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優(yōu)秀的心理師
在精神上都是雙性的
回溯到神話中,原本存在三種性別,陰陽體、男性和女性:男性來自太陽,女性來自地球,陰陽體來自月亮。人類的體態(tài)很完整,有健全的四肢,既可以站立行走,又可以滾動著奔跑。
最初的人類自大、傲慢,太過于強大,對神構成了威脅,于是諸神聚在一起商量約束人類的良策。眾神之主宙斯決定,將人一分為二,必須通過性交才能繁殖。從那以后,人類被迫尋找能讓自己恢復完整狀態(tài)的性別相反的伴侶,愛情就此產(chǎn)生了。
愛就是對完整性的渴望和追求。
我們追求雌雄同體的根本意義也在于此。
每個人內心中,男性和女性兩種特質都同時存在。只不過,社會文化要求我們更多地呈現(xiàn)某種特質,另外一種特質并不是不存在,只是弱化了。
作為心理治療師,在精神上應該是雙性的,做心理咨詢的時候要求我們有共情的能力,像母親一樣,有能力細心地照料嬰兒,回應嬰兒的各種需求,這是女性特征。作為男性治療師,按照自己的男性特質,好像應該設立框架、規(guī)定制度,要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如果擁有女性特質,似乎缺少了男性的陽剛、犀利和尖銳,因此,男性治療師要在自己的內心與女性特質和諧相處,這樣才能善解人意地共情來訪者。同樣,女性咨詢師在面對沖突的時候,應該具有男性特質,要能直截了當?shù)孛尜|和澄清。
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完美境界——雌雄同體。如果我想,我可以比女人還要女人;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比男人還要男人。這個目標,對每個人都有一種吸引力,只不過在我們還沒達到的時候會感到氣餒。
02
優(yōu)秀的心理師
會完全共情地理解來訪者
在獲得完整感的方法中,性是其中一種。墜入愛河的體驗并不單純是肉體的結合,更是一種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的忘形的感覺。這種融合感會因為遇到所愛的人被觸發(fā),并因為這個人的存在一直持續(xù)。這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并不需要愛人一直在身邊。
正所謂,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我們愛的是如我們所愿的人,即便現(xiàn)實中不發(fā)生真實接觸,也可以始終保持美好的感覺。愛情最純美的時刻,就是對想象的渴望暫時得到滿足,自我與客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仿佛回到6個月嬰兒般共生的狀態(tài)。當嬰兒被很好地共情、照料和回應,需求充分得到了滿足,嬰兒跟照料者之間就沒有了界限,從而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如果這時你去觀察熟睡的嬰兒,就會感到陶醉,產(chǎn)生無限遐想。
來訪者前來咨詢,一定程度上就是希望體驗到被完全共情的理解,就像一個無助的、沒有能力自我照料的嬰兒,需要母親敏銳地覺察他的需求一樣,咨詢師需要及時看到并給予來訪者回應,這樣才能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
每個人在面對困難時都需要安全和溫暖的感受,個體化的目標就是追求完整性,即把意識和潛意識中不同的精神元素融合成全新的整體的狀態(tài)。雖然這個目標不可能完全達到,達到后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但朝著這個目標邁進的人,都有一種不為情感糾葛或強烈沖擊所撼動的沖動,以及與事件保持距離的超然意識。
想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既要投入自己的內在感受,又要保持距離地看著自己:既能不完全卷入其中,又能隨時抽身而出。
03
優(yōu)秀的心理師
懂得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咨詢師就是推動來訪者內在精神世界發(fā)生轉變的外在力量。但是,盡管咨詢師有推動力,但并不能替來訪者做決定。
有些來訪者來到我這里做長程和短程咨詢,治療結束后反饋說得到了很大的幫助,我在高興之余,也感到在治療過程中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努力,也沒有給予什么特別的建議和深刻的鼓勵,有的只是傾聽。這種改變的發(fā)生,只不過是機緣,可能他已經(jīng)在痛苦的經(jīng)歷中體驗了太多,已經(jīng)到了改變的時候,而我只不過剛好見證了他的改變。
也有些時候,來訪者會在咨詢時感到無力,咨詢那么久都沒有改變,于是咨詢師感到沮喪和氣餒。其實,這大可不必。我們所做的努力,是為了他以后的轉變做的鋪墊,他只不過是沒有在我們的目光中成功而已。
榮格曾鼓勵病人每天抽出時間做練習——積極想象,這是一種遐想的狀態(tài),即進入一種解離、無拘無束的自由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因為積極想象的時候既要保持意識,又要自由聯(lián)想,而且要求來訪者做這樣的練習,必須有良好的咨訪關系為基礎。所以,咨詢師要選擇跟自己匹配的來訪者,彼此氣味相投,相互有感覺,才容易交流和體驗。
當然,咨詢師不可能總是找到跟自己匹配的來訪者,有時候也會遇到自己討厭或者完全無感的來訪者。而這就是一個契機,因為他正好觸動了我們的盲點,如果回避這樣的個案,就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無利的一面,從而進行自我調整。
04
優(yōu)秀的心理師應該讓來訪者
通過有態(tài)度的內在改變進行復原
如果我們能把潛意識看成跟意識一起發(fā)生作用的共同因素,在生活中盡可能多地考慮意識和潛意識的需求,人格的重心就會發(fā)生改變:它不再存在于自我,而是存在于意識跟潛意識之間的假想點。
到達這個假想點的感覺,就像經(jīng)歷了長期沒有結果的掙扎后,終于獲得了心靈的寧靜。這不是通過領悟來治愈,不是通過與他人建立新的關系來治愈,更不是通過解決了某個特定的問題來治愈,而是通過有態(tài)度的內在改變來進行復原。
平庸的幸福澆灌不出創(chuàng)造的文明,對想象的渴望、對完整性的追求,源自人類的缺失感和不完整感。滿足了平庸的幸福,人生就會變得沒有追求。就像世界上沒有哪種治療方法能夠解決所有的困難,人類需要困難,困難對健康來說必不可少,但困難太過巨大,就會對我們造成困擾。
本文選自張海音老師獨家私房課——
《精神分析與孤獨10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