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太平天國的名王、悍將,最后的結局都很慘,命好的是陣亡,但即使是陣亡,埋入了地下,清軍也會將尸體刨出,銼骨揚灰;命差的是被活捉,免不了千刀萬剮,受盡痛楚。
但是,太平天國奉王古隆賢卻是個例外,兩次降清,都得到了善待,最后在清朝為官,混了個自然死亡。
古隆賢原籍廣東惠州惠東縣安墩鎮(zhèn)葵雙村老亞布,自小隨父闖蕩江湖,流落到廣西。
洪秀全、馮云山謀金田起義時,在富豪韋昌輝家打造兵器,古隆賢時為鐵匠,被延請到韋家大院內(nèi)打鐵,欣然加入拜上帝會,被成為了韋昌輝之弟韋俊的親信。
1854年八月,時為左三十九指揮的古隆賢從韋俊西征,轉(zhuǎn)戰(zhàn)于江西、安徽。
1856年夏秋,天京事變爆發(fā),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死于內(nèi)訌,韋俊心不自安,又兼石達開出走,外援望絕,不得已,棄武漢三鎮(zhèn),東退九江。
古隆賢和劉官芳、賴文鴻等都追隨著退至九江。
因為韋昌輝的緣故,洪秀全十分嫌惡韋俊,是李秀成等人力保,韋俊才得封為定天福。
1858年六月,洪秀全復設五主將,封韋俊右軍主將定天義,負責攻打皖北廬州、盱眙等處。1859年,韋俊渡江守池州等地,而木天義楊輔清也督軍至皖南,兩人分地犬牙參互,彼此又有殺兄之仇,故互相欺凌,寸土不讓。
本來前軍主將陳玉成與韋俊交好,但因地盤擴張,也與韋俊兵刀相見。
這種情況下,韋俊深感在太平天國毫無意思,且有殺身之禍,于是向湘軍水師提督楊載福乞降,即其麾下的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等人也全部剃發(fā)同降。
彼時,曾國藩丁憂在籍,并不在軍中。而湘軍糧餉缺乏,一下子得到了數(shù)萬降兵,要從嘴角分糧,心中就老大不情愿。又因韋俊等人此前累挫湘軍,湘軍中父兄子弟死傷無數(shù),此時雖同一陣營,但有機會,便侵侮解恨。
而楊載福質(zhì)疑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的投降誠意,責令他們帶兵攻打蕪湖以納投名狀。
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大感憤懣,一怒之下,重新樹起太平天國旗號,倒戈反攻池州。
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的反正義舉得到了楊輔清的鼎力援助,一舉奪回了池州。
洪秀全嘉許三將反正之功,封劉官芳為右軍主將,代替韋俊之前的職務,爵通天義;封古隆賢為殿右軍大佐將,賜爵金天義;封賴文鴻為殿右軍正總提,由際天福晉爵為際天義。
次年一月,古隆賢與劉官芳等占南陵,隨后參與摧毀江南大營之役。
1862年春,古隆賢因?qū)医ㄆ婀Γ夥钔酢?/p>
次年三月,古隆賢進逼祁門,旋攻休寧,再攻涇縣,占黟縣,逼徽州,兵威極盛。
不過,古隆賢有過降清的歷史,忠誠度受到天國最高軍事統(tǒng)帥李秀成的質(zhì)疑,被打發(fā)到常年遭受兵燹之災、貧瘠異常的“無民之境”活動;而李秀成的嫡系部隊全安排在蘇浙富饒之地。
長此以往,古隆賢心理失衡,有了第二次降清的想法。
1863 年九月下旬,古隆賢協(xié)助黃文金進攻青陽失敗,遂遣人通款于堅守青陽的清總兵朱品隆,表示自己愿意以其統(tǒng)轄的石埭、太平、旌德并所部太平軍將士七萬余人投誠。
朱品隆大喜過望,要求降眾繳械剃發(fā)后屯駐城下待命,兵不血刃地收復了石埭、太平、旌德三城。
曾國藩對古隆賢舉地盤、率軍隊來投降之舉,大加贊嘆,稱古隆賢“一旦翻然悔悟,自拔來歸,不煩一兵而三城并下”,積極為古隆賢論功請賞“吁懇天恩,準照上年洪容海投誠成案賞給古隆賢游擊虛銜頂戴,以昭激勸”。
古隆賢身為太平軍中的宿將,長期與劉官芳、賴文鴻在皖南并肩作戰(zhàn),其統(tǒng)屬的太平軍將士達到七萬余人之多,一朝叛降,讓劉、賴等人措手不及,被迫率部離開了皖南,導致太平軍統(tǒng)轄十余年之久的皖南根據(jù)地迅速癱瘓,太平天國事業(yè)急劇消亡。
入清為官后,古隆賢無病無災,一直活到1875年,壽終正寢,被安葬于家鄉(xiāng)惠東安墩鎮(zhèn)寶安村紅珠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