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侃易經(jīng) 昨天10:47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在我們中國,可謂老幼皆知,無人不曉。這里的“說”是古文借用字,是喜悅的“悅”,是非常開心的意思。那學習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
其實從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不服氣,孔子老人家這句話說得不對,肯定是為了哄我們小孩子上學的。學習有什么好開心的?我小時候雖然成績很好,但還是討厭上學,討厭寫作業(yè),天天就是盼著下課、放學、放假,那才是最開心的時候。
直到長大成人以后,才逐漸領會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學習確實是一件很開心的事,重點是你怎么學?
其實從我們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經(jīng)開始了學習的一生。我們什么都不會,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那個時候,沒有家長催,沒有老師教,完全是自覺自愿,所以那時候?qū)W東西最快。剛學會爬的時候,就到處亂爬;剛學會走的時候,被人抱著都不愿意了;剛學會跑后,就到處亂跑,家長在后面追著喊,也停不下來。后來我們又學會了開燈關燈,不停地拉燈繩,父母越訓斥,往往就拉得越帶勁。
為什么小孩子學東西那么開心?而上學后,就不愛學習了呢?
原因其實就是“學而時習之”中的這兩個字,“時”和“習”。這兩個字很關鍵,不但要學,學了之后,還要經(jīng)常不斷地去溫習,去應用于實踐,在取得成功之后,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這樣,我們在學會任何一項本領后,都會很開心,比如我們學開車,剛學的時候,就是不停地學,不停地練,越練越熟,越開心,長本事了,有成就感。
可是我們現(xiàn)在讀書上學,又是反復練習,又是大量作業(yè),為什么不但不開心,反而覺得更枯燥乏味了呢?
這就要說到這個“學”字上了。其實讀完整部《論語》后就會知道,孔子所說的學問,不是我們普通人講的“讀書就是有學問”,完全錯了。在孔子思想中,學問不是知識,也不是文學,而是做人做事。即使這個人知識多么淵博,文學素養(yǎng)有多高,如果不會做人做事,那也不算有學問。能夠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才叫學問。即使他大字不識一個,但做人好,做事對,那他也是有學問的人。
但我們現(xiàn)在讀書上學,往往只是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并且很多東西都沒有落實到生活實踐當中,和生活脫節(jié)了,甚至很多學生連基本的家務都不會做。所以才會覺得學習枯燥乏味,沒有開心的感覺,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