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導讀
今天帶給大家的文章,是一次特別有意義的線上讀書會的實錄。
上周三,郁金香網絡靜心讀書會開展了非常特別的一期線上讀書會——主角是因抑郁而休學的一群孩子們,而家長則作為旁聽者全程止語。孩子們就探討親子關系的電影《春潮》的一篇分享文章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參加讀書分享的一共有30多人,一共6位孩子(3女3男),而家長的人數大大超過了參加讀書分享的孩子,足見郁金香的家長們是多么迫切了解孩們的內心世界。
在張寶香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大膽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自己對于親子關系的理解,對于父母的需求。這些來自孩子的心里話,帶給家長震撼和感動,許多家長都是流著淚聽完的。
今天,我們將這次特殊的活動記錄了下來,希望帶給你全新的思考。
關于電影《春潮》
本次讀書會的內容是一篇有關電影《春潮》的文章。《春潮》自上映就引起大家的關注,絕不是因為它獲得金爵獎,而是它剖析了典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困境,揭示出“你和母親的關系,決定你和世界的關系”這一深刻主題。
影片中的母女糾纏不清,卻又完全無法割舍,她們同住一個屋檐下,相愛相殺、爭吵不斷。而這樣虐心的親子關系,可能也存在于萬千家庭中。
日本女作家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的內容來探討“母親與女兒的厭女癥”。書中寫道,母親在生活中的不如意,與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混為一體?!澳赣H一邊詛咒自己的人生,一邊又將同樣的人生強加給女兒,引來女兒的憎惡?!?/span>
而女兒一方面不想成為母親那樣的人,但同時也知道想解除母親的束縛必須借助他人(通常是男人)的力量,對這種只能委身他人的人生深感無力。所有這些根植于母女之間的矛盾的細膩情緒,在《春潮》中都能找到對應。
如果說影片呈現的是一種藝術化加工過的現實,那么真正的現實親子關系又是如何的呢?
我們總是習慣了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單方面地理解這一切,而相比之下,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因為往往難以觸碰,卻顯得更加真實和可貴。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fā),我們策劃了一期“特殊”的基于電影《春潮》的讀書分享會。主角是一群因為抑郁癥而休學在家的孩子,他們的年紀從初中至高中不等,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和父母對抗、相愛相殺的日子,對親子關系有著比同齡人更深刻的理解。而前來參加的家長,則作為旁觀者,全程止語,不發(fā)表任何觀點和看法,只是靜靜地聆聽。
讀書會一開始,孩子們一起閱讀了一篇探討《春潮》電影的心理分析文章,隨后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于母女關系、親子關系,每一個孩子,似乎都有許多話要說。
當日讀書會截屏記錄,左為主持老師,右為分享孩子
“父母年紀大,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要保持距離,過好自己的生活。”
“父母和孩子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彼此分離,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只孝不順,發(fā)生矛盾時,要像朋友一樣互相溝通,彼此讓步。”
“其實父母也有自己的局限,我們要做的是自我覺察,自己做自己的好父母,療愈自己,滿足自己,不讓不恰當的養(yǎng)育方式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
“我覺得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要不斷給予自己兒時沒有得到的愛和理解,這樣才可以慢慢的自我療愈,療愈童年受到的傷害。”
“當我們長大成人,能夠做自己的好爸爸好媽媽,自我給予力量,足夠強大時,便足以溶解一片海中的一點墨汁,不會再被傷害到了。”
“家長不改變,進郁金香家長群有什么意義?
“我的躁狂是我用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極端的方式,我只是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而并不是什么病癥。”
以上孩子們真實的心聲,代表的不僅是自己,更是一個群體。
孩子對親子關系的理解
文章首先指出,影片中的母親要女兒為她的苦難負責,女兒雖然恨著媽媽,但同時又愛她。
讀到這里,孩子們的思考是:如果家長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了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就會把孩子當作救命稻草,抓取在手中。這將形成一個死循環(huán)。雖然影片中的女兒恨著母親,但恨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依戀、相愛相殺,被無形的臍帶聯結著。
接著,文章寫道:有毒的母愛需要被稀釋,走出困境的路徑,除了隔離與和解外,還有第三條路——不糾纏。其中提到一個比喻:我們小的時候是一滴水,母親帶來的傷害,像是一個漆黑的顏色,浸染水滴的全部。當我們長大后,會變成一杯水、一盆水,甚至流入溪流、江海,愈發(fā)寬廣,自潔能力愈發(fā)強大。那抹顏色母親帶來的顏色確實以底色的形式一直存在,但它已經不再漆黑,不再重要。
這部分也是孩子們討論的關注點,還引發(fā)了小小的爭論。
第一位孩子說:所謂第三條路,就是既不老死不相往來,也不完全原諒包容的中間狀態(tài),但可能因為以前的習慣或留下的創(chuàng)傷,實施起來不容易。這樣,自我成長就顯得必不可少了。哪怕上大學或工作遠離父母,但母親的阻礙或保護,以及自己的依賴可能一直存在。
第二位孩子說:很多東西都是擁有時不知其珍貴,失去了才知道。所以,我覺得母女分開一段時間可以讓雙方都意識到彼此的價值,更有利于母女關系的修復。
第三位孩子說:我無法理順和父母的關系,所以比較質疑文中提出的“稀釋有毒的母愛”的觀點。我覺得有毒的母愛是不可能完全稀釋的,家庭觀念、家庭環(huán)境及家庭成員的行事作風會深刻地影響個人以及他未來的生活和發(fā)展。我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感覺到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先把親子關系理順,否則,矛盾依舊存在,不去觸碰并不是長久之道。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家庭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問題會時時出現。
第四位孩子說:我覺得有更積極的解決方法, 其實可以化這些苦難為動力,就像《都挺好》里的蘇明玉,讓自己獨立,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一位孩子說:我覺得母女矛盾就像一場沒有硝煙戰(zhàn)爭,沒有贏的一方,而其中一方即使贏了戰(zhàn)爭,也失去了愛的人。
在讀完整篇文章后,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感想,提出在以后和父母的交往過程中,盡量學會不糾纏,多溝通交流,盡量求同存異,不希望在和父母生活時提心吊膽。家長和孩子的理想相處方式是各有各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同時對父母是否愿意改變、會改變,仍然懷有一份懷疑。
家長的回應和反思
孩子們給家長留下的是震撼和感動。分享活動一結束,好幾位家長迫不及待地在讀書群里發(fā)表了自己的感想,表示是流著淚聽完孩子們的心里話。我們震撼于孩子們豐富的情感世界、對親子關系的深刻思考,我們感動于孩子們對父母的體諒與包容。
今天孩子們的分享讓我太感動了,每個孩子都文采飛揚,思路敏捷,分析問題通透,我做了滿滿的9頁筆記,記錄的都是孩子們的心聲,因為我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我交流太多,所以我可以從這些孩子們的心聲中知道她的需要、她的心聲,相信這對我今后處理孩子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我越聽到后面越是感動,我發(fā)現,其實孩子們愛我們更多、更純粹。
孩子生病以來,我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反思中,為尋求解決方法,我參加各種學習。我是那么深深的愛著孩子,而我沒想到這深深的愛卻傷害了她,即使老師多次告訴我,要多關注自己,多學習多成長、活出精彩、發(fā)光發(fā)熱。我卻根本不贊同,我心想我孩子都這樣了,我再不去關心幫助她,帶她走出泥潭,我還配當人媽嗎?所以我取消了所有的聚會、素面朝天,好像自己開心的笑了,自己化妝出門了都是對孩子的背叛。
然而當我聽到真實的孩子們的心聲,我發(fā)現我錯了,我發(fā)現其實孩子希望我們過得幸福,過的精彩,希望我們各有各的生活,不要對她太過糾纏,要親密而有間。
說實話,一開始我不知道這是孩子們的讀書會。作為家長,我心里很感動。一是我發(fā)現孩子們比家長更懂事,比家長更知道包容;二是孩子們沒有病恥感,交流從容坦蕩還深刻;三是孩子們說到要阻斷代際傳承,讓我激動又幸福,我孩子也這樣對我說過;四是他們對《春潮》的理解很深刻,結合自己的問題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討論中還有舉例,內容很豐富;五是孩子們都有一顆向上向好的心,也在千方百計的主動尋找出路;六是讀書會組織得很有條理,孩子們發(fā)言也很積極,為他們鼓掌;七是我也要踐行孩子們的心聲,讓我的孩子做他世界的王!
感恩寶香老師組織的這次讀書共享,借由幾個孩子的分享,讓我們父母了解了孩子心中對父母的看法和感受。驚詫于孩子的內心世界,有思想、有深度、有包容、有力量,不是像以往我們擔心焦慮的他們長不大,可能走不出來。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更豐富、更有內涵。
我們此后要做的就是少做,放下擔心和焦慮,給他們成長試錯的機會,孩子有她自己的路要走,終究我們陪不了他們一生。要學習成長,做內心強大的父母,相信孩子的力量。
我記下了每個孩子們的ID,記住了他們的聲音,是想記住他們帶給我的感動。每個孩子的發(fā)言我都認真聽了,每個人對《春潮》的體會不同,各自的問題不一樣,都讓我又感動又心疼。我驚訝于孩子們思考的深度,對父母割舍不下的情感,對父母的感恩和包容,還有孩子們內心強大的力量。
我能感受到孩子們對父母糾結的情感,一方面愛父母,一方面又害怕被父母傷害,想要父母改變,有些人又覺得沒有希望。但有一點,他們都說到以后自己有孩子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遭受自己現在的痛苦,我相信他們能做到。
我想對家長們說,我們該好好反省自己,我們的改變真的是因為愛孩子,還是為了讓孩子病愈,自己日子好過?只有真的愛孩子,我們的改變才會是發(fā)自內心真誠的。只要是真心的,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不要讓孩子覺得傷痛的代際傳承只能惡性循環(huán),無法打破。
昨天晚上參加孩子們的讀書會,一邊聽,一邊記筆記,一邊默默的流淚。尤其是看到女兒講述她關于買東西的糾結,看到她說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希望媽媽繼續(xù)保持現狀的時候,內心真是五味雜陳,淚流滿面。
我從小生活在父母的爭吵和暴力中,嚴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大學爆發(fā)抑郁癥就是因為長期和父親的矛盾難以緩和造成的。
雖然我曾經發(fā)誓讓女兒不再重蹈覆轍,卻在不自覺中對她有太多的控制、期待、苛責。尤其是當她有情緒的時候,冷嘲熱諷,簡單粗暴甚至威脅。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在一次沖突后,好長時間不理她。大概就是從那時候起,女兒變得小心翼翼,變得焦慮不安,以至自傷。
女兒出現問題后,我開始重新審視我過往的生活,我知道了女兒生病的根源。是的,我們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只有療愈了自己的創(chuàng)傷,只有學會愛自己,才不會在孩子身上去抓取,在老公身上去索取。
孩子們的發(fā)言,富有哲思,他們既有對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又對父母的改變有所懷疑和感到自私。有個孩子說父母要放下焦慮,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孩子不是父母的替罪羊,出氣筒,附屬品,更不是父母的唯一。孩子說,成長的路上,他們需要成為自己世界的王,他們需要更多的體驗和嘗試,即使會失敗。
唯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才能帶給自己和周圍人更多的愛和溫暖。
孩子的愿望其實很簡單
在讀書會的最后,孩子們說了一些自己內心想對家長說的話和對父母的希望。其實,孩子的愿望很簡單,他們只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自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只有體驗了才知道對錯。
春秋:“讓我們做我們自己世界的王?!?/span>
小澤君:“給我們自由,讓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做錯,也讓我們知道為什么錯。”
長望碧空:“心疼父母的付出,雖然對自己有不理解的時候。希望父母能少為自己的病操心,希望能順順利利。”
水晶:“愛孩子,告訴孩子你是自由的。”
愛麗由:“內心希望父母改變,但是又覺得讓父母為自己改變太自私。”
Mia:“家長和孩子互相影響,當家長焦慮又有控制欲,給孩子的只有負能量。當父母放下焦慮,和孩子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就能有正能量影響到孩子。家長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孩子自己要自我成長,不把受到的傷害帶給下一代。家長也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自我改變,讓孩子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span>
如果你身為父母,那么,不妨放下擔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吧,不然焦慮的負能量會互相影響。其實,孩子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懂事、更愛你,當你為孩子的事擔心的時候,殊不知,孩子更心疼你,他們也有很強的動力想讓自己盡快康復,不再給你添麻煩。
如果你是孩子,那么,勇敢追尋屬于自己的世界吧,!走出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痛,活出自己的精彩,做自己世界的王!
- 致郁金香的各位讀者 -
不少讀者在后臺反應,為什么收不到「郁金香」新文章推送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