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乃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官僚之首,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漢書》曰:“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物?!?/p>
照此看來,作為天子的輔佐之官,丞相這個職務,是出現(xiàn)在秦朝。
但是,我們在一些神話,比如《西游記》中,卻看到龍王也有丞相,龍王的丞相就是海龜。
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兩個重要元素,龍和龜,那可比秦朝的歷史要早多了啊。
在距今8000年前的東北地區(qū)興隆洼文化遺址中,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古人用石塊堆塑成的龍。
同時期的河南賈湖文化遺址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古人用來占卜、刻字的龜。
傳說,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伏羲女媧時代,又有“龍馬負圖,神龜載書”的“祥瑞”,出現(xiàn)在河南洛陽地區(qū),伏羲氏還據(jù)此畫出了《八卦》。
到距今5300年前后的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遺址、東北遼西紅山文化遺址、以及山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遺址,又都出土了很多的“無足玉龜”,或者龜殼。
然后,更晚的時候,就在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歷朝歷代用來為朝廷重臣樹碑立傳的“龜駝碑”。
這歷朝歷代為朝廷重臣樹碑立傳的功德碑,都由龜來托負,就與神話中的龜丞相,形成了相互印證,說明在遠古時代,龜就與厚德載物的百官之首相對應,就是代表丞相。
那么,為什么龜在遠古時代,就與厚德載物的百官之首相對應,就代表丞相呢?
這就不能不提到在秦朝之前的歷史上,與丞相的職務相近的一個官職——后土。
《禮記·月令》記載:“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淮南子·天文訓》曰:“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p>
《帝王世紀》記載:帝嚳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p>
《史記·五帝本紀》也記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p>
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來看,秦朝之前的后土,就是歷代天子的輔佐之官,是相當于秦朝之后的丞相與宰相的。
那么,為什么秦朝之前的丞相不叫“丞相”,而叫“后土”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后”、“土”二字的意義:
《說文》對于“后”字的解釋是:“象人之形,從口?!?/p>
王國維先生指出,“后”這個象形字,極為形象的表達了她的主要特點,就是母親生育孩子。
這種母親生育孩子的形狀,不像現(xiàn)代女人多采用仰臥或半仰臥式的生產(chǎn),而是半蹲式的。
這就更說明了在遠古時代,人類所保留的如同某些獸類生育的痕跡,從而也就告訴我們,這個“后”字所代表的時代之原始與古老。
“土”字的甲骨文,下部一橫表示地面;上部像土塊或土堆。
這就把“土”代表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的內(nèi)涵表達出來了。
部分甲骨文還在周圍加了幾個點,更加突出了泥土的形象。
所以,從“后”、“土”二字的本義來看,“后土”一詞的原意,應為一片土地上的女主人,和她所領導的部族。
那么,為什么這個“一片土地上的女主人,和她所領導的部族”,會成為一個官職,而且是輔佐天子的官職呢?
我們再來看文獻記載。
《左傳·昭公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禮記·祭法》亦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
由此可見,后土,是屬于共工氏部族,就是共工氏部族的首領。
那么,共工氏部族,又是個什么來歷呢?他們的生活區(qū)域,又是在哪里呢?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p>
然而,《三皇本紀》又曰:“當其(女媧氏)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p>
這兩段記載,一個說“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一個又說“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zhàn)”。
如何理解這“祝融'生’共工”,與“共工乃與祝融'戰(zhàn)’”兩個記載中的矛盾之處呢?
我們還是從“共工”和“祝融”這兩個名號的本義著手。
“共”,原意為雙手相捧。
“工”,就是做工的工具。
“共工”的原意,就是做工的人。
“?!钡脑馐枪虬菥瓷瘛?/p>
“融”就是蒸汽上升,蟲子出來了,也就是春天來了。
所以,“祝融”的原意,就是春天來了,部落要舉行祭祀,準備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而將“共工”的原意與“祝融”的原意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出,“共工”就是奴隸,“祝融”就是奴隸主。
“祝融生共工”,其實就是“祝融”征服了“共工”。
共工氏“乃與祝融戰(zhàn)”,其實就是共工氏反抗祝融氏的壓迫。
那么,“祝融”和“共工”,都是什么時候的人呢?
他們原本的部族名號,都是什么呢?
“當其(女媧氏)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zhàn)”。
因為,祝融和共工交戰(zhàn)時,是在女媧氏的末年,所以,祝融和共工,是與女媧氏同時代的人。
而我們知道,女媧氏又和伏羲氏是同時代的人。
伏羲氏又叫庖犧氏。庖犧氏又和燧人氏是同時代的人。
《三皇本紀》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p>
由此可見,祝融氏,就是庖犧氏(伏羲氏);而共工氏,就是燧人氏。
但是,女媧氏“以濟冀州”,這個冀州,就是現(xiàn)在的太行山的東、西兩側(cè),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與山西地區(qū)。
所以,共工與祝融之間的戰(zhàn)爭,是在現(xiàn)在的山西和河北地區(qū)。
而燧人氏是什么地方的人呢?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
這里所說的燧人上觀的“辰星”,所對應的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呢?
《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wèi)陳鄭乎。宋,大辰之墟也;陳,太皞之墟也;鄭,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p>
可見,燧人氏當年居住的地盤,就是春秋時代的宋國,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
那么,共工氏和祝融氏,是在河北與山西地區(qū)打仗,而燧人氏的居住地是河南商丘,這兩個地點,為什么相隔有點遠呢?共工氏,真的就是燧人氏嗎?
我們再看現(xiàn)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
距今7100年,河北地區(qū)的磁山文化消失。
距今7000年,河南地區(qū)的裴李崗文化消失。
距今6500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現(xiàn)一座“天蓋墓”。
其中的龍、虎、鹿、蜘蛛等文化符號,只有當時的東北地區(qū)趙寶溝文化才有。
而東北地區(qū)的趙寶溝文化,處于農(nóng)牧業(yè)交界的地區(qū),其族群以龍為圖騰。
這正符合伏羲氏的“羲”字“(羊+禾+丂+戈”)所顯示的半農(nóng)半牧、以龍為圖騰、尚武好戰(zhàn)的特征。
所以,河北地區(qū)的磁山文化,與河南地區(qū)的裴李崗文化相繼消失,正好印證了史籍記載的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的說法。
而燧人氏在河南商丘(裴李崗文化區(qū)),共工氏卻在河北、山西地區(qū)(磁山文化區(qū))與祝融氏打仗,這說明了,由于共同的命運,被庖犧氏所征服的磁山文化族群和裴李崗文化族群,就相對他們的共同敵人庖犧氏,而聯(lián)合成了一個共同的部族——共工氏部族了。
而這個新聯(lián)合而成的共工氏部族,她必然要有一個新的首領,這個首領,就被稱為“后土”。
因為當時還是母系社會,其首領還是女性,所以,這個女性首領就是“后土娘娘”。
那么,我們再次要問,作為共工氏首領的“后土”,為什么成了后來的輔佐天子的官職呢?
這就不能不談到后土娘娘與神農(nóng)氏炎帝之間的關系了。
女媧氏末年,共工氏與祝融氏打仗,女媧氏“以濟冀州”。
“濟”,就是齊心合力地過河。
“以濟冀州”,就是部隊過河到冀州去。
那么,部隊過河到冀州去做什么呢?
《淮南子》的相關記載是:“殺黑龍以濟冀州。”
而庖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所以,女媧氏“殺黑龍以濟冀州”,就是去冀州幫助共工氏打敗庖犧氏(祝融氏)。
在幫助共工氏打敗祝融氏之后,女媧氏就“斷鰲足以立四極”。
這“斷鰲足以立四極”,實際上就是女媧氏所提出的,一個確保天下和平的政治主張。
“斷鰲足”,就是要去掉當時天下四大部族賴以發(fā)動戰(zhàn)爭的軍事機構(gòu)。
“立四極”,就是四大部族要建立各自的政權,大家一起盟誓,互不侵犯。
當時的天下,除了來自東北地區(qū)的庖犧氏部族,和中原地區(qū)本土的土著共工氏部族,以及渭水流域的女媧氏部族,還有山東地區(qū)的土著部族。
庖犧氏正是因為“東封泰山”,被山東地區(qū)的土著部族所阻擊,在“龍馬精神海鶴姿”的勢均力敵之時,又遭到已被征服的中原地區(qū)共工氏部族的反抗,然后,女媧氏又來臨門一腳,才“立一百一十一年崩”的。
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之后,就“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p>
這個“冢在山陽高平之西”,就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發(fā)現(xiàn)的,濮陽西水坡“天蓋墓”。
而“伏犧葬南郡”,就對應我們現(xiàn)在所發(fā)現(xiàn)的長江南岸,和漢江西岸的大溪文化。
在濮陽西水坡的“天蓋墓”落成的同時期,東北地區(qū)的趙寶溝文化轉(zhuǎn)變成了紅山文化,而長江南岸和漢江西岸又出現(xiàn)了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以及紅山文化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她們都有玉崇拜。
所以,大溪文化就是伏羲氏戰(zhàn)敗之后,逃到南方所創(chuàng)造的。
這就印證了史籍記載的“伏犧葬南郡”,是所言非虛。
而正是在伏羲氏部族被一分為二,首尾不能相顧的情況下,女媧氏再來倡導“斷鰲足以立四極”,伏羲氏部族,就不能不答應。
而當時的另外兩個部族,是在女媧氏的幫助下才將伏羲氏部族趕走的,所以,他們當然也樂意接受女媧氏的倡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伏羲、女媧時代就結(jié)束了,神農(nóng)氏時代就來臨了。
《三皇本紀》記載:“女媧氏沒,神農(nóng)氏作?!?/p>
就是說,女媧氏實現(xiàn)了“斷鰲足以立四極”的目標后,神農(nóng)氏時代就到來了。
神農(nóng)氏的“神農(nóng)”,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他是以宣揚和傳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而成為神。
神農(nóng)氏號稱“炎帝”,一共有八代。
《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nóng)氏,亦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凡帝承、臨、明、直、來、衰至榆罔”,一共八代。
《三皇本紀》的記載則是:“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也是八代。兩種記載大同小異。
從這八代“炎帝”的名號,我們就可以看出,“炎帝”之“炎”和“帝”,不是一回事。
八代“炎帝”,前四代是“炎”,后四代則成了“帝”。
我們從“炎”和“帝”兩個字的本意,來看看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
“炎”,就是上下兩團火。上面一團火,就是天上之火,就是太陽神;下面一團火,就是地上之火,就是代表刀耕火種的生產(chǎn)技術。
這就是說,神農(nóng)氏是依靠宣揚傳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而成為大家所敬仰崇拜的神。
“帝”,就是用繩索將散開的樹枝捆綁在一起。
這就是說,“炎”是靠軟實力,是依靠大家對他的崇拜來統(tǒng)領天下;而“帝”則失去了軟實力,失去了大家對他的崇拜,他是依靠硬實力來統(tǒng)領天下,是像繩索一樣強行將大家捆綁在一起。
再結(jié)合“斷鰲足以立四極”,我們就知道,”炎“就好比西方基督教的教皇,他是”政教分離“的,他只管天上的神事,對地上各國的俗事,他是不管的;“帝”就好比阿拉伯國家的宗教領袖們,他們是“政教合一”的,是神事俗事一把抓。
所以,總的來說,神農(nóng)氏炎帝是一個神權性的領袖,而不是政權性的領袖,他不管天下的俗事。
那么,他要去四方收集和傳播新產(chǎn)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或者,四方的部落和民眾,要來對他進行朝拜,這些與他相關的俗事、政事,誰來給他張羅呢?他和他手下神職人員的衣食住行,誰來對他負責呢?
史籍記載,神農(nóng)氏“初都陳,后居曲阜”。
而“陳”,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那是共工氏部族的地盤。
所以,神農(nóng)氏炎帝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居住在共工氏部族的地盤上。
那么,與他相關的一些俗事、政事,不就是共工氏部族的領袖——后土娘娘對他負責嗎?
所以,后土娘娘就是天下的第一任丞相。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這個“成都載天”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成為都邑,共神農(nóng)氏炎帝居住的地方嗎?
在這個神農(nóng)氏炎帝居住的地方,有“珥兩黃蛇,把兩黃蛇”的夸父。
而這個夸父是個什么來歷呢?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后土娘娘是一個女性,到夸父,就成為一個男性——父——了。
而后土娘娘是令人尊敬的,到了夸父,顧名思義,就只剩下夸夸其談了,就不那么受人尊敬了。
這樣的一個結(jié)果,和神農(nóng)氏八代炎帝的發(fā)展結(jié)果,是一樣的,就是炎帝“榆罔”,配后土“夸父”,那都是英雄末路,時不我與。
所以,就有“夸父逐日”。
《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逐日”的真正故事原型是什么呢?
“日”,就是太陽,就是太陽神。
而神農(nóng)氏炎帝,不就是太陽神嗎?
所以,“夸父逐日”的真正故事原型,就是夸父作為神農(nóng)氏末代炎帝的輔佐之臣,也是作為共工氏部族的末代領袖——后土,他要繼續(xù)維護神農(nóng)氏炎帝的神圣地位。
而神農(nóng)氏炎帝,都是由女媧氏的后裔擔任的,女媧氏部族又都在西方的渭水流域。
所以,在神農(nóng)氏炎帝受到武力壓迫的時候,夸父就去神農(nóng)氏炎帝的故鄉(xiāng)渭水流域搬兵,企圖借助神農(nóng)氏炎帝本族的力量,來維護神農(nóng)氏炎帝的地位。
但是,他沒有成功,他沒有借到兵。
所以,他回頭又打算去東方,與山東地區(qū)的蚩尤氏會合。
而他還沒有到達山東,蚩尤氏就已經(jīng)戰(zhàn)敗。他也在路上被截殺。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回頭,我們再說,為什么丞相與龜?shù)年P系那么緊密呢?
因為,最早的丞相——后土娘娘所在的部族共工氏部族,是裴李崗文化的主人,賈湖文化就是屬于早期的裴李崗文化。
而我們在賈湖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賈湖文化遺址有大量與宗教文化相關的龜殼。說明龜就是賈湖文化之主人們的圖騰。
也就是說,龜是共工氏部族的圖騰。
所以,龜就是后土的代表,也是最早的丞相的代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