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姓,全國各地分布泛廣,有的人可能只知其姓,但不知姓氏來源,這就導(dǎo)致會有混淆家族來源的問題出現(xiàn),那官姓到底是如何來的呢?每個家族都會有郡望和堂號,郡望是指姓氏的發(fā)源和繁衍地,而堂號是指一個姓氏家族所共有的祠堂,都是屬于尋根問祖的標記。經(jīng)過多年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目前全國各地的官姓,都有個統(tǒng)一的發(fā)源地和堂號,那就是“東陽郡東陽堂”。對于這個發(fā)源地,很多官姓族人是一知半解的,“東陽”到底在哪里?針對這個問題,我通過網(wǎng)絡(luò)和歷史文獻查找,得到以下幾條線索:
①春秋晉地,戰(zhàn)國時先后屬衛(wèi)、趙,相當今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區(qū)。《左傳》:昭公二 十二年(前520),“荀吳略東陽”;《史記·趙世家》: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秦拔我石城,王再之 衛(wèi)東陽,決河水,伐魏氏”, 皆即此。
②春秋時魯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八十里關(guān)陽鎮(zhèn)?!蹲髠鳌罚喊Ч四?前487),“吳師克東陽而進”, 即此。
③春秋齊邑。在今山東臨朐縣東三十六里。一名凡城。又名晏弱城?!蹲髠鳌罚合骞?前571),“晏 弱城東陽以逼之”。杜注:“齊境上邑?!?/span>
④秦置,建縣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故城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zhèn)東陽村,現(xiàn)僅余遺址。秦東陽 縣轄地包括現(xiàn)江蘇金湖縣、寶應(yīng)縣、洪澤縣全部,盱眙縣東部、淮安區(qū)南部和安徽天長縣一部,隸東海 郡。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分冊,當時東陽縣四境為:南界廣陵、北界淮陰、西界盱眙、東臨大海 。楚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升東陽縣為東陽郡。西漢時,東陽縣先隸東陽郡,后隸臨淮郡。西漢元狩6年( 前117),武帝封皇子劉胥為廣陵王,東陽縣屬廣陵王國。建安十四年(209),曹操強令淮南數(shù)萬人遷徙 淮北,造成百姓恐慌,江淮間十余萬人南逃?xùn)|吳,東陽首當其沖,遭受重創(chuàng),人口流失嚴重,以致歷經(jīng) 四百多年的淮南重鎮(zhèn)東陽縣被廢。
⑤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取東陽名,是因郡“ 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⑥東晉末筑。在今山東青州市北。以其在廣固城之東,陽水之北,故名。為北青州治?!稌x書·地理志 》:東晉義熙六年(410),劉裕滅南燕,毀其都廣固城,“留長史羊穆之為(北)青州刺史,筑東陽城而居 之”,即此。北齊移益都縣治此。南朝宋及北朝為青州治,北周又為齊郡治。
⑦唐垂拱二年(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沖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
⑧安陽,商為相地,后盤庚從奄遷都于此,稱殷。西周屬邶國,后屬衛(wèi)。春秋屬衛(wèi),繼為晉東陽地。戰(zhàn) 國魏為鄴地,稱安陽。秦分屬上黨、邯鄲2郡。漢屬河內(nèi)郡和魏郡。三國魏屬司州魏郡。北魏天興四年( 401年)魏郡屬相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相州、魏郡遷治安陽城。隋開皇初魏郡廢,大業(yè)初復(fù)置而 相州廢。唐武德初魏郡改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fù)改相州。
從以上信息可以得知在中國歷史的長河里,叫“東陽”這個名字的地方很多,那如何確定我們東陽官氏是其中一個地方發(fā)源出來的呢?下面我們會以歷史資料和家譜記載相結(jié)合為您解析出來。
官系周晉叔虞采食王官城以官為姓《平度官氏家譜》
官氏,世系自東陽郡,姬姓威遠《東陽堂官氏家譜》
湖南岳陽《東陽堂官氏》
官氏東陽郡,晉公族后,海南萬寧《東陽堂官氏家譜》
《澄縣縣志》
《安陽縣志》
從以上家譜的記載和縣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東陽郡東陽官氏的源頭和姓氏起因基本是很清楚了,賜姓受封居住在王官城,后王官城被滅,晉公族人員四處逃散,有一支來到了晉朝時期的東陽(今河南安陽)繁衍生息,之后官氏族人從這里又轉(zhuǎn)遷到全國各地,因為怕后人忘記了曾經(jīng)的祖居地,所以把“東陽”作為我們官氏家族的郡望和堂號,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永遠傳承。也正如家譜上所描述的那樣,凡是東陽郡東陽堂官氏皆為我晉公族后裔。
可能有若干人等,覺得家譜和縣志的記載,并不能更完全的證明和詮釋歷史信息,所以我也分享一下收藏的部分古籍記載。
《增補行氏族譜箋釋》
? 《識姓便蒙》
《新纂氏族箋釋》
為什么要用家譜,縣志,古籍來講述家族歷史,目的是讓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我們的姓氏,也預(yù)防那些網(wǎng)絡(luò)上的“不正之人”篡改資料,避免我東陽堂晉公族官氏族人受到誤導(dǎo)。當然此文中我所呈現(xiàn)的只是部分資料,后續(xù)我會將我所收集的全國各地的東陽官氏家譜、縣志、古籍全部整理出來,以更全面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家,便于那些正在尋根溯源的官氏族人查找和參考,以更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多年的家族疑問。
福建寧化石壁官氏家譜
《關(guān)氏家譜》
普寧手抄
網(wǎng)絡(luò)截圖
?這段時間在網(wǎng)上看到以上"截屏中的信息”,說普寧老祖“”關(guān)庸“”在山西創(chuàng)造了“東陽郡東陽堂”,我覺得此說法有點欠妥,不知此作者不懂歷史還是有意為之,“福建詔安官氏家譜”,“普寧官氏家譜”我們都有拜讀過,從來沒有看到有此段歷史記載,其實普寧官氏起源問題一直都很復(fù)雜,有“上官說”,有“關(guān)改官說”,有“單官說”,總之一言難盡,當然他們家族的歷史來源到底是官,還是上官,還是關(guān)改官,這里還是讓他們家族自己去考證和研究,我們外人還是置身事外為好。普寧官氏從福建搬遷而來,福建最早的家譜《石壁東紋官氏總譜圖志》,上面記載了東陽晉公官氏和天水上官的來歷,更有關(guān)于關(guān)改官的由來,但普寧官氏仍固執(zhí)己見的認關(guān)改官的歷史,在這里我們也尊重他們認為的“事實”,因為無論對與錯,最后影響的是整個家族?!妒跂|紋官氏總譜圖志》,書中記載關(guān)庸山西蒲州解梁人,與祖母朱氏為了躲避黃巢禍亂,從山西解梁逃到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后改關(guān)認官,從這里我們姑且可以看出,關(guān)庸在來福建前還是姓"關(guān)",到福建后才改姓的官,所以何來的東陽郡東陽堂為他所創(chuàng)呢?而且山西解梁也沒有“東陽”這個地名,他為何要立“東陽”這個名字為堂呢?我們很尊重普寧官氏的選擇,從來沒有在來源上強制他們認哪支官姓為祖!但是這次他們卻把“東陽郡東陽堂”修改為他祖“關(guān)庸”所創(chuàng),這樣做是把全國各地的東陽晉公官氏家族置于何地呢?也是否考慮過東陽官氏族人的心里感受?如果換個立場,要把你們普寧官氏改寫為我晉公官氏后裔你們愿意嗎?如果你們家譜資料有這樣的記載,我們也不必多言,但道聽途說的事情就不要去一傳再傳,并且還轉(zhuǎn)發(fā)的各個網(wǎng)站上,這將會成為真正的東陽郡東陽堂后人,在認祖道路上的絆腳石。
真相如何,也許只有自己知道《姓苑》中記載的“東陽姓”出東陽郡,只是講述“東陽”這個姓氏來自東陽郡,和所謂的 “東陽郡東陽堂官氏”沒有絲毫關(guān)系。現(xiàn)如今也被照搬在其他祖源里面,這是誤人子弟。正本清源是每個家族都最為重視的一件事,奉勸不要張冠李戴,以假亂真,為了完美而隨意“編造”“篡改”祖源和世系,可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導(dǎo)致后人誤認祖先,害人害己。實事求是,不以訛傳訛,這才是正確的尋根溯源之道。
參考資料:
1成都《東陽堂官氏家譜》
2威遠《東陽堂官氏家譜》
3平度《官氏家譜》
4岳陽《東陽堂官氏家譜》
5海南《東陽堂晉公官氏族譜》
6清乾隆3年《安陽縣志》
7清乾隆49年《澄城縣志》
8《識姓便蒙》
9《姓氏增補》
10《新纂氏族箋釋》
11《增補姓氏族譜箋釋》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