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tài)
本文節(jié)選自《中國心理學前沿》
投稿地址:
https://www.sciscanpub.com/journals/pc
主編:喻豐 西安交通大學
編委會:(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柴方圓 北京外國語大學
陳晶 西南醫(yī)科大學
陳巍 紹興文理學院
陳建文 華中科技大學
胡茂榮 南昌大學
胡小勇 西南大學
孔祥禎 德國馬普心理語言學研究所
雷威 西南醫(yī)科大學
李斌 暨南大學
梁曉燕 山西大學
劉邦春 航天工程大學
倪士光 清華大學深研院
牛更楓 西安交通大學
彭嘉熙 成都大學
冉光明 西華師范大學
盛靚 魯東大學
孫燈勇 武漢理工大學
湯舒俊 江西師范大學
王明輝 河南大學
王一峰 電子科技大學
吳磊 華中科技大學
辛素飛 魯東大學
楊芊 浙江大學
楊沈龍 西安交通大學
楊曉峰 內蒙古師范大學
于志華 中南民族大學
張賓 上海交通大學
張陸 華中農業(yè)大學
張文海 鹽城工學院
張興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趙靚 西安交通大學
更多詳情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查看原文
研究以351名城鄉(xiāng)居民為對象,運用自編的精神文化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和總體幸福感量表,探討城鄉(xiāng)居民的文化取向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結果表明:(1)有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居民人數(shù)在城鄉(xiāng)居民人數(shù)中所占比重不大;(2)城鄉(xiāng)居民的總體幸福感水平比較高,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除在身體健康狀況上有顯著的差異外,在性別、文化程度、年齡、婚姻狀況、收入狀況、有無工作單位,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等方面均無顯著的差異;(3)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對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金錢觀和愛情觀對居民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4)居民看電視(看電影、聽收音機)、上網、讀書(報、雜志)等方式不能顯著預測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問題的提出
關于主觀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在積極心理學逐漸受到人們關注的背景下,以客觀的經濟物質指標來測量幸福的方法受到質疑,于是一些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主觀的生活質量標準出發(fā)來研究幸福[1]。經過半世紀的發(fā)展,主觀幸福感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國外學者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2]。
西方學者早期有關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確定帶來滿意生活的外部條件[3]。重點集中在財富、人格、年齡、婚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上。另外,還對遺傳因素、社會支持、生活事件、性別、教育、職業(yè)等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探討,這些都可以視為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理論,主要有[4]遺傳、人格特質及人格—環(huán)境交互作用理論、社會比較理論、期望值理論、目標理論和適應,以及應對理論。
國內對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研究大致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問題。他們大致沿用了國外同類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而在心理健康層面主觀幸福感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一些特殊群體,比如[5]:老年人、大學生、少兒群體和教師等。
縱觀國內外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6]在許多研究中,主觀幸福感的概念并不相同,測量方法、測量工作也不同,甚至是在研究其他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時,這些變量的概念、測量方法、測量工作也不一致,以至出現(xiàn)了許多相互矛盾或不確定的結果。很多研究者所揭示的這些關系基本上是一種相關關系。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無不打著文化的烙印。文化價值觀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彼此交融的背景之下,中國人的幸福與個人及他所處環(huán)境間和諧平衡的關系緊密相聯(lián)。他們更強調精神感受,而并非物質享受。因此,我們認為,黨的二十大以后,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改善城鄉(xiāng)面貌,就是要大力改善和提升廣大城鄉(xiāng)居民的素質,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那么在新的時代及社會背景下,要構建和諧社會,城鄉(xiāng)居民需要的素質和生活質量是什么樣呢?如此重要的問題需要經過科學分析和實證調查才能得到回答。可見,調查研究城鄉(xiāng)居民的文化取向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探索至關重要。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本次調查選取了351名城鄉(xiāng)居民為對象。發(fā)出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51份(87.75%)。
2.2 調查工具
(1)自編精神文化生活狀況調查問卷該問卷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和精神文化生活狀況。前者涉及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共產黨員、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信息。后者涉及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因果關系、喪葬方式、價值觀、愛情觀、娛樂傾向等方面。(2)總體幸福感量表該量表(GWB)由法齊奧(Fazio)制訂,用來評價個體對幸福的陳述。量表共33個題目,包含6個分量表,即對健康的擔心(H)、精力(E)、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心情憂郁或愉快(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松弛或緊張(RT)等。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2.3 調查程序
組織心理學專業(yè)的本科生深入城市和農村地區(qū),在居民的空閑時間指導他們填答問卷,并當場收回。
2.4 數(shù)據(jù)處理
問卷回收,所有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
結果分析
3.1 被試基本特征
本次調查取樣的城鄉(xiāng)居民以中青年為主,以鄉(xiāng)村居民為主,男女性別比為1.28∶1,多數(shù)為已婚人士。在被調查者中,多數(shù)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半數(shù)以上的被調查者無工作單位,其中務農、打工、經商的人群比例分別為45.0%、25.2%、6.0%。
3.2 城鄉(xiāng)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1)居民的地方民俗文化觀念
卡方檢驗的結果表明,城市居民和鄉(xiāng)村居民在對西方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和本土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問題上差異顯著。在對西方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問題上,6.3%的城市居民有西方地方民俗文化觀念,而只有2.9%的鄉(xiāng)村居民有西方地方民俗文化觀念,χ2(2)=10.754,p<0.01。在本土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問題上,15.4%的鄉(xiāng)村居民有本土地方民俗文化觀念,而只有8.9%的城市居民有本土地方民俗文化觀念,χ2(2)=9.906,p<0.01。這說明西方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對我國城市居民中的影響遠大于對鄉(xiāng)村居民的影響,而本土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對我國鄉(xiāng)村居民的影響遠大于對城市居民的影響。(2)居民對喪葬方式的態(tài)度城鄉(xiāng)居民中贊同火葬方式的占了一半以上,為58.4%,贊同土葬方式的占17.9%,而反對火葬和土葬的比例則分別為7.7%和38.2%。這說明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接受了火葬這種文明、現(xiàn)代的埋葬方式。它是居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個表現(xiàn)。(3)居民對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態(tài)度有63.8%的居民認為“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及中秋節(jié)應成為法定節(jié)假日”,僅有3.2%不贊同。只有三成左右的居民對過西方節(jié)日持肯定的態(tài)度,但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較關切,35.1%的居民對社會重視中國傳統(tǒng)化的程度感到滿意,另有15.5%感到不滿意或不太滿意。這說明隨著城鄉(xiāng)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精神文化生活,關注各種節(jié)假日,關注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可喜的變化。
表 1? 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對比表(%)
Table 1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
(4)居民的價值取向
調查發(fā)現(xiàn),31.1%的居民認可隨大流,認為只要緊跟潮流就不會落伍。有44.7%的居民有拜金主義傾向,認為有錢就有一切,沒有錢什么都做不成。很明顯,有這種思想的人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浮躁思潮的影響下,把身邊的所有東西都物化了,都商品化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想擁有許多東西,想讓這些東西一直伴隨在自己的身旁。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知識(63.1%)、安全(62.7%)、金錢(60.7%)、尊重(53.0%),以及愛情(45.1%)被認為是人的一生中最需要擁有的東西。由此看來,知識的重要性已被大多數(shù)人所看重。
在愛人的選擇標準上,54.4%的居民選擇了“坦誠”。排在其后的依次是經濟能力(19.6%)、貞節(jié)(14.3%),才華(11.7%)。這說明許多數(shù)人有較為強烈的親近愛人的欲望,都渴望得到對方的真心。這是一種渴望滿足尊重需要的表現(xiàn)。如果得不到對方的心,得不到對方的尊重,這樣的愛情是十分脆弱的,是不堪一擊的。
(5)居民的娛樂方式
調查發(fā)現(xiàn),在平時的休閑娛樂活動中,花費時間(月平均花費時間)最多的是看電視、看電影、聽收音機(51.9%),上網(23.1%)和讀書、讀報、看雜志(19.2%)分別排在第二位、第三位;而花費金錢(月平均花費金錢)最多的是打牌/麻將(23.7%),請朋友吃飯(22.1%)次之,第三的是看電視、看電影、聽收音機(18.9%)。由此可以看出,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比較單調,群眾性的娛樂生活依舊比較匱乏。而且,在許多地方賭博現(xiàn)象仍然比較嚴重,居民娛樂生活亟待得到健康引導。
由表2可知,在城鄉(xiāng)居民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中,娛樂消遣性的節(jié)目比較受歡迎,而經濟服務、新聞等主題的節(jié)目有些受冷落。這種節(jié)目類型比例的失衡和居民整體生活水平以及城鄉(xiāng)差距、個體差距是不無關系的。如今,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過去相比是有很大的提升,但整體水平仍然不高,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許多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為了生存必須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
3.3 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不同人口學變量比較
(1)居民在主觀幸福感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將總體幸福感量表前18道題目得分相加作為SWB得分,與常模(男性75分,女性71分)相比,男性和女性的主觀幸福感均高于常模。這說明從總體來看居民的幸福感是比較高的。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居民在主觀幸福感各個因子和總分上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如表3所示。
表 3? 居民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2)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主觀幸福感總分上無顯著的差異
調查發(fā)現(xiàn),沒有上過學的居民在主觀幸福感的總分(24.24分)高于居民幸福總分的平均分(23.52分),高于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但這種總分上的差異并不顯著,F(3,347)=0.285,p>0.05。在
主觀幸福感的滿足感和緊張度這兩個因子上,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差異性顯著。在滿足感上,F(3,347)=3.96,p<0.01,沒有上過學的居民顯著較高。相反,一些人文化程度雖然比較高,但他們更容易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難以保持愉悅的心情,難以填滿心中的欲望,有甚者為之走上了絕路。在緊張度因子上,F(3,347)=2.67,p<0.05,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顯著高于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如表4所示。
表 4 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滿足感和緊張度上的差異比較
Table 4 The difference of satisfaction and tension among resid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注:* 表示 p<0.05,** 表示 p<0.01。
(3)不同身體健康狀況的居民在主觀幸福感總分上有顯著的差異
由表5可知,不同健康狀況的居民幸福感總分不同。身體狀況特別差的農民幸福感總分最低,身體狀況非常好的農民幸福感總分最高,幸福感總分與身體狀況呈正向變化。因此,要想提高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就必須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表 5 居民幸??偡值男詣e差異
Table 5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idents’ total happiness scores
3.4 不同精神文化生活狀況下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1)文化取向對居民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
文化取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諸多方面的因素。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地方民俗文化觀念、金錢觀,以及愛情觀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地方民俗文化觀念、金錢觀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及幸??偡窒嚓P均不顯著。
(2)金錢觀和愛情觀對居民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金錢觀上,許多人把金錢視為生命的全部,認為有錢就有一切。在本研究中,我們把對“金錢萬能”持“無所謂”觀點的居民暫且擱置一旁,把其他居民分成兩類,一類是“拜金主義者”,另一類是“非拜金主義者”。結果發(fā)現(xiàn),“非拜金主義者”的幸??偡置黠@高于“拜金主義者”的幸福總分。
(3)不同娛樂活動對居民主觀幸福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精神生活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本研究以居民精神生活花費時間最多的五種方式為虛擬變量,再加上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因果論思想、金錢觀三大變量,把它們作為自變量,把主觀幸福感的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采用完全進入法)。結果發(fā)現(xiàn),整體回歸并不顯著,F(8,342)=0.976,p>0.05。居民的精神生活方式、因果論思想和金錢觀均不能進入回歸方程,只有地方民俗文化觀念進入回歸方程,如表6所示。
表 6 居民精神生活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sidents’ spiritual life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注:* 表示 p<0.05。
4.1 結論
(1)有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居民人數(shù)在城鄉(xiāng)居民人數(shù)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精神文化生活,但目前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仍然比較單一。
(2)城鄉(xiāng)居民的總體幸福感水平比較高;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除了在身體健康狀況上有顯著的差異外,在性別、文化程度、年齡、婚姻狀況、收入狀況、有無工作單位,以及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均無顯著的差異。
(3)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對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金錢觀和愛情觀對居民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4)居民的精神生活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十分復雜的??措娨暎措娪啊⒙犑找魴C)、上網、讀書(報、雜志)等方式不能顯著預測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4.2 建議
(1)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大力開展通俗易懂、豐富多彩、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比如戲曲、舞蹈、歌唱、棋類比賽、各種技能大比武等。在農村,要力爭使農民收聽、收看更多、更好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使廣大農民更好地關注國內外大事,關注身邊的變化。
(2)加強城市的社區(qū)組織建設
應加大社區(qū)的建設力度,幫助社區(qū)管理者樹立牢固的社區(qū)服務意識。要大力培植文化載體,克服居民的自我封閉性,引導社區(qū)居民走出鋼筋水泥,走出“小家”的局限,積極參加社區(qū)活動和人際交流活動,提升居民的現(xiàn)代市民意識,增強社區(qū)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3)加強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積極引導農民發(fā)家致富的同時,應大力建設以村鎮(zhèn)為單位的劇院、圖書室、健身房、文化站等。這些文化基礎設施的規(guī)模應因地制宜,突出一鄉(xiāng)、一村的特色,使村民真正感受到新農村的快樂。另外,對于那些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間藝術娛樂形式,我們要善于挖掘、整理和發(fā)展,使這些富有鄉(xiāng)土特色的藝術形式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4)合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影響,培養(yǎng)居民對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正確態(tài)度
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虛幻和空無容易與迷信、愚昧結合在一起,容易被心懷不良者所利用,很有可能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對于地方民俗文化觀念在城市、鄉(xiāng)村之間的存在和發(fā)展,對于部分居民的地方民俗文化觀念,我們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合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觀念的影響,減少或避免其消極的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