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Chuān Xiōnɡ)為血中之氣藥
《中藥大辭典》
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平原栽培者以小滿后4~5天收采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將根莖挖出,除凈莖葉及泥沙,洗凈,曬干或烘干,再用撞籠撞去須根。
分布四川、貴州、云南一帶,多為栽培。主產四川(灌縣、崇慶)。云南亦產,稱作"云芎"。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chuàng),婦人血閉,無子。生川谷。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辛,溫,無毒。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猝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
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肝經,上行頭角,引清陽之氣而止痛;下行血海,養(yǎng)新生之血以調經。
《雷公炮制藥性解》
歸肝經
《本草經解》
歸肝、肺經
《長沙藥解》
歸肝經
川芎 (《本經》)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應用】
1.用于月經不調、痛經、閉經、難產、產后瘀阻腹痛、脅肋作痛、肢體麻木,以及跌打損傷、瘡癰腫痛等病證。本品辛香行散,溫通血脈,既能活血袪瘀以調經,又能行氣開郁而止痛,前人稱為血中之氣藥,實具通達氣血的功效。每與當歸配伍,可增強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之功。以之為基礎,常用于血瘀氣滯之證。如用以調經,可配合赤芍、茺蔚子、香附等藥;治 難產,常配合牛膝、龜板等品;治產后瘀阻,常與益母草、桃仁等配合同用;對肝郁氣滯而致血行失暢的脅痛,可與柴胡、香附等藥合用;對肢體麻木或傷痛,可與赤芍、紅花等配用;對瘡癰化膿,體虛不潰者,又可與黃芪、金銀花、皂角剌等同用,如托里消毒散。
2.用于頭痛、風濕痹痛等證。川芎祛風止痛之功頗佳,又秉升散之性,能上行頭目,為治頭痛之要藥。對于外感風寒頭痛常配白芷、防風、細辛等品,如川芎茶調散;對風熱頭痛,可配菊花、石膏、僵蠶同用,即川芎散;對風濕頭痛,可配羌活、藁本、防風等品,如羌活勝濕湯;治血瘀頭痛,可與赤芍、紅花、丹參、白芷等同用;治血虛頭痛,可與當歸、地黃、白芍、菊花等同用。若用治風濕痹阻、肢節(jié)疼痛之證,可與羌活、獨活、桑枝、海風藤等祛風通絡藥配伍同用。
此外,近年臨床常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缺血性腦血管病。
【用量用法】3?10g;研末吞服,每次1?1.5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升散,凡陰虛火旺、舌紅口干者不宜應用;對婦女月經過多及出血性疾病,亦不宜應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