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02
【譯文】
我在山中送你走了之后,天色已晚,回來便把柴門掩上。到明年春草轉(zhuǎn)綠的時候,不知道你回來不回來。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guān)閉。
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guān)閉柴扉。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您能不能回來呢?
思想感情:懷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來的思想感情。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此詩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gòu)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其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并非就"送別"二字做文章,而著墨于送別后的行動與思緒,并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注釋】
日暮:指天色將晚。
掩:關(guān)閉
柴扉:柴門。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xùn)|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遍_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xué),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443篇詩文
王維(701一761),字摩詰,盛唐詩人。祁州(今山西祁縣)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出生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藝,不僅詩歌造詣很高,詩名很盛,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開元九年(721)王維中進士,歷任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安史叛軍攻入長安時被俘,被迫任偽職。長安收復(fù)后,降為太子中允。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世人稱其為“詩佛”。
詩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可分為前后兩期。詩人王維早歲春風(fēng)得意,充滿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又有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山水詩上則是選取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川來加以描繪,用以寄托他豪邁開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退出政治舞臺,皈依佛門,棲身于山水田園的極樂世界,所以他后期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山水詩,基本上是一種雅致的情韻,把大自然當(dāng)作純潔的理想王國,多是描繪幽靜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農(nóng)村的田園風(fēng)致,表現(xiàn)出流連光景的娛悅和高蹈出塵的滿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在他的筆下,勞動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諧平靜的。
王維的田園山水詩直接繼承了陶淵明明凈淡泊而深遠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以觀察細致,感覺敏銳著稱,“詩中有畫”是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蘇東坡曾言:“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他的詩往往融詩情畫意于一體,創(chuàng)造出耐人回味的藝術(shù)境界,風(fēng)格清新淡雅,意境幽遠。王維晚年長齋奉佛,其田園山水詩也明顯帶有參禪悟道的氣息。有《王右丞集》。
公主相助王維一舉登第 開元九年,王維從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部)到長安應(yīng)試,躊躇滿志,立志要摘取桂冠。忽聞詩人張九皋通過唐公主的途徑,已得到取殿試第一的許諾。王維一籌莫展,只得與好友歧王李范(玄宗弟)商量,李范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要王維準(zhǔn)備好兩件事:一是抄錄他的清新雋永的詩作十首;二是自譜琵琶曲一首練習(xí)熟練。五天后為其引見公主。等到了引見之日,李范把王維打扮得超凡脫俗,先讓其在顯著的位置與眾樂伎翩翩起舞。王維卓爾不凡的氣質(zhì)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向李范探詢其人,李范接著讓王維奏琵琶,王維高超卓絕的精湛技藝令聽者無不動容。公主更是感覺非常驚奇,歧王進一步介紹:“該生的詞學(xué)也是無人能比的。”王維立即獻上詩卷,公主讀完驚駭不已,于是讓王維換上儒衣再見面,讓王維坐上客座,用盡貴賓的禮儀善待他。當(dāng)公主得知王維也是來京赴考的舉子時,就說:“此等才華橫溢之士不登榜首,更待何人?”并由宮婢傳話下去。主考官當(dāng)然心領(lǐng)神會。殿試之上,王維終于“大魁天下”,從此踏上仕途,名揚四海
【賞析】
題解
詩題“山中送別”,顧名思義,寫的是詩人于山中送別友人。一般認(rèn)為,此詩作于王維隱居輞川期間。
送別詩一般都側(cè)重寫送別的過程,如送別時的景色、宴飲,送別時的殷殷話別、依依不舍,等等。而這首詩另辟蹊徑,直接從送別之后寫起。
句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詩人在自己隱居的山中送別了友人,太陽西落時,他掩上柴門。
詩歌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如此平淡,難道這場送別對詩人來說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從白天送走友人,跳躍到傍晚關(guān)上柴門。在這段時間內(nèi),詩人做了什么、想過什么,詩里都沒有說。詩人的內(nèi)心,真的那么平靜,沒有生起一絲波瀾?
有過離別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離別后的獨處,才更令人黯然神傷。此時,獨自一人的追懷、遙想,反復(fù)的體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悵惘之情,變得更加濃重,更加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必定是千頭萬緒的??墒?,詩人只輕輕描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太陽西落,掩門閉戶,這只是一個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動作,但卻已經(jīng)足以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掩門之前,詩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他是怎樣打發(fā)漫漫白日的?白天終究還是相對熱鬧的,在繼日暮而來的黑夜里,在周圍一切都安靜下來之后,詩人又將如何度過這漫漫長夜?
原來,詩人所有的不提不說,并不意味著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對待這場送別。送別雖罷,離情未罷,思念未罷,反而愈發(fā)沉重、綿長,無法排遣?!叭漳貉诓耢椤?,是因為友人離去,孤寂無聊,再也沒有往日“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那樣的閑情逸致,也無心再去欣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獨自掩門,無非是想讓自己平靜下來,靜靜地懷想,靜靜地沉思。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綠了,你還回來不回來呢?這是詩人掩門后的所思所想?!冻o·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嘆游子久去不歸。詩人化用此句,可見直到日暮,他仍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友人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
“王孫歸不歸”,本應(yīng)是相別之際詢問友人的話,卻成了詩人獨自思忖之辭。他對友人的深深思念,對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這一句問話中。詩人默默自問,卻無法自答。
明人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將此詩解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友人之歸期難必?!贝翰荼囟ㄒ荒暌痪G,而友人的歸來與否,卻還有無數(shù)的未知和懸疑。想到這些,詩人大概要徹夜難眠了。
評解
王維五絕,極善于選取一種獨特的情景片斷,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傳情達意。此詩即為很好的代表。詩寫送別,卻并不直接寫離別情態(tài),而是將筆觸直接伸向別后,以別后情景反襯惜別之意,構(gòu)思非常巧妙。
全詩明白如話,看似平淡,卻余味悠長,令人低回想象于無窮。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與別后的無盡思念,不著半字,卻見于言外,深厚、真摯,令人神遠。
【賞析】
王維的情景小詩,幾乎篇篇都是這樣,看似通俗平淡,明白如話,但仔細琢磨,卻又境界精美,情深如注,味外有味,反復(fù)推敲,乃至愛不釋手。?
古代寫送別的詩甚多,大多刻意于離愁別緒上抒寫。可是,王維的這首詩,卻無一句鋪陳離別之詞,而且在篇首已點出與友人“相送罷”,以下則著重抒寫別后相思之深,留下的寂寞
和惆悵。只從“掩柴扉”這一行動就已充分體現(xiàn)了人物內(nèi)心難以掩飾的深情。以送罷開篇,
以盼歸終篇,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采用了跨越時空的寫法,從白日相別,跳躍到日暮;又從日暮跳
躍到想像中的來年,這種大跨度的蒙太奇結(jié)構(gòu)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所產(chǎn)生的意識流卻是
“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唐汝詢《唐詩解》)的無窮的潛臺詞。?
王維的處理方法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非聯(lián)系性的形象思維表述手法。首句把本應(yīng)情篤誼深的送別寫得情深難離,卻用了一個表面看來毫無情味的“罷”字輕輕帶過,接著便突然寫到黃昏時的“掩柴扉”。這一舉動,與白天送友人并無聯(lián)系,但每天黃昏關(guān)柴門這一平常
的舉動卻與今日不同,這在天天都相同動作中的不同,正是詩人要讀者思索與品味的。朋友
白天遠去了,黃昏前的思念自然是苦澀的,但天黑下來輕輕地關(guān)上柴門之時,才意識到朋友
確確實實不在眼前了;那種再無知音傾吐的孤獨感會讓他形成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成寐的苦悶,
才使他感到不可一時無君。詩句中給讀者留下的想像是無窮的,一個在黃昏中“掩柴扉”的
“掩”的動作,飽含了滿懷思情關(guān)不住的思友之情,在輕輕的關(guān)門動作中,我們似乎感到了
詩人手的顫抖以及欲滴的淚珠在滾動。?
詩的三四句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點化而來。
原辭意是慨嘆春草雖又生,但游子卻久去不歸。王維在這首詩中引用并非直用原義,是說與
友人分別的當(dāng)天就擔(dān)心友人是否能再返回,引人深思。俞陛云在《詩境淺說續(xù)編》中說:“
所送別者,當(dāng)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如是,詩中人的離思,包含著內(nèi)心的
思想斗爭,可能與友人在仕途所見有所爭議,但因才能稟賦相似,又希望友人能于鬧市中深悟,早日返回山林。于小視角、小題材中顯示古代知識分子所關(guān)注的大文化、深哲理,而又寓于平淡、樸實的詩情表達之中,這正是王維詩歌的一大特色。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而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然后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nèi),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亦剪去了這一切,都當(dāng)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dāng)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而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guān)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guān)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fù)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可見離愁于字里。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tài)、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guān)閉后又將何以打發(fā)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dāng)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nèi)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yīng)當(dāng)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nèi)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dāng)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dāng)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名家點評】
劉辰翁《王孟詩評》;占今斷腸,理不在多。
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只標(biāo)地寫情而不綴景。
李沂《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得漢魏和緩氣。
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種斷以不說盡為妙。結(jié)得有多少妙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
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所送別者,當(dāng)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jié)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
林庚《唐詩綜論》;“年年”二字它原是一個流水的感覺,……它是說明時間的,而'明’字則似乎是反時間的,歲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卻讓它出現(xiàn)在一個照眼的感覺上。這便是詩歌語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將綠得透明了,那么,王孫該怎么辦呢?春天的光輝與那勃勃的生氣,它乃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