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2018年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特指抬杠功夫超群的網民群體,以“凡事皆可杠”為唯一行動宗旨,初現于微博,幾年間成長迅速,隊伍壯大蔓延全網,如今隨處可見。
他們是迷之優(yōu)越的“嘴強王者”,是匿名留言區(qū)的“暗夜之神”,是評論彈幕的“邏輯大帝”,與“鍵盤俠”并分網絡瘴氣之地,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以抬杠為樂,這群杠精極不招人待見,按理應難以立足,逐漸消退才是,但縱觀如今網絡大環(huán)境下,杠精依然屢見不鮮,這種現象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表現和成因,杠精又是怎么煉成的呢?
什么樣的人,被稱之為杠精呢?
他們行走江湖,不為行俠仗義,只為挑刺,他們表現出“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極度優(yōu)越感,反駁別人的每一個字眼,同時捍衛(wèi)自己說話的權利。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觀點、立場及態(tài)度往往表現出另類且不隨大流,其常用的表達方式有“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為什么總有人認為是這樣”等,特意強調自己觀點的“另類”和對抗性,他們勇于申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并進行持續(xù)性的反駁和爭論,經常為了反對而反對,即使觀點不一定都是準確的。
值得注意的是,杠精并非是沒有思辨能力的存在,相反,他們的思辨能力尤為出彩,往往熟練掌握各類邏輯謬誤的應用,能夠在任何言論中迅速找到“杠點”,又以其精準的“語言攻擊”直搗黃龍,指點或審視別人。
這一群人混跡江湖,全靠“非贏不可”的意志,和一雙無敵鍵盤手。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能豪情萬丈,能春風化雨,能催生無窮的力量,能彰顯智慧,同時也能放大愚蠢,甚至傷人于無形。
對于杠精的一系列“杠之后快”的“迷之操作”,顯然有著復雜的原因,不管是追求“針鋒相對”的刺激感,還是體現“老子最棒”的優(yōu)越感,或者是體驗“邏輯壓制”的快感,又或者是怒刷“人過留名”的存在感,這種心理層面上的原因大抵可以想見。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杠精頻繁出現在頭條、抖音等這些信息傳播和社交平臺上,尤其是評論和留言區(qū),更為多見,那么我們不妨從信息傳播以及社會學的層面上對杠精的行為進行分析。
1974年,德國傳播學專家諾依曼在《傳播學刊》提出了“沉默螺旋”的概念,主要內容是說,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fā)大膽地發(fā)表和擴散;而發(fā)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一邊沉默,另一邊的勢頭就會不斷擴大,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容易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越來越冷寂的螺旋發(fā)展過程。
“沉默螺旋”的主要核心是,人們會因為避免孤立而克制或者改變自己的行為。
人總是害怕被孤立的,這個概念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在人群中會不愿意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規(guī)避被孤立的風險,有些人寧愿克制和改變自己的意愿。
很顯然,按照這個概念所說,那么與絕大多數意見和觀念相左的杠精便不會產生,所以,杠精的產生與這個概念是相悖的,所以,在80年代末,另一部分學者提出了另一個概念,與“沉默螺旋”相反,被稱為“反沉默螺旋”。
也就是說,在傳播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始終堅持己見的人,即便是面對高壓的意見氣候,他們依然保持主見并不怕與主流的意見發(fā)生沖突,并可能造成少數派意見戰(zhàn)勝主流觀點的結果。
不難發(fā)現,從“反沉默螺旋”這一理論的視角下,杠精的產生似乎就存在著某種合理性。
那么,進一步思考,“反沉默螺旋”顯然存在著兩種形式,一種是理性,另一種是非理性。
所謂理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部分人在抒發(fā)觀點時有著強有力的邏輯論證,并抱有“求同存異”的“友好”意圖,在意見交鋒過程中,理性的少數意見有很大可能出現反轉,收獲更多的擁護者。
而非理性,更多的是存在一種批判意向,抒發(fā)觀點不是抱著求同存異的積極心態(tài),而是為了強調主體意識或宣泄過剩的自我情緒,而我們所說的杠精,大都是屬于非理性。對于杠精來說,自己才是主體,其他人都是客體,他們溝通的目的并不在于說服別人,而是要享受這種站在更高層次的單項表達所帶來的快感和優(yōu)越感。另外,他們也會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負面情緒轉移到網絡中,將抬杠視作一種宣泄負面情緒的渠道。這也便是杠精行為的內因所在,歸根結底依然是一種心里層面上的原因。
可見,區(qū)別杠精與否,主要是意圖以及是否存在客觀邏輯的區(qū)別,也就是理性與非理性、“反駁”與“抬杠”的區(qū)別。
舉個例子,面對同一個觀點,某行為是不對的。
反駁者說: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某某時候,這種行為就是可以接受的。
抬杠者說:較什么真啊,認真你就輸了,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哪來的標準?
當然,這種“劈頭蓋臉訓話式”只是杠精的一種語式,常見的還有“強詞奪理糾纏式”、“以偏概全指責式”、“偷換概念無理式”、“事后諸葛打臉式”、“強帶節(jié)奏扣帽式”、“吹毛求疵挑刺式”、“別太認真無辜式”等等,一些高階杠精,更是將各種語式用的出神入化,一套組合杠,讓人聞風喪膽。
話說回來,為什么杠精多出現在網絡平臺,尤其是一些涉及社會性的話題中,這就要從其他方面找找原因:
其一,虛擬網絡環(huán)境消解了人們對于孤立的恐懼。
前文說到,人總是害怕被孤立的,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人與人的聯結更方便也更快捷,網絡世界,看似人與人都隔離開來,實則交流成本更低,也更容易產生聯結,在這種基礎上,人們的孤立感會被消解。
所以,有些人在現實之中木訥而內向,在網絡社交中,卻顯示出活躍、外向的一面。也就可以說明,人們對與網絡和現實兩套不同的媒介情景,會出現不同的表達方式,形成不同的交際模式,在網絡之中,更容易產生放松的心理,被孤立的恐懼感也便消失于無形之中了。
其二,社會性話題更容易產生爭議,個人的情緒釋放轉變?yōu)閷剐员磉_。
杠精更關心與自己關聯度更高的話題,或者是一些更為開放和多元主觀解釋的話題,而在涉及鮮明的是非觀或意識形態(tài)領域等嚴肅議題則較少出現。
哪里有爭議哪里就有杠精,或者說哪里有杠精哪里就有爭議,尤其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爭議的內容和形式都被放大,對于杠精而言,就是一片沃土。在爭議過程中,杠精通常表現出一定的“對抗性”,這與他們本身的“叛逆心理”或者個人情緒有關。
其三,網絡環(huán)境催化和強化差異言論。
網絡傳播尤其是文字信息傳播是存在壁壘的,比如說文字讀不出語氣、情緒等等,碎片化的信息更是造成了管中窺豹的局限性,這種壁壘在中國文化這樣的“高語境文化”中更為突出,信息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雖然對等,但網絡中的每個人接收到信息的程度是不一樣,對與不同內容的處理以及主管表達也存在差異。所以當這種壁壘被強行突破,面對同一則信息,必然會有豐富多樣的意見產生,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對抗性。
因此,杠精在參與議論并發(fā)表意見時,能同時接納到多種信息,而他們在發(fā)表意見時也不用擔心會被人反駁,因為總會有意見相似的人存在,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發(fā)表不同意見而造成的“恐懼”和壓力。
天黑路滑,這社會復雜,杠精如何存在也不可一概而論,但是,它顯然不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產物,除了個體的主觀原因(心理原因、個人素養(yǎng)等)以外,社會層面也有一定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杠精的言行也表露出社會不同群體的認知及世界觀、價值觀的差異。
前面有說,語言是一把雙刃劍,杠精又是慣把語言當武器的一群人,相信不少人深受其害,那么如何面對杠精呢?
正所謂小杠怡情,大杠招恨,朋友之間杠一杠,也無傷大雅,而面對那些“居心不良”的抬杠,記住“三不”便罷:
不急,不爭,不與杠精論短長。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