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xué)資料】中國書法系年(轉(zhuǎn)載)2 - 【學(xué)術(shù)·收藏】 - 【中國書協(xié)書法培訓(xùn)中心】 - 中...
西漢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漢興有草書”。按《說文》所言草書當(dāng)即隸變中出現(xiàn)之草隸,略見牽索與結(jié)構(gòu)、筆畫之省簡。漢律,以秦書八體取仕、考課官吏。漢印盛行,面目與戰(zhàn)國古璽及秦璽或異。私印中有鳥、蟲、魚書。漢代銅鏡銘文均陽文鑄就,與銅器陰文刻款可為不同風(fēng)格之比觀。又,鏡銘省變小篆,因其中《尚方鏡》起首有“尚方作鏡”語,后人遂名其字為“尚方篆”。長沙馬王堆帛書《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語》、《老子》甲本等抄寫完成,或早至秦漢之際。江陵張家山漢簡《闔廬》等寫定。臨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抄寫完成。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廢秦“挾書律”,先秦古書陸續(xù)發(fā)現(xiàn)并流行。長沙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抄寫完成。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寫定。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抄寫完成,或晚至文帝時。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銘文為標(biāo)準(zhǔn)秦篆。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陽漢簡《倉頡篇》抄寫完成,其字當(dāng)即通行之標(biāo)準(zhǔn)古隸。
公元前158后元六年刻《群臣上酬刻石》。
公元前157以前后元七年天水放馬灘西漢墓發(fā)現(xiàn)麻紙繪制之地圖。此為最早出現(xiàn)之紙及紙上墨跡。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木牘遣策》寫定。
公元前149景帝中元元年刻魯北陛石題字。
公元前156—141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發(fā)現(xiàn)用戰(zhàn)國晚期文字抄寫之《禮記》、《尚書》、《論語》、《孝經(jīng)》等古書,其字被稱之為“古文”??装矅越裎恼x之,此即“隸古定”。
西漢中期公元前140以后武帝建元元年北平侯張蒼獻(xiàn)古文經(jīng)書《春秋左氏傳》。
公元前117武帝元狩六年刻《霍去病墓石刻字》。
公元前99天漢二年西北漢簡中最早之紀(jì)年簡“天漢二年簡”寫于此時。孔安國獻(xiàn)壁中所出古文經(jīng)書。立五經(jīng)博士,崇尚學(xué)術(shù),小學(xué)倡興,“善史書”風(fēng)氣蔚成,推進(jìn)隸書之正體化發(fā)展。
公元前86—50昭帝始元元年—宣帝甘露四年定縣漢簡抄寫完成,其字已近成熟之“八分”隸書。
公元前68宣帝地節(jié)二年刻《楊量買山記》。
公元前56五鳳二年刻《五鳳二年刻石》
公元前52甘露二年《居延丞相御史令牘》寫定。
西漢晚期公元前48—33元帝初元元年—竟寧元年傳史游作《急就章》,此為以草書作字書之始。因卷首以“急就奇觚與眾異”起句,故名。元帝善史書。
公元前46初元三年刻《上林共府銅升銘》。
公元前26成帝河平三年刻《麃孝禹刻石》、《東安漢里刻石》。
公元前32—7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中秘書,史籀以下十家,序于六藝之末?!段渫x禮簡》抄寫完成?!段渫跽仍t令冊》寫定。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詔令說字未央廷中,揚(yáng)雄采以作《訓(xùn)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7孺子?jì)刖訑z二年刻《居攝兩填壇刻石》。大司空甄豐改定古文。時有六書:古文、奇字、篆書(秦小篆)、佐書(隸書)、繆篆、鳥蟲書。意在復(fù)古,不蹈秦制。古文書法由此逐漸流行。
新9年王莽始建國元新莽《嘉量》頒行,其字風(fēng)格已變秦篆。
15天鳳二年刻《萊子侯刻石》
9-25王莽始建國元年—東漢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劍刀冊》寫定。
東漢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紀(jì)年簡《建武三年簡》寫定。居延簡草隸《誤死馬駒冊》寫定。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將軍馬援上書,奏請正定文字。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諱字忌日記》。
63明帝永平六年刻《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簡》寫定。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劉烜)好草書。韋續(xù)《五十六種書》稱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以章草為章帝書而名。傳章帝書《頡皇始制文字帖》。
76建初元年刻《大吉買山記刻石》。
76—83建初元年—八年傳王次仲飾隸為八分。
章帝時曹喜(仲則)善篆,創(chuàng)懸針、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愛之,詔使草書奏事。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堅(jiān))著《漢書》,述“六書”。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闕》。按,此闕與《王文康闕》(94)同時出土于成都(1980年)。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書佐秦君石闕》。
105殤帝改元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
元興元年刻《王稚子闕》。
106延平元年刻《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
東漢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殘石》。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闕》。按,此闕分東、西。西闕銘刻于元初五年,東闕銘刻于延光四年(125)。又,西闕隸書捺法用雙鉤,為漢代刻石中僅見。漢隸用雙鉤捺法者另有二作:一為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墓石題字之一,一為漢代銅器《大官釜》刻款。
121建光元年許慎(叔重)作《說文解字》,舉例敘述六書之旨??獭恶T煥神道闕》。按,此闕宋人著錄為永寧二年,不知永寧僅有一年。實(shí)則永寧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23延光二年刻《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殘石》。
133順帝陽嘉二年立《陽嘉殘碑》。
135陽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題字》。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紀(jì)功碑》。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獲碑》。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順帝漢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傳書《草書帖》。作《草勢》。
143漢安二年立《景君碑》。
146質(zhì)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東漢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東漢碑碣之風(fēng)大盛,始于桓帝時。
148建和二年摩崖書《石門頌》刻成。
151元嘉元年鐘繇(元常)生
153永興元年立《乙瑛碑》。
154永興二年刻《薌他君石祠堂石柱題記》。
156永壽二年立《禮器碑》。朱書《永壽二年陶瓶題記》。
157永壽三年刻《安國墓祠題記》。
158延熹元年刻《鄭固碑》、《劉平國摩崖刻石》。
159延熹二年立《張景碑》。
164延熹七年立《孔宙碑》、《封龍山碑》。
165延熹八年立《華山碑》、《鮮于璜碑》 。
168靈帝建寧元年靈帝(劉宏)好書,自制《皇羲篇》五十章,布衣文吏能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立《衡方碑》。
169建寧二年立《史晨碑》。
170建寧三年刻《許阿瞿畫像志銘》、《夏承碑》。
171建寧四年摩崖書《西狹頌》刻成。立《孔彪碑》、《楊叔恭殘碑》。
172建寧五年摩崖書《郙閣頌》刻成。
173熹平二年摩崖書《楊淮表記》刻成。
174熹平三年立《婁壽碑》、《樊敏碑》。
175熹平四年蔡邕(伯喈)、堂溪典、楊賜、馬日磾、張訓(xùn)、韓說、單揚(yáng)等奉詔正定五經(jīng)文字,刻《熹平石經(jīng)》。邕等自書丹于碑,使工鑄刻。
175前后熹平四年蔡邕撰《篆勢》。傳蔡邕創(chuàng)飛白書。傳蔡邕作《九勢》、《筆論》??獭俄n仁銘》。
177熹平六年立《尹宙碑》。
180光和三年立《三老趙寬碑》。
181光和四年立《三公之碑》、《校官碑》。
183以前光和六年草書風(fēng)大盛,趙壹因作《非草書》。
183光和六年立《白石神君碑》。
185中平二年立《曹全碑》。
186中平三年立《張遷碑》。
189以前中平六年傳劉德升(君嗣)創(chuàng)行書。盧植上靈帝書云:“古文蝌斗,近于為實(shí)。”按,此系首言古文又名蝌斗且其風(fēng)格已生變化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