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
等翅目
英文名稱:
Isoptera
定義:
翅膜質,前后翅脈序相似,口器咀嚼式,胸部各節(jié)相似,并合不緊密,不完全變態(tài)。通稱“白蟻”。
應用學科:
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分類與進化(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等翅目昆蟲通稱白蟻,分類學上簡稱“螱”,為社會性昆蟲,生活于隱藏的巢居中,有完善的群體組織,由有翅和無翅的生殖個體(母蟻和雄蟻)與多數無翅的非生殖個體(工蟻和兵蟻)組成。是著名害蟲。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簡介物種類型生殖型非生殖型分類地位種屬分布形態(tài)特征品級生活習性營養(yǎng)來源展開
簡介物種類型生殖型非生殖型分類地位種屬分布形態(tài)特征品級生活習性營養(yǎng)來源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等翅目(Isoptera)有翅亞綱的1目。中小型的社會性昆蟲。腹部柔軟,觸角念珠狀,翅膜質狹長,兩對翅相似,尾須一對。通稱白蟻或螱。在昆蟲中,它們屬于比較原始的
等翅目
類型。進化系統(tǒng)上與暃蠊近緣。
生活習性與螞蟻相似,屬于社會性
昆蟲。白蟻與螞蟻雖一般同稱為蟻。但在分類地位上,白蟻屬于較低級的半變態(tài)昆蟲,螞蟻則屬于較高級的變態(tài)昆蟲。根據化石判斷,白蟻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蟲發(fā)展而來。最早出現(xiàn)于2億年前的二疊紀。白蟻的形態(tài)特征與螞蟻有明顯的不同。
白蟻觸角念珠狀,腹基粗壯,前后翅等長;螞蟻觸角膝狀,腹基瘦細,前翅大于后翅。中國古書所稱蟻、螘、飛螘、蚍蜉、蠡、螱等,都與螞蟻混同。
宋代開始有白蟻之名,并確定螱為白蟻的別稱。
編輯本段物種類型
生殖型
能交尾產卵
繁殖后代,因其來源與形態(tài)的不同又可分3個類型:
①長翅型:是原始繁殖蟻。每巢內每年出現(xiàn)許多長翅型的繁殖蟻,到一定時期,群體出巢飛舞,脫翅,覓偶交尾,找尋適合的場所,建立新的群體。一般1個群體內只有1對原始蟻王和蟻后,但在有些種類中有2對或3對蟻王蟻后,另外還有多王多后者。
等翅目
②短翅型:是補充繁殖蟻,常見于地棲種類,只有2對發(fā)育不全的翅芽。只有當雌蟻夭折或
產卵能力減退時,可以成為生殖個體,其生殖能力比原來的雌蟻小。
③無翅型:是完全無翅的個體,形似工蟻,僅腹部膨大而已,一般極少見,只存在于極原始的種類失去了原來的蟻王蟻后的群體中。 非生殖型
不能繁殖后代,
形態(tài)也與生殖型不同,都是完全無翅的個體。
①工蟻:頭圓,觸角長,有雌雄之分,但生殖器官退化,失去生殖能力。在群體中為數最多,其職能是,收集食物、筑巢和修補巢穴、開路、
清潔、飼育雌蟻與兵蟻、照料若蟻、搬運卵、培養(yǎng)菌圃等。高等類群,如白蟻、土白蟻及象白蟻等具有二態(tài),即有小型及大型兩種個體。有些種類缺工蟻,其職能由若蟻來完成。
②兵蟻:體形較大,復眼退化,有雌雄之分,但不能生殖。兵蟻的職能是在群體中起保衛(wèi)作用,主要對付螞蟻或其他捕食者,因口器退化而不能取食,由工蟻飼喂。有些種類,如黃翅大白蟻、直鼻象白蟻等的兵蟻有大小兩型。兵蟻從其頭部及上顎的形態(tài)可分兩類:大顎型兵蟻
等翅目
,頭部長,高度骨化,上顎發(fā)達,形成各種奇特的
形狀;象鼻型兵蟻,頭部延長成象鼻狀,上顎退化,有額腺。
變態(tài)類型為漸
變態(tài),由卵孵化后,幼蟲與成蟲之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都差不多,只是幼蟲的翅發(fā)育不完全,生殖器官尚未成熟,每經脫皮后其翅和
生殖器官逐漸發(fā)育生長,此類幼蟲稱若蟲。生殖型蟻成熟后每天產卵多達數千粒,蟻后一生產卵可超過數百萬粒。繁殖個體能活6~20年,并經常交配。
編輯本段分類地位
等翅目(Isoptera)是
節(jié)肢動物門(Arthropoda)
有顎亞門(Mandibulata)
昆蟲綱(Insecta)
有翅亞綱(Pterygota)的一目。
編輯本段種屬分布
等翅目昆蟲約有1800余種,分布熱帶和溫帶。
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等翅目昆蟲體小至中型。頭小或大,極度
骨化,
咀嚼式口器;
觸角念珠狀
等翅目
,多節(jié)。有翅的個體前后翅的形狀、大小約略相等,分飛后翅脫落,雌雄交配,選擇棲居場所;母蟻腹部后期膨大,專司生殖。常建成巨大蟻巢(稱白蟻冢)。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枕木、橋梁、堤壩、森林、果園和農田。
代表種白蟻。
社會性昆蟲,常在木頭或土中棲息,形成極大的聚落,土棲者常堆筑類似高塔的蟻丘,
化石出現(xiàn)于早白堊世,中國最早化石發(fā)現(xiàn)于北京西山下白堊統(tǒng)盧尚墳組。現(xiàn)生3000余屬,中國有400余種。[1]
體小,柔軟,色白,多態(tài)型。咀嚼式口器,念珠狀觸角,漸變態(tài)。有大翅、短翅、無翅等型。翅狹長,膜質,前后翅相似,不用時平放在腹部,能自基部脫落。近1600種。生殖類型為有
性的雄蟻和雌蟻,復眼大,單眼2個,翅2對,長于體。脫翅后即為“蟻王”和“蟻后”。一個蟻群中有1對雌、雄蟻,雌蟻體巨大,蠕蟲型,長可達70毫米以上,一生可產卵數百萬個。非生殖型均無翅,雖有雌雄性之分,但生殖器官退化,無生殖能力,有“工蟻”、“兵蟻”之分。工蟻在蟻群中數量最多,負責筑巢、取食、飼喂“蟻王”、“蟻后”、護卵等。兵蟻上顎發(fā)達,可抵御外敵。白蟻的習性分木棲性與地棲性二類。木棲種類,取食木材,在木材中嚙空的部分筑巢,嚴重危害木制品。房屋等木建筑常受侵蝕而中空倒塌。地棲性于地下泥土中筑巢,巢高出地面,稱為蟻冢。澳大利亞產一種白蟻,蟻冢最高可達5.5米。以樹葉、菌類等為食。家白蟻(Coptoterms formosanus),分布我國南方的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嚴重危害房屋,也加害于鐵路的枕木、電桿、橋梁等。成蟲體長7~8毫米,翅長11毫米,體黃褐色,雌蟻體長可達50毫米。黑翅白蟻(Odontoterms formosanus),筑巢地下,侵害松、樟等林木,也危害電桿、枕木等。翅黑褐色,成蟲體長10~12毫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省有分布。[2]
中小型的社會性昆蟲。腹部柔軟,觸角念珠狀,翅膜質狹長,兩對翅相似,尾須一對。通稱白蟻或螱。在昆蟲中,它們屬于比較原始的類型。進化系統(tǒng)上與暃蠊近緣。生活習性與螞蟻相似,屬于社會性昆蟲。白蟻與螞蟻雖一般同稱為蟻。但在分類地位上,白蟻屬于較低級的半變態(tài)昆蟲,螞蟻則屬于較高級的全變態(tài)昆蟲。根據化石判斷,白蟻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蟲發(fā)展而來。最早出現(xiàn)于2億年前的二疊紀。白蟻的形態(tài)特征與螞蟻有明顯的不同。白蟻觸角念珠狀,腹基粗壯,前后翅等長;螞蟻觸角膝狀,腹基瘦細,前翅大于后翅。中國古書所稱蟻、螘、飛螘、蚍蜉、蠡、螱等,都與螞蟻混同。宋代開始有白蟻之名,并確定螱為白蟻的別稱?!“紫伔植加跓釒Ш蛠啛釒У貐^(qū),以木材或纖維素為食。白蟻是一種多形態(tài)、群居性而又有嚴格分工的昆蟲,群體組織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繼續(xù)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種。一般分為5科:澳白蟻科、草白蟻科、木白蟻科、鼻白蟻科和白蟻科。中國除澳白蟻科尚未發(fā)現(xiàn)外,其余4科均有,共達300余種。分布范圍很廣,北限約在北緯40度。
形態(tài)特征白蟻體軟而小,通常長而圓,白色、淡黃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頭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動。觸角念珠狀??谄骶捉朗?,下唇片4裂。有長翅、短翅和無翅類型。有翅者,翅2對,狹長,膜質,前后翅的大小、形狀和脈序相同。靜息時前后翅平置腹背。分飛后,翅常由基部脫落,殘存的翅基稱翅鱗。翅近前緣有較硬化的縱行翅脈,缺橫脈,有古網脈構造。跗節(jié)4節(jié),一小部分3節(jié),低級種類5節(jié)。尾須1對。
編輯本段品級
白蟻是多形態(tài)昆蟲,一般每個家族可分為兩大類型:①生殖型,又稱繁殖蟻,分原始繁殖蟻和補充繁殖蟻兩類。原始繁殖蟻是長翅型有翅成蟲(或稱成蟲第一型),每巢內每年出現(xiàn)許多長翅型的繁殖蟻,在一定時期,分群飛出巢外進行交配時,翅始脫落。在較低級的木白蟻和散白蟻巢中,往往有不離巢的有翅成蟲,但體色淡,翅脫落時并不整齊,其中有性機能者稱為擬成蟲。補充繁殖蟻有兩類:短翅型(或稱成蟲第二型)和無翅型(或稱成蟲第三型)。此種現(xiàn)象在較高級的白蟻科昆蟲的巢中比較少見。②非生殖型,不能繁殖后代,形態(tài)也與生殖型不同,完全無翅。包括若蟻、工蟻、兵蟻3大類。若蟻指從白蟻卵孵出后至3齡分化為工蟻或兵蟻從前的所有幼蟻。有些種類缺少工蟻,
等翅目
由若蟻代行其職能。工蟻是白蟻群體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形態(tài)與成蟲相似,通常體色較暗,有雌、雄性別之分。工蟻頭闊,復眼消失,有時僅存痕跡。工蟻往往還有大、小型之分,無生殖機能,從事孵卵、哺育、筑巢、遷居、培養(yǎng)菌類及保護母蟻等類勞動,有時還參加防御工作。若干原始性白蟻,往往沒有工蟻。兵蟻是白蟻群體中變化較大的品級,除少數種類缺兵蟻外,一般從3~4齡幼蟻開始,部分幼蟻分化為色澤較淡的前兵蟻,進而成為兵蟻。兵蟻大致可分上顎型和象鼻型2類,前者有強大的上顎,后者有發(fā)達的額鼻。兵蟻往往有大、小型或大、中、小型之別。兵蟻在白蟻群體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多則被吞食消滅,少則分化增補。這種調節(jié)作用可能是通過兵蟻的頭部或胸部腺體所分泌的社會外激素在群體中的傳遞而實現(xiàn)的。兵蟻也有雌、雄之分。兵蟻的復眼除少數種類發(fā)達外,一般全缺,或退化只留痕跡。觸角的環(huán)節(jié)數常較生殖型個體少。兵蟻主要擔任防衛(wèi)工作,有些種類(如家白蟻中的兵蟻)還可以從額腺中分泌防御性乳汁。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白蟻是社會性昆蟲,由各種品級組成。在比較高級的白蟻中,都由一對脫翅后的雌、雄繁殖蟻掌管團體生活,雌的稱“蟻后”(母蟻)(圖a),常與雄蟻同住于特建的“王宮”中。“王宮”一般位于蟻巢僻靜處,上下有小孔,供工蟻和兵蟻通行。蟻后深居宮內,專司產卵,雄蟻專司交配。在大白蟻的同一“王宮”內,曾發(fā)現(xiàn)發(fā)育相等的兩對蟻后和雄蟻。在較原始性的白蟻巢內,往往有大小不等的蟻后多個,可能是在原蟻后遺失或死亡之后補充繁殖起來的個體。蟻后產卵時,工蟻常在旁守護,連續(xù)不斷地把卵移送卵室內加以保護。巢內長翅型成蟲在一年中的某一特定期間,即能成群分飛。分群時期因白蟻的種類和環(huán)境條件而異。在干燥地區(qū),分群時期多在雨季或驟雨前后,顯然,分群與大氣濕度有密切關系。海南島的海南土白蟻常在傾盆大雨下分群。土棲白蟻分群以前,常由工蟻在地面預筑小丘狀羽化孔(分群孔),下連闊而扁的孔道(侯飛室),在條件適宜下長翅成蟲群集于候飛室待飛,如遇外界氣候適宜,這些長翅成蟲就突破羽化孔,群飛天空。群飛個體極多,但落地后絕大部分死掉,能進行交配生殖的很少。其中,被螞蟻、蜥蜴、蛙類以及其他小哺乳動物吞食的為數最多。雌、雄有翅成蟲一旦落地,雄蟻即追隨雌蟻,成對爬行,尋覓適當的交配產卵場所,作為新房,開始繁殖新的一代。雌、雄在追逐過程中,雙翅從翅基橫縫(肩縫)處脫落。白蟻產卵初期,卵數不多,孵卵護幼的工作由雌、雄親蟻擔任。初期孵化的幼蟻經過1~2次脫皮,大約至3~4齡時分化出工蟻。從分群到第一工蟻出現(xiàn),需時約6~7個月(指散白蟻)。兵蟻出現(xiàn)較晚。初孵幼蟻由親蟻哺以制成的食物。工蟻出現(xiàn)后,哺育后代工作逐步轉由工蟻擔任。蟻后由于卵巢發(fā)育,體軀逐步肥大,產生的卵數日漸增多。在較高等的白蟻中,蟻后生產的卵數能達數百萬粒。有一種土白蟻的蟻后,在24小時內能產4000粒卵。蟻后的壽命長的可達15~50年。非生殖品級的壽命約2~4年。[3]
在干燥地區(qū),分群時期多在雨季或驟雨前后,顯然,分群與大氣濕度有密切關系。海南島的海南土白蟻常在傾盆大雨下分群。土棲白蟻分群以前,常由工蟻在地面預筑小丘狀羽化孔(分群孔),下連闊而扁的孔道(侯飛室),在條件適宜下長翅成蟲群集于候飛室待飛,如遇外界氣候適宜,這些長翅成蟲就突破羽化孔,群飛天空。群飛個體極多,但落地后絕大部分死掉,能進行交配生殖的很少。其中,被螞蟻、
蜥蜴、蛙類以及其他小
哺乳動物吞食的為數最多。雌、雄有翅成蟲一旦落地,雄蟻即追隨雌蟻,成對爬行,尋覓適當的交配產卵場所,作為新房,開始繁殖新的一代。雌、雄在追逐過程中,雙翅從翅基橫縫(肩縫)處脫落。
白蟻除以木質纖維為食外,高級的白蟻常有培養(yǎng)菌圃取食菌體的習性。草白蟻、大白蟻、須白蟻的工蟻和兵蟻日常在地面活動,搜集食物。有的種類巢外活動的工蟻隊伍長達1米以上,寬約10厘米。每一工蟻都用口銜小葉片運往巢內。在隊伍的兩側,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兵蟻守衛(wèi),井然有序。在熱帶地區(qū),這樣的隊伍可由30余萬頭白蟻組成。在中國已知的白蟻中,經濟上比較重要的種有:
鼻白蟻科的家白蟻,分布華中、華南。大白蟻科的鏟頭堆砂白蟻,分布廣東、廣西、福建。鼻白蟻科的黃胸散白蟻,分布遼寧、
河北、四川、
云南。鼻白蟻科的黑胸散白蟻,分布四川、河北、河南等地。白蟻科的黑翅土白蟻,分布
北緯25°(
洛陽)以南各省。白蟻科的土壟大白蟻,分布于廣西武鳴以南。
編輯本段營養(yǎng)來源
等翅目昆蟲大多分布于
熱帶、
亞熱帶,少數種類分布于溫帶。它們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來源于植物,食性很廣,
主要包括:第一,生活的
植物體,許多土棲白蟻和土木棲白蟻均能取食植物的根、莖。
第二,干枯的植物與木材,木棲性白蟻取食于木材,以木材中的纖維素為主要食料;土木棲白蟻取食干枯植物與木材。
第三,有許多種類能取食含纖維的加工產品,如紙張、布匹、塑料等。還有些種類能培養(yǎng)菌圃,繁殖真菌,以其菌絲為食料供蟻后和若蟻食用。它們的消化道中常存在著大量的原生動物、細菌或真菌,能分泌消化酶消化
纖維素和纖維素,利于消化與吸收營養(yǎng)。
許多等翅目昆蟲取食木材或其他植物質,會造成巨大危害,如家白蟻、散白蟻等種類會危害房室
建筑等。等翅目已知有6科、近2000種,中國已知有400多種。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等翅目精選圖片(3張)
詞條圖片(6張)
昆蟲綱
鞘翅目 ?
革翅目 ?
雙翅目 ?
半翅目 ?
同翅目 ?
膜翅目 ? 等翅目 ?
鱗翅目 ?
脈翅目 ?
直翅目昆蟲分類與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