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祝村鎮(zhèn)東大樹村普照寺今昔
周興林
普照寺坐落在邢臺開發(fā)區(qū)祝村鎮(zhèn)東大樹村西。該寺建于元天佑年間,明成化年間和民國初分別進行了兩次重修。邢臺解放前后這所寺院還住有不少僧人。1947年,當?shù)貫榱伺d辦教育,利用寺院部分建筑開辦了學堂。那時,幽靜的寺院里,既有木魚的敲打聲,也有朗朗的讀書聲,一邊是僧人誦經(jīng)做佛事,一邊是先生傳授知識,特殊歷史時期造就了僧俗共存的特殊場面。
1963年我在這里上學時,寺院里已經(jīng)不見了僧人,所有大殿和配殿都變成了教室,一切建筑還都那么完好。記憶中的普照寺規(guī)模宏大,寺院坐北朝南,門口矗立著兩個高大威猛的石獅,紅色的山門又寬又厚。村里老人告訴我說,寺院的大門和北京故宮的大門沒有什么區(qū)別,故宮的大門也是紅色的也是這么厚,老人們的這些話一直在我心里裝了好多年。直到1972年,去唐山上大學路過北京,我特地去故宮看了看,看后才明白,其實村里的老人們也沒有見過北京故宮的門是啥模樣,他們只不過是形象的比喻罷了,因為在老人們的心目中,寺院的大門如同皇宮之門,是那么莊嚴而神圣。走進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塊高大的石碑,碑體有四五米高,石碑下是巨石雕刻的龜座。76歲的退休干部宋風岐先生回憶,東側石碑上刻有“重修普照寺碑記”字樣,時間為民國初年,碑文為柳體,字體端正俊麗,挺拔剛勁。西側的碑文已模糊不清,可能時代已較為久遠。寺院有北大殿和東配殿,北大殿保存的尤為完好。北大殿又稱大雄寶殿,整個大殿高居月臺之上,高大、雄偉、莊嚴,殿面為五開間,長約30多米,進深10米有余,殿內有四根兩個人抱不住的巨大木柱。殿內東西兩面墻上繪有精美的壁畫,花鳥人物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大殿的墻體有四五十公分厚,在里面上課冬暖夏涼,即便是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殿內也是涼爽宜人。大殿為木結構歇山頂,綠色黃邊琉璃瓦,殿頂頂脊兩端和四角有高大的吻獸。大殿南面的木門和花窗上裝有雕刻精美的圖案,檐下正中高懸“大雄寶殿”巨匾。殿內木架結構和前檐下斗拱遍飾彩繪,雖歷經(jīng)風雨侵蝕,但仍然艷麗多彩,清晰可見。據(jù)81歲的村民楊全義老人回憶,普照寺大殿內原有一尊兩米多高的佛像,可惜的是1945年解放邢臺時,為了制造槍炮子彈而被砸毀,砸開后方知佛像并非銅質,而是一尊鑄鐵鎏金佛像。楊全義老人曾目睹了這一情景,至今談起此事感到十分惋惜。普照寺大殿背后高高矗立著一座八角石塔,塔身有七八米高,塔級為7層,中段刻有文字,頂部為蓮花造型,石塔用材精致,整體造型美觀,莊嚴清秀。該塔能隨風晃動,看似搖搖欲墜,實則異常堅固。據(jù)說這是一位高僧的墓塔。石塔北面有一個巨大的水坑,當?shù)厝朔Q蓮花池,佛語叫放生池。上世紀60年代,里面長滿了蘆葦,成為人們養(yǎng)鴨養(yǎng)鵝的好地方。普照寺從山門到放生池,整體建筑格局是東西窄、南北長,占地約70余畝。村民聽祖輩講,寺院的東部和北部還有大片寺田。應邀一同前去考察的史學專家劉順超先生,在現(xiàn)場認真詳細查看后認為,寺院此等規(guī)模,在當時一定是一所非常有影響的寺院,其規(guī)模布局和建筑風格充分體現(xiàn)了元代的特點。明成化《順德府志》記載:“普照寺在縣東北25里,元天佑間僧云祥建,成化間僧慶譲重修?!鼻迩?、道光及民國《邢臺縣志》對此均有記載。由此可知,普照寺建于800年前的元代無疑。據(jù)有關專家介紹,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曾出現(xiàn)了三個高潮:即東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和元代。元代佛教發(fā)展之所以形成高潮,是由于忽必烈在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結束了宋、金政權長期對峙的局面后,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版圖最大、國力最強、民族最多、文化最為繁榮和開放的國家。元歷代統(tǒng)治者無不寵信佛教,佛教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教,民間也幾乎形成人人都念阿彌陀、戶戶可見觀世音的情景。為創(chuàng)建元朝立下卓越功績、深受忽必烈器重又做過僧人的太傅劉秉忠是邢臺人,多種歷史因素,使邢臺成為當時漢傳佛教的中心,也是邢臺佛教興旺發(fā)展的鼎盛期。據(jù)史載,當時的邢州,經(jīng)擴建、重修和新創(chuàng)建的寺院就有49所之多。普照寺也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不論是寺院規(guī)模,還是史冊記載,不難看出普照寺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過去。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普照寺在縣東北25里”,在歷史上是通往天津的官道,交通要道造就了這里曾是車水馬龍、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而普照寺又是東北路上唯一的一所寺院,所以香客眾多、香火鼎旺也在情理之中了。據(jù)說當時為了接待南來北往的客人,寺院對面還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驛站,如今驛站遺址尚在。我們在驛站遺址周圍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古時喂養(yǎng)牲口的石槽和拴馬石。
斗轉星移,歷史滄桑。昔日的普照寺已成為一所小學,普照寺的建筑已不復存在,寺院的殘石碎瓦散落在遺址周圍。記憶中的紅色、厚重、古老的山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大鐵門。山門兩邊那兩個高大威猛的石獅聽說已被人盜走。雄偉壯觀的北大殿在十年前被夷為平地,有些石料磚瓦成了村民修建房屋的建筑材料。大殿的部分木料用來蓋了村委會辦公室,其余的進了村民的爐灶當作木柴燒了。所見所聞讓人十分遺憾,令人心疼不已。不知村民是否知道,他們拆掉的是古老的歷史,燒掉的是難以修復的文物。那800年前的老古董在他們的手里化為灰燼,變成了縷縷炊煙。昔日寺院里那座高高的石塔,也竟遭被盜之厄運。而且兩次被盜時間就發(fā)生在前年和去年,雖說當時已經(jīng)報案,然而案件至今未破。在政府出臺《文物保護法》已實施多年的今天,文物竟屢屢被盜,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震驚。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只有那塊石塔的底座,還孤單單地躺在亂草之中。據(jù)村民講,就在我們去采訪前幾天的一個晚上,這里還有盜賊光顧,盜賊挖去了塔基底座周圍的磚塊,但僥幸沒有把底座盜走,如今僅剩的這個塔基底座,看來也成了文物盜賊的覬覦之物,我們不免擔心,誰知道哪一天塔基底座也會不翼而飛。值得慶幸的是,村民已將兩塊石碑深深埋入地下,石碑是最好的歷史證據(jù),他記載了諸多歷史信息,能夠得以保存,應該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因為只有通過石碑才能使一些歷史疑問得到解釋和證實。
昔日的寺院曾是松柏林立,如今只剩下一棵古柏還孤單單地聳立在那里。
據(jù)村民講,這棵古柏多受風雨和人為摧殘,曾一度傾斜歪倒,前幾年才將其扶正加固,古柏方才大難不死存活下來,從而成為古老寺院的唯一印證。行走在用普照寺時期的石塊和磚瓦鋪就的甬道上,回首觀望古柏,它雖然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存活了數(shù)百年,但卻顯得是那樣的單薄、無力,不僅讓人充滿無限憐惜。它仿佛像一位飽受磨難、歷盡滄桑的老人,在靜靜地守望著過去,它見證了普照寺的輝煌,目睹了普照寺的興衰,在默默地訴說著普照寺的今昔。它似乎在召喚著人們;愛護文物,尊重歷史。
2022年9月5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