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了年底,工作一年、三年、甚至更長的朋友們,你們是否期待著能夠給在新的一年里能夠升職加薪?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你期望能夠獲得晉升之前,是否考慮過,到底有哪些因素制約著老板們的決策?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的理念會煥然一新。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彼得原理。它的核心思想是:每個人都將趨向于晉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上。
聽上去有些拗口。舉例來說,一位稱職的大學教授被提升為校長之后可能無法勝任;一名部門經理被提拔成總監(jiān)后可能無所作為。當然,有些人被提拔后依然能夠勝任,但從大環(huán)境來看,整體都是趨向于“不勝任”的。
當一個組織里,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提拔到自己無法勝任的崗位上時,整個組織的效率就會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這些人并沒有能力,為了提高效率就會雇傭更多的員工,這些員工最后也會趨向于晉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崗位,接著繼續(xù)雇傭新的員工。
如此反復循環(huán),最后導致整個組織人員臃腫,效率極低。
這個經歷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它反映出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那就是:思維的局限性。
當我的思維局限在“沿街一層”時,自然不會想到去看頭上的步行道。潛意識里我的感知只有前后左右的二維平面,并沒有想到具備高低維度的三維空間。繼續(xù)這么找下去,我一輩子也找不到那家餐廳,因為它根本就不在我的平面上。
同理,在個人成長中經常會遇到瓶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需要提升的能力根本就不在你現在的領域中。
比如一個程序員,寫代碼再厲害也很難成為CTO。因為CTO要求的不僅是牛逼的編程能力,更需要強大的團隊管理和項目把控能力。一味強化自己的編程技能,再牛逼最后也只能做一個厲害的技術員。
再比如一個咨詢顧問,即使1小時的咨詢費用高達2萬也很難將自己做成一門大生意。因為依靠智力輸出的“商品”很難量產化。一個咨詢顧問一天不吃不喝不睡工作24小時,也只有48萬的收入,價值天花板顯而易見。這不是一個“腦力價值多少”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個“市場規(guī)模價值多少”的商業(yè)問題。
我一直鼓勵大家把眼界放寬,嘗試從其他領域的角度去看待現在面臨的問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就是一種思維升級。
例如最近大火的“吃雞”游戲,將游戲的玩法嫁接到商業(yè)競爭上來做類比,就是一個典型的零和博弈。
“吃雞”游戲的規(guī)則,是玩家通過擊殺其他玩家來獲得更優(yōu)質的裝備,最終只可能有一人存活下來。在這種機制下不可能存在win-win 的共贏情況。不斷縮小的毒圈就是市場不斷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
那么如何才能笑到最后?大多數情況,是提前搶占安全區(qū)高地的人能夠搶占先機。這就和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對機會風口進行預判,然后全身心all-in 一個方向,最后迅速建立競爭壁壘的過程是完全一樣的。游戲里的思路,放在現實中同樣適用。
除了跨領域的知識互通與啟發(fā)。在同一個領域內,我們更需要突破局限,由點及面地發(fā)散看問題。
比如從事公關工作的人,就真的不用去了解市場,了解媒體,了解銷售了嗎?
未必。我自己工作這些年,越來越覺得在“市場傳播”這個領域,品牌,媒介和渠道的知識互相交叉,涇渭也不再分明。
一場成功的公關活動,既要懂得營造話題,引導輿論,也要懂得分析數據,增益銷售,還要懂得控制成本,計算回報。
在同一領域內,盡可能將360度角落里的知識都涉獵到。不必精通,但必須理解,這樣才能培養(yǎng)全局思維?!霸谄湮唬\其事”的時代早已過去,未來是復合型人才的時代。
最后一點分享,是從比你層次高的人身上學習。這是提升思考維度最快的途徑。如何去做?很簡單,從他們提出的問題開始研究。
比如當你信心滿滿拿著一份方案去找老板過的時候,被對方丟回來反問:
你憑什么認為這么做是對的?
這是最佳方案嗎?
你有沒有考慮過不成功的風險?
這些問題背后的用意,是讓你做事不要憑空拍腦袋,考慮周全,做好預防措施和善后計劃。
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在挑刺或找茬。任何問題丟過來,反思一下問題背后的問題,了解為什么會提出這種問題,也就知道了對方思考的高度。都說問問題是最好體現一個人水平的方式。既然這樣,那么就逆向思考,順著問題往上找原因。
關于如何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總結下來三條:
1)跨領域做類比,從其他領域的現象和知識來獲得啟發(fā);
2)由點及面發(fā)散想,多涉足本職工作之外的相關領域;
3)向更高層人士學習,從他們提出的問題開始尋找思路;
說了這么多,最后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問題:
如何去跟老板提升職加薪?
我的答案不是如何提,而是誰可以。
能給你加薪的人不是你老板,而是你自己。用正確的策略配合優(yōu)秀的能力,才能讓議價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說對嗎?
各位共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