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里,起名如果不冠以“全球”、“世界”、“中國”、“中華”之類“高大上”的前綴,似乎都不好意思示人。
這一風氣在高校改名中同樣流行。近日發(fā)表的一篇題為《中國大學為什么愛改校名》的文章中,就列舉了眾多大專院?!疤岚巍毙C氖吕?。在這個更改校名的熱潮中,大致有如下的規(guī)律:
一是變區(qū)域性院校為全域性院校。屬于省或直轄市的,就把名稱升級為全國性的;屬于地市級的,就把名稱拔高為省級的或“華南”、“華北”、“中南”、“西北”、“江南”之類片區(qū)級的。比如把“浙江美術學院”改為“中國美術學院”,把“青島海洋大學”改為“中國海洋大學”,把“瀘州醫(yī)學院”改為“四川醫(yī)科大學”,把“無錫輕工學院”改為“江南大學”等等。
二是變學院為大學。在中國人眼里,學院似乎比大學要矮一截,因此,那些校名中帶有“學院”的恨不得都變成“大學”。
三是變專業(yè)院校為綜合院校。通常的做法是:把鋼鐵、輕工、紡織、化工、機電改名“科技”或“工業(yè)”,把石油、礦冶、煤礦、水電、地質改名“工程”或“理工”,把鐵道改名“交通”,把水產改名“海洋”,把銀行改名“金融”,把師范改為“文理”。如原名“河北地質學院”搖身一變成了“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
據(jù)統(tǒng)計,全國兩千多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尤其近6年中,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占總數(shù)的23%。
除了改名之外,我們的院校還熱衷于更改簡稱:南昌大學以前簡稱“昌大”,2015年突然改為“南大”,讓人分不清是南京大學還是南昌大學。這還引起南京大學的抗議。
中國有重名不重實的傳統(tǒng),把校名改成“高大威猛”的名字之后,據(jù)說還真能在招生和錄取分數(shù)上獲得好處。照這種改名態(tài)勢,如果可以自由取名,將來冒出“世界大學”、“全球大學”甚至“銀河大學”、“宇宙大學”都不奇怪。
可是在2016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里,我們卻極少見到以國家冠名的大學。只有排在第27名的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用了“瑞士”,排在第49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里有“新加坡”。而排在第2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排在第7的加州理工學院,都沒有把“學院”改為“大學”(前50名中有5個仍叫“學院”)。
其實,世界著名大學的校名大多數(shù)還是按照學校所在的城市來命名的。這種命名位置指向明確,不像位于小城市的院校卻冠以“中國”那樣容易讓人找不著北。
學校的知名度關鍵取決于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學術成果和產出多少名師高徒,而不取決于“高大上”的校名,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在我們這里,高等院校不把心思花在教學改革上,卻熱衷于膨化學校名字之類的旁門左道,這就難怪在2016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前50的名校中,只有北京大學位列第41名了。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蔽覀兊拇髮W在改名中“質”與“文”的錯位,反映了教育界的虛浮。這一狀況若不改變,恐怕將離“君子”越來越遠。
?。?span style="line-height: 1.5;">何龍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