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女性服飾,是上海文化的組成部分,折射出城市文明的歷史進程,也歷經(jīng)不同的變化時期? 在古代,接受楚文化的影響,崇尚樸實無華,后又演變?yōu)樘浦G麗、宋之端莊和明清之端莊中顯俏麗。及至近代,國門大開,歐風東漸,在繼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勇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長處,海納百川,博采眾長,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風格。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現(xiàn)今上海地區(qū)婦女的服飾相傳為“身穿上衣下裳(裙)相連的‘深衣’,袖身肥大,袖口窄小,中束大帶,腰身細小,下裳拂地,輕盈苗條”?這顯然是楚國好細腰習俗的表現(xiàn)?
在湖北出土的楚漢時期女性著襦裙歌俑
到漢代和唐代,婦女服飾有所變化?前者多為云紋刺繡曲裾長袍,足著翹跂履,腦后束髻,額旁插著步搖簪釵;后者則流行由女上衣和女裙相配套的時裝?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的褲褶傳到南方,江南包括上海的婦女也愛穿這種衣袖和褲管都肥大的服裝?
明代婦女服飾恢復漢制?上海地區(qū)青年女子上穿背子,下穿裙子,裙子的式樣有月華裙?鳳尾裙?百褶裙等?當時蘇州?湖州?杭州等地盛產(chǎn)絲綢,上海地區(qū)婦女的高檔服飾以絲綢為面料,因繡工精美,還遠銷日本?清代,旗人女性常穿寬大的不分上衣下裳的旗袍,有時上身加罩短小的馬甲,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常服,或加穿較長的背心?漢滿兩族婦女的服飾也互有影響?
清末上海街頭的婦女衣著
1
中西合璧 時尚先驅
1843年開埠之后,女性服飾開始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例如衣袖口部位,有的款式是窄的,有的款式是寬的。雖然這些變化比較小,但足以證明上海女性服飾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改觀, 在整個社會風貌上透露出新的氣息。
清末,一戶家住靜安寺路(現(xiàn)今南京西路)的旅滬西僑及本地女傭。中西服飾款式的對比效果明顯
旗袍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代表,透過它的變化便可以知曉近代女性服飾的變化。“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樣式是立領,右大襟,全身較寬松, 長袖,上下直線剪裁,下擺寬大,不開衩。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 近代以來,旗袍也開始反傳統(tǒng),其制衣方式將西方元素融入。有的旗袍甚至局部西化,在衣領和袖口處添加歐美服裝的裝飾,旗袍的衣領處融合洋裝中的“V”形領、荷葉領、翻領等款式。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按季節(jié)不同更換。
以上兩幅老上海街景,分別攝于1907年、1920年。獨輪車是當時主要的人力交通工具。而車上坐的女子服飾變化明顯
20世紀20年代早期到1950年初,旗袍亦為上海婦女主要服裝和禮服,并逐漸形成了獨領風騷的海派旗袍。主要是從筒式改為S形;立領逐漸減低為窄領以至于無領;衣袖時而短及于肘,甚至無袖;袍衩高低及袍身長短,都隨風尚而變易。
1930年,模特所穿著的旗袍已經(jīng)增加了許多裝飾元素,還有衫襖等,用料也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布料
20世紀30年代早期拍攝的上海女性。當時的旗袍款式已融入許多西式元素
《玲瓏》雜志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非常流行的一份時尚雜志。這三十一期封面上的旗袍樣式和圖案更趨時尚化
裙裝和褲裝。近代上海婦女裙式,時有變化。晚清到二十年代初,即有穿西式套裙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穿著白衫黑裙“文明新裝”日趨常見,也有套裙雛型。連衣裙也是近代由西方傳入,其實即是中國古代上衣下裙相連的深衣現(xiàn)代化。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女學生、電影明星都喜歡穿連衣裙裝。
20世紀20年代,上海新娘和伴娘的裙裝
1938年的外灘南京路口。一位女性西僑身著的裙裝已與現(xiàn)今沒有太大差別。其身后的兩位本地女性市民也身穿較為西式的裙裝
20世紀30年代開始這種襯衫和裙裝搭配漸成趨勢
女式西裝,由西歐的正統(tǒng)男服演變而來,后被女服采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少數(shù)新女性開始穿西裝。女式西裝,基本造型與男子西裝相似,但款式較男式多變。上衣的款式,領子駁頭分三種:長駁頭為一粒鈕,相當瀟灑;中駁頭為兩粒鈕,比較嚴謹;短駁頭為三粒鈕,甚是典雅。
女式大衣,泛指穿在最外層長至臀下的女裝。上海女式大衣,按長度分為短、中、長三種;按季節(jié)分為春秋大衣和冬大衣;按面料分為布大衣、全毛呢大衣、化纖或混紡大衣。按造型結構來分,又有各種款式:一口鐘大衣,又稱篷篷衣,屬于斗篷一類。清代中期至二十年代初,在上海婦女中一度流行。而裘皮大衣則是中上層婦女及時髦女郎于冬季常備之裝束,為一時風尚。20世紀20年代之后,一口鐘漸為西式女大衣所取代。
20世紀20年代,兩位正在寄送郵件的女性上海市民。身著旗袍搭配大衣(長、短款)。而且材質也各有不同
這位20世紀40年代上海女性穿著的服飾融合了旗袍和大衣的元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2
歲月印痕 特色鮮明
1949年上海解放后,婦女服飾幾經(jīng)變化。先是脫下旗袍,穿起藍色或灰色的列寧裝,其造型男女差別不大,只是女性穿的要求腰間略為收緊一些。下裝一般是女西服褲,也有配穿裙子的。當時中國經(jīng)濟尚在恢復,社會崇尚簡樸,女裝多用棉布料。1950年以后,滬上較為流行的女上裝是女式兩用衫、女式襯衫和女中式棉襖。
1955年,正在商店中挑選大衣的上海婦女
1956年,一戶上海普通居民家的宴客。圖中的三位女性身著不同風格的中西式服飾
1957年,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們游玩復興公園。旗袍仍然是當時部分上海女性市民的衣著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生活日益改善,婦女穿花衣、燙頭發(fā)、穿皮鞋和著呢絨面料衣服的多起來了。20世紀50年代,連衣裙成為上海婦女夏季主要服裝,較厚面料的為春末秋初穿著,并曾流行蘇聯(lián)式的“布拉吉”?!傲袑幯b”是1950年后上海婦女參加工作時常穿的服裝。
1958年,上海某處工人新村。圖中可見各種裙裝,其中就有“布拉吉”
20世紀50年代,參加慰問演出的上海文藝工作者。圖中可見從貂皮大衣到列寧裝的各類服飾
20世紀60年代早期,上海某工廠的業(yè)余合唱團的小組演唱。這些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穿著60年代初上海婦女的時髦打扮
1979年,上海一家理發(fā)店中的女性顧客。
3
開放爭妍 緊隨潮流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上海婦女服飾進入繁榮時期,形成了百花爭妍、五彩繽紛的局面。曾被稱為“奇裝異服”的牛仔褲和喇叭褲,出現(xiàn)在街頭。特別是牛仔褲,久盛不衰,而且發(fā)展成與其配套的牛仔裝,因其緊身合體,于粗獷中顯嫵媚,成為上海姑娘20世紀80年代的時髦裝。接著廣為流行的是上裝茄克衫,常與牛仔褲或裙子相配,顯得干凈利落,輕柔灑脫。面料適用范圍較廣,有布、呢、化纖、皮革等,并可制作單、夾、棉等衣,逐漸發(fā)展成為四季皆宜的服裝。近年來,由茄克衫演變而成的輕便衫、摩托衫、釣魚衫、擊劍衫、旅游衫、獵裝、牛仔裝等,因其短小精悍,輕便實用,頗受年輕人的青睞。
1979年,上海某菜市場的女職工。當時的服飾樣式依然單一,但色彩已經(jīng)開始豐富起來
1981年,上海某工廠的女職工
1987年,上海街頭。不同年齡段的婦女穿著呈現(xiàn)不同的風格
1987年,上海的年輕人的服飾已經(jīng)非常多樣化
1987年,上海某大學女生寢室。學生群體的衣著變化也非常明顯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女性服飾更趨多樣化和時尚化。針織衫外衣化的T恤(T-shirt的音譯)、由御寒的緊身內(nèi)褲改變而來的踏腳褲、超短裙)等,頗受一些前衛(wèi)時尚青年女性的喜愛。而由多塊薄薄的喬其紗所構成的沙灘裝,則成為滬上一些時髦女性愛穿的休閑裝。在剪裁方面, 已經(jīng)開始打破傳統(tǒng)的設計, 將 “寬大離體、平面塑形” 的方法摒棄,逐漸采取了立體服裝造型的方法并加以推廣。在審美上也更加趨向“透、 露、 瘦”。上海女性服飾進入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期。
1989年,上海公園內(nèi)休憩的年輕人
20世紀90年代,上海民航乘務員
1995年,上海某餐廳的服務員。隨著時代的變遷,工作服裝也在發(fā)生變化
1999年,上海街頭的時尚女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