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研究小兒推拿的時候,板門穴引起了廖教授的注意。
原文作者廖品東
《小兒按摩經(jīng)》定性“揉板門,除氣促氣攻,氣吼氣痛,嘔脹用之”“小腸有病氣來攻,橫門板門推可通”“推橫門向板門止嘔吐,板門推向橫門止瀉。如喉中響,大指掐之”
周于蕃《小兒妙訣》不分男女,不問年齡,不管何病,都要推板門。謂“凡推法俱有次序,每病必先用面上取汗、喉中取嘔法,次于手上分陰陽,次推三關、次六腑┈而后次及八卦、橫紋、板門、天河之類”
板門穴為什么運用如此之廣呢?
原來它是脾胃的門戶。
脾胃居于中焦,為人體升降的樞紐。
暈車發(fā)生時,上有頭昏、頭暈、目眩,中有惡心、嘔吐、翻腸倒肚,下有拘急窘迫、二便難控。這可是典型的中焦堵塞,上下不通,氣機紊亂。
氣機紊亂的典型表現(xiàn),胸悶、脘痞、腹脹。
胸悶代表上焦,以弊得慌、痰吼、氣喘、咳嗽多見。
脘痞代表中焦,以厭食、胃痛、嘔吐多見。
腹脹代表下焦,以二便失調(diào)、腹痛、腹脹、拘急窘迫為特征。
這些都是板門穴的適應癥。
廖教授常常說“板門嘛!門板一塊。板者板滯、呆鈍。于此操作,解板滯,增活躍;啟呆鈍,發(fā)蒙昧。這扇門可重要了”
由于上中下三焦相通。而中焦是門戶,是樞紐。所以理論上,一旦樞紐運轉(zhuǎn),則諸病得解,諸疾悉除。
暈車常常發(fā)生于長時間乘車,特別是在顛簸、抖動、起伏和彎曲的條件下。顛簸抖動則墜積夯實,樞紐壅塞,氣機不運。起伏則忽上忽下,心不平衡,氣機逆亂,樞紐分不清該上還是該下。彎曲則倒來倒去,分不清南北東西,令樞紐昏潰。以上原因共同成就了暈車。
由于板門為脾胃之門戶,為脾胃升降的樞紐,也就成為了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總開關。因而理論上只有板門能解開暈車這把鎖,能防治暈車。實踐中呢?記得那一次,他用同樣的手法和同樣的力度在內(nèi)關和板門進行比較,他發(fā)現(xiàn)板門要靈敏得多,得氣得多。如果在點按的基礎上向外一個彈撥,那個痛和脹啊能讓人驚跳起來,從而瞬間集中起人的注意力,停止暈車時的氣亂,召喚起失調(diào)的樞紐,重新啟動正常的升降程序。
他將這件事講給研究生聽。一個叫姜麗芳的同學認真聽了,記了,實踐了。幾年后,一篇“按揉板門穴防治暈動病的體會”的文章在《按摩與導引》雜志上發(fā)表了。
按揉板門穴防治暈動病的體會
按揉板門穴防治暈動病的體會
按揉板門穴防治暈動病的體會
按揉板門穴防治暈動病的體會
按揉板門穴防治暈動病的體會
中國小兒推拿網(wǎng)整理
原文作者廖品東
除了板門穴,還有一些穴位是可以緩解暈車癥狀的
內(nèi)關穴是指手掌內(nèi)側手腕處橫紋正中上約2寸的地方,這個穴位通“心”,具有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的功能,按壓內(nèi)關穴是治暈車最常用的方法。
合谷穴位于人體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相當于第一掌骨的末端與第二掌骨基地部連線的中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
按壓合谷穴可直接作用于胃腸,有非常好的緩解頭暈及惡心嘔吐作用。
足三里穴是指外膝眼下三寸處與脛骨前脊外一寸點的交叉部位。按壓時須根據(jù)個人的耐受程度,按壓上述穴位1-5分鐘,當自己感覺到有酸脹感時就可停止。按壓足三里穴同樣可治暈車,緩解暈車癥狀。
如果想要嘔吐可以持續(xù)按住期門穴直至癥狀減輕。
文章部分內(nèi)容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中國小兒推拿網(wǎng)小兒推拿行業(yè)平臺敬請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