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非常關心具體書寫和訓練中的一些問題,事實上,有些問題只在一念之間,也有些問題是明白了方法之后只要做下去就可以的。
我對書法訓練的認識,大部分都寫在《中國書法:一百六十七個練習》中。這是一部書法技法訓練的教材。從我進入美院學習書法開始——實際上更早,我就在考慮書法訓練的問題。
高中一年級時,我決心做一件事情來訓練自己的毅力,我選的是臨帖。不敢說書法,就是練字,買了一冊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每天臨寫十六個字,三年中,除了考試,一天都不間斷。直到進入美院讀研究生,覺得書法訓練還是這么一套,只不過換換字帖。我感覺我們應該有一套新的訓練的方法。
我設想的是編寫一種循序漸進的,盡可能完整的書法技法教材。比如筆法,歷來人們對筆法的復雜感到頭疼,作出種種不同的解釋,但是我們到底有多少種筆法,沒有人說過。整個章法、字結(jié)構(gòu)連同筆法,所有技法加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種,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從來沒有一冊關于書法技法的目錄。我決心編一部這樣的書。
這本書思考了二十年,寫作花了兩年。
首先,這部教材能讓我們看到中國書法技法到底有哪些內(nèi)容。不敢說這里包括了所有的技法,還可能有新的研究、新的發(fā)現(xiàn),但是到目前為止,這是關于書法技法最為全面的一份講述。
第二,每一個復雜的技法分成幾個練習來訓練,復雜如絞轉(zhuǎn),分成簡單的轉(zhuǎn)筆加一個動作再加一個動作,這幾個動作最后合起來變成一個復雜的動作。人們的觀察、訓練有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路徑。當作品的一個個細節(jié)做成練習推到你面前時,人們發(fā)現(xiàn)教材還有一個作用:訓練你的眼睛。比如王羲之《得示帖》,放在你的面前,它筆畫很豐滿,復雜而有變化,但它包含多少重要的細節(jié),你看不出來,說不出來,它是怎么得來的,你不知道。但是這部教材把一個個細節(jié)給你指出來,告訴你如何操作,要領是什么,如何檢驗你訓練的效果。當你了解這些以后再去看作品,這些東西就會往你眼睛里跳,你一眼便可以看出作品的獨特貢獻,或者失誤,你火眼金睛,再也不會受那些三流作品的蒙蔽。所以這部書的日譯者說,這是一部能夠改變?nèi)藗冄劬Φ臅?/span>。
第三,當這些技法擺在你面前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歷代所有書法家?guī)缀鯖]有一個人掌握了其中全部技法,掌握較多技法的也只是少數(shù),但他們對已掌握的技法操作精準。如果我們拿這樣的教材來訓練學生,他們在技術上就站在一個非常高的位置。這樣一個目錄和細節(jié)的分析,就跟工具書一樣,可以拿來檢核,不論王羲之、王鐸,還是一件陌生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任一細節(jié)和技法的位置。這使我們對技法的認識和判斷有了一個支點和框架。比如一位書法家,覺得他基礎訓練已經(jīng)過關,對不起,你翻翻這本書,把目錄跟你掌握的東西對比一下,看看還差多少。
這是一部綜合性、綱領性的技法教材,我們可以從里面取出一部分,按不同的目標,做成適合不同對象的教材。比如我編了一本《愉快的書法——進入書法的二十四個練習》,就是從中選取了最基本的二十個練習,再加上四個新編的綜合性練習,進行詳細的解說。這本書適合初學者,成人可以自學,小孩需要指導。兩個月基本上可以做一遍,做完后可以比較準確地臨摹篆書、隸書或者楷書;接下來再找一本字帖臨寫,碰到困難再回到其中的某個練習。
另外我們正在編寫一部供中國畫專業(yè)用的書法教材,還準備編寫給設計專業(yè)用的書法教材。從書法出發(fā)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
東晉 王羲之 《喪亂帖》(局部)
這個教材基礎的部分是前兩章,筆法和結(jié)構(gòu)。關于筆法,關鍵是通過對點畫的觀察,分析書寫的動作,寫像它。我們看《喪亂帖》中的“痛貫心肝”,一般人看一兩眼,就下筆臨寫,這不夠。像“肝”字的一撇,筆畫形狀很特別,首先是觀察邊廓,一毫米一毫米,看它形狀、弧度的變化,變化開始和轉(zhuǎn)換的位置、延續(xù)的長度等等。這是唯一能透露前人筆法秘密之處,但沒有人這樣去看一個筆畫。這樣去做,才可能找到書寫時筆鋒移動的軌跡,以及進一步分析書寫時操控毛筆的方式。不這樣做,只能寫個大概的模樣,沒用。
書寫時,包含兩種運動:一個是外部運動——按點畫軌跡的運行;一個是內(nèi)部運動——隱藏于點畫內(nèi)部的毛筆的運動。
模仿內(nèi)部運動,只有憑靠對邊廓的觀察,推想筆尖可能的軌跡、手部可能的動作,寫完再和原帖進行比較,再調(diào)整動作,再寫,再比較……我們所設想的動作跟原點畫的形狀便會越來越接近。一個筆畫,可以由多種不同的動作寫出,最合理最自然的恐怕只有一種,它就是最接近原帖書寫時的動作。這里所說的,是通過對點畫的分析到完成點畫的過程。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經(jīng)常提到,到底能不能轉(zhuǎn)動手指來控制筆的運行。當筆畫方向改變時,筆鋒的指向是很難控制的,控制不好就出現(xiàn)扁平、單薄的毛病,所以書寫時總要隨時對筆鋒指向進行調(diào)整,讓它與筆畫行進的方向有一個適當?shù)年P系。這種調(diào)整到底是靠手指轉(zhuǎn)動還是靠手腕控制?有的人極力主張手指的轉(zhuǎn)動,這是錯誤的。轉(zhuǎn)指是后來碑學興起而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控制方式。
控制筆鋒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整個書寫中都不停地在控制,這是隸書的核心筆法
一種是在筆畫的起止、彎折處加以控制,這是楷書形成后才逐漸成熟的控制方式
轉(zhuǎn)指,只是在筆畫方向改變時運用,因此它屬于后者。用轉(zhuǎn)指來調(diào)轉(zhuǎn)筆鋒指向,要有停駐的時間。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我們看到的是連貫流暢的書寫,沒有任何轉(zhuǎn)指的跡象。
唐 顏真卿 《祭侄稿》(局部)
唐代不論是行書還是草書,我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轉(zhuǎn)指的痕跡。
平動與絞轉(zhuǎn)示意圖
我們來看平動的示意圖,動作很簡單,也很清楚。當筆壓在紙上,筆毫有一部分貼著紙面,這一部分在書寫橫、豎的時候是不變的,轉(zhuǎn)彎時也可以保持不變;
再看絞轉(zhuǎn)的示意圖,王羲之的一橫,當毛筆壓下去以后,筆毫部分在轉(zhuǎn)動,此時筆鋒的軌跡為曲線。
平動、絞轉(zhuǎn)可以由筆鋒的軌跡來區(qū)分,一個是直線,一個是曲線。平動軌跡很簡單,絞轉(zhuǎn)的軌跡就很復雜,筆鋒一會兒在邊上一會兒在中間,波浪形的扭動,這樣寫出的線條豐滿而變化豐富,點畫墨色有從筆畫里撐出來的感覺。別的筆法無法產(chǎn)生這種感覺。王羲之不是每一筆都這么絞動,作品中還是有一些較為平直的筆畫,但就整體而言,起止、行進、彎折、弧線,邊廓與后世都不相同。比較清代湯調(diào)鼎的草書,寫得還不錯,但用筆方式與王羲之沒有任何相似處。
清 湯調(diào)鼎 草書軸(局部)
王羲之作品中的“方”字
我們來看王羲之的“方”字,筆畫中的微妙變化,跟后代寫法不一樣。又比如唐代小孩的習字,跟這方字的鉤很像,狠狠地彎過去,再提起來,很豐滿,到最后的尖尖,還有飽滿的感覺,這是后代書寫中見不到的。這是用什么動作寫出來的?現(xiàn)在沒有人這樣去做,包括所謂專攻“二王”的人,有很大的距離。
王羲之作品中的右上角轉(zhuǎn)筆
再看”由““毒”兩字,右上角的轉(zhuǎn)筆非常有力,就像鋼絲彎成,那種柔韌,那種邊廓的形狀,看似簡單,但后世再未見到。
下面談談訓練中的幾個要點。
有一種誤區(qū),說是握筆要盡量緊,抽不掉,這個說法不對。筆抓得那么緊,指、腕、臂、肩,甚至整個身體都僵化了,怎么去完成有節(jié)奏的精彩的動作,寫出精彩的筆畫?實際上靈動協(xié)調(diào)才是最高的要求。訓練之初,只要求動作協(xié)調(diào)以及身心的舒適,盡量放松,筆不掉下來就行,拿筆要盡量讓手腕平直、放松,依次做一些徒手、執(zhí)筆空中書寫、不蘸墨紙上書寫、蘸水紙上書寫的練習,然后才開始蘸墨的書寫,以此訓練對書寫細微差異的感覺。
開始蘸墨書寫,整個手臂和肩部會緊張。設法放松。練習直線,然后是S線,訓練控制筆鋒指向的能力,練習控制手腕的動作。用手腕控制書寫S線;經(jīng)過訓練,手腕非常靈活,這是書寫初期最重要的收獲。練習這幾個動作,可以讓你獲得最基本的能力,接下來再做擺動的練習。
商 陶片
擺動能寫出像殷墟陶片墨跡那樣柳葉形的筆畫。也可以用提按來試試,但寫不到那么流暢、規(guī)范。我設想,當時的筆法就是擺動,非常方便;連續(xù)擺動,挺拔、順暢、干凈。連續(xù)擺動不斷發(fā)展,就形成了隸書:橫八字的軌跡,順時針擺動,逆時針回來,這么一挑,隸書的飄尾自然出現(xiàn),這便是隸書筆畫的典型形態(tài);空中擺動不停,逆時針下行,順時針回到起始位置,接續(xù)下一個筆畫。
以前人們有一種說法,隸書從篆書變過來,因為結(jié)構(gòu)簡單了,橫畫加一個雁尾讓它漂亮,彌補簡化帶來的審美上的損失。這種解釋是不合理的,文字是實用的,怎么方便怎么來,怎么會為了漂亮加一個累贅的雁尾?我的解釋,是由于不斷擺動的書寫,橫畫很自然地形成飄尾,是順勢而為的產(chǎn)物。它使筆畫的接續(xù)連貫而自然。這種筆法的特點是筆鋒的指向從頭到尾都在變化,一刻也不停止,橫、豎都一樣,所有筆畫都一樣。而現(xiàn)在的書寫,典型的動作是“頓—提—頓”,下筆有動作,中間平拖直過,最后再頓一頓,收拾,結(jié)束。典型的唐代楷書筆法影響下的書寫。隸書在演變?yōu)榭瑫倪^程中就把動作移到了兩頭。早期楷書的提按不那么明顯,后來擺動淡化,逐漸平直,兩頭加以復雜的動作?!私膺@個過程,就大略把握了整個筆法演變的大勢。
把握每個時期筆法不同的特點,每個時期主要筆畫的形狀,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寫的字屬于哪一系統(tǒng)、它有什么特點、具有什么先天的缺陷,以及帶來怎樣的可能性。
字體演變,是從內(nèi)部推動書法發(fā)展的力量??瑫闪⒁郧?,大約每過三四百年就演變出一種新的字體,楷書成熟以后,不再有新的字體出現(xiàn)。這就是說,書法失去了從內(nèi)部推動其發(fā)展的力量。筆法失去了從內(nèi)部推動其發(fā)展的力量,結(jié)果十幾個世紀以來的書寫,都建立在唐代楷書筆法的基礎之上,無緣改變。早在宋代,蘇東坡就說過:“書法備于真書,溢而為行草?!碑斘覀兞私膺@一筆法演變的過程,掌握了分析的工具,便可以重新審視我們所自來處,可以重新思考我們的前途。
關于力量的問題。書寫時使用的“力量”,只有書寫者自己才能體驗,任何指導、建議都無法準確傳達給書寫者。教材中設計了一個“力量控制”的練習,讓學生蘸墨書寫橫向的線條,書寫每一條線時,比上一條增加一點力量——這是書寫者可以控制的。這樣出來的一組線條,是一個逐漸變化的狀態(tài):第一條極為放松,最后一條可能由于竭盡全力而顫抖得厲害。然后你看哪一條線的狀態(tài)比較合適——不松弛,也不僵化,它就是你應當采用的使用力量的方式。
關于字結(jié)構(gòu)問題。臨寫時一般都是觀察整個字的形狀,哪筆長哪筆短,如何勾連,但是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觀察一個字的結(jié)構(gòu),例如用線條的關系來控制字的結(jié)構(gòu)。比如一個字結(jié)構(gòu)中的橫線,是平行關系,你臨寫時哪怕長短比例不那么準確,如果平行關系處理得好,就建立了一種秩序。如篆書《袁安碑》的平行關系特別明顯,把握這種關系來寫小篆事半功倍。隸書里平行關系也很多。
東漢 《張遷碑》碑額
還有一種是平行漸變關系,如《張遷碑》碑額,很多筆畫具有平行或者接近平行的關系,這些變化都是逐漸發(fā)生的,一條直線最后變成了一條形狀復雜的曲線。
這種情況書法作品里很多。如果不盯住這種關系來臨寫,令人眼花繚亂,但是把握了這種平行漸變的關系,能方便地安排核心結(jié)構(gòu),秩序井然。
這種關系在篆書、隸書,還有行書、草書中比比皆是。嚴格的平行關系在行書、草書里是很少的,但是平行漸變關系很多。原因在于熟練的書寫中,方向類別相似的筆畫,都有相似的動力特征,只是形狀、節(jié)奏稍有波動,其中部分筆畫便會構(gòu)成平行漸變的關系。如果我們在書寫中把握了這層關系,哪怕別的地方很不準確,臨摹時會有一種神似,創(chuàng)作時會有一種嚴謹而別致的秩序。這也啟發(fā)我們?nèi)绾螌懗鲆粋€又像又不像的字。如果僅僅依靠對字形的照搬,要么小心翼翼,要么他人面目,興味索然。
當我們看字,又不僅是看字,還能看到字里的空間,感受不同空間關系,體會到這些空間的形狀帶給我們的感覺,空間大小對比帶給我們的感覺——這也是觀賞現(xiàn)代藝術的要旨。
日本 井上有一 《愚徹》 1956
比如井上有一的作品《愚徹》,選這兩個字,有深意,你們說我愚蠢,我就是要堅持到底,冥頑不靈。表達的是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用這樣的構(gòu)圖來表現(xiàn)這樣的含義,很準確。看起來混成一團,但有一種山一般的莊嚴和力量。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來看,你會想,這算寫字嗎?但是如果我們感受這種空間帶給我們的感覺、這種筆觸帶給我們的感覺,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感人至深的作品。
關于技法問題,就簡單地講這些。
邱振中教授2009年應邀于慈溪文聯(lián)講演
此文據(jù)講演記錄稿編成
雜志訂閱請點擊閱讀原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