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七大雅事——琴棋書畫詩酒茶。
其中以琴為首。琴是指古琴,其清微淡遠(yuǎn)、圓潤古厚的音色,恰與文人所追求的寧靜致遠(yuǎn)、虛靜簡淡的審美情趣相合。
古琴作為一種具有文人風(fēng)骨的樂器,如影隨形,成為文人身份的一種表征,寄寓了文人的凌風(fēng)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
所以,在歷代國畫名家作品中,就有許多關(guān)于文人與琴的畫作。
獨(dú)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徐齡(清)《竹林撫琴》
溥儒 《撫琴聽泉圖 》
王維的詠琴絕句《竹里館》,描寫的即是一個(gè)遺世而獨(dú)立的文士在浩月當(dāng)空,竹林深處撫琴的情景,其琴音錚錚,俯仰天地,嘯傲山林。
如此天人合一的境界,俗世的一切煩惱都被遠(yuǎn)遠(yuǎn)地拋在身后,只剩下自己與自己對話,這是何等的灑脫!
陳少梅《高山流水》
中國的文人撫琴,不僅僅是單純地把音樂呈現(xiàn)出來,更多的是蘊(yùn)含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它能凈化心靈,完善人格,并且可以弘揚(yáng)正氣,美化世道。
陳少梅《梅下?lián)崆賵D》
陳少梅《高士撫琴圖》
文人若要撫琴,必?fù)窀呱搅魉?、深林溪澗、山巔幽亭、嶺上青松等空靈的環(huán)境,然后心手合一,傳達(dá)出琴的意趣和自己的意念,體會(huì)出心弦與琴弦契合的妙趣,和超凡脫俗的意境。
吳華源《高士撫琴圖》
溥儒 《撫琴聽泉圖 》
悠悠琴韻,在文人內(nèi)心流淌,在天地之間悠揚(yáng)。
撫琴的過程是美妙的,而聽琴則是享受的。
古琴音色的松沉低緩,沉靜曠遠(yuǎn),與山野林泉之聲達(dá)成了天籟共鳴。
聽之能讓人由躁入靜,漸入忘我之境——洗心滌慮,蕩胸濾腑,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而心情自然也平靜、寬和、舒暢,久之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感覺。
崔岐《松下聽琴圖》
李贄《琴賦》:“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p>
聽一個(gè)人撫琴,如同在讀一個(gè)人的心。其琴音的傳達(dá),撫琴的姿態(tài),能讓人了解撫琴者的性情和喜好。
張大千《松蔭聽琴圖》
聽琴之人,須要有一種平和的心境,心如止水,意似閑云。只有如此,方能入境達(dá)妙,物我兩忘。
另外,聽琴也須要有些古典文化的底蘊(yùn)。大凡琴曲,無一曲無典故,無一曲無來歷,知其所從來,方能知其所指。不然聽來索然無味,又有何用。
任率英《文君聽琴圖》
所以,不管是撫琴還是聽琴,都要有意趣高雅的人生態(tài)度,豐富的人生閱歷,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否則不如不彈,不如不聽。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包棟《攜琴訪友圖》
馮超然 《攜琴訪友圖》
在名家筆下的攜琴訪友圖中,多半是主人負(fù)手舉步,緩緩前行,身后跟著抱琴童子。而琴在琴囊之中或被書僮抱在懷里,“高山流水天然調(diào),抱得琴來不用彈。”這比面對面撫琴又多了別樣的情趣。
張大千《攜琴訪友圖》
張大千《攜琴訪友圖》
清 王宸 1793年作 《攜琴訪友》
黃君璧 《攜琴訪友》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就像陶淵明的無弦琴一般,不需刻意彈奏,只要攜琴人心念所到,也可達(dá)到“樂無聲處情逾倍,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也是攜琴訪友圖的畫外之意。
除了文人攜琴、撫琴的狀態(tài)描繪之外,還有彈奏間歇的眠琴圖。
馮超然《眠琴綠蔭圖》
項(xiàng)文彥《松月眠琴圖》
古代文人與琴相伴,以琴為寄,抒發(fā)本心,超然物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