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村也就是于家村,位于河北石家莊井陘縣的于家鄉(xiāng),出于旅游開發(fā)的需要,對外宣傳為石頭村。當然,石頭村并非浪得虛名,走進村落,石路、石墻、石碾、石缸,但凡可以用石頭制作的生活生產工具比比皆是。
于家石頭村是河北省惟一一處古村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具有深厚的石頭文化底蘊和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一個奇特的旅游勝地。
于家村為于謙后裔居所
于家村95%的居民姓于。追根溯源,皆因他們是明代名臣于謙的后裔。1457年,明大臣徐有貞等發(fā)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于謙被誣陷“謀逆”而慘遭殺害。相傳于謙之子脫困后隱于井陘南峪村,生有三子:于有道、于東道、于南道。明成化年間(約1486年),長子于有道遷居至此,開荒拓土,后生五子,繁衍至今已500余年。
石頭建筑取于自然
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huán)山的洼地,山巒環(huán)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歲月的摩擦使石頭棱角圓潤光亮,但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fā)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站在這石頭街上,環(huán)顧四周,與腳下的石路相連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房院,隨便推開一扇石門,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筑造的小天地。
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還有古色古香的四合樓院,沿白色石階登上石樓,放眼四望,周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門與門相對,戶與戶相連。據介紹,這里房屋建筑規(guī)范明確,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為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總長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鋪就,街巷串連的石頭房屋4000多間。
四面環(huán)山四面有門
從井陘縣城出發(fā),一路的盤山道曲曲彎彎。向西南15公里,于家村就坐落在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圍村,綿延起伏的群山儼然是小村的天然屏障。
雖然于家村是一個自然山村,但它具有明顯的軍事防御的意象,有“不到村口不見村”之說,一旦見村,四面環(huán)山,稱東嶺、西垴、南山、北寨,四面有門,東門清涼閣,西門西頭閣,南門觀音閣,北門龍?zhí)扉w,儼然一座天然城池,是完善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體系的布局。明代(1567)古碑對村的方位描述為“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南有朱雀、北靠玄武”。有研究者分析:這種村落的形成,一是為躲避北方蒙古族的騷擾而建;更主要的是:當時于謙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被害,其后人也受到株連而被追殺,躲到這里不能不防遭人殺害。
名勝古跡——清涼閣
清涼閣,是石頭村的標志性建筑,位于村東口,已有420多年歷史,是一個奇特的三層樓閣,明柱回廊、九脊飛檐、氣勢恢宏、高大威嚴。下面兩層是全石建筑,結構奇特,獨辟蹊徑,似搭非搭、似券非券、石墻石壁、石階石欄、石門石窗、石榻石龕……巨石累累,鱗次櫛比,長者數米,重者萬斤,乃至一塊石頭一根柱,一塊石頭一匹梁,一個平臺一塊石,一塊石頭一堵墻。工藝粗獷奔放,跌宕起伏,犬牙交錯,鬼斧神工,可謂建筑史上之奇跡、深山古村之明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