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蘆筍定植的時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蘆筍的出苗時間,如出苗晚則會影響到后續(xù)的收獲。蘆筍的定植,正常分為秋植和春植兩種。
只有在氣候相當溫暖的地方才能進行。這是因為蘆筍在田里生長時較為耐寒,一旦掘出土之后,根部受了損傷,對寒冷的抵抗力就變得很弱,此后就非常不利于蘆筍的生長。
一般以春植為宜。春植的具體時間,應掌握在幼芽剛剛開始活動,但還尚未出土時進行。在北方通常是四月初(即清明前后),其芽子剛剛開始活動,是最好的定植時間。如果等芽子出土后再行定植,起苗時容易損傷幼芽,操作時要非常小心。
起苗時應把苗根留長些,因為蘆筍的根是養(yǎng)分的貯藏器官。苗子定植之后,其新根與莖葉的發(fā)育完全要依靠苗根中的貯藏養(yǎng)分,所以苗根的數(shù)量決定著苗子在定植后的發(fā)育狀況。根留長了,定植時很麻煩,故有的農民故意把根留得很短,這種做法極為錯誤。那么到底根要留多長為宜呢?少則25厘米,最好30厘米(一年生苗的根長為45-60厘米)。
關于起苗的具體操作方法,主要在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相應方法。
①鐵鍬挖:若是小面積育苗,苗圃面積較小,可以用鐵鍬一鍬一鍬地挖出。
②犁溝:若是大面積育苗,可以用犁在壟條一側的25厘米處犁出一條溝,然后再從另一側犁一犁,苗子就會自然倒在溝中了。
③犁與挖相結合:若是中等面積育苗,可以一側犁溝,從另一側用鐵鍬挖起,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
如果播種時點種密集,那么出土后就有可能粗看是一株,而實際上卻是兩、三株貼合在一起,此時必須將苗子一株株地分開。否則定植后互相接疊,株與株之間互相競爭,影響發(fā)育,將來收獲的嫩莖就會瘦小。
將苗子按大小區(qū)分,可以按分大、中、小分類定植。經過三年,大、中、小還是一下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所以應將苗子分選一下。區(qū)分苗子的大小,以根數(shù)作為標準較為方便。根數(shù)在20根以上的為大苗,20根至10根者為中苗,10根以下者為小苗。小苗應棄去不用,只植大苗與中苗。最好是大苗與中苗分別定植,以便管理。苗子根數(shù)的多少與底肥有關,有的苗圃所生苗子的苗根都在40根左右,10 根以下的很少,原因是底肥多,而施用底肥少的,情況就不會好。
切勿使苗根干燥。苗子出土后,如果在室內放置24小時,苗根就會相當干燥,這樣的苗子種植下去,生長不良的可達8-15%。如果放上2-3天,情況就會更差。如果放置3-5天,苗根會枯死,根本不能生長了。蘆筍出土之后根上完全不帶土,非常容易干燥。所以苗子出土后一定要注意,切勿風吹日曬,最好用濕席之類的東西蓋起來。
當日定植苗子是必要的,不僅是為了防止了苗的干燥,還要防止苗子的衰弱。苗根被切斷后,呼吸作用更為旺盛,養(yǎng)分的消耗增多,特別是在室內堆放時,苗子內部發(fā)熱,溫度上升,霉菌容易從根子的切口處侵入生長繁殖。在苗定植后,根全部被侵蝕,最后成為缺株。在掘苗之前,應事先準備好定植溝,里面放上肥料,覆以輕土,然后再行掘苗,這樣苗的大小分類與定植就都可以在當天進行了。
蘆筍定植的密度,關系到總的產量與每一根蘆筍幼莖的重量。觀察蘆筍定植密度是否合理,主要考量定植的行距與株距。
通常的情況是密植產量高,個體發(fā)育就會差,所以應當根據土質與定植能力的大小合理地定出株行距。對于白蘆筍,由于培土的關系,行距180厘米是必要的,這是以蘆筍罐頭的生產要求幼莖長度17厘米而言。
如果對幼莖長度的要求降低,比如12厘米,那么培土厚度也可以相應地降低,這樣就可以把行距定為150厘米。由于每畝的株數(shù)多了,可以進一步提高產量。
至于株距,要考慮當?shù)氐臍夂?、土地的肥沃度、定植量的多少,還有嫩莖的規(guī)格與差價以及蘆筍田的壽命等問題。株距一般以45厘米為宜,也可以縮小??s小多少也要有一個限度,正常限度就是30厘米左右。
★栽植溝
栽苗作業(yè)的第一步是挖出植溝與施肥。栽植溝的方向,在平坦的地方取南北向,傾斜地上取等高線方向。做栽植溝時可用犁,往復犁兩次,土在溝的兩旁堆起來。溝深以27厘米為適宜,溝底用鋤整平。
★施肥
溝底施用熟透的堆肥,每畝1500公斤,用腳踏實。上面均勻撒上化肥,再覆上輕土,以防止肥料與根子直接接觸?;适敲慨€用硫酸銨25公斤,過磷酸鈣18.5公斤,再充分混合后施于堆肥之上。至于鉀肥,如果堆肥是按規(guī)定量施用的,那么其中所含有的鉀肥已足夠了。
栽苗的深淺,依據土性而有所不同,稍帶粘性的土壤要淺一些,一般12厘米;砂壤土要稍深一些,15厘米為宜。
★深栽缺點
①深栽時容易影響苗子的成活,造成缺株;
②由于氧供應不充分,活著的苗發(fā)育也不好;
③幼芽在春天的發(fā)生遲緩;
④收割嫩莖時殘留在土中的部分多,使植株的養(yǎng)分白白消耗,從而也影響產量。
★淺栽缺點
①枝葉繁茂后容易倒伏;
②遇到強風時,根部容易折斷,而使植株的營養(yǎng)受到影響;
③幼莖短了,其無纖維的部分也就短了。
實驗結果表明,不論當初是深栽還是淺栽,過了11年之后,地下莖的深度大體上都歸于同一個深度,這就是蘆筍在該土壤中的最適深度。
起苗后栽苗前,將苗根在泥漿里浸一下,然后定植。泥水處理起著根與土壤顆粒密切接觸的作用,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
★苗根定植誤區(qū)
①過去有人主張要使根散開,成放射狀。但這樣做,溝底就要很寬,同時栽苗時既費時間又費勞力,而試驗表明其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得并不突出。
②有人提出成“鞍形”放置,中間墊起一小堆土。這種方法也是費時費力,同時效果亦不明顯。
③普通的方法是將苗根擗開栽入溝中。
從許多實驗結果來看,栽苗時根子的放置方式對于植株將來的發(fā)育沒有很大關系。因為經過若干年之后,有的植株向右移,有的植株向左移,整個壟條亂了套。出現(xiàn)這種情況,收獲時培土很困難。
★苗根定植規(guī)律
其實,蘆筍的根株并不是逐年在同心的范圍內擴大,而是向著某個方向偏斜地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很容易,定植時雖然苗子的幼莖還沒有出來,但在地下莖的生長點上其幼芽也是由左向右、由大到小順序排列的。定植時,只要使苗的發(fā)展方向與壟溝的方向相一致,將來就不會有脫線的情況了。
定植時只要將苗根擗開后與壟條成直角排列,并指向一個方向,那么就做到了苗的發(fā)展方向與壟條方向的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根長為30厘米,那么植溝的底部寬度即應為60厘米。分期覆土定植時,在苗的上方輕輕地覆上約3厘米(1寸)厚的土,然后壓一下以防干燥。
等苗成活后每隔半個月覆土一次,直至夏天覆土完畢。分期覆土比一次覆土的成活率高,同時苗的發(fā)育也好。因為苗在苗圃中的深度為3厘米左右,一下子覆土至18厘米的深度時,根株與根的供氧會不充分,給成活與發(fā)育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一次覆土比分期覆土的地溫上升也慢,影響發(fā)育。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植深度較深,針對土質較為粘質的情況下更要注意分期覆土。
每次覆土前,應先行除草,然后覆上輕土。覆土工作全部完成后(時值七月中旬)進行追肥,定植當年可以在壟間搞間作。間作的作物要比蘆筍的高度低,比如大豆、赤豆、扁豆、胡蘿卜等。不能間作吸肥力強的作物(如蘿卜、甜菜等),以免影響蘆筍的生長。當發(fā)生夜盜蟲或褐斑病時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防除。立秋降霜之后,蘆筍的莖葉逐漸變黃枯萎,這時最好不要割掉,而留到第二年。因為稍見枯萎的莖葉還沒有枯死,莖葉產生的養(yǎng)分還在向根中輸送。
春天到來之后,將枯萎的莖葉集中起來燒掉。這樣處理既可以積肥,又可以防止病蟲害然后,在幼莖還未出土之前進行追肥,定植量為普通蘆筍田的七成,在壟間平均進行撒施,通過中耕與土壤混合。定植后的第二年不進行收獲,專門注力于植株的發(fā)育與充實。除了定植以外,還要進行除草和防治病蟲害等。第二年的莖葉已經相當繁茂,搞間作顯得困難了,但間作一行大豆還是可以的。
從第三年起,蘆筍就開始收獲了。綠蘆筍不用培土,但白蘆筍一定要培土。本年內的收獲期以不超過三周為原則,否則會發(fā)生根腐病使栽培失敗。收獲之后應將培土放平,不然會影響蘆筍植株的生長。撤土之前,在壟間撒上堆肥及其它肥料,其上再蓋以撤下來的培土。生長期間的管理與第一、二年相同。
總結:蘆筍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睞,需求量大,種植前景很不錯。很多農戶也一直從事種植蘆筍,但想要提高蘆筍的整體產量,定植是非常重要。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其種植技巧,把握好定植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定植方法及定植后的細節(jié)處理,才能有助于收獲優(yōu)質高產的蘆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