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爸爸是一位心理學家,自己也有兩個小朋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和和臨床咨詢中積累的案例,總結(jié)了一些教育經(jīng)驗。
如果家有0-6歲的孩子,家長教育他的時候,這4個“底層原則”要牢牢記住,很重要。
點擊加載圖片
原則一:認同
在孩子6歲前,我們跟孩子溝通,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孩子處于對世界是探索的狀態(tài),所以孩子會遇到很多困難、困惑。
很多事情他不知道該怎么做?為什么不能這樣做?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智腦”還沒有發(fā)育好,所以幾乎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以為各種事情出現(xiàn)的情緒。
那么這位爸爸建議說,要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認同他遇到的困難。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理解的。
點擊加載圖片
而不是第一時間就給出解決方法,提出建議。
因為這個時候,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你都是在傳達一個信息:這是一件很容易解決的事情、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消極情緒。
這會讓孩子一步一步去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當自己出現(xiàn)難過、傷心的情緒時候,自己就先否定自己,我有這樣的情緒是不好的。
而難過、憤怒、嫉妒和快樂一樣,都是情緒的一種,無所謂好壞。
原則二:動機分析
我們總是從“孩子應該做什么”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行為。那么這其實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越來越不愛和父母溝通的緣故。
我們很少第一時間去思考“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直接就去指導他。孩子感覺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是孤立無助的。
之前《爸爸去哪兒》中,林永健看到兒子在把節(jié)目中的飲料往自己的書包里放,當時就質(zhì)問兒子:“你裝這個干什么”。
點擊加載圖片
不等兒子回答,直接就開始教育兒子“占小便宜可以不好”。兒子一直默默地聽著。
等爸爸教訓玩,兒子才說“別的小朋友好像沒有”,所以想把飲料帶給小朋友。
點擊加載圖片
不過好在最后林永健向兒子道歉了。
有多少孩子,根本沒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更等不到父母的道歉。
原則三:忍耐情緒
孩子非常愿意用哭鬧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為他們在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而且每次哭泣,目的基本上都能達到。
所以長大后,孩子一遇到什么讓他激動的事情,他本能地就會用嬰兒時期的方式去“威脅”父母。
確實,孩子哭得太兇了,我們最開始還能不理他,但是后來也就妥協(xié)了。因為實在是哭得太傷心了。
點擊加載圖片
但是這樣做會有什么后果呢?
孩子有點小的不如意的事情就崩潰。長遠來看,孩子會難以應對壓力和挫折。
所以家長忍耐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搞得“心煩氣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原則四:自信
其實我們以為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常告訴孩子“自信”了,但是其實我們告訴孩子的只是“別退縮”。這會讓孩子“前面沒方法,后面沒靠山”。
我們應當讓孩子孩子明白,他們可以提出任何自己的意見,或者當覺得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時,即使感到緊張也完全可以自信地說“不”。
那么作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要允許孩子“冒犯”我們的。
點擊加載圖片
之前有個視頻,媽媽晚上的時候想讓孩子收玩具。出現(xiàn)了一些矛盾。
女孩就說“我不喜歡達到你的要去,我想達到我的要求”。
后來兩個人也是相互道歉,和好了。
點擊加載圖片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標準和看法,孩子敢于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才是自信的。
尤其是3-6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性格養(yǎng)成關(guān)鍵期。
家長一定不能只是告訴孩子“我覺得你應該怎么樣”,而是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我想是怎么樣的”“我為什么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才能是一個獨立的,情緒穩(wěn)定且自信的孩子。
點擊加載圖片
而這3點,可以讓孩子長大后遇到問題的時候,多能更好地去渡過。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去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培養(yǎng)孩子好性格。推薦這套受到廣大家長好評的《兒童好性格養(yǎng)成繪本》。
《我喜歡我自己》(自信與堅強)《學會理解和尊重》(禮貌與理解)《發(fā)現(xiàn)更棒的自己》(自信與堅持)《我會自己想辦法》(獨立與友愛)《學會勇敢不害怕》(勇敢與堅強)
點擊加載圖片
《做不哭鬧的孩子》(成長與理解)《學會快樂不生氣》(成長與快樂)《我愛我媽媽》(感恩與表達)《我愛我爸爸》(理解與獨立)《我不怕去幼兒園》(成長與勇敢)
點擊加載圖片
繪本畫風溫暖,筆觸細膩,語言幽默有趣,讓孩子在欣賞優(yōu)美圖畫的同時,從故事中學會理解、自信、勇敢.....做最好的自己。
聯(lián)系客服