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陽明心學,現(xiàn)在有很多的解釋。有很多人問,陽明心學“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說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道德良心”?
如果“陽明心學”只是教我們要做個好人的話,那似乎很多心靈雞湯都是這么說的;如果王陽明“龍場悟道”只是悟到要做個有良心的善人的話,那么應該從小到大古代學堂里老師都是這么教導他的,他何苦要搞個“龍場悟道”這么玄乎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陽明心學“致良知”到底致的是什么“良知”。
對致良知的誤解:
致良知就是良心、道德、做個好人;如果“做個好人”就是心學的精髓,那陽明心學就稀松平常了,做好人雞湯都在談,心學獨到之處在哪里?
致良知的兩層含義: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上》 。
記得初接觸陽明圣學,從一無所知,到隨著后來學習的不斷深入,從開始對陽明先師一生的傳奇事跡驚嘆敬仰,到體悟到陽明心學的切實功夫。
越走近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越是感受到圣人智慧的萬丈光芒,真真切切感受到陽明心學的致良知具有一種偉大的正能量。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
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yǎng)論直接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
良知是鏡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標準,它能讓我們對是非善惡做出判斷,它也能在關鍵時刻讓我們做出選擇。讀王陽明,能讓我們更加重視良知,光明良知,聽從良知。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王陽明在傳道授業(yè)的過程中,提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門四規(guī)。
首先立志。他本人在十二歲時便立下的是成圣賢的志向。為了這個志向,他后來做官、剿匪、即便是被貶至貴州龍場,仍靜坐悟道。給弟子講學時,第一個課題就是立志。而他一生也都在為此體驗實踐。
想想周恩來總理曾立志“為天下之崛起而讀書”,就能知道志向的引領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志向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今后的道路。
王陽明用盡一生實現(xiàn)理想,他的功績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正如他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讀王陽明有什么用?
王陽明的經歷告訴后人,你走過的路都是你的經歷,你讀過的書都是你的能力。當生活跌至谷底,你且練內心,且增長學問,如王陽明龍場悟道;當被需要時,把平生所學都使出來,如剿匪、平寧王之亂。
有人問讀王陽明有什么用?他讓我們不懷疑過去聽從良知所做的決定,相信良知;他讓我們要求自己現(xiàn)在要力爭只做符合“善”的規(guī)定性的事,不負良知;
讓我們堅定未來,不被外界打擾,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他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信心,良知不孤,將來可期!
其實,人這一輩子都想成長為自己期盼的模樣,那么,在生命的歷程中,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心靈有無限的可能,不斷體驗生活,要相信上天總會眷顧既有理想又能堅持踐行的人,只要盡力挖掘潛能,擁有強大的內心,才可以達到應有的人生高度。
最后,不要認為儒家只是講人倫、道德、做個好人,儒家也教導大家如何去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只是談得很隱晦,方法也不是那么巧妙,但它是一條通往認識真實自我的路。
根據(jù)“行為作用與反作用”人生重大真理,為社會做出實質性貢獻,必定能夠增加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心中正能量越多,心靈污垢就越少,心靈品質就越高,心靈寶藏開發(fā)的就越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