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說到哪(二十一)
關于“愁”
我們的先人在造漢字的時候,總是能綜合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總是將人的心理反應考慮在其中。“愁”字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span>說文解字》中說,愁,從心、秋聲。吳文英“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的詩句,把“愁”字的由來和深刻內涵說清楚了。悲涼的秋色秋聲容易引起人內心的悲戚和憂慮,所以,古人認為心(思緒)上的秋色秋聲就是“愁”,于是“心上秋”便合成為了一個“愁”字。將“心”(思緒)與“秋”聯(lián)系在一起,把悲涼和憂慮之“愁”描寫得最為精彩的,當數(shù)曹雪芹。
曹雪芹的《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xù)。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全詩用了“淚”,“凄”,“涼”,“泣”,“恨”這些心緒與15個“秋”字營造出的“草黃”,“蕭條”,“颼颼”,“慘”,“殘”的情景聯(lián)系在一起,活生生地把“心上秋”就是“愁”給說清楚了。讀了這首詩,你就會真正理解為什么古人將“心上秋”叫做“愁”了。
其實,秋雨秋風何知愁?不過是人借景抒情罷了。還是那句老話:“人自愁耳,何關雨事”。
很怪,在中國人常說的“七情六欲”這些心理反應中,卻沒有愁。按儒家的說法,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佛教的說法,七情是喜、怒、憂、懼、愛、憎、欲;按中醫(yī)的說法,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沒有愁,為什么?至今,我沒能找到令人滿意和信服的解釋。
但是,只要你細心分析一下這三種說法,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愁”都貫穿其中。至少,“愁”字隱現(xiàn)在“哀”、“懼”、“憂”、“思”、“悲”之中。哀、懼、憂、思、悲都會引起愁緒。或者說,由愁引申出哀、懼、憂、思、悲。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span>就是陷于“哀”、“懼”、“憂”、“思”、“悲”中不能自拔,解決的方法不當,求索無解,方向不明時的一種愁緒。
愁,發(fā)自于心,但不同的愁所反映出的情懷和格局有大有小。那些風花雪月下卿卿我我的愁是小愁、閑愁。家國情懷的愁才是大情懷大格局的愁。
最擅長寫愁緒的李清照,既有閨中閑愁和愛情生活中的淡淡輕愁,也有“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的思夫之愁,更有目睹國破家亡的凄婉悲愴之國愁。這種愁,不是消極的愁,而是一種“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大胸襟。
愁,是仁人志士常有的情懷,一種超出兒女情長的大情懷,怎一個愁字了得。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下人民的幸福著想的抱負和心胸。
岳飛的“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本褪菓n國憂民的大愁情。
辛棄疾面對山河含恨,歲月流逝,壯志空懷,吳鉤空握的冷酷現(xiàn)實,發(fā)出了不可遏止的悲憤愁緒:“
鑒湖女俠秋瑾具有大丈夫之氣,她說自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這種在莽莽紅塵之中,崇尚真理,追求光明,難尋知音,眼淚打濕了衣襟的愁,是家國情懷的大愁。她在臨終時寫的“秋雨秋風愁煞人”的句子,表達的既是自己憂國憂民的愁緒,又是呼喚后人奮起的吶喊。
秋風秋枝何知愁
(手機拍攝)
2021年11月26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