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適可而止,就是在強調(diào)要“知止”。老子這么講過,孔子也這么講過。可笑之處在于,兩千多年前的智者都已對這一問題有深刻的認(rèn)識了,至今還是太多的人對此一無所知。
按照朱熹的注解,人只有知道應(yīng)該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學(xué)》一書響絕天下,“止”是中國古人所重視的獨特的智慧。書中有一句名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薄爸恪笔侨思医o多少,自己“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著到得某個程度了,是否能適時止住,說:很好了,可以了。不但要針對“欲壑”懂得說,夠了;也要對“苦惱”懂得說,行了。一句話,要恰恰在一個關(guān)鍵時節(jié),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墨子的總結(jié)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宋代詩人邵雍的總結(jié)則是“知行知止唯賢者”。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既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在事業(yè)和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一個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義。一旦做到了能進(jìn)能退,善始善終,就獲得了一種大智慧。
故此說,“知止”比“知足”的境界要更高一層。
弘一法師曾經(jīng)給好友夏丐尊寫了一幅字:“知止”。寥寥二字,蘊含了無限深意與禪機(jī)。贈人以人生至理,是為益友,其意自明。
陜西漢中張良廟里,有兩塊碑。一石刻:“送秦一椎”、“辭漢萬戶”八個大字。另一石刻“知止”二字。兩碑文合起來,可看成一副對聯(lián)。張良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天下初定,便托病隱退了,“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其后漢初“三杰”中的韓信被殺,蕭何被囚,獨張良因懂得“知止”,全身而退??淌诖?,教育人的目的很明確。
《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jié)為兩句易于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逼鋵嵾@不過是墨子所言的進(jìn)一步延伸。紀(jì)曉嵐先師陳自崖有一幅對聯(lián):“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币彩沁@層意思的另一番詮釋之言。
歷覽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一些偉人英雄,他們的英明偉大,名垂青史,在于能夠如同張良,在關(guān)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順勢而為,同時,在緊要關(guān)頭,更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xiàn)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官場在位者理解“知止”,只要簡單到知道什么時候該走就夠了,因為,上臺有時候靠機(jī)會,下臺則完全靠智慧。
“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爸恪庇蓜e人,“知止”由自己。
這就要把功夫做到細(xì)微處。一念起來,知止,不隨著走;一念消失,知止,不動如山。
如果有人懂得了“知止”的道理,那就應(yīng)及時審視自己,及時有所行動。在這個方面,切莫不動如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