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朝鮮半島全史(上):統一新羅王朝國都人口90萬,直追大唐長安城

一、古朝鮮國時期(前2333年至前108年)。古朝鮮國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朝鮮北部地區(qū)的奴隸制王朝,由檀君王儉所創(chuàng)建,定都王險城,分為檀君朝鮮(約前2333年至前1043年,持續(xù)約1300年)、箕子朝鮮(約前1043年至前194年,持續(xù)約850年)以及衛(wèi)滿朝鮮(約前194年至前108年,持續(xù)近90年)三段時間,大約相當于中國的夏朝至西漢中期。檀君王儉在朝韓兩國人民的心中類似于中國的黃帝軒轅氏、日本的天照大神或越南的雄王鴻龐氏,是三韓民族的始祖人物。

檀君王儉,被認為是朝韓人民的始祖

(1)檀君朝鮮(約前2333年至前1043年,持續(xù)約1300年)。檀君王儉是朝韓兩國的歷史神話人物,據說他是由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結合所生之子,生于中國的三皇五帝時代,于堯帝時即位建國,活了1908歲,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商代遺民箕子至朝鮮就封后主動退位讓賢(即檀君王儉統治了檀君朝鮮1500余年),隱居于都城附近的山中成為山神,檀君朝鮮如此魔幻的建國史并無考古遺跡可證實,而朝鮮半島真正可考的歷史則是從商代遺民箕子建立箕子朝鮮開始的。

春秋時期箕子朝鮮位置(長白山以西)

(2)箕子朝鮮(約前1043年至前194年,持續(xù)約850年)。歷史上有關箕子朝鮮的位置學者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箕子朝鮮在燕昭王(前313年至前279年)打敗箕子朝鮮后,原本位于長白山以西的箕子朝鮮遷往長白山以東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qū)。

戰(zhàn)國時期箕子朝鮮位置(長白山以東)

(3)衛(wèi)滿朝鮮(約前194年至前108年,持續(xù)近90年)?;映r存在了約850年時間,在戰(zhàn)國時期曾一度強大與北方霸主燕國所抗衡,后在燕國雄主燕昭王時期被燕國大敗,箕子朝鮮由此大衰。在漢高祖時期箕子朝鮮被燕王盧綰逃到朝鮮半島北部的部將衛(wèi)滿所滅,后者創(chuàng)建起衛(wèi)滿朝鮮,至其孫衛(wèi)右渠時因與西漢的戰(zhàn)爭而被殺,漢朝占領原衛(wèi)滿朝鮮的土地設置“漢四郡”,衛(wèi)滿朝鮮僅歷三代便滅亡,朝鮮半島北部地區(qū)此后曾長期納入中國中原王朝的統治體系中。在漢武帝滅亡衛(wèi)滿朝鮮之前,漢武帝曾在衛(wèi)滿朝鮮東部的南沃沮、東穢等部落聚居的地區(qū)設置過一個滄海郡(又稱蒼???,存在于前128年至前126年),因東穢人等部落酋長的叛亂而被設置。

蒼海郡位置圖

(4)辰國(前4世紀至前2世紀)。箕子朝鮮末期,朝鮮半島南部(廣州——太白山脈以及北漢江河谷以南)出現了一個部落聯盟——辰國,與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分別統治著朝鮮半島北部與南部。它是韓族的起源,后來逐漸分化為馬韓、辰韓、弁韓等3個部落,史稱“三韓”。三韓部落曾是漢四郡的主要敵人之一,它們翻越廣州——太白山脈以及北漢江河谷以北地區(qū)不斷侵蝕原“漢四郡”領土,致使?jié)h四郡轄境不斷北縮西退,最終完全被三韓部落所占據。

古朝鮮國衛(wèi)滿朝鮮與南部辰國位置示意圖

二、漢四郡時期(前108年至313年),漢四郡指樂浪、玄菟、真番以及臨屯等四郡,分為四郡并存時期(前107年至前82年)、樂浪郡獨治(朝鮮半島北部)時期(前82年至204年)以及樂浪、帶方二郡并治(朝鮮半島北部)時期(204年至313年)三個時間段,時間從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期至西晉末年晉懷帝時期,跨度長達400余年。

(1)四郡并存時期(前107年至前82年),存在于漢武帝統治后期、漢昭帝統治前期,共25年時間。漢武帝去世后漢昭帝即位,漢昭帝實行疆域全面收縮政策,在公元前82年將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東部地區(qū)被并入樂浪郡,玄菟郡僅剩西部地區(qū),且郡治遷往長白山以西的今吉林省境內,今朝鮮北部地區(qū)遂只剩樂浪郡仍存。

漢四郡初設時轄境范圍

(2)樂浪郡獨治(朝鮮半島北部)時期(前82年至204年),存在于漢昭帝統治后期至東漢末年漢獻帝統治中期,共286年。東漢初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公元18年至44年)在位期間玄菟、樂浪二郡曾短暫被高句麗國所攻取,旋即被東漢光武帝所奪回,后來兩國通過和親緩解了敵對關系,此后直至東漢末年玄菟、樂浪二郡統治范圍都比較穩(wěn)固。

西漢末年漢四郡僅剩玄菟、樂浪二郡

(3)樂浪、帶方二郡并治(朝鮮半島北部)時期(204年至313年),存在于東漢末年漢獻帝時期至西晉末年晉懷帝時期,約110年。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度家族統治遼東地區(qū)和玄菟、樂浪二郡時,公孫家族大幅擴地南侵,至其子公孫康時于建安九年(204年)分樂浪郡南部置帶方郡(204年至313年),朝鮮半島北部又出現了樂浪、帶方二郡并治的局面。至于遷往長白山以西的玄菟郡,早在東漢中期漢安帝時期就已經再次遷往秦長城以內了,歷遼東公孫度家族、曹魏、西晉、前燕、前秦、后燕等數個朝代,最終到了東晉末年被高句麗所攻取,直至唐朝初年唐高宗攻滅高句麗之前都處于高句麗統治之下。

東漢末年朝鮮半島北部開始出現帶方郡

(4)漢四郡最終結局:被百濟、高句麗分別所占領。曹魏在景初二年(238年)滅亡遼東公孫淵家族后,半獨立了近半個世紀的遼東和玄菟、帶方二郡重歸中原王朝懷抱,至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史毌丘儉擊敗亞洲東北部高句麗國與濊貊等部落后,朝鮮半島南部的辰國大多數部落開始依附曹魏,而辰國的繼任者“古韓國”(西晉代魏后立馬復國)也被曹魏的玄菟、帶方二郡所滅,中原王朝一度恢復了原“漢四郡”的轄境。西晉末年,中原地區(qū)發(fā)生“八王之亂”,遼東地區(qū)遂為鮮卑慕容部所占據,朝鮮半島北部的樂浪、帶方二郡因此與中原地區(qū)相隔絕,在長期得不到中原王朝的協助且又面臨高句麗國與濊貊等部落的侵擾,擁有兩郡的軍事領袖張統遂放棄了樂浪、帶方二郡轉而退往遼東地區(qū),樂浪、帶方二郡遂分別為北部的高句麗與南部的百濟國所占據。雖說前燕曾短暫奪回過樂浪郡,但旋即被高句麗所占據;兩郡故地雖還剩數千戶遺民做頑強抵抗,負堡自守,但總的來說已經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此后的東晉南北朝、隋朝都與其再無瓜葛。

玄菟郡郡治西遷圖

三、前三國時代(前2世紀至427年),又稱原三國時代,相當于中國的西漢后期至南北朝初年,持續(xù)時間長達五、六個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朝鮮半島出現了諸多實力較為強大的部落,這些部落分布在漢四郡周圍乃至其轄境內,分別為三韓、東濊、沃沮與扶余。

(1)南部的三韓部落(公元前2世紀末至4世紀),主要位于漢江以南地區(qū),分為馬韓辰韓弁韓三大部落聯盟,其中以西邊的馬韓部落聯盟部眾最多、地盤最廣,成為三大部落聯盟的領袖,它也是唯一與漢四郡中的樂浪、帶方郡所接壤的三韓部落聯盟。公元1世紀開始,馬韓部落聯盟中外來的百濟部落(由來自北方的高句麗王子率領高句麗部眾所組建)開始強勢崛起,并最終在4世紀中葉被百濟近肖古王(346年至375年在位)所滅;公元前1世紀中葉,東邊的辰韓部落聯盟中的新羅部落(由秦末漢初的秦民所組建)崛起,4世紀占據辰韓所有地盤;而夾在馬韓與辰韓之間的弁韓部落聯盟則在公元1世紀中葉被伽倻聯盟(42年至562年)所取代,公元391年聯盟被迫瓦解,后被東邊的新羅國所逐漸蠶食。

三韓部落示意圖

(2)中部的東濊部落(前2世紀至5世紀)以及南沃沮(前2世紀至5世紀初期)。前者東濊位于臨津江以東、漢江以北的朝鮮半島中部地區(qū),南鄰馬韓、辰韓,北接樂浪郡,先后是古朝鮮國、漢四郡、高句麗國的藩屬國,至樂浪郡被滅之前,東濊曾強大到吞并南部辰韓的大部分部落,至公元5世紀初南、北部才分別被新羅、高句麗所吞并;后者南沃沮(又稱東沃沮、沃沮)位于咸興灣以西的咸興平原,先后是古朝鮮國、漢四郡玄菟郡的藩屬國、樂浪郡樂浪東部都尉轄縣以及高句麗藩屬國,最終在5世紀初期被高句麗所徹底同化與吞并。

東濊部落勢力范圍圖(公元313年)

(3)北部的高句麗國前37年至668年)與北沃沮(5至前28年)。高句麗國是中國東北的扶余國王子高朱蒙在公元前1世紀于扶余國東邊所建立的國度,其后北驅肅慎,西敗扶余、鮮卑,南侵玄菟,東吞北沃沮,迅速成為東北亞第一強國。高句麗國在隨后的兩個世紀內不斷擴大地盤,頻繁騷擾漢朝的玄菟、樂浪兩郡,直到高句麗國在公元2世紀末出現內亂加之曹魏的興起,高句麗才暫時停止了對漢地的攻勢。魏明帝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儉擊敗高句麗國并焚毀其國都丸都城,高句麗另建平壤城,高句麗由此國勢大衰,進入第一次衰弱期。但由于4世紀前后的西晉宗室內亂(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的影響,偏居一隅的樂浪、郡無人問及,再加上高句麗休養(yǎng)生息已經恢復元氣,故樂浪、帶方兩郡最終為高句麗所據。至于北沃沮,則是沃沮部落的北部分支,在高句麗建國后不久便被其吞并,成為高句麗的藩屬國。

高句麗國與北沃沮的位置,南北沃沮并不相接

四、朝鮮半島三國時代427年至660年),相當于中國的南北朝初年至唐初,持續(xù)時間長達近230年,最終唐朝滅亡高句麗、百濟兩國,據有其舊地設置都督府(都護府)與州縣管轄。但隨后的唐朝——新羅戰(zhàn)爭來臨,戰(zhàn)后唐朝丟失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不久前得來的土地,整個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盡為新羅所有,朝鮮半島中南部(大同江以南)至此進入統一新羅時代(此后新羅以唐朝羈縻州或名義節(jié)度使的身份存在了兩百余年),而朝鮮半島北部則依舊是唐朝安東都護府的實際管轄領土。

(1)高句麗國(前37年至668年)雖在西晉末年曾強勢崛起,但旋即被軍事實力更為強大的鮮卑慕容部前燕國屢次擊敗,國都丸都城被前燕皇帝文明帝慕容皝(前337年至前348年在位)兩度摧毀,高句麗國又再度衰弱下去了。南邊的百濟國也在公元371年擊敗高句麗國,焚毀其新國都平壤城,高句麗在4世紀大部分時間被西部的前燕、后燕以及南邊的百濟吊打,這段時間也是高句麗國力最弱的時期,可以稱作第二衰弱期。但后來隨著鮮卑的衰落與高句麗明君小獸林王(前371年至前384年在位)的出現,高句麗開始完善法律、制度,改革軍隊與教育,致使高句麗再度復興,至4世紀末好太王(391年至412年)即位,高句麗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好太王不僅向西吞并了扶余國的大量領土,還向南吞東濊與南沃沮兩國,使新羅成為藩屬國,再度成為了東北亞國最強國,甚至比以前國力更為強大。5世紀可以說是高句麗的天下,公元475年高句麗大敗百濟國,攻取其國都漢山城,殺其國王百濟蓋鹵,百濟由此大衰。到了公元491年扶余國被滅,其遺民自愿內附,至此,高句麗國國勢達到巔峰。

4世紀中葉朝鮮半島局勢,南部的弁韓聯盟被伽倻與任那兩個聯盟所取代

高句麗國在6世紀上半部分開始進入治平盛世,此時高句麗國在東北亞一國獨大,碾壓其他部族與小國,但隨著6世紀上半葉王族內斗的加劇、各地封建領主權力的擴大以及6世紀中葉東北地區(qū)契丹族的興起,加之隨后隋朝統一南北中原王朝再度興盛,高句麗開始進入第三衰弱期。6世紀中葉(公元551年),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兩國聯合起來攻打北部的高句麗國,新羅奪取了朝鮮半島人口眾多、經濟發(fā)達的漢江流域,由此實力大漲,并在隨后的半個世紀內不斷擴展疆域,至公元6世紀末期已經成為足以與高句麗相抗衡的東北亞大國,而百濟國則被逼得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的一隅。6世紀末期,因中原王朝隋朝的崛起以及隋、高句麗之間的矛盾,隋朝因此持續(xù)對高句麗發(fā)動打擊,引發(fā)三次隋與高句麗之戰(zhàn)(598年至614年),兩國均因此場戰(zhàn)爭而國力消耗殆盡,于是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國在隋末唐初成為整個亞洲北部的唯一霸主。唐朝建立后,高句麗國由于畏懼之前隋朝三次攻高句麗之戰(zhàn)的強大國力,于是于公元631年在遼東地區(qū)建立了千里長城以抵御唐朝的可能進攻。唐太宗與其子唐高宗在公元644年、660年、666年分別發(fā)動三次唐與高句麗之戰(zhàn),前兩次戰(zhàn)爭皆因薛延陀、鐵勒等草原民族的入侵而功虧一簣。

唐與高句麗第一次戰(zhàn)役(公元645年)

最終在公元666年高句麗國權臣淵蓋蘇文去世形勢迎來了轉機,淵蓋蘇文的三個兒子發(fā)生了內訌了,其次子和三子誣陷其長子淵男生叛逃,為此淵男生為了保命果真逃到了唐朝并請求唐朝出兵。唐朝趁機將計就計,聯合南部的新羅國聯合攻打高句麗,而高句麗在內部長期饑荒不斷、百廢待興以及“帶路黨”淵男生的招降下,以及外部唐朝名將李勣與劉仁愿等人的持續(xù)打壓、高句麗外部同盟百濟國此前在第二次唐與高句麗之戰(zhàn)后滅國致使其孤立無援,再加上南部新羅國的趁火打劫,高句麗最終被唐朝——新羅聯軍在公元668年所滅亡。唐朝——新羅聯軍滅亡高句麗后,唐朝在高句麗舊地設置安東都護府管轄,下轄9個都督府、42個州以及100個縣,由大唐名將薛仁貴負責鎮(zhèn)守,至此,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至此結束。不久,高句麗人推舉高句麗王室后裔安舜稱王反叛,新羅國支持這一叛亂行為,導致唐朝與新羅的同盟關系破壞,此后便爆發(fā)了持續(xù)六年之久的唐朝與新羅之戰(zhàn)( 670年至676年)爆發(fā),新羅取得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大同江以北地區(qū)依舊屬唐朝安東都護府轄地。朝鮮半島從此進入統一新羅時代,新羅國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百濟、新羅與高句麗三足并立(6世紀末期)

(2)百濟(公元前18年至660年),又稱南扶余,是由高句麗國王室后裔與扶余人所建立的(高句麗國也是由扶余人所建立的),在通過兄弟內斗與國都遷移等一系列事件后,百濟國逐漸穩(wěn)定起來,并很快成為馬韓部落中最為強大的一支。百濟在古爾王(234年至286年在位)統治期間逐漸強大起來,它在擴張期間恰逢西晉內亂、五胡亂華,因此給了其無限擴張的好機會,最終東擴北侵,擁有了帶方郡及漢江流域,在近肖古王(346年至375年)統治時期,百濟迎來了巔峰時期。后來隨著北方高句麗的崛起,百濟與高句麗兩國圍繞帶方郡及漢江流域爆發(fā)了持續(xù)數十年的戰(zhàn)爭,兩國在此期間互有勝負。到了公元5世紀開始,北方強大的高句麗政權不斷南下,在公元475年高句麗殺百濟王、毀其都城,奪取整個漢江流域,再加之百濟王國王室內部內訌不斷,百濟國勢迎來了最低點。百濟東城王(479年至500年)即位后百濟國內局勢逐漸安定下來,并開始與東部的新羅國聯合對抗北方的高句麗國,至6世紀初開始迎來中興期。百濟圣王(523年至554年)在位期間,由于將都城遷至平原、與南朝交好再加上重新奪回被高句麗占據的漢江流域,其國力再度到達巔峰。但隨后旋即被新羅奪走,并由于百濟圣王的戰(zhàn)死,百濟國最后的輝煌也宣告終結,百濟國開始進入穩(wěn)定的沒落期。這種情況持續(xù)了100余年,最終在公元660年的第二次唐與高句麗之戰(zhàn)中被唐朝——新羅聯軍所滅亡,其地成為唐朝之地,歸熊津都督府管轄,下轄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十年之后,唐朝與新羅之戰(zhàn)( 670年至676年)爆發(fā),新羅國取得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原百濟國舊地盡為新羅所有,朝鮮半島因此進入了統一新羅時代。

百濟國極盛時期疆域圖(4世紀中葉)

(3)新羅(前57年至935年),新羅是公元前1世紀中期的一個辰韓部落,后來逐漸取代辰韓。新羅國前期王位并不穩(wěn)固,采取樸、昔、金姓三大家族輪流繼承王位的制度,至4世紀后半期新羅王奈勿尼師今(356年至402年在位)統治時期才開始單姓家族世襲統治,君主專制得以加強,接著智證王(500年至514年在位)更是建立了郡縣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后來新羅建立十七官等制和百官公服制以及吞并百濟、新羅兩國之間的伽倻聯盟,國力大漲,由此躋身與高句麗、百濟兩強并立的朝鮮半島三大強國。新羅真興王 (540年至576年在位)統治時期,新羅先后擊敗高句麗與百濟兩國,奪取整個洛東江與漢江流域,至此新羅國國勢更為盛大。此后一百年新羅國進入守成時期,三國之間相對來說相安無事,直到7世紀中葉,新羅先后在第二次唐與高句麗之戰(zhàn)、唐與新羅之戰(zhàn)中先后擊敗高句麗與唐朝,新羅取得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一統朝鮮半島南部。高句麗、新羅兩國滅亡后,再加上唐朝退往遼東地區(qū),至此原來的三國并立時代如今只剩一個新羅存在,史稱“統一新羅時代”。

唐與新羅之戰(zhàn)攻守示意圖

四、過渡時期(668年至676年)——衛(wèi)樂(安東都護府)、熊津、雞林三大都督府并立,是唐朝初期唐高宗在位時期的事情。在高句麗被唐朝——新羅聯軍滅亡之后至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之前這段時間為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至統一新羅時代的過渡期。期間唐朝在原高句麗舊土設置了安東都護府(轄9個都督府),而朝鮮半島北部則主要是其轄下的衛(wèi)樂州都督府領地,原百濟國則設置了熊津都督府來管轄,至于唯一沒被滅國的新羅國則被授予了雞林州都督府的名譽頭銜,實際還是由原百濟國實行管轄,雞林州都督府自公元663年設立,一直持續(xù)了兩百多年(其頭銜由雞林州都督、刺史變?yōu)閷幒\姽?jié)度使),一直到唐朝末年唐朝國勢衰微才被唐朝廢止,即新羅從名義上在唐朝大部分時間只是其一個羈縻州,連藩屬國都算不上。

唐朝在朝鮮半島設立的三大都督府位置

五、統一新羅時代(676年至892年)與渤海國時期(698年至926年),相當于唐初高宗、武后時期至唐末五代初期,渤海國的建國時間與滅亡時間都比統一新羅王朝要更晚。統一新羅王朝在公元9世紀末分裂為“后三國”,最終由后高句麗的繼承者高麗國一統江山,建立起朝鮮半島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麗王朝,高麗參即得名于高麗王朝;而朝鮮半島北部由渤海國統治的部分由于公元10世紀初期的遼滅渤海事件遂轉而成為遼朝的領土。

(1)統一新羅時代(676年至892年)。朝鮮半島中南部在唐與新羅之戰(zhàn)結束后盡為統一新羅王朝(名義上是唐朝的雞林州都督府)所有,朝鮮半島由此開始進入統一新羅時代,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開始出現。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后,逐漸廢止了代表貴族專權的骨品制、內外京制并擴大了監(jiān)察權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行政區(qū)劃上實行九州五京制,實行“讀書三品科”的科舉制度選舉人才,并通過丈量土地、實行祿邑制、改革軍制使得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制度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在新羅文武王至景德王的百年統治時期,統一新羅開始進入和平穩(wěn)定繁榮的“圣代時期”(661年至765年),統一新羅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京中十七萬八千九百三十六戶,一千三百六十坊,五十萬里,三十五金入宅……城中無一草屋,接角連墻,歌吹滿路,晝夜不絕”,國都慶州有民眾17.89萬戶近百萬人(按每戶人家約5口人來計算,則統一新羅王朝國都慶州人口有90萬人),方圓50華里,其繁華程度在同時期不亞于唐朝的國都長安城。隨著統一新羅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唐朝——新羅兩國的關系逐漸改善,在公元7世紀末期,新羅開始幾乎每年派遣遣唐使赴中國留學,新羅民眾也大批量的定居于中國北方沿海地區(qū)。新羅在惠恭王(765年至780年在位)統治時期開始走向沒落,由于太后垂簾聽政導致政局紊亂、皇族宗室后裔人員叛亂,最終導致國王被殺、亂臣上位,結局就是內訌不斷、國家分裂。統一新羅在真圣女王(887年至897年在位)統治時期由于橫征暴斂的緣故導致全國性農民起義爆發(fā)(同時期唐朝也爆發(fā)了黃巢、王仙芝起義),雖然起義最終被撲滅,但各地貴族趁機獨立割據,朝鮮半島“后三國時代”的后高句麗國與后百濟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朝鮮半島北部從此進入了短暫的后三國時代。

統一新羅全盛疆域

(2)渤海國(698年至926年),是比朝鮮半島中南部統一新羅王朝晚一些出現的東北亞地區(qū)強大王朝,是在公元7世紀末期由靺鞨人大祚榮所建立的。靺鞨人原居住在黑龍江以北地區(qū),后來由于遷徙分化的原因在高句麗境內形成了粟末與白山兩支靺鞨部落,這兩支部落后來被高句麗王朝所征服并成為其統一東北亞的得力助手。公元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后,白山靺鞨人大部分被唐王朝強行遷徙至中原內陸,而留下來的粟末靺鞨人與少部分白山靺鞨人則被遷徙至遼東營州居住。唐朝在和平統治此地三十年后終于在7世紀末期遇到了契丹人率領的民族大反抗,粟末與白山兩支靺鞨部落也參與其中。雖然起義最終以失敗收場,但參與起義的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卻意外逃脫至粟末靺鞨部原定居地松花江流域,并在公元698年份天門嶺之戰(zhàn)后于此地稱王建國,史稱“震國”或“靺鞨國”,白山靺鞨殘余部落此后融入粟末靺鞨部落中。

靺鞨各部落位置分布圖

渤海國建立后由于是武則天統治的武周時期,那時候由于武周王朝內部矛盾不斷、外部各族反叛不斷且軍事征伐頻頻失利,武周王朝尚且自身難保,故而對東北地區(qū)的小國震國聽之任之,渤海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得以逐漸壯大。唐玄宗即位后,鑒于唐朝國勢的恢復以及渤海國勢力的壯大,唐朝為了安撫靺鞨人于是冊封渤海開國國王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酰澈舱綄伞罢饑被颉办呿H國”改為“渤海國”并定都上京忽汗州。渤海王大武藝在公元719年即位后開始向北大幅擴張領土,在擊敗靺鞨三大部落之一的黑水靺鞨后疆域得到極大擴張,開元年間開始仿照唐朝職官制度建立屬于自己的以儒家禮學為道德建構的唐式官制,天寶末年開始頻繁遷都他處,至8世紀末期兼并完所有靺鞨部落,同時渤海國的遷都史也宣告結束。9世紀末期,居住于燕山以北、內蒙古東部草原的契丹人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契丹人耶律阿保機于10世紀初期建國,并在隨后的東征西討中對準了沒落中的渤海國,渤海國因此被遼國一戰(zhàn)而滅。渤海國大部被耶律阿保機設置為東丹國這一半獨立王國交給自己的長子耶律倍管理,而南部的小部分區(qū)域則在戰(zhàn)爭時被南方的高麗王朝趁火打劫搶去,渤海國就這樣迅速的落下了帷幕。耶律倍后來雖然因為皇位繼承原因逃到了中原地區(qū)避難,但東丹國的統治卻穩(wěn)固的傳承下去了,大約在遼圣宗(982年至1031年在位)時期才被廢除。在渤海國滅亡后,渤海國遺民聚集到渤海國西京鴨淥府重新建國,史稱定安國(926年至991年),該國存在了六十多年,期間曾向北宋宋太宗求助復國,但由于宋太宗在兩次“雍熙北伐”中均是以慘敗收場,導致宋太宗在此后再也不敢北伐遼國,因此幫助渤海國遺民復國的承諾也只是一直謊言,不久定安國被遼國滅亡,渤海國最后一支殘余反抗勢力被消滅殆盡。

渤海國極盛時期疆域圖

六、后三國時代(892年至936年),相當于中國的唐末唐昭宗時期至五代十國后唐王朝時期。后三國指的是后百濟國、后高句麗國與新羅國等三國,最終新羅投降、百濟被滅,后高句麗國的繼任者高麗國重新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的原統一新羅故土,朝鮮半島在經過短暫的亂世割據后再次迎來了統一與和平。

(1)后百濟國(892年至936年)。公元892年,來自統一新羅國尚州的農民甄萱(新羅真興王后裔)開始對內稱王,由此拉開了朝鮮半島后三國時代的序幕,但此時甄萱懾于統一新羅國勢尚在還不敢對外公開,直到公元900年才對外宣稱建立了百濟國,史稱“后百濟國”。甄萱在公開建國以后不斷攻城略地,基本上恢復了舊百濟國的地盤(位于漢江以南地區(qū)),并與來自北方的另一割據勢力弓裔所建立的后高句麗國互相抗衡。高句麗國后來被王建所建立的高麗國所取代,在公元930年古昌之戰(zhàn)前后百濟國一直保持國勢強勁狀態(tài),對后高句麗與新羅的戰(zhàn)役一直是勝多敗少。隨著公元930年古昌之戰(zhàn)后后百濟國上百城池歸附后高句麗以及后百濟國內訌,開國君主甄萱被其子甄神劍趕至后高句麗國避難(公元935年事),后百濟國實力大損,而北方的后高句麗則因為新羅國的投降再度實力大漲,于是后高句麗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滅亡了百濟國,后三國時代由此結束,朝鮮半島另一個更為強大的統一王朝已經出現,這便是高麗王朝。

后百濟國疆域(公元915年,西南綠色部分)

(2)后高句麗國(901年至918年)。公元901年,定都松岳的新羅王室后裔弓裔開始稱王建國,他是新羅憲安王的兒子,最初追隨農民起義軍梁吉,后來在公元898年脫離出來自成體系,很快便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漢江以北的地區(qū)稱王建國。后高句麗歷史上先后用名高麗、摩震、泰封等三個國號,國王弓裔在位期間對南方的新興王朝后百濟國與新羅國的殘余部分雙線作戰(zhàn)取得了較大戰(zhàn)果,但由于后期他本人殘暴好殺的性格與窮奢極欲行為,為眾大臣所不滿,因此遭到了以將軍王建為首的等眾將領反叛,弓裔不敵叛軍在逃亡中死去,將軍王建于是繼位,重新改國號為高麗國,后高句麗國于是結束。

后三國時代局勢圖(公元920年)

朝鮮半島在經歷后三國時代四十余年的短暫分裂割據狀態(tài),在高麗王朝的兼并戰(zhàn)爭下重新一統大同江以南的朝鮮中南部地區(qū),并且高麗王朝在建國以后還努力開疆辟土,將疆土推向了西北方向太白山——鴨綠江一線,那里是生女真的地盤。從此刻開始,朝鮮半島地區(qū)便保持了足足一千年的統一與穩(wěn)定,后來的朝鮮王朝是由武將李成桂直接推翻高麗王室而建立的,并無內亂割據發(fā)生,更后來的“日殖朝鮮”時期也是將朝鮮半島作為一個整體單元日本治下的“朝鮮都督府”來統治,最終直至二戰(zhàn)末期美蘇沿三八線分別占領后來的朝鮮與韓國,朝鮮半島維持上千年的統一到此時才被打破。朝鮮半島的“后三國時代”極其類似于中國的西夏、遼/金、宋三足鼎立的狀態(tài),此后元朝一統西夏、金、宋三國。至于朝鮮半島南部島嶼濟州島上的千年古國耽羅國(前57年至1402年),因其位置偏僻、國力孱弱,長期臣服于朝鮮半島上的強國,其角色很像中國西南地區(qū)盤踞云貴高原、中南半島北部的大理國。

耽羅國,朝鮮半島南部一個綿延千年的島嶼古國

耽羅國在高麗王朝建立后成為其藩屬國,并未滅國,設耽羅郡(后改濟州)進行名義上的統治,在經歷高麗王朝后期三別抄軍統治(1271年至1273年)、元朝耽羅軍民總管府管轄(1273年至1294年)、蒙元——高麗共治時期(1294年至1374年)、高麗獨治時期(1374年至1402年),最終在朝鮮太祖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后不久其國王王位被朝鮮王朝廢除,設置濟州牧使(牧使,職權類似于中國東漢末年的州牧)直接進行管轄,綿延了1500年的耽羅國至此才真正壽終正寢,雖說在三別抄軍于公元1271年占領濟州島后耽羅國便已名存實亡。而中國的西南強國大理國在1254年被蒙古滅亡后,其國王段興智被擒后并未被殺,而是與其后裔被蒙古統治者授予世襲“大理總管”職位,大理總管初期管轄云南行省萬戶以下軍官,而當時的萬戶、千戶等軍官又兼任行政權,所以說原大理國王段興智在大理被滅的一段時間內依舊是該地的名義上行政長官(實際行政長官是蒙古人,如大元帥兀良合臺、元世祖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元世祖皇孫梁王甘麻剌等)。到了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各地開始建立路府州縣制,軍官喪失行政權,而且改任段氏后人為中慶路八府總管,局限于云南西部洱海地區(qū)以大理為中心的段氏舊勢力區(qū)。后期中慶路改為大理路軍民總管府,段氏家族雖然管轄地盤縮減、官員減少,但是其實際掌控權力卻在逐漸加強,后來隨著段氏大理總管繼承人不斷參與征伐中南半島各地王國以及云南內部的土著部落,導致段氏家族勢力不斷擴大,至元朝中后期演變成徹底控制滇西地區(qū)的實際統治者,元順帝繼位后甚至敢于同滇東的云南行省實際掌權者梁王兵戎相見。段氏大理總管職務共歷12人,直至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令征南將軍傅友德以及副將藍玉、沐英等人西征蒙元余孽梁王盤踞的云南行省,次年,滇東的梁王勢力與滇西的段氏勢力相繼被滅,大理總管一職到此為止,明朝在段氏勢力舊地設大理府進行管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圖說朝鮮歷史
歷史上那些在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
歷史上的高句麗,高麗,朝鮮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
朝鮮古代歷史上的后百濟與后高句麗是怎樣形成的呢?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廣闊,為什么都沒有統一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兩次三國鼎立——前三國和后三國時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