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管孩子會不會讓孩子不高興?
吉諾特博士講過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話,他說:“認真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笨吹竭@句話,讓人有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確實,我們?yōu)槿烁改?,并不應該一直要求自己沒有原則地滿足孩子,讓孩子高興,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成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該管束的時候就必須要管。
孩子會不會因為媽媽管他而不再愛媽媽了?
《從出生到3歲》的作者波頓·懷特認為,父母認為愛和管教不能并存的想法是不對的。他建議,父母應該從孩子七八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始終如一地設立界限,并且這種界限反映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合理的權利分配,當孩子學習到自己不能為所欲為時,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全部的愛。
感受和行為是兩回事
兒子因為媽媽關電視不高興了,媽媽可以理解、接納他的感受,但是不能接納他的行為。不需要內疚,媽媽要把感受和行為這兩碼事分開。
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你是不是還想看電視?不能看電視你很失望吧?(理解孩子的感受)可是,現(xiàn)在是上學時間,你必須去上學。媽媽也要去上班,不然我們都要遲到了。”(不接納孩子繼續(xù)看電視的行為)
這就是在讓孩子明白,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不管你高興不高興,都必須遵守規(guī)矩。
所以,父母必須克服自己的內疚感,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受到孩子情緒的控制。
這件事說起來很有道理,很容易,但是大多數(shù)父母做起來卻非常難。這和我們傳統(tǒng)的觀念有關。我們會認為:作為關心孩子的父母,孩子高興的時候和他們一起高興;孩子難過的時候和他們一起難過。我們常常覺得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自己微笑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我們覺得這是自己不關心孩子的一種表現(xiàn)。
現(xiàn)在,我要向父母傳達一個新觀念:父母可以接受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但不一定要受他們的影響。這不妨礙我們成為好父母。
愛,不會因為正確的管束而減少
早上,爸爸在看報紙。他放下報紙去拿牛奶,一轉身,報紙被12 個月大的孩子撕破了。這個時候,爸爸要不要管他?而如果他要用手指去捅電插座呢?
我想,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制止。然而報紙的問題,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撕報紙不危險,還鍛煉小肌肉呢,不管也沒什么吧?
不,兩件事都要管。
一歲多的孩子都愛撕紙,但是我們得讓他明白,哪些可以撕,哪些不可以撕。寶寶撕壞了爸爸看的報紙,是侵犯了爸爸的權利。
如果這些小事不制止,寶寶就會慢慢無視他人的權利,只關注自己的權利,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比任何人都重要。這樣的寶寶不愿意配合父母,會常常發(fā)脾氣,很容易變得不可愛。而習慣遵守基本平等規(guī)則的孩子,更愿意和父母合作,他們知道愛的意義,他們所感受到的愛并不會因為受到管教而減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