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個故事。
一個來自知乎上的問題:哪個瞬間你理解了父母的某個思想或行為?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新世相:
答主的同事,34歲。
當年高考,從河南農村到北京大學,一步登天。
為人特別勤奮,大學時兼職三份家教,放假回家還會去工地上掙學費。
畢業(yè)后,為了省錢,寧愿通勤兩個小時,租到京郊。
29歲以前,同事幾乎沒睡過7個小時以上的覺。
家里人關心他,給他打電話,他也總是用“好了,我知道了”敷衍,然后匆忙掛斷。
因為在他的心里,一直覺得家人半點忙也幫不上。
甚至還暗自埋怨,“要是你們條件好一點,我也不至于過得這么寒酸?!?/span>
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他準備買房那年。
本沒指望家里能有多大幫助,沒想到父親一下子給他拿了50萬。
父親告訴他,這是他賣菜掙得錢。
他心疑,去問了姑姑,才知道父親把老家的房子賣掉了,又和親戚借了15萬。
而且,為了還錢,60多歲的父親,硬是求著親戚去他們家開的超市打工。
等到春節(jié),同事趕回家去超市找父親。
正在卡車上卸貨的父親,一見到兒子就慌了。
父親像小孩做錯事一樣,撒謊自己是來幫忙的。
那一刻,同事心底所有的怨憤和不甘煙消云散,只剩下滿滿的羞愧:
“如果我再爭氣一點,我爸也不至于老了還這么辛苦。”
第二個故事來自姚晨在《跨界歌王》中的口述。
1998年,19歲的姚晨一心想參加高考。
但是那時的她,已經是福建某歌舞團的簽約演員。
后來經過家人的幾番請求,歌舞團同意放人。
只是要離開,姚晨必須支付10萬元違約金。
在那個年代,這筆錢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巨額數字。
而且,接到歌舞團通知的時候,距離高考的報名時間只剩最后兩天。
后來姚晨回憶說,如果知道之后要發(fā)生的那些事,她可能就不會去考試了。
原來,那一夜,父親對她說了一句“一切有老姚”后,跑遍了整個福州城,求爹爹告奶奶地幫她借錢。
到第二天早上六點多鐘,父親腳步踉蹌奔走在街頭,兩腿腫脹幾乎邁不開步。
可錢還沒湊齊,望著天邊的亮光,父親絕望到恨不得跪在地上去乞討……
最后交錢的期限到了,雖然還差3萬多,父親還是抱著一捆錢準時趕來。
當然,因為沒有交足違約金,那一年姚晨沒能順利參加高考。
可是有一個細節(jié)她永遠也無法釋懷。
她說,父親是一個特愛干凈的人,出門借錢還特意穿了一件干凈的白襯衫。
等到父親歸來,早已風塵仆仆。
她還發(fā)現父親腦袋上頂著一片灰白,便試著用手去拍了拍,沒想到那抹“灰塵”怎么也擦不掉。
仔細一看,父親的頭發(fā)一夜之間白了一半。
過了很多年,姚晨才恍過神來:
“那時自己太不懂事了,為人子女有時特別不容易為父母著想,只在意自己那攤事兒?!?/span>
圖源:《跨界歌王》
為什么說這兩個故事?
因為有一個問題在我心中縈繞了很久:
你有沒有,哪怕是一瞬間,嫌棄過父母,抱怨過出身?
去網上隨便搜一搜,類似的話題不計其數。
比如這位農村出來的學生,自覺已經慢慢成為城市的一份子。
卻因“連爺爺的葬禮也安排不妥當”,認為自己的父親沒本事。
他很糾結,又自負,又自卑。
還有他,同樣生活在農村,小時候對于家境沒有那么大的感觸。
但是上了大學以后,發(fā)現身邊的同學父母不是教師,就是公務員、工程師,還有女朋友父母都是醫(yī)生。
于是,心里產生巨大落差:
“為什么別人家生活越來越好,可我們家十幾年一成不變?”
我不否認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父母的付出,已經是他們的極限?
正如姚晨的父親,他拼盡全力,最后還是無能為力。
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有殘酷的一面。
就像“如何糾正「覺得父親沒本事」的心態(tài)”下,一個高贊留言說的那樣:
“坦白和你說,你爹「沒本事」這是事實,不是你的心態(tài)問題。
如果你爹有本事,你從小就應該接受最好的教育,你應該會有很多才藝;他還會把五個億的支票甩你面前說:「崽啊,大膽地拿去耍」;就算在外面惹是生非,還會為你擦屁股……
其實不只是你爹,還有我爹,狗蛋他爹,二柱子他爹,都沒有本事。
有本事的爹,是少數。
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沒本事」三個字總結這些人的一生,我覺著換成「平凡」二字較為恰當。
這世界上平凡的人太多,我是,我爹也是?!?/span>
隨后,這位答主還說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那年18,年少輕狂的他,特瞧不起自己的父親,連說話都不帶稱呼。
有次因為一件小事和父親大吵一架,他把憋了一肚子的怨恨全都發(fā)泄出來,大嚷了一句:
“我都不敢和同學介紹你是我爸,我覺著丟人你知道不?”
然后他便閉著眼睛,等著挨揍。
最后,他真得被扇了一耳光。
不過打他的人不是父親,而是母親。
打完他,母親留下一句話:
“可把你養(yǎng)大成人,是我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你知不知道?”
成長是一個幻滅的過程,專門破大人的“神”。
有錢有勢的父母只有少數,普天之下,更多的是普通的父母,做著普通的工作,為了孩子的口中飯,身上衣,他們傾其所有。
圖源:網絡
作家張佳瑋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話:
“父母把你拉扯大,沒病沒災沒遺傳病,沒脫手從大悅城把你扔下去,也沒在車里悶死熱死,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滿足你,也沒什么歷史遺留問題來連累你,真就夠美了。配得上感恩戴德?!?/span>
想起《恰同學少年》里的兩幕場景。
出身貧困家庭的劉俊卿,父親劉三根是擺攤賣臭豆腐的,妹妹阿秀在大戶人家當丫環(huán)。
父女供養(yǎng)劉俊卿讀書多年,而且讀的不是廉價的學校,是貴族式學校。
后來,劉俊卿考入第一師范。
開學第一天,劉三根幫兒子挑行李。
可距離校門口還有一段路時,劉俊卿就叫住了父親。
他借口不想讓父親辛苦,其實是不愿意老師和同學看到父親的窘迫。
發(fā)現有學生經過時,他甚至不敢大聲喊父親。
最后父親執(zhí)意相送,可到了校門口被攔下,因為學校規(guī)定外人不得隨意進出。
老師喊劉俊卿自己拿行李,在問及挑擔的老人是誰時,劉俊卿竟然不肯承認父親的身份,直言:
“他是我雇的挑夫?!?/span>
第二幕發(fā)生在校長室。
劉俊卿的父親在街上賣臭豆腐的時候暈倒。
校長將其救下。
劉俊卿這時恰巧也來到了校長室。
明明看到父親病重,他卻權當是個陌生人,極力掩飾父子關系。
可是即便如此,父親不但沒有指責兒子的不孝,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兒子打掩護。
這一幕幕,讓人看了無比心酸,卻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縮影。
我們拿著爸媽提供的物質,學著他們不懂的知識,見識他們沒有見識過的世面,體驗他們沒體驗過的人生,到頭來,卻嫌棄他們如此笨拙。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很多人都認識《超級演說家》里的劉媛媛和她那篇《寒門出貴子》。
耳朵也曾在文章中提及她叱咤直播電商行業(yè)的現狀。
可是也許你并不了解,她這幅“拼命三娘”模樣的源起。
那年,她家經歷了最難的一年。
劉媛媛要中考,她二哥高考,大哥考研。
如果考好,所有人都需要一筆錢。
母親愁了一整個夏天,睡不著覺。
父親本來有一個運送木材的工作,但是只干了兩個月就停了,一時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在劉媛媛的印象里,父親當過兵,是一個特別驕傲的人。
但是為了孩子們的學費,父母商量了一夜,撥通了那個運送木材老板的電話。
低聲下氣地拜托別人,讓他繼續(xù)干下去。
說到這里劉媛媛已經哽咽得說不出話。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她明白:父母已經為孩子竭盡全力,剩下的就是兒女的全力以赴了。
中國人有句老話:“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童年,但可以決定父母的晚年,以及我們下一代的童年。
比起抱怨父母沒本事,這才是更大的本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