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大雄
全文2827字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媽媽,今天老師批評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span>
這位媽媽很想批評孩子,可是因為說不出話,只好干瞪眼。“老師說我的作業(yè)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都是我自己寫的,為什么老師都看不到我的努力?!?/span>
兒子哭完,突然說了一句,“媽媽謝謝你?!?/span>“謝謝你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我一定會繼續(xù)努力的?!?/span>
故事里,媽媽全程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傾聽,卻讓孩子表達了情緒、說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媽媽的傾聽和擁抱,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于是心生感激,并萌生出一種想要努力變好的意愿。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聽話,親子之間的矛盾更多,距離越來越遠。在恰當?shù)臅r候,學會閉嘴,也是一種智慧,對親子關系、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更有利。兒子上高中,平時在家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和她多說兩句就不耐煩,而和同學語音聊天時就會有說有笑、充滿活力。她反映的情況,是許多家長的共同困惑: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有人曾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跟媽媽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卻教育我說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
“參加運動會接力賽沒有取得好名次,難過地告訴家長時,他們冷嘲熱諷,怪我平時不好好鍛煉身體?!?/span>
“上初中的時候錢丟了,啃了一個星期方便面,回家告訴媽媽,她說怎么別人沒丟就你丟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認?”
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并沒有好好聽孩子說,總是擺出一副“權威者”的樣子,急于對事情下結論、做評判,給孩子貼標簽、講道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情緒、感受都沒有被父母真正看見,得不到理解。這種挫敗感、失望感越積越多,漸漸地,孩子就不想和父母交流。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無關回應”,當人得到的回應與期待不符時,就會失去交流的興趣。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跟父母傾訴,是希望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和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批評。當他告訴父母一件開心的事時,是想要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喜悅,感到快樂;當他沮喪、挫敗時,希望父母可以給他安慰,或是簡單的一個擁抱。這些時刻,會讓孩子感到被愛、被接納,內心生出無窮的力量。孫儷曾分享過自己作為“過來人”的育兒經(jīng)驗: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fā)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只有情感上的互動與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內心,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愿意敞開心扉。當孩子在傾訴的時候,家長學會閉嘴,多聽孩子說,更能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同時消除自己的偏見。有一次在商場等位吃飯時,旁邊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玩樂高,全程嘴里的話就沒停下來過。“你這擺的是什么?不對不對······”
“紅的跟紅的放一起,綠的跟綠的放一起······”
“哎呀,笨手笨腳的,你看我怎么弄的······”
我眼看著那個孩子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眼里閃著亮光,慢慢開始迷惑,不知該從何下手,到了后來神情黯然,開始東張西望,對眼前的樂高失去了興趣。
生活中,孩子學習和獨立做事時,有些家長總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畫腳。事實上,這種不請自來的“打擾”,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打斷他的思考進程。除此之外,家長們還經(jīng)常充滿了各種擔憂,擔心孩子受傷、吃虧,怕自己沒照顧周到,于是處處保護和限制孩子: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長跟在后面,著急地說:“慢點跑,別摔著?!?/span>孩子嘗試自己倒水喝,家長:“小心把水灑了,我來倒?!?/span>孩子學大人的樣子掃地,家長:“別添亂了,去玩吧。”家長自以為對孩子好,實則限制了孩子的嘗試和探索行為,剝奪了孩子鍛煉能力的機會。大驚小怪,過分渲染某種行為的危險性,會增加孩子心中的恐懼,對外界環(huán)境充滿不信任,性格變得膽小,畏手畏腳,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就退縮。總是嘮叨、提醒孩子,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產(chǎn)生厭煩心理,自信心逐漸下降。“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回國,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母親追了出來,一再地叮嚀著:'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當時,我真被她煩死了,跑著逃掉,口里還在悄悄地頂嘴,怪她不肯信任我?!?/span>
智慧的家長,應當慢慢放下那顆擔憂的心,學會閉嘴,相信孩子能行,安全范圍內,讓他安心地去嘗試、探索、獨立做事。只有從小開始得到充分的鍛煉,孩子的各項能力才能提高,變得自信、勇敢,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許多家長來說,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是一項不小的挑戰(zhàn)。
有了孩子后,總想著把自己覺得對的、好的給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來成長。
一旦孩子不聽自己的,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怕孩子走彎路、做出錯誤選擇。
逛超市,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洗發(fā)水,媽媽認為孩子這個不好,說服孩子拿自己選的那款;孩子很喜歡跳舞,家長則以近期成績下降為由,停掉孩子的舞蹈興趣班;高考填志愿,孩子想去省外的大學,家長一直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選離家近的、好找工作的專業(yè)······殊不知,家長自認為“正確”、“好的”,卻并非孩子想要的。孩子發(fā)現(xiàn),小到穿什么衣服、看什么書,大到興趣、專業(yè),自己都無法做主,久而久之,內心越來越空虛、壓抑,越來越想逃離。“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span>
家長講的道理再正確,沒有實際經(jīng)歷體會過的孩子,無法真正理解和接受。
家長給孩子指引的道路再光明順利,孩子更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說: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么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span>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家長愛孩子,應當充分尊重他的獨立人格,把握好界限。原則范圍內,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學會閉嘴,不把自己的道理和經(jīng)驗強加給孩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做事,并承擔后果。即使會走彎路、吃虧、碰壁,那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選擇,并親身實踐、體驗,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成長為獨立、有主見、思想成熟的人。朱自清在《沉默》中說到: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不說”比“說”更難,這里面的智慧,需要家長不斷思考和學習。
簡而言之,難聽和傷人的話不說,枯燥的道理和嘮叨少說,話語有分量,說到點子上,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