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老師:你好!
您的新作—《戀愛時不折騰,結婚后不動搖》我看完了,我是一直哭著看完的,在您的書中看到了太多太多自己的影子。我就是您書中所分析的那種“愛無能”。
您在書中提到了一部日本電影《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我看過,我覺得我覺得我就是現實中的松子,因為我的經歷也像極了松子,我跟她一樣,從小也缺少父愛,我跟她一樣,不斷的戀愛、失戀。
長到27歲,談戀愛、失戀的次數不下10場,每次都是一樣的開始、一樣的過程,一樣的結局,很多時候,這么多長的戀愛,都是一場又一場重復的輪回。每次的經歷都是:
1、很容易陷入一段熱戀,每次都是一見鐘情,沉溺其中,當剛開始擁有愛情的時候,總是腦子里會冒出這樣的念頭“這樣的幸福屬于我嗎?”“我配得到這樣的幸福嗎?”“我不夠好,這樣的幸福肯定會失去的”
2、戀愛過程中:總是在鬧騰、折騰、情緒化,刪電話、刪QQ
3、戀愛后半段:總是在鬧分手,總是自己先提分手,甚至說很惡毒的話語
4、最后:男人總是被折騰的很疲憊,下定狠心,離我而去
最終的結局1:真正失落的是我,后悔的是我,開始體會到原來我已經深深的愛上這個男人了,開始像緊緊的纏住男人不放,可是,男人卻已經心涼透了,再也不理我了
最終的結局2:不擇手段的挽回男人,開始給男人打電話哭訴我錯了,男人不接電話;比較瘋狂的是自虐,22歲時曾被一個社會小混混拋棄在胳膊上用煙頭燙了4個大洞;更瘋狂的是向一個男人跪下;這些瘋狂的事情我都做過。每次都萬念俱灰,生不如死
可是最終的結局都是男人最終離我而去,再也看不起我
而我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自責當初為什么要胡鬧,為什么要控制不住自己的瞎折騰,如果不是自己胡鬧、如果不是自己瞎折騰,男人為什么會離我而去呢?
曾子老師,我從小父母離異,對父親充滿了深深的仇恨和不屑,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什么樣的潛意識在操控我,為什么每段感情開始之前,總是有這樣的念頭“這樣的幸福屬于我嗎?”“我配得到這樣的幸福嗎?”“我不夠好,這樣的幸??隙〞サ?#8221;,?而每次都會是這樣的結局呢?
你好!
看完你的郵件,我也陷入深深的嘆息之中。我們總以為像日本電影中松子那樣極端的女孩一定是電影藝術家虛構出來的,沒想到,現實生活中,還真有不少類似經歷的女孩。
在新書《戀愛時不折騰,結婚后不動搖》中我曾提到被評為2005年度日本十佳影片之一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片中那個長相非??蓯?、身世又如此可憐、命運最終卻那么可悲的主人公就是一個童年缺少父愛的女孩。從小,松子就渴望父親多疼愛她多關心她一點,可惜體弱多病的妹妹只要一咳嗽,就搶走了父親的關注度。從此,松子患上了嚴重的情感饑渴癥,她饑渴地愛,貪婪地愛,不辨問來源地愛。只要有人愿意,她就全盤接受。她愛上的男人當中,有不負責任的編劇,有以自殺了卻殘生的作家,有腳踏兩只船的有婦之夫,有黑社會流氓,有進了監(jiān)獄的小偷-----松子把自己變成了一汪水,什么樣的容器接住,她就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進入。最后,容器破損,她的愛也四處離散。 松子一生極端渴望愛,把一生都奉獻給愛,卻一生也沒得到愛。表面上看,她是在渴求一個男人完整的愛,實際上是在圓童年失落的那個夢——想在這些男人身上找回父親對她的愛。換言之,松子心靈從未長大,她的潛意識中還是那個渴求爸爸回家能夠多看她一眼,多抱她一下的可憐的小女孩。我認為,影片揭示了一個心理學的奧秘:每一個女人(男人也是)長大以后的各種感情關系,都可以在童年跟她父親(母親也一樣)的關系中找到最初的模式。
你在信中告訴我,因為從小父母離異,你對過早離開你的父親有著深深的不滿,這種不滿長期郁結下來,就會殘存在一個人的童年潛意識中,但不會消失,反倒渴求宣泄。長大了以后,這種不滿會時刻噴涌而出,尤其是面對身邊最親近的人。你說,你經常跟你的男友生氣、經常用惡毒的語言罵他們,實際上潛意識中是發(fā)泄你對父親的不滿。對一個女孩子來講,父親是她一生遇到的第一個異性,我們對異性的最初認知來自父親,甚至我們將來擇偶也或多或少受到父母的影響。所以我認為每個女孩或多或少都有戀父情結,每個男孩或多或少都有戀母情結。我們長大以后選擇的另一半就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父母的延伸。反之,如果我們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太多的關愛,我們也會把這種失落和不滿轉嫁到身邊的另一半。這種例子身邊遇到的實在太多。我曾經在一個情感節(jié)目中還見過一個男生,從來就不許他的女友穿花裙子,表面上看似乎不可理喻,后來一問才知道,他小時候母親紅杏出墻,就經常穿著花裙子跟別的男人約會,這種對花裙子的恐懼一直殘存在這個男生的童年潛意識中,也進一步延伸到他將來的親密關系中。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如果一個人總是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的另一半發(fā)火、埋怨,一定是在他(她)小時候缺少父母的關愛所致。
但人的心理經常是充滿矛盾和糾結的,被父母(或者其中一方)過早拋棄的孩子,潛意識中又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夠招人喜歡”才導致父母的離去,因此一方面怨恨過早離開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求這種愛,但又不相信這種愛會持久,擔心他們稍縱即逝,就像小時候擔心父親會突然離你而去一樣。這就可以解釋你為什么每段感情開始之前,總是有這樣的念頭“這樣的幸福屬于我嗎?”“我配得到這樣的幸福嗎?”“我不夠好,這樣的幸??隙〞サ?#8221;,?而每次都會是這樣的結局。那就是你既渴望愛,但又擔心失去愛,既渴望有人愛你,又擔心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這樣的愛”,所以你即便戀愛了,又患得患失,包括你總喜歡折騰你的男友,其實就是潛意識中“報復”當初離開你的父親。但當男友決定分手了,你又苦苦哀求,其實就是潛意識中“哀求”自己的父親不要離開你。你這種心理在一些單親家庭或者即使父母未曾離異,但其中一方對自己不太好的孩子當中都會存在,我的新書《戀愛時不折騰,結婚后不動搖》中也多次分析,相信你看了一定會有所收獲。
至于你27歲就戀愛10次,也是這種心理作用的結果。我在書中第二章分析過,被父母過早遺棄(哪怕其中一方)的孩子,向世人證明自己“最好”、“最優(yōu)秀”、“最有魅力”就成了他(她)今生矢志不渝的目標。這包括在工作中忘我的投入、追求名利,不停的更換伴侶都是基于這樣一種心態(tài)。表面上他是向世人證明,潛意識里是證明給自己的父母看!“你不要我,大把的男人要我!”
人的潛意識大多數來自童年,它的確對我們一生的性格、乃至感情模式影響很深,但我們大都不自覺,不過只要深入分析,就可找到答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