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提起河西走廊,就不能不提一個非常特殊的省份,這就是甘肅省。這個面積45.59萬平方公里的省份,西接新疆,東臨陜西,東西跨度達到1659公里,南北寬度達到530公里。在甘肅省的蜂腰部,是長度達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北的戰(zhàn)略要地,但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卻是一個歷史概念。
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河西走廊發(fā)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對于中原王朝的意義也不盡相同。
那么,不同時期的河西走廊到底有什么歷史意義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階段:
1、秦朝以前——幾乎無作用
從西周實行分封制開始,中原地區(qū)就陸續(xù)發(fā)展起了各個諸侯國,隨著西周的滅亡,天子威望一落千丈,諸侯國開始了瘋狂地兼并和征伐。
從前770年到前221年,我國經(jīng)歷了長達500多年的稱霸和兼并戰(zhàn)爭,此時我國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quán),因此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外向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內(nèi)部的攻伐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向外開拓。在尋求對外開拓的福利前,諸侯國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活下來的問題。
前221年,秦朝建立,雖然秦朝統(tǒng)一了六國,但是秦始皇的主要進取方向卻并不在西北,而是在東南。秦朝50萬大軍下嶺南,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而對于北部的匈奴則采取守勢,這使得河西走廊的作用無從凸顯。
2、漢朝至宋朝——橋梁作用
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角色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路,而絲綢之路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開拓的。
不過漢武帝最初的設想并不是開拓商路。
從前202年漢朝建立開始,匈奴國力也達到巔峰,時常對漢朝進行侵略,不勝其擾的漢朝只能被動防守并以公主和親的方式延緩匈奴的進攻。
在漢朝隱忍的日子里,歷代君主不斷韜光養(yǎng)晦,終于使國力得到極大提升。到漢武帝時,已經(jīng)具備了和匈奴決戰(zhàn)的實力。
不過漢武帝并不想和秦始皇一樣僅以驅(qū)逐了事,他的構(gòu)想是迂回包抄匈奴,畢其功于一役。于是在前138年漢武帝派出張騫西行尋找大月氏國,企圖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不過由于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張騫此去九死一生,且大月氏并無聯(lián)合漢朝復仇的意愿,漢朝只得獨自反擊匈奴。
雖然沒有帶回盟友,但張騫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這就是西域。漢武帝意識到,匈奴的歸屬將決定漢匈戰(zhàn)爭的最終走向,于是漢朝開始構(gòu)筑和西域的溝通通道。
前121年,漢朝取得河西之戰(zhàn)的勝利,設置河西四郡,至此河西走廊歸入漢朝版圖。
河西之戰(zhàn)的勝利對于漢朝以及后面的中原王朝而言有著標志性意義,這意味著中原王朝和西域之間架起了穩(wěn)固的橋梁。
此后漢朝加緊了對西域的經(jīng)營,終于在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將西域36國歸入漢朝版圖,對匈奴形成了包抄的態(tài)勢。漢匈戰(zhàn)爭的焦點也從陰山蒙古高原一帶轉(zhuǎn)向西域。
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之后,絲綢之路逐漸繁榮,并成為我國古代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
漢朝滅亡后,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到唐朝建立時,再次發(fā)起了對西域的征服。657年,唐朝消滅西突厥,將勢力擴展到咸海地區(qū),隨后設置安西四鎮(zhèn),標志著中原王朝再次成為西域的主人。
唐朝時期,國力強盛,達到封建時期的巔峰,伴隨著盛世的到來,絲綢之路也達到了極盛,我國的先進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向周邊地區(qū),帶動了周邊地區(qū)的進步。
宋朝時期的1038年,西夏建立,占據(jù)河西走廊,截斷了絲綢之路,隨即絲綢之路走向衰落,雖然宋朝進行了熙河開邊行動,但無力挽回絲綢之路的衰落。
從漢朝到宋朝的1000多年時間里,中原王朝的進取方向為東西方向,特別是向西,這決定了河西走廊更多的是充當著橋梁的作用。
3、宋朝到清朝——隔絕作用
河西走廊長1000多公里,自中原王朝向西北方向延伸,可以是中原王朝和西域溝通的渠道,當然也可以是一把施加軍事影響力的一把尖刀。
唐朝安史之亂后,中原王朝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西域由此崛起了多個政權(quán),這直接導致了絲綢之路的難以為繼。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不得不倚重海運,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繁榮起來。
不過,雖然失去了西域,無法運行絲綢之路,但并不代表河西走廊就失去了歷史作用。事實上,在宋朝之后,伴隨著改朝換代,河西走廊的歷史作用也在悄然變化著。
1247年,蒙古宗王闊端和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晤,史稱“涼州會盟”,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1271年元朝建立后,青藏高原為元朝的宣政院轄地。
雖然在蒙古之前,青藏高原曾崛起過強大的政權(quán),比如吐蕃,比如吐谷渾。但真正讓青藏高原出現(xiàn)巨大進步的是蒙古時代。
元朝時期,青藏高原上層勢力和元朝關(guān)系密切。明朝建立后,雖然明朝對西藏各法王進行了冊封,并扶持當?shù)氐淖诮填I(lǐng)袖委托管理,但很快就因為西藏高層的宗教斗爭而難以為繼,對此明朝無可奈何。
到明朝中期,明朝逐漸放棄對關(guān)西七衛(wèi)的經(jīng)營, 西北方向退守嘉峪關(guān)。嘉峪關(guān)在河西走廊的西端,這意味著明朝始終牢牢控制著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長1000公里,寬度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不等,在走廊的北部,是蒙古高原;而在走廊的南部,是青藏高原。此時的青藏高原已經(jīng)逐漸蒙古化,控制河西走廊可以有效遏制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流和聯(lián)合,對于中原王朝的北方和西部邊境的安全意義重大。
不過很可惜,由于明朝的內(nèi)向型政策,導致明朝對于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動向不能夠及時作出反應。嘉靖年間肆虐北方的韃靼部俺答汗晚年進入青海,并獲得了“轉(zhuǎn)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的稱號,標志著蒙古高原和青藏地區(qū)交流的加深。
到明朝末年,包括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區(qū)全部是蒙古部落的領(lǐng)地,明朝陷入蒙古各部的半包圍之中。
可以說,從宋朝以后,我國的進取方向就從東西轉(zhuǎn)向南北,南北向的沖突成為時代主流。在這樣的情況下,河西走廊不再是溝通東西的橋梁,而是隔絕南北的壁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