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帝國,它在諸侯林立的時候,以席卷海內的氣魄接連將他們臣服,它是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如果沒有這個帝國奠定的大一統(tǒng)基礎,歐洲錯亂紛雜小國并列的局面,或許我們同樣會遭遇。
大秦帝國疆域圖
公元前221年,大秦以橫掃八荒的氣勢接連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公元前207年,曾經的大秦基層官吏劉邦,率領大軍抵達咸陽,秦王子嬰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跪地投降,大秦覆滅。
從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大秦的壽命只有短短的十五年。
一個帝國的覆滅是多重因素下的結合產物,大秦以勇武起家征戰(zhàn)天下,卻最終亡在了它最擅長的地方上。
讓人無奈的事實是,在帝國滅亡的前夕,大秦竟然需要釋放驪山的刑徒囚犯來抵御山東起義大軍的進攻。昔日動輒數十萬雄獅的大秦帝國在危在旦夕的生死關頭竟然沒兵了。
如果說大秦立國之后,連年大動干戈,導致士兵奇缺,那也不是不能理解。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大秦立國以來大的戰(zhàn)事并不多,而且都是以絕對性的優(yōu)勢打贏,并沒有人員大規(guī)模消耗的情況,而章邯組建刑徒軍團的時候,陳勝吳廣的起兵時間也不過數月,大秦帝國的兵都到哪去了?
除了王離帶領的長城軍團,南方趙佗和任囂帶領的嶺南軍團,威武大秦真的就沒有一兵一卒可以調遣了嗎?
讓人不解的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時,只有區(qū)區(qū)的九百余人,不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他們的隊伍竟然擴充到了數十萬,并且一路西進,猶入無人之境。
如此迅速的伍擴展是不是有些過于飛快了?陳勝吳廣哪里得到的這么多訓練有素的士兵?
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
更令人詭異的是,章邯這個狠人不愧是秦末少有的名將,竟然帶領數十萬的囚徒部隊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陳勝吳廣的數十萬大軍。
陳勝吳廣被消滅以后,驪山刑徒軍一路進發(fā),與各路形形色色的起義軍隊連接交手,無不獲勝,只有在面對楚國貴族后羿項梁的部隊時,才開始有了敗績,但最終章邯還是成功一戰(zhàn)干掉了項梁,讓天下各路起義部隊膽戰(zhàn)心驚。
對于這種現象,很多人的解釋是,秦軍的戰(zhàn)斗力和作戰(zhàn)體系優(yōu)于起義軍,再加上名將的指揮,很容易爆發(fā)出驚人的戰(zhàn)力,即使驪山刑徒這種毫無紀律性可言的部隊,在秦國名將的指揮加持下,也能碾壓所有勢力(包括楚軍)。
讓人納悶的是,在巨鹿一戰(zhàn)中,讓項羽一戰(zhàn)成名的戰(zhàn)績,就是用以少勝多的方式全殲了王離的北方大軍,而北方大軍長年征戰(zhàn)匈奴,可謂是久經戰(zhàn)陣、沙場老兵、妥妥的精銳。而北方軍團覆滅以后,章邯收縮兵力與項羽進行軍事對峙,而他手中那些由驪山刑徒組成的大軍,竟然止住了項羽的得勝兵鋒。一度讓人懷疑王離的北方軍團甚至不如一群被關押的囚犯。
一個讓人持疑的細節(jié)是,巨鹿之戰(zhàn)時,章邯部隊與王離的軍團距離接近,但北方軍團卻要聽從章邯的指揮,精銳軍團竟然成了輔助,囚徒組成的部隊竟然成了核心主力,這是什么道理?
其次,巨鹿之戰(zhàn)正在關鍵時刻,劉邦卻趁機從武關領兵進攻咸陽,一路攔阻的軍隊形同虛設,反而是劉邦的軍隊不停的增加,越打越多,巨鹿戰(zhàn)事雖然重要,但咸陽乃是帝國心臟,命脈所在,周邊不可能沒有軍隊拱衛(wèi),比如那支在大秦立國之時就建立的中央守衛(wèi)軍,真正的天下精銳,為何在劉邦入主咸陽時,沒有絲毫的動靜。
這支部隊去哪里了?
現在,讓我們試著去分析這些疑點重重的歷史迷霧,當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是那個最大迷霧的細枝末節(jié),即-大秦帝國為什么這么早亡?
大秦在戰(zhàn)爭中滅亡,那我們就先從大秦的軍事制度入手,試著找出答案。
大秦的虎狼之師如何構成的?
眾所周知,秦國的強大起家于商鞅變法,而變法的核心就是富國強兵。
封建王朝時代,農業(yè)就是所有帝國最重要的財富,如果以糧食的產量來衡量秦國是否富強,那么從歷史資料來看,秦國早已經達到了目標。
秦兵為何強?秦人的血性和好戰(zhàn)都是秦國軍隊的強悍修養(yǎng),秦國能夠統(tǒng)一天下,靠的就是赳赳老秦。
為什么秦國能夠國富兵強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法的規(guī)定,秦法雖然嚴苛,但由于賞罰分明,秦人普遍信奉,自覺自愿的遵守秦法的內容。
那么秦法都有什么呢?
簡單歸納來說,秦法只給當時的普通秦國人兩條出人頭地的活路,一個是種地、一個是當兵。
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仍,所以士兵多寡,戰(zhàn)力如何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最強標準。秦國就有著最嚴格的兵役制度,即普遍兵役制度,史稱“博籍”,就是每個成年男子(17歲)必須登記服兵役(殘疾有病除外),到了60歲才免除兵役,有爵位的可以(56歲)提前免除。
服役的成年人被稱呼為卒,而卒也有詳細的劃分,即更卒、正卒和戍卒三種不同層次的分類。
何謂更卒?即服役時的初期階段,主要進行勞動性質的體力活動,比如建筑、修葺等非軍事類活動,周期為一年一個月。
更卒任期滿了之后,經過登記就會成為正卒,主要負責地方治安和普通的軍事訓練,類似于民兵,主要服務于地方,期限一年。
正卒以后就是戍卒了,戍卒也就是正規(guī)軍,一般有兩種服役選擇,一種是跋山涉水遠赴邊疆,一種是就近駐扎,拱衛(wèi)京畿。當然,離家近、榮譽高這種好事,只有正卒中的佼佼者才有機會。
讀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秦國的兵役制度明確的告訴了我們,秦國是有拱衛(wèi)京畿的防衛(wèi)部隊的,是精銳中的精銳。并且還有其余兩種部隊,邊防軍隊、地方部隊。
而秦末大戰(zhàn)中,邊防軍的記載相當明確,王離率領北方軍隊馳援章邯,被項羽擊敗,全軍覆沒;任囂和趙佗帶領的嶺南大軍,關閉了與中原的通道,自立起來。
秦國的地方軍歷史記載不多,但根據他們的組成和戰(zhàn)斗力以及一些起義細節(jié)來看,這些地方部隊不是被消滅就是被吞并,幾乎沒有出彩的地方。
最詭異的地方來了,相比于地方軍和戍邊部隊,大秦帝國最精銳且核心的京畿拱衛(wèi)部隊竟然從歷史上消失了,關于他們的記載幾乎沒有,并且劉邦直到進入咸陽也沒有遇到丁點的激烈抵抗。
我們不禁要問:大秦心臟的守護者們,哪去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拱衛(wèi)大秦心臟的軍隊組成。
京畿禁衛(wèi)軍一共由三個部分組成:郎中令軍、衛(wèi)尉軍和中尉軍,前兩種人數減少,只有萬余,后者人數則比較多,五萬余人。
秦國的核心在關中,心臟都城也在關中,所以一些專家學者習慣將拱衛(wèi)秦國京畿的部隊稱為“關中軍團”。
在秦國滅亡的歷史中,這支數量可觀的大秦最精銳部隊神秘消失,如果劉邦在進軍咸陽時遇到的零星抵抗就是大秦的關中軍團,那么這支所謂的大秦精銳肯定都是由耄耋老人組成的,毫無戰(zhàn)斗力可言。但歷史證據分析已經告訴我們,拱衛(wèi)大秦心臟的“關中軍團”不可能是一群散兵游勇。
那么是否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劉邦是否可能得到了某種消息,得知關中軍團已經被替換或者抽調一空,這他才敢大搖大擺的直驅咸陽,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么關中軍團又在何處呢?
讓我們再回首觀看下秦末戰(zhàn)場中,名將章邯帶領的所謂的由刑徒組成的驪山軍團吧。
根據歷史記載,這支部隊人數有二十余萬,從開始組建的時候就能頂住陳勝吳廣等人的猛烈進攻,并且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轉身消滅了這支數十萬的大軍。要知道,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新軍,在剛組建時戰(zhàn)斗力也低的可憐,需要幾場大戰(zhàn)沐浴才能脫胎換骨,章邯的部隊為何如此犀利呢?
有人說陳勝吳廣只是一群手持農具的莊稼漢沒有軍事素養(yǎng)且沒有名將加持,自然不是驪山軍團的對手。那么另一個疑問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為什么名將王離帶領的沙場老兵戰(zhàn)績如此平庸,反而是章邯的刑徒部隊東征西討,打爆全場。
即使驪山刑徒各個兇悍異常奮不顧身,且都服過兵役,有著優(yōu)秀的軍隊素養(yǎng),但縱觀秦末,這支隊伍的戰(zhàn)斗力未免強的有些離譜吧。
討論驪山軍團戰(zhàn)斗力的問題之前,我們先得回答另一個疑問,為什么數量如此之多的驪山刑徒被釋放時不造反?或者說,章邯憑什么認定驪山刑徒們被釋放后會跟著自己賣命而不是反攻大秦呢?
當時的大秦危在旦夕,陳勝吳廣又聲勢浩大,對于這些悍不畏死的刑徒們來說,反攻大秦似乎是最劃算的選擇。
讓我們把上述問題都串聯(lián)起來,拱衛(wèi)大秦帝國的京畿的王牌精銳神秘消失,驪山釋放的刑徒們非但不造反,反而高風亮節(jié)戰(zhàn)力爆炸的去消滅起義軍隊,劉邦在項羽和章邯打的正激烈的時候,大搖大擺入主咸陽。
串聯(lián)一切以后,一個讓人震驚的史實出現了,章邯帶領的驪山軍團,其實質就是關中軍團和刑徒部隊的混合體,且核心由關中軍團組成。
關中軍團是王牌部隊,是大秦帝國最后的屏障,自然有著很高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但關中軍團再精銳,面對數十萬的起義大軍,人數還是不夠看的,這時候如果能補充一支數量可觀且具有一定戰(zhàn)斗力的新鮮血液加入進來,再由關中軍團分散開來壓住陣腳,那么一支強悍且立刻能投入使用的大軍便成型了。
但動亂時期,根本沒有時間去訓練選拔一支數量龐大的新軍,所以驪山數量眾多且服過兵役的刑徒們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憑借名將章邯的帶領,再加上關中軍團的壓陣,一支剛組建且具備兇悍戰(zhàn)斗力的刑徒軍團誕生了,這也是為什么資歷老、經驗多的北方軍團在巨鹿之戰(zhàn)能心甘情愿的以輔助態(tài)度配合驪山軍團了,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是關中軍團,那支王牌中的王牌。
如果這一切都成立,那么另一方問題也就很容易解釋了。熟悉秦制的劉邦憑什么在不知道關中軍團動向時,就敢大搖大擺的領兵進攻咸陽,很大可能就是劉邦得到了關中軍團出走的消息,并且非常確定正在和項羽對峙的就是關中軍團,所以他才敢無所顧忌的領兵前往咸陽。
回答了上述問題以后,咱們再來聊一聊大秦帝國中那些數量重多卻沒有濃墨重彩的地方部隊,并帶著問題找答案。
一,陳勝吳廣為什么能迅速發(fā)展幾十萬人馬?
二,嶺南軍團為什么選擇自立,而不是救援大秦?
《阿房宮賦》中有一句話是這樣概括陳勝吳廣起義的:
“戍卒叫、函谷舉?!?/u>
《史記.陳勝世家》交待了陳勝及大澤鄉(xiāng)起義的背景: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結合上文對秦國兵役制度和司馬遷《史記》中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的得出一個結論,即陳勝吳廣這些人,本身就是地方軍。
根據兵役制度來看,更卒只是單純的勞工,戍卒卻是遠赴疆場或者留守京畿駐地,只有正卒既能四處活動,又有軍事訓練。
秦滅六國后,統(tǒng)治疆域急速暴漲,治下百姓數量也是急速增多,單純指望秦人來維持天下的統(tǒng)治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所以,帝國派出秦人官吏管理地方并擔任主要職務,再選拔當地人充實管理層,輔助管理。
這種策略用在軍事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疆域的暴漲,讓秦人無法完成如此規(guī)模的戍衛(wèi)工作,只能讓地方組成地方軍來緩解秦軍的負擔。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緩解了帝國戰(zhàn)爭和戍衛(wèi)的龐大壓力,但另一個可怕的事實就是,在大秦帝國的疆域中,大量經過軍事訓練且還記得亡國之恨的原六國之人組成的軍隊,如果他們愿意服從帝國的意愿,那將會是秦國維持統(tǒng)治的利器,但如果他們心懷仇恨,早有二心,那么這些力量也同樣是摧毀帝國的利器。
只有核心領導層是自己人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很容易被輕易架空,當這些地方軍開始選擇是捍衛(wèi)大秦還是干掉大秦的時候,只有一名官吏的怒吼是極其無力且被動的。
何潤東飾演的項羽
比如項梁項羽起兵時,就是果斷的殺了會稽郡守,而失去了長官的地方兵們不過是三兩句忽悠便立刻轉身投效,這一刀,他們得兵八千。
再結合陳勝吳廣等人火速崛起,我們不難看出,當帝國危亡的時刻,大量原本起著守衛(wèi)防御職責的地方軍隊,反而成了壯大義軍隊伍的干柴,成了秦國滅亡的中堅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末的動蕩戰(zhàn)亂,其本身就是一場秦國中央軍隊與地方軍隊的火拼。
通過陳勝吳廣等人的坐大以及其他絡繹不絕的起義來看,大秦帝國的地方軍隊對故國的認同感是遠超秦國的,畢竟只有短短的十五年,而這個時間是絕對不可能磨滅六國對秦國的仇恨,何況那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詛咒:“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亡秦為什么一定必楚?
如果仔細研究陳勝吳廣的進軍路線和發(fā)展情況,我們會意外的看到,陳勝吳廣的隊伍在原楚國行進時不但沒有遇到抵抗,隊伍反而是爆炸式的增長。
還有,秦國各地的統(tǒng)治都是在抵抗中瓦解,只有楚國的秦人統(tǒng)治是直接崩潰,而且崛起了無數的起義隊伍,像火苗一樣燃燒向各地,從上述這些點來分析,消滅秦軍的中堅力量,就是原楚國的力量。
六國都為秦所滅,為什么楚人的反秦熱情最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律法與楚國的不適配,秦國在統(tǒng)治之后沒有因地制宜的做出調整變通,反而視而不見的強制執(zhí)行,這自然造成了楚人的怨恨和背離。
大秦覆滅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那支秦國滅亡也沒有回救的嶺南大軍。
秦始皇征服了百越等地后,為了防止再次分崩離析,重為他國,向當地大量移民,其中以罪犯、流浪漢、乞丐等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為主。
由于移民需要考慮路程和損耗,所以移民任務的大頭被楚國不幸承擔了(距離太近了)。
而同樣的,嶺南軍團作為勞師遠征的隊伍,六國之人占據了大量的比例,秦人幾乎百不存一,就連統(tǒng)帥任囂(祖先是楚國人),趙佗(趙國人)也都不是正兒八經的秦人,即使主統(tǒng)帥任囂有著很強的親秦傾向,但任囂身體不好,很快就病死在了嶺南,由趙佗接任了主統(tǒng)帥。于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尷尬情況,那就是堂堂數十萬的戍邊雄獅,從上到下竟然對秦國沒有一絲感情。
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嶺南將軍們的選擇了。
現在,我們從所有的細枝末節(jié)推導出了發(fā)生在秦末動亂以至于大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秦國統(tǒng)治了十五年,卻依舊沒有讓天下認同秦人的統(tǒng)治。
秦人以強勢霸道的手段取得了天下,卻也因為強勢霸道失去了天下。
自古天理昭彰,循環(huán)往復,只有深得人心大眾的支持,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
唐太宗曾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外如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