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放置考研備考中看到的的華師教案中一段很讓我感慨并且感動的文字,說的是陶淵明。對于陶,我們并不陌生,但真正讀懂陶,卻并不容易。聒噪的世人早已沒了那份閑情那份淡然,此文不僅深化了我對陶淵明的理解,更拓展了人生境界,發(fā)人深省之余,我潸然落淚了。陶不僅代表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精神,最后謹(jǐn)以此紀(jì)念2009年末那段心靈充實的日子以及所有的汗水淚水,
在重功利、講實際的時代,陶淵明很難被人欣賞。可是,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nèi),陶淵明都可說是具有相當(dāng)?shù)匚坏奈幕?。他的人格、精神魅力獨樹一幟,是那么的引人入勝,耐人尋味?/div>
陶淵明很簡單——“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 “日暮天無云”、“慨然己知秋”、“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讀起來簡直是明白如話,一點看不出來陶淵明的“博學(xué),善屬文”(蕭統(tǒng)《陶淵明傳》)??墒?,如果僅僅是簡單,陶淵明就不成其為陶淵明。
說起簡單就令人聯(lián)想起羅曼羅蘭所說的“三一律”。三一律本是歐洲古典主義的主要文學(xué)主張,羅曼羅蘭借用這個名詞談?wù)摿巳齻€“不簡單”與一個“簡單”。羅曼羅蘭說,人的能力不能簡單,必須有一技之長,這樣才能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頭腦不能簡單,必須能夠認(rèn)清客觀真實,這樣才不會做著不切實際的美夢而被冷酷的現(xiàn)實凍結(jié);情感不能簡單,有了豐富的情感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種種滋味。然而,人的心靈卻應(yīng)該簡單。
陶淵明便是一個心靈簡單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素心人”。他的朋友顏延之也是這么稱許他的——“弱不好弄,長實素心”(《陶征士誄》),也就是說,小時候不愛耍弄小聰明,長大了也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
陶淵明的心靈是那么的簡單,在他看來,人根本不要用那么復(fù)雜的心機去追名逐利、爭先恐后。用復(fù)雜的心機去追名逐利、爭先恐后有什么意義呢?那不過是“塵網(wǎng)”,是“樊籠”,當(dāng)“誤落塵網(wǎng)中”、“久在樊籠里”(《歸園田居》其一)的時候,你束縛了自己、壓抑了自己,喪失了比生命、比愛情都要可貴的自由;那又不過是“冰”,是“炭”,當(dāng)“冰炭滿懷抱”的時候,你感受到的不過是世態(tài)炎涼中的煎熬。
物欲橫流的年代中,盡管物質(zhì)豐富了,人們的心靈卻是那么的貧乏。貧乏的心靈不是簡單的心靈,而是因復(fù)雜而空虛的心靈。想要這,想要那,充滿了數(shù)不清的欲望,這不是復(fù)雜是什么?為了要這要那而勾心斗角、處心積慮,這不是復(fù)雜又是什么?因為這些復(fù)雜,人們不是憑實力與努力而是妄圖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取自己想要的,于是“他人便是地獄”,人和人的關(guān)系是那么的冷漠、無情乃至殘忍。面對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誰的心靈能夠產(chǎn)生充實感?
然而簡單的心靈卻能產(chǎn)生充實感,因為心靈的簡單追求的是人際關(guān)系的簡單。在陶淵明看來,人際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再簡單不過了,無非是善心、愛意、真誠與精神上的契合。
陶淵明晚年很不幸,盡管辛勤勞作,由于屢遭火災(zāi)、蟲災(zāi),他的家境很窘迫,甚至還不得不去求乞才能裹腹?!捌蚴吃姟北闶且虼硕鳌T谶@首詩中,陶淵明寫到了一位善心的主人,他和這位善心的主人竟然投機地談了很長時間,同他喝酒助興,為他賦詩抒情。陶淵明在詩中真誠感謝了這位施舍者,卻一點也沒有顯露出羞辱感,他依然是那么的心平氣和。而當(dāng)江州刺史檀道濟送給他美味佳肴時,他卻斷然拒絕了。這兩件事情的反差是耐人尋味的,要理解陶淵明對待施舍者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需要談到他對《禮記》中“嗟來之食”的評判。
不食嗟來之食的那位“蒙袂者”(以袖子蒙著臉的人)歷來被看做是有骨氣有血性的人,在《有為而作》一詩中,陶淵明對他卻不以為然。陶淵明說:“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認(rèn)為假若施舍者具有善心,何必拒絕人家以表現(xiàn)出一種病態(tài)的自尊心呢?
求乞
,一般都被看做是喪失人格尊嚴(yán)的事情,陶淵明卻不以為恥。在這一點上他主要受儒家“君子固窮”觀念的影響??鬃诱f“不義而富且貴,富貴與我若浮云”,孟子說“可以取,可以勿取,取傷廉”,他們并不拒絕富貴與索取,前提是必須符合道義。陶淵明二十八歲的時候做了江州祭酒,很快便離職。在這之后,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他一直徘徊在做官與隱居的選擇之中,直到三十七歲毅然決然地離開官場。做出這種選擇是因為他看透了官場的“不義而富且貴”:桓玄打著清除權(quán)奸、平定天下的旗號發(fā)動了對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的戰(zhàn)爭,一時間人心所向,陶淵明也曾做過他的幕僚。結(jié)果事實證明,他如此大動干戈不過是為了自己做皇帝;劉裕又打著討伐桓玄的旗號發(fā)動戰(zhàn)爭,陶淵明也曾誤以為他是正義的,做了他的“鎮(zhèn)軍參軍”。然而陶淵明終于醒悟了:這些人哪里有道義可言,不過是彼此在爭權(quán)奪利罷了。介入到這些人當(dāng)中,不僅不能實現(xiàn)自己改造社會、大濟蒼生的“猛志”,而且還會成為明爭暗斗中的犧牲品,甚至?xí)跓o意識中成為不義之人的幫兇。陶淵明的歸隱并不是消極避世,他的自傳性散文《五柳先生傳》便是他的夫子自道。此文是自傳,卻又有“五柳先生者,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其姓氏”之句。焉有作自傳而不知曉自已姓名籍貫的道理?錢鐘書先生說得好:“正激于世之賣聲名、夸門地者而破除之爾?!贝宋挠钟兄貜?fù)率極極高的一個字眼——“不”,除前面的“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其姓氏”之外還有“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恒得 ”、“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fēng)日”、“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為什么?要知道這一點就卻需要知道孔夫子的一句話:“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淵明以“不”字作為此文的關(guān)鍵性字眼實際上是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他的“狷者”本色。在無力回天的亂世中,淵明的“有所不為”也是難能可貴的,是一種人格的獨立,是一種高潔的品格。
于是陶淵明便歸隱了,哪怕這歸隱要付出貧窮的代價。雖然貧窮,卻并非不義,所以陶淵明坦然釋然,問心無愧,求乞便不是一件喪失人格尊嚴(yán)的事情,而不過是時運不濟。在時運不濟的時候遇到善心人的接濟,為什么要拒絕人家的善心呢?
陶淵明的隱居還有耐人尋味之處:他的朋友劉程之曾經(jīng)招他隱居于荒僻的山澤之中,他婉言拒絕了。為什么呢?陶淵明在詩中說:“直為親舊故,不忍便索居”(《和劉柴?!罚麑τH朋故友們?nèi)允浅錆M感情,所以還是要“結(jié)廬在人境”(《飲酒》其五)??梢哉f,陶淵明的隱居是“避世”而非“避人”。所謂“避世”,是縱身于黑暗現(xiàn)實之外,是對不合道義之明爭暗斗的拒絕,是對“大偽斯興”之世俗的否定;所謂不“不避人”,則表現(xiàn)出陶淵明濃濃的人情味。陶淵明的感情實際上相當(dāng)豐富,他曾寫過一首《責(zé)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己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xué),而不愛文術(shù)。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也是望子成才的,可是,如果兒子不成器,他決不會暴跳如雷、呵斥打罵,仍然可以心平氣和地喝他的酒,仍然可以表現(xiàn)出一個開明父親的慈愛。兒子甚至還是他很重要的快樂來源——“大歡止稚子”(《止酒》)、“弱子戲我側(cè),學(xué)語未成音。此事真復(fù)樂,聊用忘華簪”(《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兒子都成了自己人生快樂的重要寄托,這難道還不是一種厚愛嗎?在《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yuǎn)文》中,陶淵明也表現(xiàn)出對親人們的深情。可貴的是,陶淵明還跳出家庭的小圈子,表現(xiàn)出“愛眾生”的博愛精神:有一次他送一個農(nóng)家的孩子到兒子那里幫著挑水劈柴,在給兒子的信里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div>
對待友人陶淵明非常強調(diào)真誠與精神上的契合。他不講客套,不講應(yīng)酬,高興了便“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喝醉了便直言不諱地說:“我醉欲眠,卿且去”,沒有算計與別有用心,沒有利用與被利用,是那么的和諧融洽,自然而然。他和朋友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其一)、“登高賦新詩”、“言笑無厭時”(《移居》二首其二),沉浸在精神的契合之中,這種愉悅是不足為世俗中人道的。
多么簡單的人際關(guān)系!多么簡單的心靈!因了這樣的簡單,陶淵明也就有了簡單的快樂。書卷能使他快樂,我們己經(jīng)很熟悉他的那段名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兒子的牙牙學(xué)語能夠使他快樂——“弱子戲我側(cè),學(xué)語未成音。此事真復(fù)樂,聊用忘華簪”;甚至數(shù)片綠蔭、幾聲鳥鳴、一陣涼風(fēng)、一泓清泉也能使他歡欣——“每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我足”(《歸園田居》其五);甚至繁重的勞動也能讓他體味到詩意的愉悅——“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五)…………陶淵明說,一只小鳥在大樹上做巢,只要一根枝條就可以了;一只偃鼠在長河邊喝水,只要夠它填滿肚子的那點水就夠了,一個人要獲得快樂,只需要很簡單的一些東西就行了。可是,有多少人就是看不透這個簡簡單單的道理,他們勾心斗角,不擇手段,把人際關(guān)系搞得很復(fù)雜,把自己的心靈搞得很復(fù)雜,而那些復(fù)雜其實不就是人生的重負(fù)嗎?有這些重負(fù),活著很累。陶淵明的簡單便是擺脫了重負(fù)之后的簡單與輕松,于是,盡管“饑凍雖切”,他仍然那么瀟灑,那么快樂,他仍然能夠在貧苦的生活境遇中“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仁者,因為他愛人、愛眾生;陶淵明是智者,因為他世事洞明;陶淵明又是勇者,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信念。既然是仁者、智者、勇者,陶淵明的簡單便不是簡單的簡單,而是豐富的簡單,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品味。
……
陶淵明思想中有三個很重要的概念:物,形,心?!拔铩敝竿馕铩⑷说奶幘常ㄈ绶吨傺偷拿洹安灰晕锵?,不以己悲”),“形”指人的身體,“心”指精神。陶淵明認(rèn)為,“物”對“形”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所謂“形為物役”,此時人應(yīng)當(dāng)正視這種制約——“形跡憑化遷”;“心”卻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物”的束縛,達(dá)到自由、自然的精神境界,所以“素襟”、“真想”、“靈府”能夠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具體說來,陶淵明的處境是“貧賤”(“物”的層面),作為血肉之軀他免不了有“饑凍”之苦(“形”的層面),而淵明仍能夠“不戚戚于貧賤”,體味到種種精神之樂(“心”的層面)。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