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草(拉丁學名:Sambucus chinensis Lindl.),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莖有棱條,髓部白色。羽狀復葉的托葉葉狀或有時退化成藍色的腺體;小葉2-3對,互生或?qū)ι?,狹卵形;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
接骨草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溝邊和草叢中,亦有栽種。產(chǎn)中國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qū)。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溝邊和草叢中,亦有栽種。日本也有分布。為藥用植物,可治跌打損傷,有去風濕、通經(jīng)活血、解毒消炎之功效。[1]
形態(tài)特征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莖有棱條,髓部白色。羽狀復葉的托葉葉狀或有時退化成藍色的腺體;小葉2-3對,互生或?qū)ι?,狹卵形,長6-13厘米,寬2-3厘米,嫩時上面被疏長柔毛,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兩側(cè)不等,邊緣具細鋸齒,近基部或中部以下邊緣常有1或數(shù)枚腺齒;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時與第一對小葉相連,小葉無托葉,基部一對小葉有時有短柄。
生長習性喜溫濕潤氣候,耐蔭,耐寒。凡塘邊、溝邊、溪邊 等淺水處或低洼地均可栽培,但澇洼地不宜種植。忌高溫和連作。
栽培技術(shù)凡塘邊、溝邊、溪邊等淺水處或低洼地均可栽培。發(fā)芽需低溫,在7.6-12.4℃有光照條件下,經(jīng)過34天,發(fā)芽率約72%。生長期間,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并注意清除雜草。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其效用有接骨療傷、活血化瘀的功效。根祛風、利濕、活血、散瘀、止血,莖葉祛風、利濕、舒筋、活血,治水腫、腳氣、黃疸、淋濁、帶下、癰腫、療毒。
出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胞略成多角形,角質(zhì)紋理明顯;表皮細胞間有油細胞散在,圓形,直徑32-44微米,內(nèi)含黃色油滴。下表皮氣孔為不定式。另少數(shù)多細胞腺毛,由2-3細胞組成,長40-70微米,基部直徑12-16微米。橫切面可見上表皮細胞下有1列方形或切向延長的棕色細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