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只存在了不到兩個世紀,或許算得上短命。然而,從1721年建立到1917年滅亡,這個帝國通過侵略、戰(zhàn)爭和條約,將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有余,并從一個落后、孤立的國家發(fā)展成為一個在地區(qū)和國際影響力上可與不列顛帝國匹敵的強國。
彼得大帝繼位之前,俄國幅員遼闊但與世隔絕,即使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席卷歐洲之際,這個國家仍籠罩在一種中世紀的陰郁氣氛中。1613年,一群貴族推舉16歲的男孩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擔任沙皇。多年后,他的孫子彼得大帝將這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帝國。1682年彼得登基后,為了使俄國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一席之地,他花了40年時間進行戰(zhàn)爭。這個國家之前沒有海軍,甚至沒有商船隊。彼得建立了這兩者,還通過軍事行動贏得領土和進入國際水域的權利。
為了奪取波羅的海,俄國與瑞典進行了長達20年的戰(zhàn)爭。早期的北方大戰(zhàn)爭對俄國來說是一場恥辱:勝利屬于瑞典人,因為他們比俄國人更加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但1709年瑞典在烏克蘭波爾塔瓦慘敗。又過了12年,俄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勝利的成果是輝煌的:俄國奪取了芬蘭的大部分土地,以及今天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從而由此自由進入波羅的海。
為了慶祝這一勝利,1721年10月彼得宣布俄國正式成為帝國,將其頭銜沙皇改為皇帝。彼得大帝在新首都圣彼得堡建造了許多由德國和意大利建筑師設計的樓宇和宮殿,把歐洲的優(yōu)雅外表強加在一個仍然野蠻的宮廷之上,將這個不情愿的國家從中世紀帶到了18世紀。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他使俄國東正教屈從于王權,建立了政府官僚機構,甚至命令貴族們穿上法國服裝,剃掉胡須,以模仿老練的歐洲同行。
然而,新帝國仍舊是一片落后的景象。1500萬人口中,96%的人是在極度貧困中生活和勞動的文盲農民。他們沒有受教育的資格,更無其他權利。更糟糕的是俄國農奴的命運,數百萬身無分文的農奴在貴族莊園里勞作,像牲口一樣遭到買賣。盡管農民權利和奴隸制問題開始影響歐洲人的思想,但俄國人拒絕任何改變。
彼得死后的數十年里,帝國繼續(xù)擴張。1743年,俄國入侵瑞典西南部,而其俄美公司不僅占領了阿拉斯加,還將影響力擴展到西海岸,直至今天的加利福尼亞。然而,這種增長是有代價的,幾乎一半的年度國家預算都花在了軍費上。不過,由于經濟貿易收入微薄,俄國只得向歐洲借高利貸,這使帝國陷入永久負債的狀態(tài),沉重的稅收落在那些最無力負擔的人身上。
一個農奴正在被罰受鞭刑
盡管羅曼諾夫王朝及其朝臣在遙遠的圣彼得堡過著愈發(fā)奢侈的生活,但農民卻越來越貧窮。直到1762年,情況才有了戲劇性的轉變。一位前德國公主通過政變登上了俄國王位,成為葉卡捷琳娜大帝。葉卡捷琳娜帶領帝國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擴張。1772年,俄軍控制了前波蘭王國的大部分地區(qū);1783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后,吞并了克里米亞半島;10年后,又吞并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疆域。葉卡捷琳娜率領軍隊征服了歐洲25%的土地。至1796年葉卡捷琳娜去世時,俄國已經成長為一個令人既尊敬又畏懼的歐洲大國。
葉卡捷琳娜在政治上很精明,自認為是一位開明的統(tǒng)治者。她采取試探性的政策,允許各省在地方行政管理中有一定的發(fā)言權。法院提供統(tǒng)一的司法規(guī)則,但只適用于貴族和商人階層。帝國繼續(xù)接納歐洲文化。它建造起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宮殿,并采用法語作為宮廷的官方語言。但啟蒙運動也只能到此為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葉卡捷琳娜堅持獨裁統(tǒng)治,認為法國大革命是對所有君主的蔑視。為了贏得貴族們的忠心,她以犧牲農奴為代價,給予貴族新特權,將一些沒有名字的勞工分配給她的諸多情人。
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
隨后她的兒子保羅繼位,但于1801年遭到暗殺,結束了短暫的高壓統(tǒng)治。王位又傳給了葉卡捷琳娜的孫子亞歷山大一世,新自由主義政策隨之出臺。其中包括放松審查和促進教育,甚至有人開始討論憲法,盡管后者讓位給其他更緊迫的問題。俄羅斯帝國似乎一直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在打敗波斯后,它兼并了格魯吉亞和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區(qū),并繼續(xù)向中亞進軍。1809年,亞歷山大從衰弱的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并宣布其為芬蘭大公國(俄國的附屬國)。1812年,俄國發(fā)動了另一場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控制了東摩爾達維亞。
1807年,俄國在奧斯特里茨與拿破侖的軍隊交戰(zhàn),但最終戰(zhàn)敗。此后,俄國與法國建立了秘密同盟關系,但三年后關系破裂。1812年,拿破侖犯了一個錯誤——命令大軍入侵俄國。就像其他入侵俄國的軍隊一樣,他們發(fā)現自己不僅敗給了俄國的軍隊,也敗給了俄國的嚴冬。拿破侖占領莫斯科后,市民放火焚燒城市,迫使法軍撤退。1814年,俄國加入反法聯(lián)軍,進軍巴黎,推翻了法國皇帝。這場漫長而昂貴的戰(zhàn)爭為俄國贏得了控制波蘭王國的權利。
俄國戰(zhàn)勝拿破侖換來的并非對高壓統(tǒng)治的揚棄,反而是反動統(tǒng)治。俄國的新聞界被鉗制,大學禁止教授邏輯學和自然科學,因為這些思想與東正教背道而馳。這種壓制助長了人們的不滿情緒,尤其是許多從歐洲戰(zhàn)場歸來的年輕軍官,他們對共和制度和西方思想很感興趣。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意外去世,年輕的貴族軍官們決定迫使其繼任者尼古拉一世做出讓步。他們舉行了被后世稱為“十二月黨人起義”的起義,要求結束獨裁統(tǒng)治并制定憲法。尼古拉一世命令其忠誠的士兵鎮(zhèn)壓叛亂,進而將五名首犯處決,數百人流放到西伯利亞。帝國開始瘋狂地右傾化。
對于俄國來說這是一個奇怪的時期。在尼古拉一世的統(tǒng)治下,俄國的詩歌和文學經普希金、萊蒙托夫和果戈理等作家的推動而崛起,但又是一個深受帝國壓迫的時代,尼古拉一世實施嚴格的審查制度,限制高等教育,建立臭名昭著的暗探局以監(jiān)視和逮捕言行可疑人士和持不同政見者,并開始實行鎮(zhèn)壓弱勢宗教和少數民族的政策。盡管帝國參與了軍事行動并贏得了包括今天中亞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等更多領土,但人們的不滿情緒仍在滋長。
雖然俄軍在對抗弱小勢力時大獲全勝,且尼古拉一世認為軍隊華麗的制服和優(yōu)雅的隊列是展示權力的重要儀式,但實際上俄軍在領導和裝備上都很糟糕。這一點在1854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帝國在克里米亞與英國、法國和奧斯曼帝國開戰(zhàn)。歐洲曾擔心這頭“俄熊”會成為軍事威脅,但克里米亞戰(zhàn)爭暴露出俄國的致命弱點。當戰(zhàn)爭結束時,俄軍慘敗,受盡屈辱,暴露出帝國的衰相。
尼古拉一世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負責收拾其父留下的殘局。亞歷山大二世結束了戰(zhàn)爭,并迅速實施了一項旨在將帝國帶入現代的自由改革計劃。帝國第一次擁有了省級代表機構,人民在地方事務上有了發(fā)言權;軍事改革改進了軍隊,減輕了體罰;國家結束了秘密法庭,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司法系統(tǒng),引入了陪審團制度。最重要的改革發(fā)生在1861年,那年亞歷山大二世解放了2300萬農奴。
1867年,帝國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但在其他地方仍然通過壓迫性手段來保護甚至擴大領土和影響。1863年,波蘭人民的叛亂被無情地鎮(zhèn)壓,這也是對其他少數民族的警告。在遠東,亞歷山大二世利用鴉片戰(zhàn)爭奪取了中國東北的大部分地區(qū),并在海參崴建立了新的海軍基地。而在中亞,它征服了突厥斯坦、布哈拉和希瓦。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zhàn)爭以一場空洞的勝利告終,當時歐洲列強為了遏制俄國在巴爾干地區(qū)的野心,拒絕在重要的領土問題上做出讓步。
即便如此,在亞歷山大二世的統(tǒng)治下,帝國勢力仍舊達到了頂峰。1721年俄國的領土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但至1881年已達2280萬平方公里,領土范圍從中亞到高加索,從黑海到寒冷的北方凍原,從波羅的海到與德國和奧匈帝國接壤的波蘭和加利西亞。此時的俄羅斯帝國已發(fā)展成幅員遼闊的大國,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有一百多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其中。俄羅斯人的人口數量只占帝國總人口不到一半,其他民族包括猶太人、波羅的海人、芬蘭人、波蘭人、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韃靼人、蒙古人和中亞人,充斥著敵對的語言、文化和關系,人們逐漸走上反抗俄國統(tǒng)治之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只會使人們的幻想更快破滅。學生和工人要求更多的改革,但亞歷山大只是照搬歷史成例,采取保守政策。這實際上加劇了無產者形成危險思想,轉而支持農民的民粹主義運動,期待農民能點燃一場革命的烽火。但農民顯然更關心日常斗爭而非推翻政府,因此民粹主義者分裂了。19世紀70年代末,在民粹主義者失敗的灰燼中出現了新一代的激進分子,他們將恐怖主義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其中有一個名為“人民的意志”的組織,決心推翻獨裁統(tǒng)治。1881年,經過多次嘗試,該組織成功暗殺了亞歷山大二世。
在亞歷山大三世統(tǒng)治的13年里,帝國維持著反動政策、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及壓迫弱勢宗教和少數民族。但與此同時,俄國向現代工業(yè)化邁進了一大步,公路和鐵路(如著名的橫貫西伯利亞公路和鐵路)遍布全國。隨著外國投資的增長,工廠的數量增加了三倍有余。但這些新工廠由于缺乏安全法規(guī)和惡劣的環(huán)境,很快出現了新一代的失業(yè)工人。他們渴望改革,不滿情緒高漲。
至尼古拉二世統(tǒng)治時期,這些矛盾仍然存在。他堅信自己的獨裁地位是上帝賦予的,而其好弄權術的妻子亞歷山德拉也堅持這一觀點。尼古拉二世拒絕人民的改革呼聲,認為那是“毫無意義的癡夢”。后世很少有人認為尼古拉二世是一個成功的統(tǒng)治者,因為他在1904年殖民中國東北的笨拙試探引發(fā)了日俄戰(zhàn)爭,一年后戰(zhàn)爭以帝國的失敗而告終。
戰(zhàn)爭的失敗將不滿情緒推動到風口浪尖。那些在尼古拉二世統(tǒng)治的首個10年里爆發(fā)的罷工、大屠殺和政治暗殺,如今演變成了公開的叛亂。尤其是在1905年1月,沙皇軍隊在一場后來被稱為“血腥星期日”的悲劇中,槍殺了數百名參加抗議活動的工人。之后,黑海艦隊叛變,而10月爆發(fā)的大罷工更使國家陷入癱瘓。為了保住王位,尼古拉二世不得不批準頒布憲法并成立杜馬(即議會)。這是一場充滿成長陣痛的憲法實驗:尼古拉二世認為前兩個杜馬過于激進,非法將其解散,隨后通過修改選舉法,才得到了一個麻煩較小的立法機構。但杜馬始終是尼古拉二世的眼中釘,因為它會提醒自己已簽字放棄了獨裁權力。
俄國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
隨后,帝國歷經數載才從1905年的革命中恢復過來,在首相彼得·斯托雷平的領導下開始迅速現代化。政府放松了審查,工業(yè)繼續(xù)發(fā)展,鋼鐵和煤炭產量增加了一倍多。法律禁止工廠雇傭童工,并對工作時間加以限制,但工作環(huán)境仍很糟糕。外國投資可以在俄國自由流動,至1913年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資本流向俄國,俄國也享有比德意志帝國更高的信用評級。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業(yè)改革允許700萬農民購買農場。俄國似乎真的已經轉危為安,即將成為一個經濟強國。
然而,1914年夏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尼古拉二世愚蠢地屈服于民族主義壓力,支持塞爾維亞,隨即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泥潭。這場戰(zhàn)爭對俄羅斯帝國來說是一場災難,因為俄國士兵缺乏訓練,在現代戰(zhàn)爭中更是裝備簡陋。軍事上的損失引發(fā)人民的不滿,尤其在尼古拉二世接手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將國內政府留給妻子管理之后。
今天,圣彼得堡有近500萬人口
如果說亞歷山德拉在哪些判斷上比她的丈夫還要糟糕,那就要數她崇信臭名昭著的神秘主義者格雷戈里·拉斯普廷,相信是他的祈禱幫助自己患有血友病的兒子阿列克謝活了下來。反復的失敗和政治的無能最終釀成大釁。1917年2月,彼得格勒(1914年圣彼得堡被改為此名)爆發(fā)了“二月革命”。面對政府和軍隊高層的公開叛亂,尼古拉二世于舊歷3月2日即新歷3月15日退位,結束了俄羅斯帝國的統(tǒng)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