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簡言之,就是將人置身絕境時能極大的激發(fā)一個人潛力,反而能在絕境中獲得一線生機。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就是對這句話的活學活用。
其中,韓信“背水一戰(zhàn)”的典故,發(fā)生在“太行八陘”之一的井陘,故事的發(fā)生還得從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說起。
項羽分封天下
秦末,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后,天下大亂,劉邦率先攻入關中,秦國二世而亡。雖然之前有“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遲了一個多月進入關中的項羽卻耍起了無賴。于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并效仿周武王分封天下,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楚漢之爭
然而,項羽在分封天下時,犯了一個致命戰(zhàn)略錯誤:只一味將富饒肥膩的平原地帶劃入自己的西楚,卻將全國戰(zhàn)略要地拱手讓了與他人。結(jié)果,幾個月后,劉邦“暗度陳倉”消滅了關中的三王,占據(jù)了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的土地,拉開了楚漢之爭。后來兩軍在河南的滎陽一帶形成對峙,劉邦采納了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對楚實施戰(zhàn)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zhàn)的同時,派韓信與張耳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zhàn)場。
井陘:背水一戰(zhàn)
而此時的趙地,被項羽一分為二,張耳被封為常山王,趙王歇被封為代王。后來,張耳的刎頸之交陳余不服,就率兵襲擊張耳,張耳外逃投靠了劉邦。之后,陳余立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派夏說以國相的身份駐守代國,自己則在趙國以太傅的身份輔佐趙歇。如此,趙國實際上已重新統(tǒng)一。
公元前205年,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公元前204年,韓信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fā)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后集結(jié)大軍于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于優(yōu)勢和主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zhàn)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指出了漢軍存在著糧食補給困難的弱點,建議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然而,剛愎自用的陳余卻拒絕了李左車的正確作戰(zhàn)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后非常高興。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扎下營寨。一面挑選二千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zhàn)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cè)翼潛伏下來;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nèi))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背水列陣一直被視為兵家大忌,趙軍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認為韓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
之后,韓信親自率領漢軍,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兩軍戈矛相交,很快韓信就佯裝戰(zhàn)敗,向綿蔓水方向后撤,與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于是就揮軍追擊,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后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zhàn),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cè)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并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zhàn)旗。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才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zhàn)旗,老巢已經(jīng)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jù)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后面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fā)起反擊。
最終,背水一戰(zhàn)的漢軍以少勝多打贏了井陘之戰(zhàn)。
來源:黃河新聞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