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冷八家
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武林”等,歷史源遠流長,自秦設(shè)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還是五代吳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于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處杭嘉湖平原南緣,是一個典型的山水文化名城。西子湖、錢塘江、千島湖以及周邊丘陵構(gòu)成了杭州的山水美景。自古以來,杭州的經(jīng)濟和文化比較發(fā)達,素有“東南第一州”之稱?!坝盐骱任髯?,淡妝濃抹總相宜”贊美西子湖之美。晚清的西子湖畔風(fēng)光更加旖旎,以杭州具有古樸清幽特色的園林建筑負有盛名,吸引了以丁敬為首的一批金石文人,形成以杭州為中心的清中、晚期篆刻流派,人稱“西泠八家”。其治印宗漢法常參以隸意,講究刀法,善用切刀表達筆意,直接開啟了近代文人篆刻。
“西泠八家”中以丁敬為首,另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人。他們的篆刻藝術(shù)風(fēng)格又被稱為“浙派”。雖稱“浙派”,但其輻射遠不限于浙江一隅,對篆刻史的影響極為深遠?!拔縻霭思摇彪m以精湛的篆刻藝術(shù)揚名,但他們大都精通書法、擅長繪畫,在書畫創(chuàng)作上成就斐然。如丁敬擅長隸書,繼傳統(tǒng)自成一家,善寫梅、蘭、竹、水仙,筆間瀟灑,別有韻致;蔣仁書法師顏真卿、孫過庭諸家,行楷尤擅;黃易隸書筆劃圓潤平實,氣勢宏大,覺得古法,是為大家,山水畫冷逸幽雋,以淡墨簡筆取神韻,有金石味;奚岡四體皆工,尤精行草,山水畫瀟灑自得,花卉有惲壽平氣韻,蘭竹超俗,為浙中畫家巨擘;陳豫鐘楷書端莊秀麗,兼篆書,工畫山水、松、竹、梅、蘭,嘗以篆法寫墨筆松、竹、梅卷;陳鴻幫書法長于行、草、篆、隸諸體,從漢碑摩崖中汲取養(yǎng)分,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結(jié)體自由,力透紙背,是“八家”中書法成就最高者,并善畫山水梅竹;趙之琛書法精篆、隸、鐘鼎文,尤具自家面目,畫山水師倪、黃,以蕭疏幽澹為宗,花卉筆意瀟灑,間作草蟲,隨意點筆,各種體貌,無不逼肖;錢松隸、行書功力深厚,畫山水調(diào)色蒼古,有金石氣,亦善梅竹。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別號龍泓山人、孤云、石叟、梅農(nóng)、清夢生、玩茶翁、玩茶叟、硯林外史、勝怠老人、孤云石叟、獨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清代書畫家、篆刻家。丁敬出身貧苦,但生性耿介。嗜書博學(xué),有“于書無所不窺,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謂,有“博古好學(xué)”之名。乾隆初年舉鴻博不就,不赴而歸,在江干市肆釀酒為生,以布衣自樂。嗜好金石文字,精于鑒賞,收藏頗豐,也是當(dāng)時著名的藏書家和文物學(xué)家。丁敬好金石,工篆刻,宗秦漢印篆和前人長處,又常探尋西湖群山、寺廟、塔幢、碑銘等石刻銘文,親臨摹拓,不惜重金購得銅石器銘和印譜珍本,精心研習(xí),又不囿成規(guī),因此技法大進。工詩善畫,與金農(nóng)友善,常相唱和。所畫梅筆意蒼秀。晚年家道衰落,貧困交加,但仍潔身自好。卒年七十一歲。著有《武林金石記》、《硯林詩集》、《硯林印存》、《龍泓山館詩鈔》、《硯林集拾遺》、《龍泓山人印譜》等。
丁敬善詩文,有“詩國”之稱,造語奇崛,最工長篇;善寫梅,亦擅蘭、竹、水仙,清新有致。尤精篆刻,擅長以切刀法刻印,蒼勁質(zhì)樸,獨樹一幟,別具風(fēng)格,開“浙派”之先河,世稱“浙派”鼻祖,與蔣仁、黃易、奚岡等并稱“西泠八家”,丁敬居首。丁敬于篆刻有很強的獨立意識,曾有詩表達心志:“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如嶺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論印絕句》)。丁敬刻印取法秦漢、宋元印式,但又不為其所囿。他吸收朱簡、魏植初創(chuàng)的切刀法,進一步強化其特征,形成個性化的成熟的切刀技法,所刻線條古拙蒼茫。作品篆法刪繁就簡,參用隸意,體勢簡古,在章法上崇尚平正自然,表現(xiàn)性靈,從而體現(xiàn)了刀法、篆法、章法的和諧統(tǒng)一,具有超脫塵俗的山林氣象。當(dāng)時汪啟淑評他“力挽頹風(fēng),印燈續(xù)焰,實有功也”(《續(xù)印人傳》)。丁敬的印法面目一新,以杭州地區(qū)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繼效法,支脈延綿近兩百年未衰,被稱為“浙派”或“西泠印派”。他的印譜,海內(nèi)奉為圭臬,日本名士也爭相高價購買。
“敬身”六面印是其代表作之一,石章經(jīng)火焚,殘損嚴(yán)重,是歷經(jīng)輾轉(zhuǎn)的劫后遺珍。據(jù)魏錫曾《書賴古堂殘譜后》記,丁敬在獲得已失子印的明代梁袠?biāo)魈子『?,制作了這件六面印補入。嘉慶、道光年間嗜好丁敬派篆刻的何元錫,多方收集了丁敬及蔣仁、黃易、奚岡的印蛻,集為一譜,其中保留的是當(dāng)時此印完好的印面。此印形式包含了取法漢印的多種類型和宋元朱文印式:沉著渾厚如“丁敬之印”,以爽健的單刀展示清勁風(fēng)骨如“敬身之印”,朱文“敬身”則用短切將圓暢和凝練融為一體,可謂移步換影,各具韻味,表現(xiàn)了丁敬深厚的功力。
《隸書冊》,紙本,二十六開,每開縱21、橫11.8厘米。原為軸,后被人割裱成冊,現(xiàn)藏上海童衍方處。此作筆法較細,但瘦而勁,線條有毛澀感,不似一般學(xué)《曹全》碑的軟靡無骨,結(jié)體端莊又有蕭散飄逸之姿,波磔修長、外耀、精神振奮。從此冊看,風(fēng)格比較接近《曹全碑》。丁敬對《乙瑛》、《史晨》、《夏承》等漢碑都曾取法。
蔣仁(1743-1795年),初名泰,字階平,因在揚州平山堂得到一方“蔣仁之印”古銅印,遂改名并易字“山堂”;別署吉羅居士,女床山民、仁和(今杭州)布衣等。以書、畫、詩文名世,才藝富擅,為“西泠八家”之一。蔣仁性格孤冷,寡言笑,終身罕與世接,一生與妻女過者超然世俗的簡樸生活。其祖上幾世為官,家學(xué)豐厚。家中早年度藏歷代書畫、碑帖精品甚多,據(jù)蔣仁自道,有“宋、元、明國初諸家銘心絕品二百八十余種”,與其同一時代的篆刻家湯禮祥也曾證明蔣仁“家有晉唐帖,暇日常品評、臨池三十載,辛苦名乃成”。蔣仁在金石書畫方面的啟蒙或許正緣于此。兼善刻竹,嘗制一竹制婦人像,以布帕裹首,跨一鹿,衣褶極簡古,鹿足趾刻蔣仁二楷書,與平日墨跡相類。乾隆三十九年(1774),蔣仁不慎將家藏古書畫二百八十余種及法帖、古玩丟失,懊悔不已,引為終身之恨。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乾隆五十年(1785)近10年間蔣仁多次客居揚州,并開始了其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交游生活。晚年貧病,卒年蔣仁五十三。
蔣仁畫擅山水,有幽逸趣,時亦清雅拔俗。工書法,絕不趨俗韻,彭紹升推為當(dāng)代第一。其書由米上窺二王,參學(xué)孫過庭、顏真卿、楊凝式諸家,擅長行楷書。興到時,如以墨沈傾紙,幾難辨字,而見者莫不傾倒。篆刻以丁敬為宗,蒼勁中別饒逸致,得意之作,直可抗衡,并能以拙樸見長,有所發(fā)展。篆刻作品以樸拙洗練的風(fēng)格面世,于蒼勁中甚得古意,別具天趣,簡潔恬淡,意境高逸。所刻行書邊款,得顏體書法之神,蒼渾自然,別有韻致;刀法跌宕厚重,筆意分明,亦為其特色。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評其為“九拙而孕一巧”,是非常深刻的評析。平生性情耿介孤冷,不輕易為人奏刀落筆,故而流傳作品不多,《吉羅居士印譜》中只收錄了二十六方印。
蔣仁今存于世的書法作品大都是其晚年書寫的信札,所作行書既有二王挺拔俊雅之意,又兼顏魯公之蒼渾自然、孫過庭用筆之靈巧、米南宮之欹側(cè)、楊凝式散逸空曠之韻味。前人對其書法曾有“遇興到時,若以墨瀋傾紙,不能辨字”。而見者莫不傾倒之評說。對蔣仁書法研究頗深的湯禮祥有詩云:“有時如潑墨潑,下筆云霞蒸。見墨不見筆,逸氣縱橫生?!惫P墨于宣紙上渲化濡染,使字產(chǎn)生不可辨認(rèn)的虛化模糊效果,從而由線條的趣味轉(zhuǎn)化成塊面輪廓的趣味,這種獨特的書法美學(xué)效果,被蔣仁挪移到其篆刻當(dāng)中,從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篆刻語言,此也可謂蔣仁印從書出的左證吧。蔣仁不諳世事鄙薄俗事的感嘆,面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一介書生的他實在是有些束手無策。一個在精神世界里極大豐富且具有潔癖的藝術(shù)家,注定在世俗社會生活中歷盡坎坷。和殘酷、窘迫的現(xiàn)實生活相比,更為麻煩的是蔣仁的身體健康狀況。連續(xù)多年的疾病纏身使得蔣仁晚年的信札帶有一種窮愁抑郁、悲觀無奈的情緒,蔣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也甚是擔(dān)憂。窮愁潦倒更使蔣仁抑郁寡歡,對自己今后的生活顯得毫無信心,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奈。
黃易(1744-1802年),字大易,號小松、秋庵,又號秋影庵主、散花灘人。浙江錢塘人。曾任樹谷子,監(jiān)生,官濟寧同知。其父工篆隸,通金石。黃易繼父業(yè),以篆刻著稱于世。隸書摹《校官碑額》,小隸有似《武梁祠題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廣搜碑刻,繪有《訪碑圖》,并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故隸法中參以鐘鼎,愈見古雅。撫印為丁敬高弟,有出藍之譽,與丁敬并稱“丁黃”,為“西泠八家”之一。一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證,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撫印為丁敬高弟,有出藍之譽。嘗謂“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昧。所至輒搜訪殘碑?dāng)囗儆诨臒熕廾чg,孜孜惟恐不及。嘗自寫訪碑圖十六幀,頗有逸致,翁方綱為之書碑文于上,最為精妙。黃氏所收集的古印于嘉慶初年輯成《黃氏秦漢印譜》一冊,收印三百七十六方。卒年五十九。著《小蓬萊閣詩鈔》等。
黃易工花卉,宗惲壽平。官濟寧時,一花片葉皆能于斤庫易錢。間作墨梅亦饒逸致。山水兼法董、巨,冷逸幽雋,以澹墨簡筆寫取神韻,而有金石味。其研究金石學(xué),兼擅篆刻,與丁敬當(dāng)時并稱"丁黃"。何元錫曾將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黃印譜》。他有"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一語,深得篆刻三昧。黃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較大,入石較深,故秀挺明快,后期轉(zhuǎn)為短切,凝練渾融,神意內(nèi)蘊。其朱文印體勢自然瀟灑,在浙派印人中別具一格。
隸書《警語》,其書筆劃圓潤平實,氣勢宏大,深得古法,是謂大家。傳世墨跡有《節(jié)臨石門頌軸》、《隸書軸》等。嘗有聲幕府,以詩筒畫筆,與簿書迭進,不廢風(fēng)雅。工書,嫻熟隸法。隸書摹校官碑額,小隸有似武梁祠題字。精于博古,故隸法中參以鐘鼎,愈見古雅。
奚岡(1746—1803),原名鋼,字鐵生、純章,號蘿龕、蝶野子,別號鶴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縣(今屬安徽),一作黟縣(今屬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清代篆刻家、書畫家。不應(yīng)科舉,寄情詩畫,山水花石,逸韻超雋。其繪畫與梁同書之書法為時人所并重。奚岡性格豪邁,有酒狂之名,“酣嬉淋漓,酒氣從襟袖間出”(蔣寶齡《墨林今話》),刻印風(fēng)格以古拙疏逸見勝,印文體勢內(nèi)斂,白文亦方圓互見,故力感含蓄。曾游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時,征孝廉方正,辭不就。其刻印宗秦、漢,與丁敬、黃易、蔣仁齊名,號西泠四大家;并與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合稱西泠八家。由于奚岡的名氣較大,乾隆皇帝多次巡游江南,地方官員就請奚岡前去西湖行宮作畫。奚岡對此堅決回絕,督撫一怒之下,就派人執(zhí)械將他押至行宮。奚岡不畏權(quán)勢,堅決地說:“焉有畫而系之者?頭可斬,畫不可得!”督撫的幕僚十分欽佩他這種勇氣,贊道:“爾非童生,乃鐵生也。”此后,奚岡便以“鐵生”為號。他的書畫成名后,求畫者絡(luò)繹不絕。但對官吏富豪重金收買,不屑一顧。浙江巡撫阮元多方托人求與謀面,仍未如愿。他性格曠達耿直,不求功名,藐視權(quán)貴,終老布衣。
清
奚岡工詩善書,長于繪事,而以繪畫名于世。他的山水畫瀟灑自得,花卉蘭竹超逸脫俗。山水瀟灑清潤,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ɑ苡袗翂燮綒忭?,蘭竹亦超脫,為浙中畫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圖》、《蕉竹幽蘭圖》、《春林歸翼圖》等軸。傳世畫跡有《蕉林學(xué)書圖》卷、《題襟館圖》卷,現(xiàn)均藏故宮博物院。與方薰馳譽清乾隆年間,世稱方奚。擅篆刻治印,宗秦漢,師法丁敬,并有發(fā)展,風(fēng)格清雋,卻沒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圓,風(fēng)格與黃易接近。行書邊款也非常精彩,與蔣仁有異曲同工之趣,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工書法,9歲就能隸書,后來行、草、篆、隸,無一不精;真書法褚遂良,古隸筆意超逸,高出流輩。著有《冬花庵燼余稿》、《蒙泉外史印譜》。
《擅園論書一則》為行書作品,清潤爽放,有董其昌娟秀之態(tài),法度嚴(yán)謹(jǐn),也有孫過庭《書譜》遺風(fēng)。
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浙派呈現(xiàn)從者如流的盛況。錢塘印人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被稱為“西泠后四家”,是后期浙派的代表人物。
陳豫鐘(1762—1806),字浚儀,號秋堂,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學(xué)者、書畫篆刻家。出身金石世家,乾隆時廩生。深于小學(xué),工書篆籀,摹印尤精,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為浙派篆刻“西泠八大家”之一。阮元任浙江督學(xué)時,曾鑄文廟大鐘,鐘上記銘文,請其摹仿古文勾勒,端整壯麗,極受贊賞。嗜好收集金石文字,氈蠟椎拓,積卷數(shù)百本。見名畫、佳硯,雖重值必購之,尤其愛好古銅印。畫蘭竹秀逸有致,亦工畫山水,嘗輯《古今畫人傳》。享年四十五,事跡收錄于《定香亭筆談》、《畊硯田齋筆記》、《墨林今話》、《桐陰論畫》、《廣印人傳》。著有《求是齋印譜》、《求是齋集》。
陳豫鐘工畫山水、松、竹、梅、蘭,嘗以篆法寫墨筆松竹梅卷,書法蒼雅圓勁,黃易為題歲寒圖三字。精于小篆籀文,兼及秦漢,皆得古法,摹印尤精。工篆刻,早年師法文彭、何震,后學(xué)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邊款常作密行小字,頗為自負。印風(fēng)工整,含蓄,法度嚴(yán)密,刀法在浙派諸子中最為內(nèi)斂?!瓣愒ョ娪 笔亲髡叩淖杂糜?,印作四面刻陳氏的姓名、字、齋號,風(fēng)格工穩(wěn)端嚴(yán)。從文彭的沖刀雙刀刻邊款到何震始創(chuàng)的單刀切刀刻邊款再至丁敬邊款的不書而刻,切刀刻款直至陳豫鐘發(fā)展到新的高度。陳豫鐘的刻款在研究前人刀法的基礎(chǔ)上,自己探索出一套以腕為主的運刀方法,用腕的轉(zhuǎn)動來調(diào)整不同的進刀部位,刻款時石少轉(zhuǎn)動或不轉(zhuǎn)動。在傳世的一方“希濂之印”邊款的款文寫道:制印署款,昉于文何,然如書丹勒碑然。至于丁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jié)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zhuǎn)以就鋒之所向。余少乏師承,用書字法意造一二字。久之,腕漸熟,雖多亦穩(wěn)妥,索篆者必兼索之。陳豫鐘的邊款已甚至可以成為獨立的藝術(shù)與印文并駕齊驅(qū),受到當(dāng)時人的稱贊,并慕其長款。在“最愛熱腸人”一印的款文中就有記載:“蓋余作款字,都無師承,全以腕為主。十年之后,才能累千百字為之,而不以為苦?;蛞詾樗贫【邮?,或以為似蔣山堂。余皆不以為然。今余祉兄索作此印,并慕余款字,多多益善?!?/p>
陳鴻壽(1768-1822年),字子恭,號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盦、胥溪漁隱、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谷亭長、老曼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篆刻家,為西泠八家之一。曾入阮元幕府,他能力很強,處理政務(wù),起草文稿能“走檄飛草,百函立就”。嘉慶六年(1801)三十四歲拔貢以后步入政壇,據(jù)清嘉慶十八年《溧陽縣志.溧陽縣知縣》載:“陳鴻壽,字曼生,浙江錢塘人,嘉慶辛酉拔貢,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到任?!币虼丝梢源_定陳鴻壽的到任時間為嘉慶十六年亦即1811年,此年他四十四歲。他被“考以知縣用,分發(fā)廣東,丁憂服關(guān),奏留江南,署贛榆縣,后官江蘇溧陽縣令,升河工江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風(fēng)疾卒于任所,享年五十有五。”
陳鴻壽于藝術(shù)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其善書畫,能詩,繪畫精于山水、花卉,曾在溧陽與制陶名家楊彭年合制紫砂茗壺,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其書法長于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篆刻用刀恣肆爽利大膽,自然隨意,鋒棱顯露,節(jié)奏明快,具有古拙恣肆、蒼茫渾厚、勁拔冷峻的特點。陳鴻壽印款風(fēng)格靈動簡潔而具古意,深得時人稱譽。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行世,并著有《種榆仙館詩集》、《桑連理館集》。嘉慶二十一年為周春撰著的《佛爾雅》提寫序跋。
陳鴻壽書法篆、隸、行、草皆能,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他的隸書清勁瀟灑,結(jié)體自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dāng)時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風(fēng)格。他廣泛學(xué)習(xí)漢碑,尤其善于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yǎng),在用筆上形成了金石氣十足、結(jié)體奇特的個人面目。筆畫圓勁細插,如銀畫鐵鉤,意境蕭疏簡淡,雄渾瓷肆,奇崛老辣。陳鴻壽的隸書較之以往的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說明他有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才能,但在結(jié)字和章法上,用筆仍然屬守古法,筆筆中鋒,力透紙背。行書清雅不俗?!肚宕邂n本》中收錄有《陳曼生先生簡札》。傳世墨跡有《行書軸》、《行書七絕詩軸》等。
趙之琛(1781-1852年),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又號寶月山人,齋號補羅迦室。蝶隱園書畫雜綴作趙之瑛。浙江錢塘人,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書畫家。趙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繼“西泠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前后四家合稱“西泠八家”。為陳豫鐘弟子,又取黃易、奚剛、陳鴻壽三家之長,在篆刻技法上可謂集浙派之大成。在嘉慶、道光之后聲名卓著,效之者甚夥。篆刻之外,趙之琛書畫兼攻,而山水、花卉之作自成面目,另有韻致。于金石文字之學(xué)有扎實的工夫,阮元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內(nèi)所摹寫古器文字,多出其手。據(jù)說他平日足不出戶,潛心書畫篆刻,并常摹寫佛像,故有齋號“補羅迦室”。一生不仕,晚年在太平天國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客死他鄉(xiāng)。有《補羅迦室集》行世。
趙之琛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學(xué),篆刻得其鄉(xiāng)陳豫鍾傳,能盡各家所長。趙氏以峻峭的用刀風(fēng)格將浙派的特征推向極致。趙氏一生創(chuàng)作甚豐,印式變化多樣,巧中求趣,張揚了丁敬的傳統(tǒng)。后期作品刀法、章法漸趨程式傾向。嘗為阮元摹刊鐘鼎款識,兼工隸法,善行楷。畫山水師倪、黃,以蕭疏幽澹為宗?;ɑ芄P意瀟灑,傅色清雅,大有華嵓神趣。間作草蟲,隨意點筆,各種體貌,無不逼肖。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雖不能追蹤古人,亦當(dāng)抗衡奚岡、方薰、黃易。次閑作印,力求巧妙,章法整穩(wěn)而內(nèi)含姿態(tài),刀法滯重而蘊藏輕峻。他尤以切刀之法見稱印壇,然其所以得之處,亦失之處,風(fēng)格由此出,亦囿于此。至于晚年印作,則已多顯習(xí)氣,正后人“燕尾鶴膝”之譏;刀法之外,其格局亦少創(chuàng)意,趨于僵化,邊框處理亦細碎稍微。其印章邊款,則別具一格,字體隸行結(jié)合,下刀生辣,線劃挺勁。他勤于奏刀,今存世印作有千余枚之多。
《補羅迦室》一印可算其代表作,是其自用印。章法、篆法、刀法均極講究,如其中“羅”字的下左偏旁和“迦”字的走之旁,簡而代繁,既是浙派的典型結(jié)構(gòu)法,又可見其用心之謹(jǐn)慎。書家未必能治印,但印家必定能書,如不通書法,絕難成一位好的篆刻家。
趙之琛不以書名,但書法還是十分可觀的,并工行書、篆、隸及繪畫。《自書詞卷》小行楷書縱31、橫37厘米,有暗格,書自作詞三首。現(xiàn)藏上海童氏處。小字寫的十分精到,一撇一捺皆見精神,用筆駿緊,筆畫起筆處有時重、有時輕,不一而足,起收筆皆干凈利落,結(jié)構(gòu)多取側(cè)勢,故跌宕生姿。雖然是小幅作品,但卻是十分耐看和值得品味的佳作。
錢松(1818—1860年),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虛室、不虛堂。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清代篆刻家、書畫家,是晚期浙派中個性獨特的人物。與富陽胡鼻山人胡震同時,交易最深,同時往返滬杭之間,與上海諸名家游。善鼓琴,工篆、隸,精鐵筆,藏古碑舊拓皆有題跋。畫筆近江貫道,山水設(shè)色蒼古有金石氣,亦善梅竹,嘗手摹江氏漢銅印叢。晚與楊見山、僧六舟等結(jié)社南屏。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杭州,服藥而亡。咸豐十年(1860),光緒三年(1877)同邑高邕輯其遺印成《未虛室印賞》四卷行世。
錢松的篆刻,受到浙派諸子尤其是丁敬、蔣仁等人的影響。但他在刀法、篆法上都有所蛻變,因而最終蹊徑獨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的用刀,以切帶削,輕淺取勢,富有頓挫起伏,故線條更為古厚生澀。錢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處,刻印以切帶推、削,緩慢行進,線條極具澀勢。他的一些以披、削用刀為主的作品,對吳昌碩有所影響。在篆法上,錢松方圓兼使,故其篆法質(zhì)拙善于蓄勢,面目豐富多樣,意境極為高古,具有虛和恬淡的意趣。他在浙派中獨樹一織,這是錢松勝于同時代西泠諸家的獨到之處。他曾在“蠡舟借觀”一印邊款上提出對刀法“但以筆事之”的主張。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渾樸,氣勢非凡,雖列“西泠八家”殿軍,實乃溯漢追秦,推陳出新之巨擘。趙之琛深嘆其能:“此丁、黃后一人,前明文、何諸家不及也?!奔殞徠溘E,天資之外,蓋得力于嘗摹漢印二千方,人莫及也。刀法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一種切中帶削的新刀法,立體感很強,富于韻味,頗有新意,為吳昌碩所取法。嚴(yán)荄將他與胡震的篆刻作品編為《錢胡印譜》,也有人將他個人作品輯為《鐵廬印譜》。篆刻胎息浙派諸家,摒棄一味切刀之舊規(guī),披削兼施,生動自然,超越前賢。嘗自評其藝曰:“國朝篆刻,如黃秋盦之渾厚,蔣山堂之沉著,奚蒙泉之沖淡,陳秋堂之纖秾,陳曼生天真自然,丁鈍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則沿其原委摹漢?!币则炂溘E,此語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