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后裔朱耷與清初隱士奇書
歷代前朝遺老堪稱國寶。他們常常因為政治水土不服,又才高八斗,不愿破貳臣之戒,不得已多避居寺院等遁世場所,一方面為躲避政治責難保全性命,另一方面深感前朝恩寵常懷故國之思,故而不食新朝煙火,情志唯有隱諱訴諸藝事。清初則更有甚者,釋擔當、冒辟疆、龔賢、許友、宋曹、朱耷、惲壽平等人當屬遺民典型。朱耷身為朱明皇脈,尤感痛失江山亡國之恨,內(nèi)心極度憂郁、悲憤,隱姓埋名遁跡空門,只能于藝事間傾訴孤臣孳子的亡國之痛。遺老們不食人間煙火,書風往往更為高古脫俗,孤標冷逸。
釋擔當(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來,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五龍山人。法名普荷,字擔當,一字通荷。他從小用功讀書,十一歲就考取秀才第一,三十三歲(明天啟六年)以明經(jīng)上京趕考未中。到各地游歷,他結識了陳繼儒(眉公),并到紹興訪湛然、云門和尚,又和他的同鄉(xiāng)前輩蒼雪法師往來,開始接受佛教思想。擔當年輕時,不僅詩書有名,為人激昂慷慨,喜歡俠義,學習劍術。他當時看到明朝將要覆滅,頗想糾集一些有志之土,以恢復明社為己任,然明廷腐敗,事與愿違,遂“紆蹤嶺右,繭足萬里”回歸故里。擔當回滇不久,適逢旅行家徐霞客來云南。霞客專程到晉寧縣拜訪他,和擔當及其親友盤桓十日。不久,擔當?shù)哪赣H也去世了。一方面“明祚將亡,無能為力,一方面母歸道山,毫無牽掛。于是重新產(chǎn)生了出世的思想。公元一六四四年,明亡清立,擔當目睹國變,便把一腔抑郁寄情山水之中,并削發(fā)為僧,時年五十一歲,駐足大理雞足山感通寺。他息養(yǎng)靜休,攻讀研究經(jīng)藏,面壁修行,把“擔當天下大任”的一腔愛國豪情,寄寓在詩畫之中。來往于雞足山各寺及名剎叢林之間,人稱“云中一鶴”,“南中高士”。清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冬天,擔當感到身體有些輕微不適,臥床十九天,忽然晨起盤膝端坐,寫了幾句偈語:“天也破,地也破,認著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拋下筆后便與世長辭了。享年八十一歲。圓寂歸化大理雞足山的頂峰,其骨塔在感通寺后,塔有《清擔當塔銘》銘文。
擔當詩、書、畫俱佳,清淡絕俗,令人嘆為觀止。擔當?shù)脑娮骱芏?,?nèi)容廣泛,多是反映他的愛國感情和堅貞不屈的品格。詩集有《修文集》,《橛庵草》、《拈花頌百韻》等。山水法倪瓚,風格荒率縱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達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擔當書畫超越了其師董其昌的藩籬,否定了他的“不可不熟”和“熟外熟”的要求,一味從生拙處著眼,所以能自成一家,拋去了董其昌那種圓筆淡染的南宗筆墨。擔當還把他精湛的書法技巧用到繪畫上,書法基本功的老練,使擔當?shù)纳剿嬏砩狭酥匾某晒σ蛩亍數(shù)臅ㄒ孕?、草為主,尤善草書。書法曾師事董其昌而變之,后多寫草,其勢瘦勁清奇,豪放練達,有一瀉千里之勢。石濤贊曰:“擔當老人大有解脫之相?!?/p>
《四言詩軸》,紙本行草書,縱135.2厘米,橫3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擔當草書有唐代懷素的風骨,晚年更接近倪元璐、王鐸一輩。他書法的天份和功力都很深,在章法、布局、用墨上深得虛實相生之妙。他的草書筆墨飛舞,大有“當其下手風雨疾,筆所末到氣已吞”的氣概。擔當晚年的狂草,更加放縱老辣,行筆跳蕩飛躍,結體和分行布白奔趨揖讓,不但渾成入妙,通過筆畫章法表現(xiàn)自己的情懷,而且已進入了高古的境界。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江蘇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1627-1642年間,冒襄六次去南京鄉(xiāng)試,六次落第,僅兩次中副榜,連舉人也未撈到。1636年,冒襄與張明弼結盟,參加復社,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過從甚密,人稱“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游,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國家危亡。1639年由吳應箕起草、冒襄等復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阮大鋮之流如過街老鼠。公元1644年明亡后,南京的明朝舊臣建立了弘光政權。閹黨余孽阮大鋮投靠馬士英,當上了南明的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他要報復復社諸君子。正巧冒襄因風聞高杰將駐防如皋,舉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鋮對冒襄游說不成后,便派遣錦衣衛(wèi)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馬、阮逃離南京,始得脫離牢獄之災。還有一種說法是:他連夜逃往揚州,靠了史可法的蔭庇,才躲掉了這場災難。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陳君悅組織義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舉家逃往浙江鹽官。從夏至冬,輾轉顛沛,在馬鞍山“遇大兵,殺掠奇慘”,“仆婢殺掠者幾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遺矣”。這一切在他思想上產(chǎn)生了激烈的變化,第二年他從鹽官回歸故里隱居。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他,信中轉達了當權人物夸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但冒襄以痼疾“堅辭”??滴跄觊g,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詔征“山林隱逸”。冒襄也屬應征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冒襄晚年窮困無以為生,惟賴賣字度日,常常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千字,及晨有人持金易購而去。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苑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語體文字的鼻祖。
冒襄書法始學董其昌,繼法鐘繇、顏真卿和米芾,晚年則格外遒勁渾厚,富有神韻,享有大名,以“行草書流傳海外”,董其昌評價冒襄的書法“深得顏平原(顏正卿)筆意”。王鐸贊他早年書法“遒媚圓動、筆筆褚河南(褚遂良)”。王士禎不斷索求手卷,說他“小楷之工,足于云間(陳繼儒)雁行”??咨腥蝸砗啤八n佳作大著,受教良多”。方亨咸云“畫摹周舫,書逼米顛”。長期與王鐸、宋曹、倪云璐、黃道周等人交流書畫技藝。辟疆的筆墨,基礎于李北海,而兼顏魯公的雄渾遒勁和米南宮的瀟灑俊秀,所以王鐸極稱辟疆的“臨池復妙絕一時”。傳世墨跡有《為如皋庚戌賑災作》等。
《為如皋庚戌賑災作》,作于康熙九年,冒襄61歲。本幅書法為冒廣生先生(冒襄后裔)舊藏。是年正逢如皋大饑荒,賑災是冒襄義不容辭的事情,冒襄一生在如皋共賑災三次,這是已經(jīng)是冒襄最后一次參與地方賑災了,由于冒家的困頓,冒家已經(jīng)失去了參與賑災一線的能力,今非昔比,冒襄只能憑借自己的力量賣字市廛,從而用所得之金賑濟災民。本幅行書四屏以《樂記.樂施》開篇,用“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jié)則饑?!币隽枷唷爸淙弧保昧枷嗟睦碚撘隽坚t(yī)的理論“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從而通過良醫(yī)的理論引出中國古代名醫(yī)俞跗、秦越人(扁鵲)、陽慶的傳奇醫(yī)術,“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湯液醴灑。然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揲荒爪幕”,冒襄認為在如此大災荒之時如能出現(xiàn)像古代這幾位神醫(yī)的出現(xiàn),那么如皋城肯定能極大的免除災難,冒襄認為自己“少習儒李長事,歧黃以術”,這次遇到如皋如此大的災荒,遂“應兩君之名,潤筆幣,爵之惠,易米十石,為粥于路,以管萬人半日之腹”,從而作此幅書法大幅,賣字賑災。本幅應為冒襄晚年的書法精品。冒襄書法是由董其昌而來,縱觀冒襄書法筆筆中鋒,既圓通剛健,又嫵媚天成,縱橫跌宕,頓挫自然,全無趙孟頫、董其昌的秀美流麗之態(tài),別具一格。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龔賢出生于昆山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隨家遷居南京。十歲前母親去世,十三歲開始習畫,與楊文驄同師董其昌。21歲左右在奉淮河畔參加了復社的活動,其時正值明崇禎末年,復社成員在這里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明末戰(zhàn)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qū)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并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龔賢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難。后經(jīng)揚州到泰州海安鎮(zhèn)擔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師,一住五年。龔賢早年喪妻,在泰州孤身一人。從泰州回來后,又在揚州住了幾年,約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除續(xù)弦之外,龔賢還做了兩次遠游,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師。龔賢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屆五十,戰(zhàn)亂洗劫后的家鄉(xiāng)呈現(xiàn)出一幅慘景。國破家亡,他舉起悲憤的筆寫下了《登眺傷心處》一詩。幾經(jīng)搬遷,最后定居清涼山,生活清苦,與人落落難合。他于屋前半畝空地上,筑園栽植,命為“半畝園”。龔賢曾經(jīng)請王石谷畫了《半畝園圖》,并題了長跋;又自寫小照,著僧服,手持掃帚,作掃葉狀,懸于樓堂,以示與清朝統(tǒng)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將他的舊居稱為“掃葉樓”。龔賢晚年幽居于此,賦詩作畫,教學。龔賢仍與書畫界交往,除了與金陵畫家高岑、樊圻、鄒喆、吳宏等切磋畫藝,好友還有屈大均、程正揆、王石谷、孫枝蔚、戴本孝、弘仁等。他的兩位摯友周亮工、孔尚任與他不僅有著志趣上的投合,還是他的主要經(jīng)濟資助者。龔賢是周亮工家???,周氏豐富的書畫收藏令龔受益匪淺??滴醵辏?664)前后,龔賢的繼妻及其他親人相繼有八人去世,他受到沉重的打擊。人到暮年,日常生活依靠自己妹妹料理,“補衣煩老妹,依仗賴嬌兒”(王懋林《虎踞關訪龔半千半畝園》)??滴醵四辏?689),龔賢病卒于南京半畝園,年約七十歲。死后因貧不能具棺葬,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并幫其撫養(yǎng)遺子。龔賢遺柩后歸葬龔賢祖籍江蘇昆山邑西之渡橋鎮(zhèn)。
龔賢是位既注重傳統(tǒng)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chuàng)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zhèn)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chuàng)作格法。作品多寫金陵山水,長于用墨。龔賢擅行草書,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書法為畫名所掩,作品多興致所至,用筆變化豐富,氣勢奪人。公元1660年前為早期,公元1660年至公元1682年前后為中期,公元1682年至公元1689年為晚期。龔賢早年書法師法較廣,曾學習王右軍、顏魯公、米南宮、董玄宰等人,但以王、顏為主。早期的后半段逐漸追求骨勢和力度,重視點線的各種對比關系。其早期行書中的用筆細節(jié),還富于隸書意味,間或出現(xiàn)章草特征的長橫、長捺等筆畫。中期從公元1660年代中期的《自書七言絕句冊》到公元1680年代初,書風雄逸勁拔,風格持續(xù)且固定,本于懷仁《集王書圣教序》,兼法李北海。步入衰年,又轉法米芾,并由此確立了其書法的個性化風格。點畫由直漸曲,由方變圓,追求靈動飄逸。用筆不再像中期那樣直硬嚴肅,而是隨筆鋒的推進做精心運控,求得粗細、直曲變化,有的長筆畫呈現(xiàn)著波折或顫動。他一直使用的墨色對比也更臻佳境。他的頗有特色的長捺筆“腳掌”先頓后提再拉出,似連非連,成為龔書招牌式筆畫。傳世書作有《行草書七律詩軸》、《行書漁歌子詞卷》、《題山水冊》、《行書扇面過宜園留飲詩》、《祝爾約翁六十壽軸》等。
龔賢《行草書七律詩軸》,紙本,行草書,縱123.3厘米,橫54.2厘米。龔賢繪畫強調(diào)用墨,注意明暗層次,講究虛實對比,景色富有深遠、立體感。在書法中也同樣注重用墨的濃淡和布白的虛實。此作墨色濃重,又時出飛白,筆法縱放,時見粗細變化;結體渾厚,又正欹相依;字距緊密,行間寬裕,疏密、虛實得宜。其變化多端的筆法、結構,源自米芾,而墨豐筆健、疏密相間的追求,卻體現(xiàn)了自家的風貌。
《溪山無盡圖卷》題跋書于公元1682年夏,此跋點畫線條不再如以前那般直硬,而逐漸轉向輕靈柔巧,曲勢點線越來越多,一些長筆畫還顯現(xiàn)出抖動或彎曲。此作標志著龔書晚期風格的起始。自《溪山無盡圖卷》算起,龔賢晚期書風持續(xù)八九年,這是龔賢書畫多產(chǎn)期,書跡包括題畫和純書作。晚期書風可以用筆酣墨飽、墨豐筆健、筆圓氣厚、滋潤多姿來概括。
許友,(約1620-1674,約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前后在世。)諸生。原名采,曾名宰。父許豸,因閩音宰與豸同,有忌者稱許友改名宰犯家諱,以不孝責之,遂更名友,字有介,又更名為眉,字介壽、介眉,又名友眉,號甌香,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崇禎間舉孝廉,以諸生終,入清不仕。許友工書善畫,詩尤孤曠。時稱“三絕”的草書、山水和詩文。書少師學倪元璐。晚慕米芾為人,構米友堂祀之。他的草書清逸超雋,山水松竹挺拔不群,詩文詞賦清曠脫俗,錢謙益嘗錄其詩于《吾炙集》中。王士禎、朱彝尊亦稱賞之。書法風格近于王鐸。其書在筆力上不如王鐸的雄健,而妙在其章法的借鑒。著有《米友堂詩集》,《清史列傳》行于世。其父許豸、其子許遇亦擅詩書畫。其作品傳世不多,日本澄懷堂美術館所藏之《七絕二首詩軸》是其代表作。
《七絕二首詩軸》,妙在章法的的奇崛:七行書大小錯落,布白空間聚散如山水畫般曲折有致,真有“巖花生得山齋滿”之生趣盎然,為書法的章法布白開了一個新生面。
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qū)北宋莊人,明末清初詩人、大書法家。宋曹自幼受其熏陶,早得啟蒙。宋曹雖為獨子,但其父對他要求甚嚴,不要其舞槍弄棒,卻讓他舞文弄墨。7歲即讀帖臨池,酷暑嚴寒從不間斷,十載筆耕,自勤不息。而立之年,宋曹能詩能書,矚目鄉(xiāng)里。宋曹雖才華出眾,但仕途并不得志。明崇禎時,25歲官至中書舍人,其位級從七品官。南明復亡,1642年,宋曹的好友司石盤、厲豫等人因不滿清朝黑暗統(tǒng)治,舉兵起義。未及一年,兵敗淮安。清政府派人四處抓拿,宋曹受其牽連,身陷囹圄。營釋后,先到北宋莊,后又攜家小隱居到30公里以外的湯莊,筑"蔬枰園"侍奉老母。每年仍到北宋莊祭祖。大縱湖有一"龍興寺",建于明開啟年間,苦于無名。宋曹隱居北宋莊,讓寺廟主持喜出望外,請他題名"龍興禪院",他欣然揮毫??箲?zhàn)爆發(fā),禪院毀于戰(zhàn)火,宋曹真跡隨之蕩然無存了。三十寒暑,宋曹閉門養(yǎng)息,會友談藝,聚首唱和,遂使詩書融合,造詣日深??滴踉甑桨四觊g,兩度詔舉,不肯出林,仍隱逸湯村??滴跏吣?,清以纂修明史,開博學鴻詞科,征召海內(nèi)名儒,侍郎嚴沅和江蘇巡撫慕無顏共舉宋曹為博學鴻詞,他均以母老固辭未赴??滴?2年(1683)年,兩江總督于成龍請他去南京編撰《江南通志》,盛情難卻,他帶上長子恭貽一起赴任。志書編成,宋曹堅不留名,最終《江南通志》僅署了恭貽的名字。于成龍敬重他的人品,稱他為"射陵先生"。于成龍邀其出山,終于使宋曹結束了隱居生涯。為了實現(xiàn)書法方面的抱負,他毅然離家出游,浪跡江淮,客維揚、潤州、昆山、蘇州、杭州等地,拜師會友,吊古覓勝??滴趿辏瑫櫻孜?,互贈詩賦,結為友好。歷數(shù)載,他縱覓南北名碑,吮吸精髓,悟入微際,并加以融會貫通,取舍揚棄,為自己尋得一條正宗的書法道路??滴跛氖辏?701年),病故于“蔬坪園”,終年82歲。
宋曹工書法,亦善詩文。注重意臨,以不囿于古人,不拘于形似為旨,故而能另辟蹊徑。臨寫的對象以晉、唐書家作品為主,其中臨寫《閣帖》中二王的行草書和孫過庭《書譜》居多。宋曹自己認為草書“瘦勁易,肥勁難”(《書法約言》),所以他的草書也經(jīng)常以體態(tài)略肥,緩多疾少的面貌出現(xiàn)。對于宋曹的書法風格,清人楊賓(1650~1720年)云:“余書與時流相較,氣概不如宋射陵父子,間架不如馮補之……宋射陵父子,雖有氈裘氣,然亦江北之杰也?!保钯e《大瓢偶筆》卷六)指出宋曹書法以氣概勝,雖有所謂的“氈裘氣”,使他的作品展現(xiàn)出更多的北方書風所具有的粗獷、豪邁之氣,以氣勢征服觀眾,審美上追求“古”、“雅”、“健”,這種風格明顯迥異于清初董、趙籠罩的時風。他一生留有大量書法作品,散傳于江浙滬一帶,日本、上海、常熟等地博物館多有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收藏。他詩文、書法造詣極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
《草書千字文》,順治十八年書成,為其代表作。該書法氣勢融貫、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確有大河奔涌,一瀉千里之勢?,F(xiàn)宋曹故居內(nèi)有草書千字文石刻,供人觀賞。晚年的宋曹,學與年俱進,而書法更臻精善。除《草書千字文》之外,又撰成理論著作《書法約言》。全著含總論、論草書等七篇,對學書要略,對文字,對楷、行、草各書都有精到的論述。他的書法墨跡在民間流傳很廣。除鹽城之外,兩淮、維揚、京口、蘇州、金陵、杭嘉湖一帶,也時有發(fā)現(xiàn)。這些墨寶,表現(xiàn)了宋曹不同時期的書法特點。當今日本書法界,有研究宋曹書學的學術群體。
《節(jié)臨孫過庭書譜》,縱122厘米,橫29厘米,現(xiàn)為天渡樓薛翔先生藏品,作品裱式為日本裱法,是一件宋曹書法的精品。作品通篇布局靈動飛縱,用筆敦實厚重,圓勁中盡顯骨力,綿里裹鐵,絕無花哨。用“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來形容,可謂再貼切不過了。在他的這幅臨帖作品中,字形寬博、筆畫厚重,結體呈內(nèi)斂團勢,帶給我們“肥勁”的感覺尤為強烈。
朱耷(約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明朝宗室。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個山、入屋、驢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號破云樵者,漢族,南昌(今屬江西)人。譜名朱由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寧獻王朱權的后裔。寧王改封南昌后,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少年時曾參加鄉(xiāng)里考試,錄為生員。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內(nèi)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仿佛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托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順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fā)為僧,自此改名雪個。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朱耷三十六歲時,改建天寧觀,并更名為“青云圃” (清嘉慶二十年即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常往返于南昌城與青云譜之間,青云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譜,約在三十九歲以后至六十二歲。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晚年朱耷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朱耷以繪畫為中心,對于書法、詩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并善于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于世。在創(chuàng)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chuàng)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他的大寫意花鳥畫受徐渭影響,以簡潔孤冷的畫風,而自成一代宗師。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書法初學董其昌,后又學黃山谷,但到晚年變法,刪去冗繁,祛除華麗,絕不依傍于古人。他以畫法對字法進行變形處理,再以中鋒篆筆使轉騰挪,而不用提按之法作草書,再兼以章法結字之法,如枯藤繞巖,老樹著花,一派高穆華瞻氣息,高出塵俗之上。八大山人的書與畫,均有一股冷峻而不可企及的高士氣派,傾訴著他孤臣孳子的亡國之痛。早期代表作有行書《劉伶酒德頌卷》,風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有《錄程頤四箴軸》、《黃竹園題畫詩軸》等。
《錄程頤四箴軸》,紙本行書,縱146厘米,橫90.5厘米?,F(xiàn)藏上海博物館。此軸的內(nèi)容,是錄宋代理學家程頤的‘四箴’之一??钍稹舜笊饺恕从浤暝?,據(jù)款識的形式和書風來看,應是他七十七歲到八十歲期間所書。此件行書,運筆不露鋒穎,沉著厚重,點劃的起伏頓挫變化多端,使轉熟練,體勢靈動。字的結體,疏密大小參差有致,充分體現(xiàn)了‘運筆盡于精熟,規(guī)矩寄于胸襟’的才能。
《行書題畫詩軸》紙本。縱77.9厘米,橫66.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軸錄五言題畫詩一首,計10行,行字不等。末款“八大山人題畫”,下鈐“八大山人”印。具體書寫時間不詳。此軸書法純用中鋒揮就,筆劃圓勁而流暢。結字大小疏密錯落有致,通幅給人以灑脫飄逸之感。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別號南田,一號白云外史、云溪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惲壽平生于江蘇武進,受門第書香熏陶,自幼敏慧,八歲詠蓮花,驚其長者。清初遭遇戰(zhàn)亂,年僅12歲的惲壽平隨父遠走浙、閩、粵幾省,風餐露宿,歷盡艱險。后參加了福建建寧王祈的抗清隊伍。順治五年(1648),閩浙總督陳錦率六萬清軍強攻建寧,15歲的惲壽平堅守孤城。城陷后,與兄皆被擄至清兵營。陳錦無子,其妻見壽平聰明清秀,收為養(yǎng)子。陳錦遇刺身亡,壽平扶靈北歸時,在靈隱寺與父相遇,留寺為僧若干年,其間惲壽平從父讀書、學詩,課余繪畫以娛情寄興,與復社遺老及反清秘密志士交游。大約在順治十一年(1654)前后,惲氏父子返回故里。少年時代這段出生入死的歷練,對他一生可以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笆遄蛹冉?jīng)喪亂,少壯時多與奇人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忽如生,他人色沮神喪,而叔子意氣如常?!?顧祖禹《甌香館集序》)。此后,他刻苦鉆研學問,古文、詩詞、書畫無不精擅。惲壽平崇尚氣節(jié),誓不應科舉。為了生計,變賣書畫也不向權貴低頭。在賣畫生涯中,惲壽平在其甌香館中結識了唐宇昭、莫云卿、莊子純、楊兆魯、笪重光、毛先舒、諸匡鼎等一時名流,相互切磋,共同唱和,尤其與王翬友情彌篤,二人游歷山水,品茗傾談,切磋畫藝,甚為投機。惲壽平為王翚作品寫的大量題跋,更使王翚的作品錦上添花?!秶嬚麂洝氛f:“石谷畫得正叔跋,則運筆設色之源流,構思匠心之微妙,畢顯無遺?!笨滴醵拍辏?690),惲壽平結束了勞碌、貧寒、悲涼的一生。其子惲念祖年方5歲,家貧不能舉喪,幸得王翬、董珙、鄒顯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得以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