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藥物
臟腑用藥規(guī)律
一、肝
補(bǔ)
柔(養(yǎng))肝血:當(dāng)歸、白芍、首烏、枸杞子、牛膝、雞血藤、大棗、木瓜。
滋肝陰: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貞子、杜仲、阿膠、沙蒺藜、鱉甲、白芍、烏梅。
溫肝寒:吳茱萸、肉桂、小茴香、仙靈脾、荔枝核、肉蓯蓉、川椒。
瀉
清肝:桑葉、菊花、青葙子、決明子、竹葉、連翹。
瀉肝火:龍膽草、胡黃連、黃連、黃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陳、金錢草、梔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平肝潛陽:平肝一般用菊花、白蒺藜、川楝子、天麻、鉤藤;潛陽用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靈磁石。鎮(zhèn)肝用代赭石、靈磁石。
熄肝風(fēng):羚羊角、鉤藤、天麻、白蒺藜、姜蠶、全蝎、蜈蚣、地龍、蟬蛻。
疏肝郁(理肝氣):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實(shí)、川楝子、橘子葉、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覆花、蘇梗、橘絡(luò)。
伐肝瘀: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乳香、沒藥、五靈脂、澤蘭。
二、膽
瀉
溫膽(補(bǔ)膽):酸棗僅、地黃、山萸肉、陳皮、半夏、生姜、干姜、當(dāng)歸、五味子。
清膽(利膽):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錢草、苦參、梔子、茵陳、竹茹。
瀉膽:龍膽草、茵陳、黃芩、川楝子、青蒿、黃連。
三、心
補(bǔ)
養(yǎng)心陰(血)、安心神:柏子仁、酸棗仁、地黃、龍眼肉、丹參、麥冬、當(dāng)歸、白芍、龜板、浮小麥、阿膠、紫河車、百合、首烏藤、合歡花。
助心陽: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氣:人參、黃芪、黨參、茯神、五味子、遠(yuǎn)志、炙甘草。
瀉
瀉心火:犀角、牛黃、黃連、木通、黃芩、梔子、生地。
鎮(zhèn)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開心竅:菖蒲、遠(yuǎn)志、郁金、牛黃。
四、小腸
溫小腸
同溫脾胃藥。干姜、蒼術(shù)、吳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清小
腸熱
木通、澤瀉、梔子、黃芩、燈心、瞿麥、滑石、赤小豆、苦參、赤茯苓、小薊、蒲黃、車前子、茅根、豬苓。
五、脾
補(bǔ)
補(bǔ)脾氣:人參、黃芪、黨參、白術(shù)、扁豆、炙甘草、升麻、葛根、薏苡仁、蓮子。
溫脾陽:干姜、蒼術(shù)、吳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養(yǎng)脾陰:山藥、黃精、芡實(shí)、白芍、蜂蜜、大棗。
瀉
清脾熱:黃連、連翹、大黃、黃芩、石膏、山梔、芒硝、西瓜、綠豆。
燥脾濕:蒼術(shù)、白術(shù)、苡仁、半夏、厚樸、茯苓。
理脾氣:陳皮、砂仁、蔻仁、香櫞皮、木香、藿香、佩蘭、厚樸、枳殼、大腹皮。
消脾積:枳實(shí)、大黃、山楂、神曲、麥芽。
六、胃
補(bǔ)
溫胃陽:同溫脾陽。干姜、蒼術(shù)、吳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益胃陰:石斛、麥冬、天花粉、玉竹、蘆根、烏梅、沙參、生地。
瀉
清胃熱:生石膏、知母、黃連、大黃、滑石、大青葉、蘆根。
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蔻、畢澄茄、肉桂心。
消食積:山楂、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萊菔子。
瀉胃實(shí):大黃、芒硝、枳實(shí)、厚樸、檳榔、黑白丑。
降胃氣:沉香、丁香、柿蒂、枇杷葉、半夏、竹茹、烏藥。
七、肺
補(bǔ)
滋肺陰:沙參、麥冬、天冬、山藥、阿膠、百合、川貝、石斛、天花粉、黃精、玉竹。
補(bǔ)肺氣:人參、黃芪、黨參、炙甘草。
斂肺氣:五味子、白果、訶子、烏梅、米殼、白芍。
止肺血:白芨、仙鶴草。
瀉
通鼻竅:辛夷花、蒼耳子。
溫肺寒:麻黃、蘇葉、細(xì)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清肺熱:桑葉、黃芩、知母、梔子、瓜蔞皮、桑皮、骨皮、生石膏、蘆根、茅根、枇杷葉。
宣肺氣:杏仁、桔梗、前胡、射干、牛蒡子、桑葉、蟬蛻、百部。
降肺氣:前胡、枇杷葉、馬兜鈴、白前、萊菔子、蘇子、款冬花、旋復(fù)花。
清熱痰:貝母、瓜萎、天竺黃、竹瀝水、膽星、射干、白前、黃芩、蘆根。
溫寒痰:白芥子、半夏、細(xì)辛、陳皮。
化痰核:葶藶子、桑白皮、黑白丑、瓜冬皮。
八、大腸
補(bǔ)
溫大腸:同溫脾胃藥。干姜、蒼術(shù)、吳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澀大腸:赤石脂、訶子、烏梅、秦皮、肉豆蔻、蓮肉、芡實(shí)、煅龍骨、煅牡蠣、伏龍肝、米殼。
瀉
清腸熱:黃連、黃柏、黃芩、白頭翁、敗醬草、馬齒莧、槐花、地榆、側(cè)柏葉、連翹、大黃、芒硝、黑白丑。
滌腸實(shí):檳榔、厚樸、腹皮、枳殼、大黃、芒硝、黑白丑。
潤腸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蔞仁、肉蓯蓉、當(dāng)歸、<元>玄參、麥冬、生地。
殺腸蟲: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檳榔、鶴虱、榧子。
九、腎
補(bǔ)
滋腎陰:熟地、龜板、阿膠、女貞子、旱蓮草、玄(元)參、天冬、枸杞子、黃精、紫河車、山萸肉、懷牛膝、制首烏、桑寄生。
溫腎陽: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補(bǔ)骨脂、巴戟天、肉蓯蓉、狗脊、續(xù)斷、沉香。
固腎精:金櫻子、桑螵蛸、菟絲子、芡實(shí)、蓮須、五味子、龍骨、牡蠣、益智仁。
填腎精:鹿茸、鹿角膠、紫河車、阿膠、龜板膠。
壯筋骨:杜仲、續(xù)斷、狗脊、懷牛膝。
瀉相火:知母、黃柏、澤瀉、丹皮、地骨皮、玄(元)參。
十、膀胱
補(bǔ)
固膀胱:龍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溫膀胱:茴香、肉桂、烏藥、沉香、畢澄茄、山茱萸。
瀉
利水:茯苓、豬苓、澤瀉、木通、滑石、防己、地膚子、車前子、通草、冬瓜皮。
通淋:萹蓄、瞿麥、海金沙、土茯苓、金錢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利濕熱:茵陳、梔子、地膚子、知母、黃柏、龍膽草、金錢草。
中醫(yī)辨證用藥及方例參考
發(fā)熱
心熱:黃連、梔子、連翹心、蓮子心、丹皮、丹參、犀角、牛黃、
朱砂、木通、竹葉等。
方例:朱砂安神丸(朱砂、黃連、生地、當(dāng)歸、甘草)、
瀉心湯(黃連、黃芩、大黃)。
小腸熱:木通、車前子、海金沙、瞿麥、冬葵子等。
方例:導(dǎo)赤散(木通、生地、竹葉、甘草)。
肝熱:龍膽草、夏枯草、豬膽汁、蘆薈、青黛、黃連、梔子、羚羊角、犀角、鉤藤、菊花、桑葉、石決明、決明子、青葙子等。
方例: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木通、澤瀉、車前子、當(dāng)歸、生地、甘草)、左金丸(黃連、吳茱萸)。
膽熱:茵陳、青蒿、龍膽草、梔子、豬膽汁等。
方例:蒿芩清膽湯(青蒿、黃芩、竹茹、赤茯苓、枳殼、半夏、陳皮、滑石、青黛、甘草)。
胃熱:石膏、知母、黃連、黃芩、大黃、竹茹、蘆根、枇杷葉等。
方例:清胃散(黃連、生地、當(dāng)歸、丹皮、升麻)。
脾熱:石膏、梔子等。
方例:瀉黃散(石膏、梔子、防風(fēng)、藿香、甘草)。
肺熱:石膏、知母、黃芩、桑白皮、地骨皮、葶藶子、馬兜鈴等。
方例: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中醫(y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fēng)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shù)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屬表證未盡,熱邪壅肺者。
麻杏甘石湯的配方和作用
麻黃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
出處(《傷寒論》)治肺熱壅盛證。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滑而數(shù)。
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方中杏仁降氣,佐麻黃宣降肺氣以止咳平喘。
大腸熱:大黃、芒硝、黃連、秦皮、白頭翁、鴉膽子、敗醬草等。
方例: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大黃牡丹湯(大黃、丹皮、芒硝、冬瓜仁、桃仁)。
腎熱:參見治陰虛發(fā)熱方藥。
膀胱熱:澤瀉、車前子、木通、滑石、白茅根、金錢草等。
方例: 八正散(木通、車前子、瞿麥、萹蓄、大黃、梔子、滑石、甘草梢)。
外感風(fēng)寒:麻黃、桂枝、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荊芥、生姜、蔥白等。
方例: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川芎、蒼術(shù)、黃芩、生地黃、甘草)。
外感風(fēng)熱:菊花、桑葉、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根、柴胡、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等。
方例:銀翹散(銀花、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豆豉、竹葉、蘆根、桔梗、甘草)。
表里俱熱:銀花、連翹、竹葉、蘆根、大青葉、石膏、黃芩等。
營分及血分熱:生地黃、玄參、丹及、赤芍、丹參、犀角、大青葉、紫草、白茅根等。
方例: 清營湯(犀角、生地黃、玄參、丹參、黃連、竹葉心、銀花、連翹、麥冬)、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黃、丹皮、赤芍)。
瘀血發(fā)熱:赤芍、丹皮、桃仁、紅花、生地黃、丹參、牛膝、大黃等。
方例:血府逐瘀湯(當(dāng)歸、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牛膝、桔梗、枳殼、柴胡、甘草)、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太陽熱:參見治外感風(fēng)寒藥。
{外感風(fēng)寒:麻黃、桂枝、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荊芥、生姜、蔥白等。
方例: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川芎、蒼術(shù)、黃芩、生地黃、甘草)}。
陽明熱:陽明經(jīng)熱用石膏、知母等, 方如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陽眀腑熱用大黃、芒硝等,方如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shí)、厚樸)。
少陽熱:柴胡、黃芩、青蒿、青黛等。
方例: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暑熱: 石膏、知母、西瓜、綠豆、竹葉、菊花、銀花、荷葉等。
方例: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清絡(luò)飲(鮮荷葉、鮮銀花、鮮西瓜翠衣、鮮扁豆花、鮮竹葉、絲瓜皮)。
暑濕: 香薷、藿香、扁豆、豆卷、滑石、荷葉、佩蘭等。
方例:六一散(滑石、甘草)、香薷散(香薷、厚撲、扁豆)。
食積發(fā)熱:大黃、枳實(shí)、連翹、麥芽、谷芽、萊菔子等。
方例:枳實(shí)導(dǎo)滯丸(枳實(shí)、白術(shù)、大黃、黃連、黃芩、神曲、澤瀉、茯苓)。
陰虛發(fā)熱:青蒿、丹皮、秦艽、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白微、黃柏、知母、生地黃、玄參、天冬、麥冬、龜板、鱉甲等。
方例: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知母、生地黃、丹皮)。
氣虛發(fā)熱: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升麻、柴胡等。
方例:補(bǔ)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陳皮、升麻、柴胡、甘草)。
咳嗽
外感風(fēng)寒: 杏仁、白前、細(xì)辛、麻黃、紫菀、款冬花等。
方例:杏蘇散(杏仁、蘇葉、前胡、桔梗、枳殼、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止嗽散(荊芥、紫菀、白前、百部、陳皮、桔梗、甘草)。
外感風(fēng)熱:前胡、桔梗、牛蒡子、桑葉等。
方例: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杏仁、桔梗、蘆根、甘草)。
濕痰:半夏、陳皮、茯苓、車前子、天南星、白附子等。
方例: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寒痰:干姜、肉桂、白芥子、蘇子、紫菀、款冬花等。
方例:姜桂丸(肉桂、天南星、半夏、生姜)。
燥痰:瓜蔞、貝母、竹瀝、膽南星、杏仁、沙參等。
方例:貝母瓜蔞散(貝母、瓜蔞、天花粉、茯苓、橘紅、桔梗)。
熱痰:黃芩、知母、桑白皮、葶藶子等。
方例:二母丸(知母、貝母)。
風(fēng)痰: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竹瀝、天竹黃、礞石、皂角、白礬、郁金等。
方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橘紅、茯苓、甘草),白金丸(白礬、郁金)。
痰飲:干姜、細(xì)辛、五味子、半夏等。
方例:小青龍湯(麻黃、桂枝、干姜、細(xì)辛、五味子、半夏、白芍、甘草),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shù)、甘草(炙)各6g)。
解析:
苓桂術(shù)甘湯,中醫(yī)方劑名。
為祛濕劑,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之功效。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jīng)官能癥等屬水飲停于中焦者。
中文名 苓桂術(shù)甘湯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
分類 :祛濕劑-溫化寒濕劑
出處 :《金匱要略》
歌訣:
苓桂術(shù)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組成: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
用量:
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shù)、甘草(炙)各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方義:
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yùn),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所致。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jī)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yùn)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zāi)垦?;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nèi)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dāng)溫陽化飲,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白術(shù)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shù)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xiàn)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shù)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bǔ)中陽之力;二可合白術(shù)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diào)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點(diǎn):
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jīng)_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biāo)本兼顧,配伍嚴(yán)謹(jǐn),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運(yùn)用:
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diǎn)。
加減化裁: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shí)、生姜以消痰散水。
禁忌:
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久咳:訶子、五味子、烏梅、罌粟殼等。
方例:九仙散(黨參、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貝母、阿膠、五味子、烏梅、罌粟殼)。
陰虛:百合、麥冬、玄參、五味子、沙參等。
方例: 百合固金湯(百合、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玄參、白芍、當(dāng)歸、貝母、桔梗、甘草),都?xì)馔瑁ㄊ斓攸S、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等。
脾氣虛:黨參、山藥、茯苓、甘草、白術(shù)、扁豆等。
方例:理中化痰丸(干姜、黨參、白術(shù)、甘草、茯苓、半夏)。
肺氣虛: 黨參、山藥、蜂蜜、紫河車等。
方例:參苓白術(shù)散(黨參、茯苓、白術(shù)、山藥、蓮子、苡仁、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腎氣虛:附子、肉桂、補(bǔ)骨脂、胡桃、五味子、山茱萸等。
方例: 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
肺癰:葦莖、魚腥草、野蕎麥根、桔梗、苡仁、冬瓜仁、銀花、連翹、黃芩等。
方例:葦莖湯(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
頓咳:百部、膽汁、大蒜、橘紅、貝母、天冬、麥冬、鵝不食草等。
癆嗽: 百部、川貝、冬蟲夏草、甘草等。
哮喘
寒喘:麻黃、杏仁、干姜、細(xì)辛、蘇子、紫菀、款冬花、厚樸等。
方例: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小青龍湯(麻黃、桂枝、干姜、細(xì)辛、五味子、半夏、白芍、甘草)。
熱喘:石膏、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地龍等。
方例: 麻杏石甘湯。
痰濁:半夏、陳皮、蘇子、茯苓、萊菔子、蒼術(shù)等。
方例: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陳皮、厚樸、前胡、當(dāng)歸、肉桂、甘草、生姜)。
肺虛:黃芪、黨參、人參、白果、烏梅、蛤蚧等。
方例: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人參蛤蚧散(人參、蛤蚧、杏仁、貝母、知母、桑白皮、茯苓、甘草)。
腎虛:附子、補(bǔ)骨脂、肉桂、沉香、赭石、硫黃等。
方例: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黑錫丹(成藥)。
肺腎俱虛:蛤蚧、冬蟲夏草、五味子、胡桃、紫河車等。
斑疹
血熱發(fā)斑:犀角、生地黃、玄參、大青葉、丹皮、赤芍、白茅根、石膏等。
方例:化斑湯(犀角、玄參、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麻疹:紫草、蟬蛻、升麻、葛根、薄荷、荊芥、牛蒡子、紅花、銀花、連翹等。
方例: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宣毒發(fā)表湯(升麻、葛根、荊芥、薄荷、防風(fēng)、牛蒡子、連翹、前胡、杏仁、桔梗、枳殼、木通、淡竹葉、甘草)。
風(fēng)疹、癢疹: 荊芥、薄荷、防風(fēng)、地膚子、蟬蛻、地龍、蠶砂、苦參、僵蠶等。
方例:消風(fēng)散(荊芥、防風(fēng)、藿香、羌活、川芎、蟬蛻、僵蠶、厚樸、陳皮、黨參、茯苓、甘草)。
當(dāng)歸、生地、防風(fēng)、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shù)、牛蒡子、石膏各6g,甘草、木通各3g。
消風(fēng)散:中藥中的一個(gè)藥方,在《外科正宗·卷四》《儒門事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yī)藥著作中均有記載,主要具有抗過敏和免疫抑制等藥理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消風(fēng)散
來源
《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
當(dāng)歸 生地 防風(fēng) 蟬蛻等
用法
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yuǎn)服
主治
風(fēng)疹,濕疹
功用
疏風(fēng)養(yǎng)血,清熱除濕
中文名稱:消風(fēng)散
英文名稱:xiaofeng powder
定義:同名方約有39首,現(xiàn)選《外科正宗》卷四雜瘡毒門方。
組成:當(dāng)歸、生地、防風(fēng)、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shù)、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木通各五分。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食遠(yuǎn)服。
百科名片
消風(fēng)散:中藥中的一個(gè)藥方,在《外科正宗·卷四》《儒門事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yī)藥著作中均有記載,主要具有抗過敏和免疫抑制等藥理作用。
基本信息
〖方源〗 《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 當(dāng)歸 生地 防風(fēng)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仁 荊芥 蒼術(shù)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錢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用法〗 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yuǎn)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空腹服。]
〖方歌〗 消風(fēng)散內(nèi)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知膏蒡通歸地草,風(fēng)疹濕疹服之康。
〖主治〗 風(fēng)疹,濕疹。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diǎn),瘙癢,抓破后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
〖功用〗 疏風(fēng)養(yǎng)血,清熱除濕。
〖病因〗 風(fēng)毒之邪侵襲人體,與濕熱相搏,內(nèi)不能疏泄,外不能透達(dá),郁于肌膚腠理之間而發(fā)。
方劑組成
當(dāng)歸、 生地、 防風(fēng)、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仁、 荊芥、 蒼術(shù)、 牛蒡子、 石膏,各一錢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方論
荊芥、防風(fēng)為君藥,荊芥味辛性溫,善去血中之風(fēng)。
防風(fēng),能發(fā)表祛風(fēng),勝濕,長于祛一切風(fēng),二藥相伍,疏風(fēng)以止癢。
苦參、蒼術(shù)為臣,苦參性寒,善能清熱燥濕,止癢,蒼術(shù)燥濕、辟穢、發(fā)汗、健脾,兩者相配,燥性尤強(qiáng),即燥濕止癢,又散風(fēng)除熱。佐以牛蒡子疏散風(fēng)熱、透疹、解毒,蟬蛻散風(fēng)熱、透疹,此二味不僅可增荊芥、防風(fēng)祛風(fēng)之力,更能疏散風(fēng)熱透疹。
石膏、知母清熱瀉火,木通利濕熱,胡麻仁、生地、當(dāng)歸滋陰養(yǎng)血潤燥,且生地善清血中之熱,與清氣分熱之石膏、知母共除內(nèi)熱。當(dāng)歸兼可活血,有治風(fēng)先行血,血行風(fēng)自滅之理。
甘草清熱解毒,又可調(diào)和諸藥,用為佐使。諸藥合用,于祛風(fēng)之中伍以除濕、清熱、養(yǎng)血之品,使風(fēng)邪去,濕熱除,血脈和,則瘙癢自止。
用方加減
1.本方是治療風(fēng)疹、濕疹的常用方劑。以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diǎn)為證治要點(diǎn)。
2.若風(fēng)熱偏盛而身熱、口渴者,加銀花、連翹以疏風(fēng)清熱解毒;濕熱偏盛,胸脘痞滿,身重乏力,舌苔黃厚而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梔子等以清熱利濕;血分熱甚,五心煩熱,舌紅或絳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熱涼血。
3.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jīng)性皮炎等屬風(fēng)濕熱邪為患者,均可加減運(yùn)用。
注意事項(xiàng)
1.氣血虛弱者不宜。因方中疏風(fēng)藥、祛濕藥易傷陰血,雖有當(dāng)歸、生地黃、胡麻仁等養(yǎng)血活血、滋陰潤操之藥,但究底方內(nèi)相互制約之品,補(bǔ)養(yǎng)力較差。
2.使用本方,宜配合外用藥,則收效更大。
3.服本方時(shí)不宜食辛、辣、魚腥、厚味、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或復(fù)發(fā)。
4. 與本方同名而藥味、主治不同者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消風(fēng)散”及《藥醫(yī)得救方》之“消風(fēng)散”,選用時(shí)應(yīng)注意區(qū)別。
臨床應(yīng)用
1.濕痰 用本方加減:荊芥5g,防風(fēng)7.5g,當(dāng)歸10g,生地15g,苦參10g,蟬衣5g,蒼術(shù)5g,厚樸2.5g,白僵蠶5g,藿香5g,知母10g,牛蒡子7.5g,木通2.5g,甘草2.5g,石膏30g,薄荷1.5g。日1劑水煎服。
治療濕疹44例,男26例,女18例;病程2周至5年,其中急性濕疹29例,亞急性6例,慢性9例。
結(jié)果:癥狀及皮損全部消失治愈共38例;僅殘留少許皮損,自覺癥狀基本消失為基本治愈,共6例。
2.慢性蕁麻疹 用本方加減:當(dāng)歸10-15g,生地10-15g,石膏15-30g,知母10-15g,苦參5-10g,胡麻5-10g,荊芥5-10g,防風(fēng)5-10g,木通5-10g,蟬衣5-10g,牛蒡5-10g,甘草3-5g。日1劑水煎服。
治療慢性蕁麻疹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齡11-67歲;病程1-13年。
結(jié)果:痊愈(癥狀全部消失,連續(xù)3月不復(fù)發(fā)者)26例,有效(服1療程后癥狀緩解,3個(gè)月內(nèi)偶有復(fù)發(fā)者)9例,無效(1個(gè)療程后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停藥后短期內(nèi)復(fù)發(fā))2例,總有效率為94.59%。
3.藥疹 用本方:當(dāng)歸、生地、胡麻仁、荊芥、防風(fēng)、牛蒡子、蟬蛻、蒼術(shù)、苦參、煅石膏、知母各9g,生甘草、木通各4g。風(fēng)熱加連翹6g;濕熱去蒼術(shù)加車前子6g;血熱加赤芍9g;火毒盛加生大黃6g。日1劑水煎服。治療氨芐青霉素引起的藥疹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齡最小8歲,最大72歲;病程5-12日。
結(jié)果:有效率為95.6%。
4.急性腎炎 用本方:荊芥、防風(fēng)、大力子、當(dāng)歸、蒼術(shù)各10g,蟬衣、生甘草、木通各5g,苦參、生地、茺蔚子各10-20g,知母5-10g,石膏20-30g。水腫明顯加茯苓皮、車前子;瘡瘍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水煎服,15日為1療程。
治療急性腎炎100例,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齡5-17歲88例,18歲以上12例;發(fā)病誘因:76例系上呼吸道感染引起,22例膿皰瘡引起,1例過敏性紫癜引起,1例藥物引起。
臨床表現(xiàn):浮腫97例,化驗(yàn)?zāi)虺R?guī):蛋白質(zhì)(+-+++)92例,紅細(xì)胞(+-+++)100例,白細(xì)胞(+-++)23例,管型33例。
結(jié)果:經(jīng)服藥1療程后,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尿檢正常)81例,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尿蛋白、紅細(xì)胞均在+以下)10例,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尿檢蛋白大于(+),紅細(xì)胞、白細(xì)胞均大于(+)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
5.春季結(jié)膜炎 用本方加減:荊芥、防風(fēng)、蟬蛻、甘草、秦艽、菖蒲、當(dāng)歸、知母、生石膏、通草、龍膽草、五味子。濕盛加土茯苓、薏苡仁;熱盛加羚羊角、谷精草;瘀阻加川芎,紅花。水煎服。治療春季結(jié)膜炎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7-46歲。結(jié)果:奇癢、流淚、畏光、燒灼感、絲狀分泌物等消失,結(jié)膜顏色轉(zhuǎn)正常、視物清晰、隨訪1年以上療效穩(wěn)定為痊愈,共19例;諸證消失或基本消失,但春季易于出現(xiàn)反復(fù)為有效,共15例;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一時(shí)減輕,移時(shí)又加重為無效,共2例;總有效率為94.4%。
藥理作用
1、消風(fēng)散能明顯抑制小鼠耳異種PCA,顯著降低大鼠顱骨骨膜肥大細(xì)胞脫顆粒百分率,對小鼠抗雞紅細(xì)胞抗體——溶血素的生成以及DNCB所致小鼠耳遲發(fā)型超敏反應(yīng)亦有明顯抑制作用。原方減去當(dāng)歸、生地,上述作用明顯減弱。實(shí)驗(yàn)結(jié)果提示,消風(fēng)散具有抗過敏及免疫抑制作用,當(dāng)歸、生地能夠增強(qiáng)復(fù)方的整體效應(yīng)。
2、消風(fēng)散可顯著減少中性粒細(xì)胞和黃嘌呤-黃嘌呤氧化酶系統(tǒng)生成的O2、H2O2和·OH,并且抑制中性粒細(xì)胞中的[Ca~(2+)]以及趨化性,這一結(jié)果表明消風(fēng)散可能通過抑制細(xì)胞內(nèi)Ca~(2+)濃度來抑制中性粒細(xì)胞的功能。
類似方劑
方劑一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川芎羌活(去蘆)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白僵蠶 蟬殼各30克 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姜制)各3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6克,茶清調(diào)下。
【功用】祛風(fēng)化痰。
【主治】風(fēng)痰風(fēng)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留飲飧泄,痰實(shí)嘔逆,旋暈,口歪搐搦,僵仆目眩,小兒驚悸狂妄,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偏正頭痛。
方劑二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荊芥穗 甘草(炒) 芎藭 羌活 白僵蠶(炒) 防風(fēng)(去蘆) 茯苓(去皮,用白底) 蟬殼(去土,微炒) 藿香葉(去梗) 人參(去蘆)各60克 厚樸(去粗皮,姜汁涂,炙熟) 陳皮(去瓤,洗,焙)各15.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6克,茶清調(diào)下。如久病偏風(fēng),每日三服,便覺輕減。
【功用】祛風(fēng)活血,理氣化濕。
【主治】諸風(fēng)上攻,頭目昏痛,項(xiàng)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暈,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fēng),頭皮腫癢,眉棱骨痛,旋暈欲倒,痰逆惡心。
方劑三
【組成】人參5錢,僵蠶(炒)5錢,甘草5錢,荊芥穗5錢,陳皮5錢,厚樸(制)5錢,茯苓5錢,蟬退5錢,防風(fēng)5錢,川芎5錢,羌活5錢,藿香5錢。
【來源】《外科啟玄》卷十二。
【主治】楊梅癬疹及翻花瘡。
【方法】上為末。
【用法】每服3錢,加土茯苓4兩。水3碗,煎至2碗,分上下體,食前后服。
方劑四
【來源】《醫(yī)宗必讀》卷六。
【組成】蒼術(shù) 麻黃 荊芥 白芷 陳皮各3克 甘草1.5克
【用法】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蔥白1莖,煎至180毫升服。
【主治】四時(shí)感冒,發(fā)熱惡寒,頭痛聲重。
方劑五
【組成】柴胡、羌活、當(dāng)歸(去蘆頭)、防風(fēng)、川芎、甘草各等分。
【來源】《普濟(jì)方》卷一○三。
【主治】一切風(fēng)熱上攻,頭面浮腫生瘡,偏正頭風(fēn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方劑六
【組成】防風(fēng)、荊芥、羌活、蟬蛻、川芎、藿香、陳皮、甘草、桔梗、僵蠶。
【來源】《幼科金針》卷上。
【主治】小兒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勿乳,不能開口呼吸。
【用法】上為末。茶調(diào)服。
方劑七
【組成】龍腦薄荷2兩(去土,令凈),荊芥穗2兩,羌活半兩,川芎半兩,細(xì)辛(去苗)1分,白術(shù)2兩(銼),石膏(研極細(xì)、水飛曬干)1分,甘草半兩(炙紫色)。
【來源】《普濟(jì)方》卷四十五引《保生回車論》。
【主治】風(fēng)頭痛。
【用法】上為末。每服2錢,茶清或醇酒調(diào)下,熱服,日3次,不拘時(shí)候。一切風(fēng)寒或沐浴之后,并宜服之。
方劑八
【藥物組成】天麻(去苗)1兩,防風(fēng)(去蘆)2兩,細(xì)辛(去苗葉土)半兩,薄荷葉半兩,川芎1兩,甘草(炙)1兩,吳白芷1兩,朱砂1兩(為衣)。
【處方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引《局方》,
【方劑主治】諸風(fēng)上攻,頭目昏眩,項(xiàng)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fēng),頭皮腫癢。
【制備方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xì)嚼,食后生姜湯送下;茶清亦可。
方劑九
【來源】《麻癥集成》卷四。
【組成】荊芥、僵蠶、蟬蛻、防風(fēng)、連翹、甘草。
【主治】風(fēng)熱上攻,頭目昏痛,鼻嚏聲重,皮膚瘙癢。
方劑十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羌活8分,獨(dú)活8分,僵蠶8分,藿香8分,枳殼8分,防風(fēng)8分,天麻8分,地骨皮8分,蟬蛻8分,前胡1錢半,柴胡1錢,黃芩1錢,天花粉1錢,桔梗1錢,茯苓1錢,荊芥1錢,紫草1錢,牛子1錢,人參7分,川芎7分,甘草4分。
【主治】痰盛驚搐,譫語,狂急,口張,目作上視。痘前熱則生風(fēng),項(xiàng)強(qiáng),直視,口渴,舌強(qiáng),如中風(fēng)狀。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出血
熱證: 白茅根、小薊、大薊、側(cè)柏葉、黃芩、梔子、大黃、生地黃等。
方例:十灰散(側(cè)柏葉、小薊、大薊、白茅根、茜草、棕櫚皮、荷葉、丹皮、梔子、大黃)、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黃、丹皮、赤芍)。
寒證:炮姜、干姜、焦艾、灶心土、鹿角膠等。
方例:理中湯(干姜、黨參、白術(shù)、甘草)。
血瘀:蒲黃、茜草、五靈脂等。
方例:失笑散(蒲黃、五靈脂)。
氣不攝血:黃芪、黨參、白術(shù)、阿膠、仙鶴草等。
方例:歸脾湯(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元肉、遠(yuǎn)志、茯神、酸棗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棗)。
陰虛火旺:黃柏、知母、旱蓮草、女貞子、阿膠、龜板膠等。
方例: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
咯血、衄血:白芨、槐花、仙鶴草、阿膠、等。
方例:白芨枇杷丸(白芨、枇杷葉、藕節(jié)、阿膠、生地黃)。
吐血、便血:槐實(shí)、槐花、地榆、灶心土、赤石脂、百草霜等。
方例:黃土湯(灶心土、附子、白術(shù)、生地黃、阿膠、黃芩、甘草),槐花散(槐花、側(cè)柏葉、枳殼、荊芥穗)。
尿血:小薊、白茅根、車前草、蒲黃等。
方例:小薊飲子(小薊、藕節(jié)、蒲黃、生地黃、當(dāng)歸、滑石、通草、淡竹葉、梔子、甘草)。
崩屚:茜草、艾葉、阿膠、烏賊骨、貫眾、龍骨、牡蠣等。
方例:膠艾湯(阿膠、艾葉、熟地黃、當(dāng)歸、白芍、川芎、甘草)。
外傷出血:蒲黃、三七、小薊、馬勃、紫珠草、棗樹皮、狗脊毛、血竭、兒茶、石灰等。
水腫
風(fēng)水: 麻黃、浮萍、連翹、石膏、杏仁等。
方例:越婢湯(石膏、麻黃、甘草、生姜、大棗)。
皮水: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益母草、冬瓜皮、玉米須等。
方例:五皮散(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陳皮)。
脾氣虛:黃芪、白術(shù)、黨參、茯苓等。
方例:實(shí)脾飲(干姜、附子、白術(shù)、茯苓、木香、草果、厚樸、木瓜、大腹皮、甘草、生姜、大棗)。
腎氣虛:附子、肉桂等。
方例:真武湯(附子、白術(shù)、白芍、茯苓、生姜)。
驚風(fēng)、癲癇
天麻、鉤藤、全蝎、蜈蚣、蟬蛻、僵蠶、南星、琥珀等。
方例:止痙散(全蝎、蜈蚣)。
失眠
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丹參、琥珀、茯神、元肉、夜交藤、
合歡花、龍骨、牡蠣、朱砂等。
方例:酸棗仁湯(酸棗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
眩暈
天麻、鉤藤、菊花、枸杞、龍骨、牡蠣、酸棗仁、元肉、半夏、白術(shù)、澤瀉、決明子等。
方例: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益母草、牛膝、
桑寄生、夜交藤、梔子、黃芩、茯神)。
頭痛
風(fēng)寒頭痛: 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川芎、荊芥藁本等。
方例: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羌活、荊芥、薄荷、白芷、細(xì)辛、防風(fēng)、茶葉)。
風(fēng)熱頭痛:菊花、桑葉、葛根、薄荷、蔓荊子等。
方例: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連翹、仁、桔梗、蘆根、甘草)。
太陽頭痛:羌活、防風(fēng)、藁本、蔓荊子等。
少陽頭痛:柴胡、川芎等。
陽明頭痛:白芷、葛根等。
太陰頭痛:蒼術(shù)、升麻等。
少陰頭痛:細(xì)辛等。
厥陰頭痛:吳茱萸等。
方例:吳茱萸湯(吳茱萸、黨參、生姜、大棗)。
巔頂痛:藁本、蔓荊子等。
瘀血頭痛:川芎、牛膝等。
方例:通竅活血湯(川芎、桃仁、紅花、赤芍、麝香、大棗、生姜、蔥白)。
氣虛頭痛:黃芪、黨參、升麻、柴胡、白芷等。
方例:補(bǔ)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陳皮、升麻、柴胡、甘草)。
血虛頭痛:當(dāng)歸、川芎、白芍、蔓荊子等。
方例:四物湯(當(dāng)歸、熟地、川芎、白芍)。
腎虛頭痛:枸杞、附子、肉桂、山茱萸、細(xì)辛等。
方例:腎陽虛用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腎陰虛用杞菊地黃丸(枸杞、菊花、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
痰濁頭痛:半夏、白術(shù)、天麻、白芷、川芎等。
方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橘紅、茯苓、甘草、生姜、大棗)。
頭風(fēng)痛:川芎、防風(fēng)、天南星、白附子、全蝎、僵蠶等。
注:川芎是治頭痛的要藥,可隨證配合有關(guān)藥物運(yùn)用。
腰痛
寒濕: 獨(dú)活、防風(fēng)、細(xì)辛、桂心、當(dāng)歸、寄生等。
方例:獨(dú)活寄生湯(獨(dú)活、寄生、秦艽、防風(fēng)、杜仲、牛膝、當(dāng)歸、川芎、芍藥、生地、黨參、茯苓、桂心、細(xì)辛、甘草)。
濕熱:黃柏、蒼術(shù)、苡仁、防己等。
方例:四妙丸(黃柏、蒼術(shù)、苡仁、牛膝)。
瘀血:蜇蟲 {地鱉蟲、土蟞蟲}、牛膝、
乳香、沒藥、桃仁、紅花、五靈脂、地龍等。
方例:身痛逐瘀湯(桃仁、紅花、乳香、五靈脂、地龍、秦艽、羌活、牛膝、
香附、當(dāng)歸、甘草)。
腎虛:杜仲、續(xù)斷、寄生、枸杞、牛膝、補(bǔ)骨脂、胡桃、菟絲子、山茱萸、肉桂等。
方例:青娥丸(補(bǔ)骨脂、杜仲、胡桃、大蒜)。偏陰虛可用左歸丸(熟地、山藥、山茱萸、牛膝、枸杞、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偏陽虛可用右歸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藥、杜仲、枸杞、當(dāng)歸、菟絲子、鹿角膠、山茱萸)。
四肢痛
上肢:羌活、姜黃等。
下肢:獨(dú)活、牛膝等。
偏寒:桂枝、防風(fēng)等。
偏熱:桑枝、豨薟草等。
四肢麻木:
當(dāng)歸、威靈仙、豨薟草、地龍、黃芪、桂枝、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等。
方例: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
手指麻脹:
豨薟草、絲瓜絡(luò)、桑寄生、桑枝、桂枝等。
項(xiàng)強(qiáng):
葛根等。
痹痛
風(fēng)痹(行痹):羌活、防風(fēng)、川芎、白芷、細(xì)辛、獨(dú)活、秦艽、桂枝、桑枝、威靈仙等。
方例:防風(fēng)湯(防風(fēng)、羌活、桂枝、秦艽、當(dāng)歸、葛根、黃芩、赤苓、杏仁、甘草、生姜)。
寒痹(痛痹):烏頭、附子、桂枝、當(dāng)歸等。
方例:烏頭湯(烏頭、麻黃、白芍、黃芪、甘草)。
濕痹(著痹):蒼術(shù)、苡仁、五加皮、防己、蠶砂等。
方例:薏苡仁湯(苡仁、蒼術(shù)、麻黃、桂枝、羌活、獨(dú)活、防風(fēng)、川烏、當(dāng)歸、川芎、甘草、生姜)。
熱痹:石膏、蒼術(shù)、桂枝、桑枝、知母等。
方例: 白虎加桂枝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
頑痹:乳香、沒藥、地龍、全蝎、蜈蚣、馬錢子、祖師麻、烏頭等。
方例: 小活絡(luò)丹(川烏、草烏、天南星、地龍、乳香、沒藥)。
血痹:當(dāng)歸、黃芪、桂枝、紅花、白芍、雞血藤、丹參等。
方例: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
膝部腫痛:獨(dú)活、牛膝、木瓜等。
肩臂痛:姜黃、羌活、防風(fēng)、桂枝等。
方例:蠲痹湯(姜黃、羌活、防風(fēng)、黃芪、當(dāng)歸、赤芍、甘草)。
痿證
桑寄生、淫羊藿、虎骨、龜板、當(dāng)歸、白芍、牛膝、巴戟天、鎖陽、狗骨等。
方例:虎潛丸(虎骨、鎖陽、白芍、陳皮、干姜、黃柏、知母、熟地、龜板)。
胃腹痛
寒凝:干姜、良姜、生姜、吳萸等。
方例:良附丸(良姜、香附)、理中湯(干姜、黨參、白術(shù)、甘草)。
郁熱:黃連、梔子、川楝子等。
方例:左金丸(黃連、吳萸)。
虛寒:黃芪、黨參、白術(shù)、桂枝、飴糖、炙草、干姜、白芍、當(dāng)歸等。
方例:黃芪建中湯(黃芪、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半夏、陳皮、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
陰虛:川楝子、生地黃、麥冬、沙參、白芍等。
方例:一貫煎(麥冬、生地黃、沙參、當(dāng)歸、枸杞、川楝子)。
氣滯:木香、砂仁、香附、厚樸、枳實(shí)、枳殼、川楝子等。
方例:柴胡疏肝散(柴胡、枳殼、白芍、甘草、香附、川芎)。
血瘀:五靈脂、元胡、乳香、沒藥、三棱、莪術(shù)、蒲黃、丹參等。
方例:失笑散(蒲黃、五靈脂)、手拈散(元胡、五靈脂、沒藥、草果)。
食積:萊菔子、麥芽、山查、枳實(shí)、大黃、神曲等。
方例:枳實(shí)導(dǎo)滯丸(枳實(shí)、白術(shù)、大黃、黃連、黃芩、神曲、茯苓、澤瀉),保和丸(陳皮、半夏、茯苓、連翹、萊菔子、神曲、山查)。
蟲痛:使君子、苦楝根皮、檳榔、蜀椒、烏梅等。
方例:烏梅丸(烏梅、蜀椒、細(xì)辛、附子、干姜、桂枝、黃連、黃柏、當(dāng)歸、黨參)。
疝氣痛
小茴香、川楝子、橘核、荔枝核、昆布、海藻、吳茱萸、木香、山查等。
方例:導(dǎo)氣湯(小茴香、川楝子、吳茱萸、木香)、橘核丸(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元胡、桂心、木香、厚樸、枳實(shí)、木通)。
胸脅痛
氣滯肝郁:柴胡、枳殼、香附、木香、白芍等。
方例: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香附、川芎)。
血瘀刺痛:丹參、紅花、川芎、牛膝、桃仁、赤芍等。
方例:血府逐瘀湯(當(dāng)歸、生地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桔梗、枳殼、甘草)。
陰虛:川楝子、麥冬、生地黃、沙參、枸杞、白芍等。
方例:一貫煎(麥冬、生地黃、沙參、當(dāng)歸、枸杞、川楝子),滋水清肝飲(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柴胡、白芍、枸杞、當(dāng)歸、棗仁)。
肝膽濕熱:龍膽草、夏枯草、金錢草、茵陳、黃芩、梔子、車前子等。
方例: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當(dāng)歸、生地黃、木通、澤瀉、車前子、柴胡、甘草)。
胸痹:瓜蔞、薤白、丹參、川芎、赤芍、紅花、三七、五靈脂、降香等。
方例:瓜蔞薤白半夏湯、冠心Ⅱ號(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降香)。
胸悶
枳殼、蘇梗、藿梗、陳皮、香附、烏藥、厚樸、香櫞、佛手等。
肝脾腫大
丹參、鱉甲、牡蠣、穿山甲、三棱、莪術(shù)等。
噯氣
旋覆花、代赭石、霍香、砂仁、厚樸、生姜等。
方例:旋復(fù)代赭湯(旋覆花、代赭石、黨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呃逆
丁香、柿蒂、刀豆、韭菜子、半夏等。
方例: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黨參、生姜)。
嘔吐
胃寒:半夏、灶心土、干姜、生姜、良姜、吳萸、砂仁、豆蔻、陳皮、藿香等。
方例:干姜人參半夏丸,小半夏湯(半夏、生姜)。
胃熱:石膏、黃連、竹茹、枇杷葉、蘆根、赭石等。
方例: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鎮(zhèn)逆白虎湯(石膏、知母、半夏、竹茹)。
傷食:陳皮、萊菔子、麥芽、神曲、山查、白術(shù)等。
方例:保和丸(陳皮、半夏、萊菔子、神曲、山查、茯苓、連翹)。
外邪犯胃:藿香、紫蘇、佩蘭、生姜等。
方例: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陳皮、大腹皮、厚樸、桔梗、半夏曲、白術(shù)、茯苓、甘草、生姜、大棗)。
肝氣犯胃:赭石、吳萸、蘇葉、半夏、麥芽、柴胡等。
方例:旋復(fù)代赭湯(旋覆花、代赭石、黨參、半夏、甘草、生姜),四七湯(蘇葉、半夏、厚樸、茯苓、生姜、大棗)。
胃虛:黨參、白術(shù)、麥冬、沙參、大棗等。
方例:偏胃氣虛用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偏陰虛用麥門冬湯(麥冬、半夏、黨參、粳米、甘草、大棗)。
注:半夏是止嘔吐的要藥,可隨證配合有關(guān)藥物運(yùn)用。
吐酸
煅牡蠣、煅瓦楞、烏賊骨、雞蛋殼等。
方例:左金丸(黃連、吳萸)治胃熱或肝火犯胃之吐酸。
泄瀉
溫?zé)幔狐S連、黃芩、地錦草、鐵莧菜、滑石等。
方例: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寒濕:干姜、白術(shù)、蒼術(shù)、藿香、厚樸、砂仁等。
方例: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陳皮、大腹皮、陳皮、厚樸、桔梗、半夏曲、白術(shù)、茯苓、甘草、生姜、大棗)、胃苓湯(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桂枝)。
傷食:神曲、建曲、麥芽、谷芽、山查、白術(shù)、蒼術(shù)、陳皮等。
方例:保和丸(陳皮、半夏、萊菔子、神曲、山查、茯苓、連翹)。
脾氣虛:黨參、白朮、山藥、蓮子、扁豆等。
方例:參苓白術(shù)散(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蓮子、扁豆、苡仁、砂仁、桔梗)。
腎陽虛:補(bǔ)骨脂、五味子、附子、吳茱萸等。
方例:四神丸(補(bǔ)骨脂、五味子、煨肉蔻、吳茱萸)。
肝旺犯脾:白芍、防風(fēng)、白術(shù)、柴胡等。
方例:痛瀉要方(白芍、白術(shù)、陳皮、防風(fēng))。
久瀉滑脫:訶子、五味子、烏梅、肉豆蔻、罌粟殼、赤石脂、棗樹皮等。
方例:桃花湯(赤石脂、干姜、粳米),養(yǎng)臟湯(黨參、白術(shù)、白芍、當(dāng)歸、肉桂、肉豆蔻、訶子、罌粟殼、木香、甘草)。
便秘
熱秘: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等。
方例: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冷秘:巴豆、硫黃等。
方例:三物備急丸(巴豆、干姜、大黃),半硫丸(半水夏、硫黃)。
水飲: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等。
方例: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大棗)。
氣秘:檳榔、枳實(shí)、厚樸、木香、大黃等。
方例:六磨湯(檳榔、枳實(shí)、木香、沉香、烏藥、大黃)。
津枯: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地、玄參等。
方例:五仁丸(郁李仁、柏子仁、杏仁、桃仁、松子仁、陳皮)。
虛秘:肉蓯蓉、蜂蜜、當(dāng)歸、熟地等。
方例:濟(jì)川煎(肉蓯蓉、當(dāng)歸、升麻、枳殼、牛膝、澤瀉)。
痢疾
濕熱痢:黃連、苦參、大黃、白芍、木香,山查等。
方例:芍藥湯(白芍、黃連、黃芩、大黃、檳榔、當(dāng)歸、木香、肉桂、甘草)、香連丸。
寒濕?。焊阶?、干姜、大黃、黃連等。
方例:溫脾湯(附子、干姜、大黃、黨參、甘草)。
疫毒痢:黃連、黃柏、白頭翁、秦皮、銀花等。
方例: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噤口痢:石蓮子、荷葉、黨參、白術(shù)、山查等。
細(xì)菌性痢疾:黃連、黃柏、黃芩、秦皮、馬齒莧、大蒜、地錦草、鐵莧菜、茶葉、車前草、辣蓼、苦參、銀花、山查、水楊梅、老鸛草、萹蓄、鳳尾草、蒼耳草等。
阿米巴痢疾:白頭翁、鴉膽子、大蒜、委陵菜、石榴皮、畢澄茄、厚樸,樗根皮等。
瘧疾
常山、柴胡、鴉膽子,八角梧桐、黃荊葉、馬鞭草、稀薟草、徐長卿、青蒿等。
黃疸
陽黃
①熱重于濕:茵陳、梔子、大黃、板蘭根、黃柏、白茅根等。
方例: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
②濕重于熱:茵陳、茯苓、豬苓、澤瀉、車前、白術(shù)等。
方例:茵陳五苓散(茵陳、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桂枝)。
③急黃:茵陳、犀角、生地、玄參、板蘭根、黃連等。
方例:犀角散(犀角、黃連、山梔、茵陳、升麻)。
陰黃:茵陳、白術(shù)、附子、干姜等。
方例:茵陳術(shù)附湯。
肝膽結(jié)石:金錢草、連錢草、茵陳、郁金、虎杖、大黃、木香等。
方例:膽道排石湯(金錢草、茵陳、郁金、木香、枳殼,大黃)。
遺尿、遺精
腎虛:附子、肉桂、補(bǔ)骨脂、復(fù)盆子、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山茱萸、烏藥、雞內(nèi)金、龍骨、牡蠣等。
方例:縮泉丸(益智仁、烏藥、山藥),固精丸(沙苑子、芡實(shí)、龍骨、牡蠣、蓮子、蓮須)。
溫?zé)幔狐S柏、車前子、澤瀉等。
方例:二妙散(黃柏、蒼術(shù))。
陰虛火旺:黃柏、知母、生地、丹皮、五味子等。
方例:知柏地黃丸(黃柏、知母、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
尿淋(淋證)
石淋(泌尿結(jié)石):金錢草、連錢草、海金沙、石葦、滑石、雞內(nèi)金、胡桃仁、琥珀、硝石等。
方例:石葦散(石葦、瞿麥、滑石、冬葵子、車前子)。
血淋:白茅根、茜草、蒲黃、琥珀、車前草、石葦、小薊、梔子、黃芩等。
方例:小薊飲子(小薊、蒲黃、藕節(jié)、山梔、當(dāng)歸、生地、滑石、通草、淡竹葉、甘草)。
膏淋:薺菜、萆薢、茯苓等。
方例:萆薢分清飲(萆薢、茯苓、菖蒲、烏藥、益智仁、甘草)。
熱淋:梔子、車前、黃柏、牛膝、生草梢、滑石等。
方例:八正散(萹蓄、瞿麥、滑石、車前子、木通、梔子、大黃、燈芯、甘草)。
尿路感染: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黃柏、山查等。
自汗
黃芪、白術(shù)、麻黃根、浮小麥、五子、五倍子、龍骨、牡蠣等。
方例:玉屏風(fēng)散(黃芪9g、白術(shù)9g、防風(fēng)6g),牡蠣散(牡蠣、黃芪、麻黃根、浮小麥)。
盜汗
麻黃根、浮小麥、五味子、五倍子、山茱萸、烏梅、龍骨、牡蠣等。方例:麥味地黃丸(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五味子、麥冬)。
口渴
熱盛:石膏、知母、葛根,花粉等。
方例: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津傷:石斛、玉竹、花粉、生地、麥冬、沙參等。
方例: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花粉、扁豆、桑葉、甘草)。
口甜膩
佩蘭、茯苓、藿香等。
口瘡
冰片、硼砂、西瓜霜、五倍子、青黛等。
方例:冰硼散(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
咽喉痛
實(shí)火:山豆根、板蘭根、射干、牛蒡子、連翹,橄欖、金果欖、蚤休、酸漿、酢醬草、桔梗、生甘草等。
虛火:玄參、生地、知母、黃柏等。
潰爛:馬勃、冰片、硼砂、蟾酥等。
方例:六神丸(成藥)。
聲啞失音
風(fēng)寒:麻黃、杏仁、甘草等。
風(fēng)熱:蟬蛻、胖大海、木蝴蝶、酸漿、合歡花等。
肺陰虛:梨汁、蜂蜜、蛋清等。
骨刺骾喉:
威靈仙、急性子、韭菜、飴糖、米醋等。
牙痛
胃火:石膏、黃連、牛膝、白芷、細(xì)辛、升麻等。
方例:清胃散(黃連、當(dāng)歸、生地、升麻、丹皮)。
腎虛:肉桂、熟地、細(xì)辛、骨碎補(bǔ)等。
風(fēng)蟲:露蜂房、胡椒、畢撥等。
生肌斂瘡
煅石膏、煅龍骨、乳香、沒藥、烏賊骨、鉛丹、五倍子、爐甘石、血竭等。
接骨
自然銅、甜瓜子、?蟲、乳香、沒藥、三七、馬錢子、五加皮、雞蛋殼、海龍、海馬等。
燒傷
(外用)紫草、地榆、虎杖、大黃、黃連、黃柏、當(dāng)歸、棗樹皮、獾油、五倍子、石灰、蜂蜜、蛋清、蛋黃油等。
疔瘡
紫花地丁、野菊花、蟾酥、蒼耳蟲等。
方例:五味消毒飲(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銀花、紫背天葵)。
乳癰
蒲公英、全瓜蔞、漏蘆、鹿角霜等。
瘰疬
夏枯草、玄參、獨(dú)角蓮、貓爪草、狼毒、牡蠣、連翹等。
方例:消瘰丸(玄參、牡蠣、浙貝)。
癭瘤
黃藥子、夏枯草、海藻、昆布、玄參、牡蠣等。
贅疣
(外用)鴉膽子、補(bǔ)骨脂酊、鮮紫蘇葉、鮮白蒺藜莖葉、芝麻花等。
(內(nèi)服)薏苡仁等。
癬
(外用)川楝子、木槿皮、土荊皮、明礬、雄黃、黃精等。
痛經(jīng)
氣滯:香附、烏藥、艾葉、木香、當(dāng)歸、柴胡等。
方例:逍遙散(柴胡、白芍、當(dāng)歸、白術(shù)、茯苓、薄荷、甘草、煨姜)。血瘀:當(dāng)歸、川芎、桃仁、紅花、牛膝、五靈脂、丹參、元胡、乳香、沒藥、益母草等。
方例: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熟地、當(dāng)歸、川芎、白芍)。
寒濕:吳茱萸、桂枝、肉桂、干姜、生姜、艾葉等。
方例:溫經(jīng)湯(吳茱萸、桂枝、當(dāng)歸、川芎、芍藥、丹皮、阿膠、麥冬、半夏、黨參、甘草、生姜)。
氣血虛弱:當(dāng)歸、黃芪、黨參、桂圓肉、白芍等。
方例:歸芪建中湯(當(dāng)歸、黃芪、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
胎動不安
寄生、杜仲、續(xù)斷、苧麻根、白術(shù)、黃芩(黃芩治胎熱不安)等。
缺乳
王不留行、穿山甲、當(dāng)歸、黃芪、川芎、通草、蒲公英、赤小豆、豬蹄、鯉魚、耢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