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聯典指曾姓的源流:
源承夏禹;
姓啟鄫侯。
2、全聯典指曾姓的郡望和堂號:
三省堂武城堂堂堂播譽;
廬陵郡天水郡郡郡傳名。
3、全聯典指孔子的弟子曾子:
十章傳學;
三省誠身。
4、典指后周太子洗馬曾崇范:
崇范舜雩逸致;
子皙童冠詠歌。
5、全聯典指曾參:
天下斯文宗一貫;
古今賢哲第三家。
他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被后世儒家稱為“宗圣”。古有四大賢人:孔、顏、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學第三家”之說。
6、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
南豐奉詔編文史;
西府精心撰武經。
上聯,世稱南豐先生。散文平易舒緩,長于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王安石所推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年間進士,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著有《元豐類稿》。下聯典指北宋名相曾公亮,泉州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主編《武經總要》。
7、此聯為孫中山撰贈曾姓宗祠聯:
鼎新開國運;
克服振家邦。
8、此聯為佚名撰廣東省深圳市保安區(qū)沙井鎮(zhèn)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天下斯文宗一貫;
古今喬木第三家。
居住在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詩書傳家,僅前清時便出過翰林7個進士、數十個舉人和秀才,祠前現存的10多對旗墩,便是彼時族中子弟中舉或升官時升旗慶賀留下的遺跡。
9、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養(yǎng)志堂”通用堂聯。
道德春秋,學繼一宗圣;
文章唐宋,名揚八大家。
10、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堂聯:
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
宗公流慶,冀將鍾釜妥先靈。
11、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祭祀聯:
圣紹尼山,道德文章齊日月;
徽傳魯國,春秋俎豆永乾坤。
12、此聯為佚名撰廣東省始興縣太平鎮(zhèn)東湖坪村曾氏宗祠聯:
祖德何如東魯,傳經光百代;
家風曷似南豐,修史裕千秋。
13、此聯為清代曾國藩撰湖南省洞口縣高沙鎮(zhèn)曾氏八支祠聯:
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huán)淑氣;
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14、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養(yǎng)志堂”堂聯:
傳大學十章,明德新民,治人當先治己;
衍孝經一冊,敬親思長,事父可通事君。
15、此聯為新加坡華僑丘菽園撰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聯:
春風沂水,上下同流,江漢秋陽,后先合撰;
地鳳天麟,孫曾濟美,芝山霞嶼,堂構長新。
16、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聯:
道統(tǒng)紹一貫之傳,師孔友顏,來者直開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譽,接韓步柳,同時并駕歐蘇。
17、此聯為佚名撰山東省嘉祥縣曾氏宗祠聯:
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外,一人獨得其宗。
上聯典出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在《大學》一書中提出的思想。下聯典出春秋末魯國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18、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聯:
為孔氏高徒,志可與、道可傳,橋梓聯輝,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碩輔,治有聲、政有績,棣華競秀,堪稱難弟難兄。
19、此聯為中國科舉制度末期廣東最后一個解元、清末先進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對顏撰海南省海口市邁德村曾氏宗祠聯:
蒲田分派,瓊島移居,百余年廟貌重新,惟長念水源木本;
閩矯登科,陵陽作宰,廿數世鳳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
全聯44個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歷史,濃縮了移民的文化。
20、此聯為佚名撰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姓肇武城,溯明新綿遠,經義流芳,由古至今,錫爵封賢昭閥閱;
基開寧化,念石壁生支,嘉應衍族,邑遷臺疆,濃山沂水顧蒸嘗。
21、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泗水樂從游,親炙既深,道統(tǒng)源流傳一貫;
明堂呈賀表,新奇無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廳堂中曾國藩畫像,對聯
弘揚曾氏文化,傳承先祖精神
曾家人點贊,轉起!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