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的政權(quán)和朝代。從夏朝開始算的話,一直到今天,正統(tǒng)的朝代一共出現(xiàn)過近七十個,如果算上割據(jù)政權(quán)各種藩王勢力,那就數(shù)也數(shù)不清了。
在這些政權(quán)朝代中,有的朝代延續(xù)了很長時間,比如東西兩周一共八百多年,也有非常短命的王朝,比如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劉知遠建立的后漢王朝,國祚只有四年。
雖然后漢延續(xù)的時間很短,但是這個不起眼的政權(quán)缺締造了艷驚四座的歷史傳奇,因此也被被劃歸與正統(tǒng)王朝的序列中。
那么建立后漢的劉知遠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劉知遠與他建立的后漢王朝。
一,出身于后晉,志在于天下
劉知遠出生于公元895年,太原府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當時正值唐朝末年,正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jù)的時代,家里人為了劉知遠能夠出人頭地,就讓劉知遠去參軍以便可以養(yǎng)活自己。
當時正好是李克用,李存勖(xu,四聲)父子割據(jù)山西,于是便投在了李克用的養(yǎng)子李嗣源帳下做了一名馬前卒。
史書記載劉知遠生性沉穩(wěn),不好言語,因此就算劉知遠在軍中表現(xiàn)突出仍舊得不到上級的賞識和提拔。劉知遠本以為會就這樣度過一生,但是在軍中他遇到了自己的貴人:石敬瑭。
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劉知遠曾兩次冒死救護石敬瑭脫離困境,最后一次劉知遠自己身負重傷,差點丟掉了性命。
后來石敬瑭為了報答劉知遠,將劉知遠從一個小卒破格提拔成了牙門將,并讓劉知遠留在了自己的身邊,從此劉知遠便開始平步青云。
公元936年,劉知遠因戰(zhàn)功赫赫被升為馬步軍都統(tǒng),開始獨立的掌握兵權(quán),成為了石敬瑭的心腹大將。
同年石敬瑭公開反叛了后唐,在劉知遠等人的謀劃下,成功消滅了后唐,最終石敬瑭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后晉”,史稱石敬瑭為“后晉高祖”。國祚十四年的后唐隨即灰飛煙滅。
但是俗話說“破船還有三千釘”,雖說后唐統(tǒng)治時間只有十四年,但是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年代,絕對是屬于“超級大國”的存在,那么在后唐效力的石敬瑭當時只不過是個區(qū)區(qū)節(jié)度使,是怎么把強大的后唐打敗的呢?
石敬瑭自個兒當然沒那個本事也沒那個實力,主要是靠強大的外援——契丹國的幫助。
后唐末年,李從珂篡奪了后唐政權(quán),成了后唐皇帝。此時石敬瑭鎮(zhèn)守后唐的北方,有一定的兵權(quán),于是李從珂企圖剝奪石敬瑭的兵權(quán)。但是石敬瑭識破了李從珂的企圖,反而公開說李從珂是篡位奪權(quán)。李從珂大怒,調(diào)集兵馬征討石敬瑭。
石敬瑭的部隊抵擋不住唐軍,于是向北方的契丹國求援,并表示愿意割地稱臣。最終石敬瑭與契丹國一起滅亡了后唐,石敬瑭遂在太原建立了后晉。
稱帝之后的石敬瑭也遵守約定,不僅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國,還不惜自降身份,石敬瑭自稱“兒皇帝”,尊稱比他小了十一歲的契丹國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并且年年進貢歲歲納禮,以表稱臣之心。
石敬瑭這樣的做法引起了劉知遠強烈的不滿與憤慨,劉知遠曾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憤怒的對石敬瑭說:“對契丹國稱臣那是萬般無奈的選擇,但是也不必認他們當?shù)?!而且就算稱臣,每年進貢就可以了,怎么可以把北方要地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他們呢?這樣做的結(jié)果必然是后患無窮??!”
但是石敬瑭并沒有把劉知遠的話當回事,依舊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國。沒有了燕云十六州這樣的天然屏障,從此門戶大開,基本上無險可守,北方的契丹國隨時可以起兵南下中原。
要知道燕云十六州地勢險要,多是崇山峻嶺,而且關(guān)卡極多,是個易守難攻的絕佳防御陣地,因此只要中原王朝占據(jù)了這里,不光對于北方是個極大的威脅,對于南方來說更是極為強大的防御。
但是這樣的天然屏障就這樣被石敬瑭送給了北方的契丹國,劉知遠對此只有無盡的憤慨與無奈,他作為臣子,并沒有改變主子主意的本事,因此劉知遠經(jīng)常嘆息不已,同時認為石敬瑭建立的后晉王朝,命不久矣,不值得他一直效命下去,他覺得自己應(yīng)當另尋出路。
石敬瑭給契丹國當了七年的兒皇帝,于公元942年病死,他的養(yǎng)子石重貴繼位,史稱“后晉出帝”。
石重貴并不像他父親石敬瑭那樣信任劉知遠,認為劉知遠這樣的兩朝元老有野心,對于朝廷不利,于是聽信讒言,剝奪了劉知遠在朝廷的權(quán)力,把劉知遠打發(fā)到了河東任職去了。
這次調(diào)任,看似是劉知遠離開了權(quán)力中心,實際上是為他后來的建國稱帝留下了契機。
二,臥薪嘗膽,積蓄實力
河東地區(qū)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遠的不說,就說后晉之前的后唐,后唐太祖李克用就說在河東起家的,且石敬瑭反叛后唐建立后晉之前,也是割據(jù)河東地區(qū)的,可以說這個地方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劉知遠被調(diào)任河東,自然也就成了一方封疆大吏。
雖說離開了朝廷的權(quán)力中心,但是劉知遠也看重了河東這個地方,認為這里是個成就帝王之業(yè)的絕佳選擇。
此時北方的契丹國以后晉皇帝石重貴不愿稱臣為由,率軍南下,意圖吞并后晉。劉知遠覺得這是他向天下展現(xiàn)他實力的好機會,于是主動率部隊北上迎擊契丹軍。
這里要提一下石重貴,他比他的父親石敬瑭有骨氣多了,繼位之后就公開表示停止向契丹國稱臣,并且開始組織部隊,意圖北伐奪回燕云十六州。
只可惜石重貴理想很遠大,但是他的能力匹配不上他的理想。加上后晉部隊常年松懈,缺乏訓練,在正面戰(zhàn)場上很快被契丹的鐵騎打的潰不成軍。
但劉知遠覺得這是他向天下展現(xiàn)他實力的好機會,于是主動率部隊北上迎擊契丹軍。
最終劉知遠在忻口之戰(zhàn)大破契丹軍,這讓他在中原地區(qū)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加之劉知遠早就對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這個行為感到不滿,于是他開始對后晉朝廷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半推半就,甚至開始不服從調(diào)遣了。
契丹國在與劉知遠的屢次交鋒中皆被劉知遠擊敗了,認為劉知遠是個不好惹的主,于是在后面南下的過程中,契丹軍主動繞開劉知遠的部隊,直接進攻后晉的領(lǐng)地。
公元947年,契丹軍攻破了后晉的都城開封,皇帝石重貴被俘虜,后晉宣告滅亡。同年二月,契丹國皇帝耶律德光按照漢族的禮儀制度,筑壇登基,并改國號為“大遼”。
后晉的滅亡讓劉知遠等后晉將領(lǐng)憤恨不已,劉知遠手下的將軍紛紛請戰(zhàn),要求與大遼決一死戰(zhàn)。劉知遠割據(jù)河東這些年早就聽聞了契丹人在燕云十六州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因此他對契丹人深惡痛絕,但是他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他現(xiàn)在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與契丹人對抗,現(xiàn)在起兵對抗大遼無疑是以卵擊石。
俗話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面對強大的契丹人,劉知遠深知自己的實力無法抗衡大遼,因此他選擇了隱忍,暗中積蓄力量。
于是劉知遠主動派遣部將王峻為使者,去到耶律德光面前請降,表示愿意歸順大遼。
劉知遠的這個舉動讓耶律德光大為高興,對劉知遠大為褒賞,并且封劉知遠為“兒臣”,賜予劉知遠一根木杖。
按照契丹族的禮儀,這根木杖很不簡單,只有親信,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才能得到的,就相當于中原朝廷的“假節(jié)”一樣,足以說明了耶律德光對劉知遠的信任。
但是耶律德光封的“兒臣”稱號實在是太侮辱劉知遠了,連劉知遠的手下與河東的百姓們都看不下去了,紛紛要求劉知遠起兵。但是劉知遠還是覺得時機未到,隱忍了下來,因為他從部將王峻那里,得到了重要的信息。
正是王峻提供的這些信息,讓劉知遠有了底氣,堅定了劉知遠對抗大遼的決心。
三,建國稱帝,平定中原
劉知遠的部將王峻明面上是擔任劉知遠的使者去契丹那請降,實際上他還擔負著一項重要任務(wù),那就是探查契丹國內(nèi)內(nèi)部的情況。王峻不辱使命,回來之后他向劉知遠報告說,雖然契丹人的大遼現(xiàn)在很強大,但是內(nèi)部非常不團結(jié),各個親王實力犬牙交錯,政治氛圍十分混亂,因此一時間根本無力南下攻取中原。
根據(jù)王峻帶回來的這個重要信息,劉知遠便加快發(fā)展節(jié)奏,繼續(xù)實力,擴編部隊,囤積糧草,為將來擊敗大遼,成就帝王之業(yè)做準備。
不光是北方,此時的中原和南方也是一片混亂的局勢。此時的中華大地上,有著多個政權(quán),比如南漢,荊南,馬楚,后蜀,南唐,大理,吳越,于闐等。這幾個政權(quán)時而互相聯(lián)合,時而互相攻伐,一時間混亂不堪。
這些政權(quán)中,最有實力與大遼正面對抗的就是后蜀了,但是后蜀皇帝孟昶并不熱衷于戰(zhàn)爭,他注重于民生,因此只要不是大遼主動侵犯,后蜀就不會去主動進攻大遼。因此可以這么,中原地區(qū)基本上沒有實際上的主人。
隨著大遼內(nèi)部的混亂局勢愈演愈烈和河東地區(qū)實力日益增強,劉知遠覺得時機成熟,與公元947年,也就是后晉滅國的那年,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后漢政權(quán)。
但是為了正面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劉知遠一開始并沒有更改國號,沿用了當年后晉皇帝石敬瑭的年號,即稱公元947年為“天福十二年”。
不光如此,劉知遠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停止向大遼進貢,主動去慰問與收編各勢力的抗遼武裝,主動處死一些惹是生非的遼國人等等。
這些舉措不光讓劉知遠得到了民心,也為他帶來了大量的物資,兵源與政治力量。
飽受遼國人欺壓的百姓們紛紛來到劉知遠這里參軍,并且后晉的舊臣貴族們紛紛不遠千里來投奔歸附劉知遠,一時間劉知遠的聲勢如日中天。
劉知遠見時機已到,遂立即率兵北上,進攻大遼。本來大遼國內(nèi)部因為內(nèi)斗而混亂不堪,怎么可能是士氣高昂的中原軍對手?
很快在中原地區(qū)的遼軍接連慘敗,在劉知遠的領(lǐng)導(dǎo)下,中原人民的英勇抗擊下,大遼國最終選擇了撤出中原地區(qū)。
同年六月劉知遠率軍收復(fù)了后晉的舊都開封,并在開封正式更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
后漢在劉知遠的領(lǐng)導(dǎo)下日益強大,劉知遠本人也是個虛心納諫的皇帝。劉知遠聽從了自己的李皇后的建議,廢除了后晉靠掠奪百姓財物來犒賞軍隊的慣例,并且主動拿出擊敗大遼繳獲來的財物與皇宮中所有的財物,賞賜給有功之臣與將士。
果然此舉大獲人心。同時在賦稅上劉知遠進一步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后漢的賦稅只有后晉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樣讓后漢政權(quán)深得百姓愛戴,讓后漢政權(quán)在中原的統(tǒng)治更加穩(wěn)固。
軍事上劉知遠采納了部下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建議,派部隊南下,果然一路所向披靡,迅速的拿下了洛陽,汴梁等重要城池,中原地區(qū)至此基本上平定。
只可惜天妒英才,劉知遠僅僅在位兩年就去世了。這位一代梟雄的死因眾說紛紜,史學家的主流看法是劉知遠因為長子劉承訓的去世而心生憂慮,開始郁郁寡歡,因此而患病,最終不治病逝。
但是劉知遠在死前,心中還是想著國家前途的。在他去世前,為后漢拔除了一個隱患,那就是后漢的重臣杜重威。
杜重威原是后晉大臣,歸順后漢后就是開始結(jié)黨營私,意圖不軌,且為人反復(fù)無常,劉知遠在位時曾反叛過,后來被劉知遠擊敗,劉知遠念在他的后晉舊臣就沒有殺他。聽說劉知遠病重之后杜重威就更加的肆無忌憚起來。
最終劉知遠在臨死前鏟除了杜重威,鏟除了這個隱患,過了不久劉知遠也去世了,享年五十四歲。
結(jié)語:雖說劉知遠在位僅僅兩年時間,但是他在這兩年時間做了很多的事情。對內(nèi)他安穩(wěn)民心,積極改革,讓破敗不堪的中原地區(qū)重新富強了起來。
對外他驅(qū)逐了契丹人,讓漢民族不再是契丹人的奴隸,成了當時漢民族的民族脊梁。只可惜劉知遠英年早逝,否則后漢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或者真的有一統(tǒng)天下,改變歷史的那一刻。
不管怎么說,劉知遠是五代十國那個混亂不堪的年代最閃亮的一顆心,他建立的后漢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的歷史傳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