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外固定架固定
骨盆外固定架的力學特點:
B1型骨盆骨折,垂直方向穩(wěn)定,前方簡單的外固定架可以提供足夠的穩(wěn)定性。
C型骨盆骨折,同時存在旋轉不穩(wěn)和垂直方向的不穩(wěn),前方外固定架只能提供部分穩(wěn)定性,不足以為患者提供負重行走等功能性活動。
內固定等穩(wěn)定后環(huán)后,前方外固定架輔助固定,可獲得很好的穩(wěn)定性。
手術適應證:
嚴重骨盆骨折的急診救治,以控制骨盆出血和臨時固定。
多發(fā)性損傷患者,前方外固定利于止痛和方便護理。
旋轉性不穩(wěn)的骨盆骨折的終極治療。
與后方內固定術聯合使用,增強骨盆骨折固定的整體穩(wěn)定性。
體位與術前準備:
麻醉:全身麻醉;
病人平臥于可透視的手術床上,可在臀部后方墊墊利于骨折復位;
術中C形臂透視;
骨盆周圍消毒鋪巾。
切口體表投影:骨盆前方外固定架有三種不同的入釘法,分別為髂嵴入釘法、髖臼上入釘法和髂骨翼入釘法,臨床常用的是前兩種方法。
髖臼上方入釘法:在髂前上棘遠端做一3~4cm切口,切口內側緣應在髕骨外側緣的延長線上;注意:此切口經過股外側皮神經走行區(qū)域,切開皮膚后應鈍性分離,并用拉鉤保護該神經;
髂嵴入釘法:沿髂嵴做一弧形切口。
骨折的復位與固定
髖臼上方入釘法:
切開皮下組織和深筋膜,牽開股外側皮神經,避免損傷;鈍性分離,觸摸定位髂前下棘、髖臼頂部。
可在髂嵴附近分別沿髂骨內側壁、外側壁置入兩枚克氏針,用來標記、指示進釘的方向。
進釘位置至少高于髖臼頂部1cm,方向在矢狀面上偏向頭側30°,指向兩枚克氏針所標記的方向。
年輕病人可用鉆頭在骨皮質上開孔,再擰入螺釘,老年病人骨質疏松可直接擰入自攻自鉆的直徑5~6mm螺釘,進釘時應使用套筒保護周圍軟組織,進釘深度約為4~5cm。
置入一枚螺釘后,安裝連接模塊,通過連接模塊,在第一枚螺釘近端再擰入另一枚螺釘,對側同樣方法置入兩枚螺釘。
髖臼上方骨質較厚實,可以此為手柄,復位骨盆骨折的上下旋轉移位。
安裝連接桿,向內側推擠髂骨翼加壓,擰緊各個螺栓完成固定。
髂嵴入釘法:
切開皮膚、皮下至髂骨嵴,在髂骨內壁、外壁置入兩枚克氏針指示進針方向。
第一枚螺釘位置在髂前上棘后方2cm,由于髂嵴邊緣突出,進釘點應位于髂嵴邊緣的內側半。
進釘方向約與矢狀面45°,向中間匯聚,約進釘5cm。
置入一枚螺釘后,安裝連接模塊,通過連接模塊,在第一枚螺釘后方再擰入一枚螺釘,對側同樣方法置入兩枚螺釘。
安裝連接桿,該入路骨的強度不如髖臼上方向入釘法,不要用過大的力量擠壓螺釘,而是雙手向內側推擠髂骨翼加壓,擰緊各個螺栓完成固定。
術后處理:
術畢縫合切口時應注意避免皮膚切口張力。
如果釘道有滲出,應用無菌紗布包裹瀘定,每日換藥。
注意在術后預防血栓。
骨盆骨折C形鉗固定術
手術適應證:
后方韌帶復合體破壞的垂直不穩(wěn)定的骨盆骨折,通過加壓骨折面、控制骨盆活動,減少骨盆容積,控制出血。
髂骨后翼骨折,即C形鉗入釘點部位的骨折時C形鉗控制出血的相對禁忌癥。
體位及術前準備:
病人取仰臥位;
入針點靠近骶尾部,注意該區(qū)域的嚴格消毒;
手術可在局麻下進行,術中C形臂透視;
可輕搬病人,使之略傾斜,消毒一側骶尾部,鋪無菌手術單。同法消毒另一側骶尾部,無菌手術巾保護。再消毒骨盆前方。
切口體表投影:
觸摸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在二者連線的后1/3,即距離前后上棘前外側3~4指寬處,定位入針點;
因平臥位髂后上棘不易觸及,也可以將股骨干的長軸與經過髂前上棘的垂線的交點作為選擇進針點的另一種方法。
骨折的復位和固定:
在皮膚做一切口,插入克氏針引導手柄至髂骨表面,C形鉗進釘的位置應該位于骶髂關節(jié)投影處,定位困難時,可應用術中透視協助;進釘點過于偏前,加壓時有可能刺穿骨盆造成盆腔臟器、血管損傷;進釘點過于偏后,有可能造成臀上血管神經;進釘點過于偏向遠端,有可能傷及坐骨神經。
確定進釘位置后,可沿引導手柄錘入一枚克氏針,以確保位置正確;健側可不應用克氏針。
將準備好的C形鉗的空心釘沿克氏針置入。
在加壓前完成骨折的閉合復位,向遠端牽引患側下肢,復位其向近端的移位;如果骨盆外翻畸形,可以向內推擠髂嵴;如果骨盆旋轉畸形,或半骨盆向后移位,則在髂前上棘或髂前下棘打入Schanz螺釘,連接T形手柄進行旋轉、提拉復位。
復位后通過先橫桿加壓,然后用扳手旋緊螺釘末端完成加壓固定。
固定后拔除克氏針,如果需要普外科、泌尿外科等相關科室進行腹部手術,將橫桿轉向下方。
骨盆填塞止血技術
手術指征:
如果實施了外固定后,10~15min后仍不能控制出血。
輸血、輸液超過2h,患者仍處于休克狀態(tài)。
快速輸血超過4000ml仍不能糾正休克。
條件好的醫(yī)療機構也可以先選擇血管造影栓塞止血。
體位與術前準備:
填塞止血的前提是骨盆后環(huán)的穩(wěn)定,即C形鉗固定之后。
全身麻醉。
取仰臥位,腹部及骨盆周圍小度,無菌手術巾保護。
切口體表投影:
取下腹部低位正中切口,如術前B超顯示有腹腔內出血,可以向近端延長,便于探查腹腔臟器的出血情況。
手術入路:
逐層切開皮膚、皮下、腹直肌鞘直至膀胱前間隙,因為骨盆周圍的筋膜層已經嚴重破壞,因此不需分離即可直接觸及骶骨前區(qū)。
止血過程:
知名動脈出血,通過鉗夾、結扎或修補等方法止血。
腹腔較大的動脈出血,可向近端延長切口,探查止血。
填塞止血:
骶前靜脈叢和骨折面出血,很難判斷明顯的出血點,采取填塞止血。
填塞物位于真骨盆,減少真骨盆容積并壓迫骶前區(qū)域。
可使用宮紗填塞,將各卷宮紗打結相連,將膀胱牽向一側,用長鑷子將紗布填塞到骶前區(qū)域,然后依次沿真骨盆邊緣填塞至恥骨后區(qū),對側同樣自后向前填塞。
或者使用紗布卷,同樣自后方骶髂關節(jié)處向前填塞至恥骨聯合后區(qū)域。
如填塞止血效果不佳,可能是互換固定不穩(wěn)或有較大的移位,調整C形鉗固定,再次填塞止血。
關閉切口:
逐層關閉切口,標記宮紗末端。
術后處理:
填塞無與24~48h后,根據出血控制情況去除或更換。
填塞后仍然不能控制出血,說明還有沒發(fā)現的出血,此時可采取血管造影栓塞技術控制出血。
文章不錯,點個好看吧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