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一點,秦漢之際社會上的政治思想是什么動向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六國為郡,自稱皇帝,這是中國首次出現(xiàn)一個單一的、高度集權(quán)的國家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帝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處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對其他所有的官員擁有生殺予奪的權(quán)利。
那么,社會上的主流思潮是這樣的嗎?秦始皇剛統(tǒng)一天下,丞相王綰就建議分封諸侯,“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只有李斯一人反對。數(shù)年后,到秦始皇33年,又有博士七十人請求分封諸侯,又只有李斯一人反對?!@說明什么?說明當時社會上的主流思潮還是分封。
但這些分封的思潮在秦始皇的強力之下,都被壓制下去了。但是,當秦始皇死后,誰又有能力把它壓下去呢?所以,隨著陳涉首義,豪杰蜂起,紛紛自立為諸侯。分封思潮再次正式回來了。
所以陳涉要以“張楚”為國號,所以項梁要立楚懷王心,所以六國之后紛紛自立。所以項羽要分十九路諸侯,所以劉邦要分那么多異姓王?!@都是封建諸侯啊。
然后要明白的一點是,這些諸侯和天子是什么關(guān)系?
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分封制下,諸侯和天子之間并沒有那么大的依附關(guān)系。歐洲有一句名言說“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中國分封制度下,也和這個差不多。天子所直接管轄的,只是王畿地區(qū),而其他分封出去的土地,就不再是天子的地盤了,天子對那塊地方將不再有處分權(quán)。在人事上也是一樣,諸侯是天子所分封,但分封之后,諸侯的再次分封、任命官員、君位傳承等,天子也沒有處分的權(quán)利。
——換言之,諸侯就是小一號的天子,天子就是最大的諸侯,兩者之間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孟子論爵位,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這里孟子赫然將天子與公侯伯子男并列,深刻地揭示了這個問題。
所以,在分封制下,天子和諸侯是處于同一級別的,并不象皇帝和官員一樣存在那么強烈的依附關(guān)系,他們之間也絕不是后來皇帝和大臣的關(guān)系,沒有那種生殺予奪的權(quán)利。
明白了這點,就明白了漢初為什么那么多人要造反,就明白了為什么劉邦要殺韓信、彭越、英布了。
因為韓信、彭越、英布他們都是諸侯,是和劉邦同一層級的存在,但劉邦要建立的,是一個秦始皇那樣的大一統(tǒng)的、單一的、高度集權(quán)的帝國,而不是周朝那樣一個松散的邦聯(lián)。在戰(zhàn)爭期間,因為社會思潮以及其它各種原因而被迫分封的諸侯王們,是終究要進行鏟除的,這就是劉邦對付韓信等人的最根本的原因,和韓信本人的才能、性格以及對劉邦的態(tài)度沒多大關(guān)系。
偽游云夢之后,韓信被擒,削去兵權(quán),帶到長安,改封淮陰侯?;搓幒钍橇泻?,這其實已經(jīng)把韓信的地位從諸侯降到臣子。所以《史記》記載,這時期韓信“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樊噲很崇拜韓信,有一次韓信去樊噲家串門,樊噲跪拜迎接,說“大王乃肯臨臣”,韓信出門后,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如果不能理解韓信地位的變化,就不能理解他這句話。韓信此前是諸侯,是君,是和劉邦同一層級的,而樊噲是臣,但是現(xiàn)在,韓信居然淪落到和樊噲一個層次了,這怎不叫他感慨?史書中說他“笑曰”,不知道這個“笑”中,包含了幾分悲涼,幾分無奈,幾分恐懼。
最后韓信據(jù)說和陳狶勾結(jié)造反,被呂后殺死在長樂宮中。兩千年來,無數(shù)史學(xué)家為了韓信究竟有沒有真的造反而爭的面紅耳赤。其實,我覺得韓信究竟有沒有真的造反,根本無關(guān)緊要。試想以他的身份,他還能活下去嗎?偽游云夢后他茍活數(shù)年,那是有劉邦惜他才能的成分存在,但呂后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對于呂后而言,殺韓信顯然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所以,即使當時韓信是真的要造反,那又如何?不過是英雄走險冀偷生罷了。
韓信死后,劉邦回到長安,聽到韓信死訊,《史記》用了五個字,說他“且喜且憐之”,我從來都認為,這五個字可謂刻畫劉邦入骨,喜其死、憐其才,劉邦之態(tài)躍然而出。
如果說韓信有沒有真的造反尚在兩說,那彭越之無辜,《史記》明載,但劉邦和呂后就是要找茬殺他,這不是他什么地方做得不對,而是他身為諸侯,就天然和劉邦站在了敵對的位置上,要么被誣告造反而死,要么真的造反而死,再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所以在韓信、彭越死后,英布看明白了,所以他就只有造反了。我前文在講韓信時說了一句話,叫做“英雄走險冀偷生”,是不是很屌?逼格很高?其實這句話就是說英布的,是后人吊英布的一副對聯(lián),全聯(lián)是:“刑而后王,當大地紛爭,豪杰屈身聊建業(yè);反原宜死,奈功臣盡戮,英雄走險冀偷生?!睂τ⒉迹@副對聯(lián)看得很透。
至于其他人,具體問題我們來具體分析:
燕王臧荼,他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換言之他其實是項羽殘余勢力,本身與劉邦就并不兼容,打天下時,名義上投了漢,但事實上漢并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管制。所以雙方是互相不信任,劉邦讓他入朝,肯定是沒有安著好心,他當然也不敢去,于是干脆反他娘的了吧。這個很正常。
利幾,是項羽部將,也是項羽的殘余勢力,項羽敗亡后,他投了漢,被封為列侯,但天下平定后肯定是要收拾他的,他臧荼一樣,他的反是必然的。
韓王信、盧綰的造反,其實和韓信、彭越、英布一樣,都是劉邦鏟除異姓王的手段。匈奴圍韓王信,韓信求救,而劉邦反而使人責(zé)讓之,這擺明了就是借刀殺人的手段。至于盧綰,沒當諸侯前那就是劉邦的小伙伴,當了諸侯那就劉邦的敵人,政治上的立場誰也沒辦法改變。臧荼之子臧衍對盧綰使者張勝的那段話,說得就非常透徹:“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shù)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北R綰雖然是劉邦發(fā)小,可一聽這話,也立刻警醒,馬上采用了臧衍的說詞?!谡蚊媲?,友情算個狗屁。
至于貫高謀殺劉邦,這是一個典型的分封制度下的思維。我前面說過,“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同樣的,主君的主君不是我的主君。貫高的主君是誰?不是劉邦,而是張敖。張敖在劉邦面前受了羞辱,主辱則臣死,作為張敖的臣,貫高他們必須要洗刷這個恥辱,所以才有行刺的行為。因為劉邦并不是他們的主君,所以從道義上而言,是絲毫不違反道德的。反而因為他的行為太過壯烈,而得到了劉邦的赦免,并且“名聞天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思想。
陳豨的反,據(jù)《淮陰侯列傳》說,是韓信啟之,這段記載的真假,歷朝歷代無數(shù)學(xué)者爭論過無數(shù)遍,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我總感到這貨反的有點莫名其妙,論地位,他不是劉邦要對付的對象,論才干,史書記載很少,想來也就是中人之才,他憑什么要反?反正感覺這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人。
順便再說一句,有人說劉邦殺他們是為了鏟除功臣,其實不是的。你看劉邦真正的功“臣”誰被殺了?蕭何?張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周勃?王陵?一個都沒有。殺掉的都是諸侯王,所以這是漢對諸侯的行動,不是劉邦對功臣的行動。倘若韓信不求封齊王,盧綰辭封燕王,想來他們都能得善終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