。
[例2]“自失論文友,空知賣酒壚。”(《贈高式顏》)高式顏乃高適之侄,“論文友”指高適。此時高適已去世,杜甫說:自從失去好友以后,就只知道賣酒之處了。言終日以酒澆愁。
[例3]“自聞茅屋趣,只想竹林眠。”(《示侄佐》)杜佐為杜甫之侄,住在秦州附近的東柯谷,杜甫自從得知那里風物美好之后,便一心前往結茅隱居。
[例4]“自罷千秋節(jié),頻傷八月來。”(《千秋節(jié)有感三首》其一)“千秋節(jié)”指玄宗生日,在八月初五日,玄宗去世,此節(jié)遂罷。以上四聯(lián),上句均以“自”字開頭,“自”的詞性均為介詞,除[例1]借為代詞與“誰”相對以外,其它3例都是以介詞對副詞(空、只、頻),可見,在唐人的心目中,由于介詞和副詞都是虛詞,是可以相對的。今人在把握上有過于拘謹之失。
二、制作復句形式的“流水對”
在杜甫制作的“流水對”中,多數(shù)是以復句的形式出現(xiàn)的。作為復句的兩個分句——出句與對句,又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語法關系,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有“順承關系”、“因果關系”、“假設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五種。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其一,制作順承關系的“流水對”。出句與對句按時間、或空間、或邏輯事理上的順序,寫出連續(xù)的行為或相關的情況,給人以流動的、順暢的感受。這種對仗與一般的對舉式的對仗(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所不同,這種對仗上下兩句是有序的,是不得換位的;而對舉式的對仗是無序的,位置是可以顛倒的。舉例如下“
(1)出句與對句為時間順承:
[例1]“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此為時間上的順承。
[例2]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無云。”(《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此為時間上的順承。
[例3] “一德興王后,孤魂久客間。”(《承聞故房相公靈柩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其一)房琯在任宰相期間一德興王,卻遭到貶斥,旅葬閬州,死于廣德元(763),啟殯歸葬在永泰元年(765),故云“孤魂久客”。此為時間上的順承。
[例4] “壯年學書劍,他日委泥沙。”(《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四)“壯年”,指杜甫青年時期,早年詩《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可證。此聯(lián)寫今昔之感,是時間上的順承。
(2)出句與對句為空間順承:
[例1]“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因呈楊五侍御》)張十二赴蜀地,從行程路線上說,是先經(jīng)秦,后入蜀。此為空間上的順承。
[例2]“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三)出句說途中之事,對句說到達鳳翔后的心情。此為空間上的順承。
[例3]“洞庭猶在目,青草續(xù)為名。”(《宿青草湖》)“青草”,湖名,在洞庭湖之南,為杜甫溯湘水南行所經(jīng)。此為空間上的順承。
[ 例4]“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放船》)兩句寫江上放船順流而下,目接岸上風物的變動情狀。是空間上的順承。從生活實際來看,事物發(fā)生的時間流程與空間流程每每是兼而有之的。所以上述詩例也往往是言時間順承而暗含空間順承,言空間順承而暗含時間順承的。如“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登岳陽樓》)“醉飲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發(fā)潭州》)皆是。
(3)出句與對句為邏輯事理之順承:
[ 例1]“朝野歡娛后,乾坤震蕩中。”(《寄賀蘭銑》)“乾坤震蕩”,指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一直認為,是朝野耽于安樂,生活腐化,導致了安史之亂的巨大災難。此聯(lián)為邏輯事理之順承。
[例2]“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去蜀》)“黃發(fā)”,極言身體衰老。國事、家事雖多,怎奈自身已經(jīng)極度衰老,無力應酬,所以殘年只得隨同白鷗而四處漂泊。此為邏輯事理上的順承。
[例3]“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秋興八首》其五)宮扇移開,龍顏始識,此為邏輯事理上的順承。
由于杜甫熱中于記錄個人的行跡,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總有關乎時空的記事筆墨,而順承關系的“流水對”正好適合表現(xiàn)此類內容,故其詩集中這種對仗頻繁出現(xiàn),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有69副之多。
▲其二,制作因果關系的“流水對”。這種對仗,出句寫出心理、行為或事態(tài)產(chǎn)生的原因,對句寫出心理、行為或事態(tài)本身。
(1)屬于事態(tài)方面的因果關系:
[例1]“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不受暑”是說沒有暑氣侵入。兩句意謂:由于竹林里無比清爽,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涼。
[例2]“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獨酌成詩》)戰(zhàn)亂年月,朝廷重用的是武人,故儒者謀身無術。
[例3]“雜虜橫戈數(shù),功臣甲第高。”(《收京三首》其三)“橫戈數(shù)”,戰(zhàn)亂頻繁之意。杜甫慨嘆,由于異族頻繁作亂,唐朝的功臣們都享受了優(yōu)厚的待遇(發(fā)了國難財)。
[例4]“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巴山》)廣德元年(763)10月,吐蕃攻陷長安,代宗逃往陜州。“盜賊”指吐蕃,“乘輿”謂皇帝車駕,此處指代宗。
(2)屬于行為方面的因果關系:
[例1]“無錢居帝里,盡室在邊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按:“邊疆”,指秦州,此時杜甫全家客居秦州。
[例2]“天下兵戈滿,江邊歲月長。”(《送韋郎司直歸成都》)“江邊”,指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所在之處。詩嘆因戰(zhàn)亂而道路壅隔,所以不得回歸故鄉(xiāng)。
[例3]“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舟回。”(《放船》)“放舟回”,意謂乘船順流回歸。
[例4]“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中夜》)此聯(lián)意謂:因長期為客而感愧平生虛度。
(3)屬于心理方面的因果關系:
[例1]“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遲?”(《夔府抒懷四十韻》)“省郎”,指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52歲才得到這個官職。因為“不才”,所以不“恨”。
[例2]“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杜甫自信刻畫事物能刮其神髓。這里是寬慰花鳥,說自己已經(jīng)年老,寫詩不再精心刻畫,只是隨意脫手而已,因此你們也就不必深愁了。
[例3]“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九日五首》其一)“竹葉”,意義上為酒名,又借其植物學上的意義與“菊花”構成借對。又,此聯(lián)前句說的是原因(身體多病,與酒無緣),后句是推論的結果(菊花不必再開,開也無心欣賞),是牢騷話。
[例4]“不息豺狼斗,空慚鴛鷺行。”(《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五)“鴛鷺行”,比喻朝官行列。杜甫此時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此聯(lián)意謂:由于軍閥相斗不已,道路壅隔,自己不得前往京都,空戴頭銜,所以感到慚愧。
▲其三,制作遞進關系的“流水對”。這種對仗,對句表述的意思比出句推進一層,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如:
[例1]“已近苦寒月,況經(jīng)長別心!”(《搗衣》)詩寫思婦之苦,出句寫肌膚之苦,對句寫心靈之苦,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例2]“正是炎天闊,那堪野館疏?”(《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詩寫李布行路之難,出句寫氣候惡劣,對句寫人煙稀少,意義更進一層。
[例3]“對月那無酒?登樓況有江。”(《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三首》其二)不但對月有酒可飲,而且登樓有江可賞,境與情陡然趨壯。
[例4]“不但時人惜,只應吾道窮。”(《奉漢中王手札報韋侍御、蕭尊師亡》)韋侍御、蕭尊師是杜甫的好友,杜甫認為,他們的亡故,不但使時人痛惜,更讓自己感到窮途末路。對句將悲情推進一層。
[例5]“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卜居》)詩寫隱逸之趣。草堂在成都西郊,既少塵事煩擾,更有澄江可賞。
[例6]“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嚴中丞枉駕見過》)“張翰”,晉人,曾在洛陽作官,后棄官歸隱,杜甫情況與之近似。“管寧”,三國魏人,避世隱居,朝廷征召而不赴。杜甫當時亦受嚴武招聘,心不愿往,故以管寧類比。“扁舟”、“皂帽”,皆隱者之物。對句的意思是一隱到底,比之出句更進一層。
▲其四,制作假設關系的“流水對”。這種對仗,出句提出一種假設,對句寫出結果。如:
[例1]“不成誅執(zhí)法,焉得變危機?”(《傷春五首》其三)“執(zhí)法”,借指宦官程元振,程扣押情報,致使吐蕃攻陷長安。杜甫主張殺之。此聯(lián)意謂:如果不能殺掉程元振,那么國家的危機如何轉變?
[例2]“時征俊乂入,莫慮犬羊侵。”(《提封》)“俊乂”,英俊杰出的人才。“犬羊”,對異族的蔑稱。此聯(lián)意謂:如果能夠經(jīng)常征召俊乂之才入朝執(zhí)政,那就無須顧慮異族的入侵。
[例3]“刺規(guī)多諍諫,端拱自光輝。”(《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靈柩歸上都二十四韻》)刺規(guī),諷刺規(guī)諫。端拱,端坐拱手,安閑自適。 此聯(lián)意謂:只要皇帝能虛心聽取臣子的批評,就可以輕易地導致國家昌盛。
[例4]“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天河》)此聯(lián)意謂:天河即便被微云遮掩,但終究能夠長夜清澄。
[例5]“若無青嶂月,愁殺白頭人。”(《月三首》其一)白頭人,杜甫自稱。
[例6]“但使閭閻還揖讓,敢論松竹久荒蕪?”(《將赴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一)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還朝,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亂,杜甫客居川北。嚴武重來鎮(zhèn)蜀,邀杜甫回歸草堂。“閭閻還揖讓”,是說民風依舊淳樸。“松竹”,代指草堂。此聯(lián)意謂:只要成都的民風依舊淳樸,我怎敢托詞草堂荒蕪而不回歸?
▲其五,制作轉折關系的“流水對”。這種對仗,對句沒有順著出句的意思去說,而是發(fā)生了逆轉,這一點與上述諸種對仗有所不同,但是對句與出句仍然是“流水”的關系,只不過是“順流”與“逆流”的區(qū)別罷了。杜詩中大量地存在著這種對仗。如:
[例1]“碧澗雖多雨,秋沙亦少泥。”(《到村》)
[例2]“雖對連山好,貪看絕島孤。”(《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其一)“連山”、“絕島”,指山水圖景。此聯(lián)意謂:雖說喜看畫面上連綿的群山,但是更為欣賞那孤獨的絕島。
[ 例3]“蟻浮仍臘味,鷗泛已春聲。”(<?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蟻浮”,指酒面上漂浮的細沫,是未經(jīng)過濾的濁酒;又,古時臘月釀酒,故有“臘味”之說。此聯(lián)意謂:雖說濁酒仍然保持著臘月的味道,而水上的鷗鳥已然發(fā)出春天的聲音。
[例4]“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五)“尚書郎”,杜甫自稱,此時杜甫官職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此聯(lián)意謂:自己欲陳述濟世良策,怎奈年紀已老。
[例5]“有客雖安命,衰容豈壯夫?”(《贈韋左丞丈濟》)“有客”,杜甫自稱。此言自己雖能安命,而歲月無多,故希望韋濟援引。
[例6]“雖倚三階正,終愁萬國翻。”(《建都十二韻》)“三階”,即三臺星,由六顆星組成,每兩顆構成一層臺階。古人以三臺對應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認為三臺平則三公正,三公正則天下太平。“萬國翻”,指天下風煙四起。三階正,卻戰(zhàn)亂紛擾。前后意思對立,是對“三公正”的反諷。
[例7]“窮愁但有骨,群盜尚如毛。”(《王閬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別之作》)“但有骨”,言百姓瘦得只剩下骨頭,極言生活貧窮。“群盜”,指吐蕃入侵者、唐朝叛將仆固懷恩等。
[例8]“藥裹關心詩總廢,花枝照眼句還成。”(《酬郭十五判官》)“藥裹”,即藥囊。杜甫多病,故關心藥物,耽擱作詩,然而每見佳景,仍有詩句寫成。在杜甫所作的復句形式“流水對”中,這種轉折關系的“流水對”頗為多見。這種對仗,前后兩句意思對立、逆轉,形成激烈的對撞之勢。杜詩主體風格是“沉郁頓挫”,筆者以為,大量使用轉折關系的對仗,是形成這種風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制作的“流水對”取得了藝術表現(xiàn)上的巨大成功。他雖非“流水對”的首創(chuàng)者,卻是大量使用這種對仗、并將這種對仗推向藝術極至的詩人。杜甫之后的詩人們,雖也注意到使用這種特殊的對仗形式,但沒有任何人能夠達到杜甫的造詣。杜甫不但用它克服了其它對仗所固有的呆板、凝滯的缺陷,給對仗藝術帶來嶄新的面貌,而且借助于“流水對”,表達了對復雜的社會人生的深刻感受和見解。杜甫是個開創(chuàng)寫“社會問題詩”的詩人,[2]與王維、孟浩然等歌唱自然的詩人不同,他雖也寫過一些田園山水詩,但多數(shù)詩作是關注國家民族存亡、民生疾苦的,對于政治、軍事、經(jīng)濟、吏治等諸多方面投入了精深的思考。反映社會問題,表達對國事的見解,當然要比描繪自然風光來得復雜,那種單一的并列關系的對仗就顯得蒼白無力了,而具有“順承”、“因果”、“遞進”、“假設”、“轉折”效能的對仗,就顯得得心應手。“伏枕云安縣,遷居白帝城。”順承寫來,足跡歷歷。“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前寫因后寫果,揭示出戰(zhàn)亂給儒學造成的災難。“已近苦寒月,況經(jīng)長別心!”由肌膚之寒遞進到離別之苦,深刻地寫出搗衣思婦的悲哀。“不成誅執(zhí)法,焉得變危機?”若不殺掉宦官程元振,便不能改變危機的局勢。言辭果決,而又流轉成對。“雜種雖高壘,長驅甚建瓴。”既寫出叛軍的實力和負隅頑抗,又斷言其必然滅亡的命運。凡此種種,足以說明“流水對”在反映復雜的社會問題時的獨特效能,同時也充分表現(xiàn)出杜甫駕馭詩歌語言的高度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15.
[2]胡適.白話文學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236.
陜西書畫家安君康近期活動掠影 | |
陜西書畫家安君康書畫作品選 | 陜西書畫家安君康2010年書畫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